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00000 400000 600000 800000 1000000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年度

金額 投增資金額

圖六:86-94 年度育成中心投增金額統計表

資料來源: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由上述兩圖所示,從民國 89 年起育成中心進駐企業與投增金額開始快速增 加,於 91 年開始減緩,代表在此時期台灣創新育成中心成長已成熟,在台灣增 加的數目也趨近飽和,相對育成中心中的進駐企業數目增加數也趨緩,加上從育 成中心畢業的企業數目也不多,導致新增進駐數目與育成中心投增金額也逐年減 少,相對此中介機構對於台灣產學合作的成長也佔相當大的一部分,使創新育成 中心在台灣的產學合作中介機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至於我國創新育成中心 的經費來源,其中有52.3%來自政府補助款,21.41%屬於育成中心自籌款,25.86%

為廠商配合款,可以看出我國政府對於創新育成中心的重視和育成中心最主要的 資金來源。

第一節 我國創新育成中心的概況: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自民國八十五年實施「鼓勵公民營機構設立中小企業創新 育成中心要點」後,即運用中小企業發展基金補助公民營機構設立中小企業創新 育成中心,為落實培育中小企業發展之目標,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也鼓勵公民營機 構設立中小企業創新育成中心,至民國九十三年三月時國內已經成立 85 所中小 企業創新育成中心。我國創新育成中心大約可以分為下列四種類型: (1)學校型:

以台灣大學創新育成中心…等設立在學校的育成中心為主。(2)研究機構:以工研 院創新育成中心或中科院此類型研究機構之附屬單位為主。(3)政府經營:以宜蘭 科技創業中心或南科育成中心此類國營事業單位成立的育成中心。 (4)民間機 構:以明水貝斯創新育成中心和台大育成公司為例。而我國創新育成中心主要是 以學校型育成中心所佔的比例最高,以下為台灣目前創新育成中心的種類分佈:

學校型 77%

研究機構 12%

政府經營 7%

私人機構 4%

學校型 研究機構 政府經營 私人機構

圖七:我國育成中心的種類

資料來源: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04 第二節 我國創新育成中心經營上所遭遇的問題:

由上述資料可以知道,我國設立於學校接受中小企業處補助的育成中心佔 77%,由此可知台灣的育成中心仍以學校所附設的創新育成中心為主,主要設在 大學的原因除了因為成本較為低廉之外,可以從學校中運用其設備與人力,促進 產學之間的交流,產業可以獲取學校的知識與技術,學校也可透過和產業界的互 動結合理論與實務並獲取研究經費,也是設立於大學的主要誘因。我國主要是利 用學校現有資源來加以籌設,營運經費三分之二以上還是要接受政府補助,育成 中心本身對進駐企業之房租等收入費用不敷支出,隨著近年來各大專院校紛紛成 立創新育成中心,在公共財源遞減的情形下,創新育成中心資金的籌措問題已成 為各育成中心共同的問題。

除了財源之外,育成中心的空間運用、研究設備與人力資源都會與學校運用 上會互相衝突,尤其近年來育成中心進駐廠商的數目越來越多的情形下,大學中 所能運用的培育空間也漸漸產生不足,而如何整合學校與育成中心的人力資源,

有效運用到育成中心,也成為近年來所面臨的課題。在法律層面上,對於我國創 新育成中心上也有相當多的法令限制,包括育成中心與育成企業的契約關係、土 地使用、商業登記、教授兼職、補助評鑑、租稅減免、技術智財權的授權等法令 規章無法配合育成政策的推行,在我國育成中心快速成長的情形下,相關配套的 法令規章無法配合政策的推行,也是我國急需解決的問題。

除了上述問題之外,還有一點是台灣民間私人機構的育成中心在我國所佔的 比率相當低,雖然設立於學校的創新育成中心成本較低,並且有知識密集與技術 提供等優點,但是對於市場行銷與或資金管道等商業機制反而較為缺乏,因此,

如何提升台灣私人機構育成中心數量的增加,如何促進民間資源投入發展創新育 成中心也成為台灣未來需努力的方向。

五、結論與建議:

產學合作近幾年受到各方的重視,但是產學合作在實際的推行上遇到很多阻 礙,許多學者紛紛針對這些議題作出許多研究,儘管各個研究內容不同,但是從 研究中可以看出產學合作未來的現況及趨勢,最後整合出文獻中影響產學合作成 敗的原因,提供未來產學合作參考的依據。以下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的整理出產 學合作對產業界的優勢,內容如下:

1. 減少員工的訓練成本:

產學合作的過程中,員工可以透過與學術界的交流,獲取到最新的知 識,也可以請教學校人員相關問題,省去許多公司於員工身上所投資的 訓練成本。員工與學校的互動學習方式,往往能夠比企業為員工安排的 訓練課程有效。

2. 尋求新產品與新技術:

此點是進行產學合作的廠商最主要的目的,透過企業與學校的結合,將 自身所需告訴學校,學校再利用本身的知識與人員來協助廠商,將學術 理論進而商業化成企業所需的產品及技術,解決原本企業內部無法解決 的特殊問題。

3. 人力資源的培養:

在人力資源的培養上,除了本身員工的培養之外,也可以透過產學合作 的模式,尋找未來適合為公司服務的學術人才,也可以提早與優秀的學 生接觸,之後學生畢業後進入公司工作,也可運用以往的工作經驗於日 後的工作,對於之後人力的養成及來源非常重要。

4. 增加企業聲譽:

企業若是與知名大學院校合作,通常可以提升企業的知名度與聲譽,如 果在產學合作的過程中,研發出新產品或新技術,而這些成果又是對企 業或社會有貢獻度,對於大學或是企業本身的聲譽部分,都是有顯著幫 助的

5. 知識的轉移:

學術界的理論與知識一直都是產業界想得到的,企業也想將這些知識轉 移為企業所用的技術及知識,若是產學合作成果不錯,產業能將這些知 識商業化,進而為企業本身創造更大的利益。

至於產學合作對於學校的優點,整理如下:

1. 財務資金的來源協助:

近年來大學廣設,對於學校的補助逐漸減少,因此學校也希望能透過與 產業界的合作,獲取研究經費與財務援助,這也是目前許多產學合作案 的產生原因。

2. 畢業學生的就業機會:

透過與廠商的合作,若是學生在產學合作中表現優良,在畢業之後可以

運用原有的工作經驗,對於企業運作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對於公司也相 對比較想錄用這些表現優良的學生。教師在產學合作案中與廠商建立良 好的關係,進而推薦優秀的學生在畢業後有機會進入公司工作,創造學 生的就業機會。

3. 透過合作接觸與業界作連結:

學校在一般運行模式下,與業界的關係並未非常密切,不過若經由產學 合作的接觸,往往可以建立與特定廠商的關係,進而提供給學生更多業 界的知識,而非專注於學校的理論。

4. 整合理論與實務:

透過產學合作可以整合理論與實務,學生與教授不只是在書本中找尋知 識,可以透過實際的合作案與產業界連結,了解到現今產業界的現況,

融合本身所學的眾家理論與產業實際情形的結合,讓學生能夠透過實際 案例來了解許多理論的涵義。

5. 雙方皆可獲利(商譽、設備、資源):

透過合作案的產生,不僅僅是可以互補本身不足的設備與資源,若是互 補融合得當,往往能夠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綜效,進

一步在雙方商譽與名譽上都可以獲得正向幫助。

至於在產學合作推行上主要的障礙,經過眾多學者提出的觀點,歸納出以下 五點產學合作最常碰到的障礙:

1. 研究成果往往在商業化的過程中是有困難的:

由於學校是以理論為架構,並非每項學術理論都可以成功的商業化成產 品或技術。往往產學合作在進行時,商業化的過程不是很順利,也造成 產學合作案的失敗。

2. 研究成果以市場觀點看來具有高度不確定性:

由於企業的目標就是賺取利益,因此均以市場觀點綜觀整個合作案,但 是大學理論並非以賺取利益為主,所以若是要以市場 觀點來看產學合 作,在產出上是具有高度不確定性。

3. 不清楚的合約簽訂:

合約的簽訂在產學合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若是合約簽訂不明確,對 於合作案推行時或是有成果產出時,往往因為對合約的看法不同,或是 研發技術智財權及利益的分配,都會是產學合作中的主要問題。

4. 觀念與體制的差距:

由於學校和企業本來就是在不同體制下的兩個團體,因此在觀念上或看 法上常會出現不合之處,若是雙方不互相了解對方的立場,只是以己方 的觀點來看待某些事情,往往會造成衝突及對彼此不諒解,造成產學合 作的失敗。

5. 產學雙方溝通不良:

因為產學雙方背景不同,因此溝通上往往會出現不一致之處,若是在彼

此溝通上出現問題時沒有即時解決,可能會使問題愈來愈大,更甚至造 3. 績效(Performance)

對於目前國內創新育成中心經營所遭遇的問題,經過上述分析,整體上大約可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