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戰後時期(1945 迄今)

在文檔中 第三章 聚落的建立與發展 (頁 33-41)

台灣戰後,民國 35 年(1946)行政區改州為縣,改郡為區,改街 庄為鄉鎮。高雄紅毛港屬高雄縣鳳山區小港鄉。民國 39 年(1950)高 雄紅毛港屬高雄縣小港鄉,紅毛港庄之聚落名稱依據當地耆老所說,

擷取「瀛海澄明」、「海運昌隆」、「海產豐饒」、「濱海原野」、

「海上長城」之寓意,分別命名為海澄、海昌、海豐、海原、海城等 五村,民國 68 年(1979)7 月 1 日高雄市改制院轄市,小港鄉併入高 雄市,高雄紅毛港屬高雄市小港區,原村改為里,現稱海澄里、海豐 里、海昌里、海原里、海城里等五里。

資料來源:小港區公所提供

圖 3-8:紅毛港五里分布圖

據李俊甫在《高雄市區里沿革圖誌》48裡介紹小港區海澄、海昌、

海豐、海原、海城里的文章中提到五個里多為住宅用地以及海埔新生 地,里民已捕魚維生,境內交通有高雄客運公司和公共汽車,以及第 二港口輪渡船。而學區隸屬於海汕國小,國中原隸屬於小港國中,民 國 68 年成立鳳林國中,方便當地就學和普及教育的推廣。

48王賢徳,《高雄市區里沿革圖誌》,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1 年,頁 506-510。

圖 3-9:紅毛港五里行政區域圖

資料來源:小港區公所提供

由於紅毛港為狹長的沙洲地形,主要道路海汕路呈西北東南走 向,而其他巷道通路呈現東西向,建築座落分布於海汕路兩側,西半 部因冬季遭海浪侵蝕沖刷,建築大部分集中於東半部,少數在西半海 堤內,民房如同櫛梳般的排列整齊,紋理明顯的向東延伸至高雄內海

(潟湖),居民日常活動以港岸為主。

由圖 3-10 紅毛港聚落分佈圖(1989)可看出,近海維生的紅毛港地 區,聚落沿著海汕路呈線狀展開,本區聚落分佈幾乎全均勻散落在海 汕地區東半段的臨港地區。而民國 70 年代整個海汕路東側,除了船 渠以外,幾乎為一般住宅及部分公共設施的大型外部投入設備所盤 據,形成一個大型的帶狀聚落。而海汕路西側則形成一個較為緊密的 聚落民房集中帶,只是其帶狀範圍較海汕路東側要小的多。至於再往 外圍,分佈錯落有致的長方形方格,便是曾經盛及一時,如今大多已 承半廢棄的草蝦池。

資料來源:1989 年航照圖

圖 3-10:紅毛港聚落分佈圖(1989)

至於近年來紅毛港當地的人口結構變遷,可從上述表 3-2 紅毛港

1990 17446 -84 1991 17424 -22 1992 17713 289 1993 17951 238 1994 18308 357 1995 18732 424 1996 19610 878 1997 20208 598 1998 20950 742 1999 21099 149

2000 21196 97

2001 20819 -377 2002 20931 112 2003 19912 -1019 2004 19703 -209 2005 11106 -8597

說 明:民國 57 年(1968 年)紅毛港開始實施限建,故自民國 56 年(1967 年)的統計 來作比較,民國 68 年(1979 年)高雄市升格為直轄市,在此之前紅毛港屬於高雄縣 小港鄉的五個「村」,之後隸屬於高雄市小港區的五個「里」。

資料來源:小港戶政事務所每年十二月底的統計資料

表 3-3:紅毛港各里近四十年來的戶數變遷(1967-2005)

年代

1996 2328 1248 1271 1448 1445 7740 1288

此為基準點,整理小港區戶政事務所之後歷年來的十二月底的人口總 數和戶數等統計表,來分析自限建後近四十年來紅毛港區的人口結構 變遷。

以表 3-2 紅毛港近四十年來的總人口數變遷(1967-2005)來看,

人口數大體上一直呈現增長趨勢,從早期一萬多人到近期最高峰曾達 到二萬多人,雖然戶籍資料的人口數字持續遞增,然而當地近年來因 為重工業建設盤據四周,造成污染使得居住環境品質差,加上漁業衰 退,就業市場萎縮,因此大多數人紛紛遷移,保留戶籍是為了日後的 遷村補償。

而表 3-3 紅毛港各里近四十年來的戶數變遷(1967-2005)來看,戶 數大體上也是逐年遞增,尤其是民國 85 年(1996)戶數較前一年成 長了 1288 戶,原因是當年政府頒布遷村的第三次修正計畫書,訂定 遷村戶籍核定結算日到民國 85 年(1996)5 月 18 日, 因此造成當年 戶數大幅度增加。至於民國 94 年(2005)報減 4126 戶,則是因遷村 終於拍板定案,許多獲得補償的居民,便將戶籍遷出到實際居地。

因此當地人口逐年增加只是假象,從表 3-4 海汕國小近二十年來 班級數與學生人數(1986-2005)來看,海汕國小的班級數和學生人數呈 現逐年遞減的現象,就是印証當地居民外移的最好印證。

在文檔中 第三章 聚落的建立與發展 (頁 33-4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