•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3 實證

3.1 懸浮微粒𝐏𝐌

𝟏𝟎

濃度預測

近年來,中國大陸霾害因地球暖化關係,有越來越嚴重情況,霾害不只對大 陸產生影響,台灣也深受其害;台灣因為冬天吹東北季風,所以每年入冬之後,

來自蒙古與中國北方的亞洲沙塵暴經過中國沿海工業區,使得存在自然環境中的 大小顆粒與工業汙染物也跟著吹過來,導致空氣品質受到影響,整個台灣上空都 是灰濛濛的一片[5]。許多學者也紛紛探討懸浮微粒對於健康的危害,以及對於懸 浮微粒PM10濃度的預測。Ul-Saufie A.Z & Yahya A.S & Ramli N.A (2010) 等人,藉 由氣象因子(濕度、溫度、風速)和化學因子 ( CO, NO2, SO2, PM10) 建立 PCR 模型,預測PM10濃度[31]。溫志忠、蔡立宏、楊尚威 (2009) 利用統計分析發現 CO, NO2, SO2, PM10彼此間具高相關性,與能見度則呈現負相關性[6]。Branis and Vetvicka (2010) ; Barmpadimos et al. (2011),文中指出溫度和濕度對於PM10皆呈現 負相關。風速(風向)扮演著運輸與稀釋PM10的角色;同時也扮演著土壤風塵的 製造者。蔡春進等 (1999) 指出揚塵所需之風速起始值約為 5m/s,當超過 6m/s 之後揚塵量與風速呈現正相關,但是當風速超過某一上限,則呈負相關[7]。

本研究文中探討的氣象因子為溫度、濕度、風速;化學因子為CO, NO2, SO2, PM10, O3。我們蒐集士林地區104 年 10 月~105 年 4 月的因子變化資料,建構模 糊迴歸架構,其架構如下:

𝐘𝐏𝐌𝟏𝟎,𝐭 = 𝐀𝟎+ 𝐀𝟏𝐗𝐏𝐌𝟏𝟎,𝐭−𝟏+ 𝐀𝟐𝐗濕度,𝐭−𝟏+ 𝐀𝟑𝐗溫度,𝐭−𝟏+ 𝐀𝟒𝐗𝐍𝐎𝐱,𝐭−𝟏+ 𝐀𝟓𝐗𝐒𝐎𝟐,𝐭−𝟏+ 𝐀𝟔𝐗𝐂𝐎,𝐭−𝟏+ 𝐀𝟕𝐗𝐎𝟑,𝐭−𝟏+ 𝐀𝟖𝐗風速,𝐭−𝟏 (3.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YPM10,t為今日24 小時PM10濃度的變化,以區間模糊數表示 XPM10,t−1為昨日24 小時PM10濃度的變化,以區間模糊數表示

X濕度,t−1為昨日24 小時濕度的變化,以區間模糊數表示

X溫度,t−1為昨日24 小時溫度的變化,以區間模糊數表示

XNOx,t−1為昨日24 小時NO2濃度的變化,以區間模糊數表示 XSO2,t−1為昨日24 小時SO2濃度的變化,以區間模糊數表示

XCO,t−1為昨日24 小時CO濃度的變化,以區間模糊數表示

XO3,t−1為昨日24 小時O3濃度的變化,以區間模糊數表示

X風速,t−1為昨日24 小時風速的變化,以區間模糊數表示

採用二維模糊迴歸方法,估算出中心迴歸模式與半徑迴歸模式如下:

(1)中心迴歸模式:

𝐘𝐏𝐌𝟏𝟎,𝐭,𝐂= 𝟒𝟔. 𝟗 + 𝟎. 𝟐𝟐𝐂𝐏𝐌𝟏𝟎,𝐭−𝟏− 𝟎. 𝟐𝟖𝐂濕度,𝐭−𝟏− 𝟎. 𝟐𝟏𝐂溫度,𝐭−𝟏− 𝟎. 𝟒𝟑 𝐂𝐍𝐎𝐱,𝐭−𝟏+ 𝟎. 𝟏𝟒𝐂𝐒𝐎𝟐,𝐭−𝟏+ 𝟑𝟒. 𝟒𝐂𝐂𝐎,𝐭−𝟏+ 𝟎. 𝟐𝟕𝐂𝐎𝟑,𝐭−𝟏− 𝟒. 𝟕𝟗𝐂風速,𝐭−𝟏

(3.2)

(2)半徑迴歸模式:

𝐘𝐏𝐌𝟏𝟎,𝐭,𝐒= 𝟏𝟏. 𝟑𝟐 + 𝟎. 𝟏𝟐𝐒𝐏𝐌𝟏𝟎,𝐭−𝟏+ 𝟎. 𝟒𝟏𝐒濕度,𝐭−𝟏− 𝟎. 𝟗𝟕𝐒溫度,𝐭−𝟏− 𝟎. 𝟐𝟖 𝐒𝐍𝐎𝐱,𝐭−𝟏+ 𝟎. 𝟓𝟓𝐒𝐒𝐎𝟐,𝐭−𝟏+ 𝟐𝟒. 𝟗𝐒𝐂𝐎,𝐭−𝟏+ 𝟎. 𝟐𝟕𝐒𝐎𝟑,𝐭−𝟏− 𝟎. 𝟕𝟔𝐒風速,𝐭−𝟏

(3.3)

藉由中心迴歸模式與半徑迴歸模式,我們針對 105 年 1 月份PM10的濃度進 行估計,其結果如下:

f(< 0,1671.69; 863.64 >)

= 404.03 (3.4)

由結果顯示,估計值與實際值 31 天距離加總,最近距離總和為 0;最遠距 離總和為1671.69;重疊距離總和為 863.64;平均距離總和為 404.03。

接著我們將比較2.6 節(其它模糊迴歸方法),陳孝煒、吳柏林(2007),區

= f(< 0.211,1480.33; 634.44 >) = 423.05

區間距離為:< 0.211,1480.33; 634.44 >

平均距離為:423.05

區間距離為:< 0,4494.46; 1253 >

平均距離為:1620.73

區間距離為:< 0,5452.56; 1253 >

-30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平均距離為:2099.78

由上述結果可知,定義 2.3 之估計值與實際值區間平均距離加總最小,因此,

樣本的最佳區間相乘定義為乘法定義 2.3。

由圖3.3、圖 3.4 的結果中,可以明顯地觀察出區間乘法定義 2.4 與 2.5 所估 計出來的𝐘(𝐗𝐢)2.4、𝐘(𝐗𝐢)2.5與實際樣本值差異非常大。(陳孝煒、吳柏林(2007), 區間迴歸與模糊樣本分析中表示)關於模糊參數的運算定義方式,可以依據不同 領域的問題;不同的樣本特性、群性,來做更貼近母體的定義,不是狹義的只能 採用幾個特別定義,只要能夠符合樣本特性,選取適當乘法定義的最終目的是讓 迴歸估計誤差最小。因此,圖 3.3、圖 3.4 的結果可能是因為區間數乘法與區間 數加法定義與此樣本特性的配適程度所造成的。

雖然,乘法定義 2.3 為此樣本最佳的區間乘法定義,但由圖3.2 中,我們可

以觀察出,估計值區間的半徑有過於保守的趨勢(半徑偏小),這也造成估計區

間與實際區間的重疊距離,相較其它結果來的小,且在1 月 20 日的估計區間完 全沒有覆蓋住實際區間。

二維度技術與乘法定義 2.3,在區間距離的結果中,二維度技術估計值與實

際值在 31 筆資料中,皆與實際值資料有交集,因此最近距離總和為零。雖然,

最遠距離總和的結果中,二維度技術的誤差相較於乘法定義2.3 大。但若以覆蓋 程度(重疊距離)的結果比較,二維度技術比起乘法定義2.3 佳。

藉由區間數平均距離定義 2.2,同時考量三者因素(最近距離、重疊距離、

重疊距離),二維度技術在整體的表現中,較貼近樣本(平均距離最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