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聚落的建立與發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三章 聚落的建立與發展"

Copied!
4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聚落的建立與發展

紅毛港隸屬於台灣西南沿海的聚落,在經過自然條件與人文活動 的互相作用下,自然會造就一個地區特有的風貌。紅毛港原先為閩南 漁民在烏魚漁汛期捕捉烏魚時暫時搭蓋漁寮的棲身之所。因為紅毛港 優良的港灣地形和豐富的漁產資源,使得漢人漸漸移入定居而形成至 今約兩萬人的漁業聚落。紅毛港既以漁業維生,祖先來此定居自然與

「漁業」有關,最早來到紅毛港的居民,就是中國大陸泉州和金門一 帶來此捕烏魚的漁民。最先只為躲避風雨,和魚產初步加工,在此搭 建草寮暫居,漁汛期過後,還是回到大陸故居。隨著時日一久,定居 於此生活尚稱方便,於是逐漸形成聚落。而五大聚落就是今日紅毛港 行政區的基礎。在日治時期,日本政府推行保甲制度時,就以這五大 聚落劃分為五保;在戰後,則將這五保分別命名為海城(姓蘇仔)、

海原(姓洪仔)、海豐(姓李仔)、海昌(姓楊仔)、海澄(埔頭仔)

等五村,隸屬於高雄縣小港鄉。到了民國68年(1979),高雄市升格後,

又將小港鄉劃入高雄市,成為高雄市小港區。紅毛港的五大聚落,也 就由「村」改為「里」,成為今日紅毛港的行政劃分。

以下分三節來探究,第一節先從紅毛港地名的由來談起,根據文 獻資料和當地耆老的說法,共有三種不同由來的說法;第二節則探討 原住民可能在當地的足跡和漢人移入的時間點和情況;第三節則針對 時間脈絡從荷蘭時期、鄭氏時期、清領時期、日治時期和戰後至今等 五大時期來看整個聚落的形成與發展。

(2)

第一節 紅毛港地名的由來

台灣古時稱西方人為「紅夷」,以往中國將碧眼紅髮的葡萄牙、

西班牙和荷蘭人稱之為「紅毛番」,尤其與台灣歷史有關的荷蘭及西 班牙的史蹟地、建築物和事物等常冠以「紅毛」之名,比如紅毛城(台 南安平古堡)、紅毛樓(台南赤崁樓)、紅毛埤(嘉義蘭潭)、紅毛土

(水泥)等;1同樣的,對於西洋人曾經停泊駐紮或活動登陸之地,亦 稱之為紅毛港。2根據相關文獻以及耆老訪談,關於高雄紅毛港地名的 由來約有下述的三種說法:

其中一說,認為約在明朝末年,大林蒲與紅毛港埔頭仔之間有一 潮流口,有港連接今之內海,而荷蘭人由此港登陸,並曾在此定居。

相關的研究均指出,此一潮流口可能就是今天的紅毛港。3其理由包括 清朝鹽水港(又稱鳳山港)在高雄灣東南端,是水陸交通要衝,大小 船舶輻輳。當時這樣的水運盛況當然需要港口條件的配合,如果始終 是連島沙洲,則出入必然要經由打狗港(今第一港口),若以當時的 船運技術水準較低的時代,恐怕曠日費時,也不方便,所以其出入應 從附近的港道,故極可能為此潮流口,即今之第二港口附近。4另一理 由是鳳林國小西側有一地名為「茄萣邊」。茄萣屬於紅樹林,生長在

1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高雄市舊地名探索》,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83 年,

頁 12-15。

2 李億勳,《紅毛港文化故事》,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6 年,頁 9。

3曾玉昆,《高雄市地名探源》,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1987年,頁59。

4 李明賢,〈紅毛港聚落沿革〉《腳印》創刊號,高雄:高雄市紅毛港文化協會,1997,

頁 1。

(3)

海岸河口的沼澤地帶。有紅樹林處,通常表示附近有溪流淡水注入。

那茄萣紅樹林在潮流口附近,受惠於下淡水溪流而成長者,也是可能 之事。5小琉球北方的狹長沙洲,在荷蘭時代尚未與台灣本島完全相 連,而此未相連之處,形成的寬廣水域,應該就是「紅毛港」。紅毛 港地區原為一獨立小島嶼,約在十七世紀,其東南與環抱潟湖的沙洲 相連,加上潮流影響,由下淡水溪排出的泥沙在此淤積成長狹長海汕 沙洲,形成潟湖港灣。

另一種說法,在現在中洲(旗津最南端)與紅毛港之間,有個地勢 較低的地方叫「崩隙」,四百年前仍是個缺口,荷蘭人曾由此缺口出 入,並在此泊船,故該地名稱為「紅毛港」。6

第三種說法,當荷蘭人在大員島築熱遮蘭城之際,為了找一處前 哨港,作為防守之前線,在航海巡弋中選擇向海中凸出一角作為登陸 之地,即位在現在台電火力發電廠與中油大林蒲廠附近,昔日紅毛港 堰處出入,並且在此地定居,因此稱之為「紅毛港」。7

由上述幾種說法,雖然地點各異,但都共同指出荷蘭人曾在此地 區停泊或活動,因此紅毛港之地名由來與荷蘭人有著密切的關係。

5李明賢,〈高雄市小港區的聚落沿革〉,《高市文獻》第 6 卷第 3 期,1994 年 3 月,頁 35-36。

6林曙光,《打狗鎖譚》,高雄:春暉出版社,1993年,頁21。

7高雄市文獻委員會,《高雄市舊地名探索》,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83年,

頁12-15。

(4)

圖 3-1:荷蘭早期打狗地區地圖

資料來源:漢聲雜誌社,《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台灣老地圖》(上冊),

台北:漢聲雜誌社,1997年,頁123。

(5)

第二節 原住民的足跡與漢人的移入 一、 原住民的足跡

由於紅毛港當地缺乏文獻記載,又無史前遺蹟,因此無法確知是 否曾有原住民在當地活動或居住,但在漢人還沒有到達這裡時,打狗 與旗後均為番人居住之地,陳第所著的〈東番記〉中有所紀錄:

東番夷人不知所自始,居澎湖外洋海島中;起魍港、加老灣,

歷大員、堯港、打狗嶼、小淡水、雙溪口、加哩林、沙八里、

大幫坑,皆其居也。斷續凡千餘里,種類甚繁。……始皆聚居 濱海,嘉靖末,遭倭焚掠,徙避居山。8

另外屠隆的〈平東番記〉中稱:「(番)居山後,始通中國,今 則日盛。漳、泉之惠民,充龍、列嶼諸澳,往往譯其語,與貿易。」

9可見十七世紀初期台灣西南沿海之熟番以及中國大陸漳州、泉州沿海 居民之間已有互相進行貿易的密切關係。

而根據陳文達《鳳山縣志》記載:「打鼓山俗稱打狗山,原有番 居焉。至林道乾屯兵此山,欲遁去,殺土番取膏血以造舟;番逃…」

8陳第,〈東番記〉,收錄於沈有容《閩海贈言》,臺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台灣 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頁24。

9 屠隆,〈平東番記〉,收錄於沈有容《閩海贈言》,臺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年,頁 21。

(6)

10可見大約十六、十七世紀,打狗以及海汕地區的熟番因不堪中國海 盜的侵擾和虐殺,曾經逃往其他地方。

又經伊能嘉矩考證:「鳳山縣下淡水流域,平埔番馬卡道支族

(Makattao,屬西拉雅族)所屬阿猴社,原稱打狗社,佔居打狗港口 一帶,此事有該族口碑傳承(打狗為該番語「竹林」之意,蓋因其土 產而命名者)」11

打狗社,荷蘭人稱之為 Tankoya 或 Tancoia,原為明代中晚期平埔 族西拉雅族(Siraya)之分支馬卡道族(Makatao)的居住分佈地。12

從上述記載,可以知道當時地名「打狗」是由於西拉雅族分支馬 卡道族打狗社曾在此居住而得名,由此推論,打狗在當時既有平埔族 部落存在。13 因此打狗南岸的紅毛港地區應該也不排除有原住民來到 此地活動,只可惜當地並沒有發現相關的遺跡和文獻紀錄。

10陳文達,《鳳山縣志》,康熙 58 年(1719 年),,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年,頁 5。

11伊能嘉矩,《台灣文化志》(中譯本),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年,頁 50。

12 李亦園,〈從台灣文獻資料看台灣平補族〉《大陸雜誌》第 10 卷第 9 期,頁 19-22。

13簡炯仁,《臺灣開發與族群》,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 年,頁226-228。

(7)

二、 漢人的移入

由於漢人移入紅毛港海汕地區,並無文獻記載,因此僅能從有限 相關史料中去推測漢人移入此地區有三個可能的時間點:

(一)荷治時期

荷蘭人入主南台灣之後,為了控制商品和增加收入,對漁獲量實 施「什一稅」。由 1637 年 10 月 24 日的《大員商館決議錄》中載稱,

每年中國大陸有 300 至 400 艘戎克船,來打狗港沿岸之南方漁場捕 魚,每艘載有漁民 15-25 人,即每年約有 6000-10000 人次漁民到此捕 魚,可知當時打狗港之漁業相當地繁榮。14

除了漁業以外,由於打狗的沿岸地帶產鹽,猿山有柴薪和籐,海 邊的貝殼可供燒製石灰,以供建築之用,其腹地則有鹿脯、鹿皮,因 此在非魚汛時期,大陸沿海居民亦前來打狗與此間土著居民從事交 易。除了商漁之利以外,由於台灣有良好的氣候條件及肥沃的土壤,

適宜發展農業,荷蘭乃透過提供耕牛、種子和農具等方式鼓勵中國籍 農民移入,使台灣的農耕技術及墾地面積有長足的進展。當時的開墾 區域,以台南大員為中心,往南拓展至高雄阿公店崗山附近。所以在 荷蘭人佔有臺灣的末期,或是更早的時期,打狗地區已經有華人耕

14 張守真、許一男,《高雄港紀事》,高雄: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管理處,1996 年,頁18。

(8)

墾。荷蘭人居住於附近的村落,並任命荷蘭官員駐紮在打狗,就近處 理各項事務,打狗附近逐漸有所開發與建設。15

荷蘭入主台灣時期,打狗港就是南台灣的漁業中心。來自大陸閩 南沿海漁民,在冬季烏魚漁汛期間,隨著東北季風來到打狗港沿岸捕 烏魚。他們大都聚集於漁場附近,或住於漁船上,或搭蓋漁寮,暫時 居住,以避風寒或進行漁貨初步加工。當漁汛期過後再隨著西南季風 返歸大陸,屬於一種季節性的遷移。16可見荷蘭時期,打狗港周邊地 區,已出現暫時性的漁寮。

荷蘭人在台灣三十八年期間透過貿易站和殖民地經營方式來進 行統治,以掠奪台灣的經濟為出發點,將台灣提早帶入國際經濟體系 之中。打狗在此時期雖未見有來自當權者的經營,然而由於中國人的 漁船停泊方便,又位於南方主要漁場的中心,每年漁汛時期皆有不少 中國人來此搭漁寮作為短暫的居住,甚至在非魚汛期的季節裡,仍有 商業貿易活動在此地區進行。

15 WM.Campbell, Formosa Under the Dutch,London,1903,pp464-466.

16楊鴻嘉,〈回顧紅毛港之漁村及其漁業〉,《漁友》第 231 期,1997 年 3 月,頁 28;李猴,〈高雄州紅毛港漁業組合的近況〉,《台灣水產》第 228 號,日本昭 和 9 年(民國 23 年),1934 年,頁 108-109。

(9)

由於漢人對打狗的地理環境日益熟悉與適應,日後乃逐漸在打狗 港邊的旗後發展出定居的村落。因此在荷蘭中期,打狗地區及其南部 紅毛港海汕地區,已有大陸漢人流動人口移入,成為季節性漁寮聚落 或是交易地區,此為漢人移入紅毛港的第一個可能推斷。

(二)鄭氏治台時期

永曆十八年一月下旬(1664 年 2 月中旬),荷蘭特遣隊撤離後,鄭 氏部隊即於打狗及紅毛港海汕地區,全力加強軍事部署,以備荷蘭軍 隊的再次來襲。因此當永曆十九年一月(1665 年 2 月)荷蘭再度派遣 Nobel 和 Pedel 率特遣部隊來台,大批船艦集結於福建沿岸地帶,其 中有四艘船艦則轉往金門、台灣地區巡弋,企圖乘虛進攻臺灣,當其 駛近安平沿岸時,發現鄭氏部隊已有防備。至於打狗及紅毛港海汕地 區,則軍事戒備更為嚴密,因沿岸地帶設有圍柵,荷軍不得其門,乃 無功而返。17

後雖荷蘭入侵威脅暫告解除,但打狗南岸的海汕地區仍需有人擔 任警戒、防禦的工作,加上鄭氏時期全面推動軍屯,因此紅毛港等地 的居民,應該從鳳山庄,或打狗港(旗後)港徵調前來。18因此永曆

17 John E. Wills, Pepper, Guns and Parleys: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and China,1662-1681, (Harvard Univ. Press, 1974),pp.98-100 .

18張宇彤計畫主持《紅毛港歷史聚落基礎調查暨測繪計劃》,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

(10)

十八、九年(1664-1665 年)之間,漢人流動人口移入,或許是漢人移 入紅毛港的另一個可能。

(三)清朝康熙年間

中國大陸福建大約至十七世紀以降,人口壓力日益增大,在山多 田少的環境下,無法吸納更多人口,加以明末政治腐敗,滿人入關,

戰亂與飢饉頻仍,社會動盪,於是不少閩人離鄉背井向台灣移民。再 加上清政府於永曆十五年(1661)實施遷界令,導致沿海居民不願內 徙者則大批流亡來台,而打狗地區是台灣沿海的優良港灣,可停泊哨 船,又為漁業據點,所以成為漁民或偷渡客上岸之處,遂形成漢人村 落。19

漢人定居於打狗(旗後)的正式記載始自清康熙十二年(1673),

根據康熙三十元年〈1691〉的墾契:

有漁戶徐阿華於康熙十二年,自置一小漁船,住眷捕魚為業。

船因風颱逃入旂港。該旂一帶沙汕並無居民,華睹此山近海,

捕魚深為簡便,先搭蓋一小草寮暫避風雨,後則邀同漁人洪

局,2006 年,頁 2-8-2-9。

19吳雅芳,《打狗港與旗後的發展(1624~1920)》,台南: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頁 16。

(11)

應、王光好、蔡月、李奇、白圭、潘陟各蓋一草寮,在旂捕魚,

計共十餘家居民,均屬淺鮮,陰盛陽衰,光歿肆出。援是公議:

既有建莊住家,未免建立廟宇保護,四出捐緣,集腋成裘,隨 置媽祖宮一座,坐西南向東北,眾祀媽祖婆眾境。迨康熙三十 年,成旗起藎,人煙稠密,華等恐畏廟地被混圖佔,即令同各 姓頭人,公踏丈界,長三十九丈闊十九丈,東至深溝墘,西至 孫洪二家,南至王家,北至郭家,四至丈明白為界。自今伊始,

不論何等人色,概不得假佔過界。倘有奸貪之徒,混侵公地,

議即會同公燬,絕不徇私,並保此廟地份,華邀同洪、王、蔡、

李、白、潘六姓頭人,自康熙十二年開墾,三十年丈界明白,

實與他人等無干,合立開墾字乙張,以存後代共鑒,杜絕爭競 之禍,俾永遠無涯矣。炤。

康熙三十年正月

立開墾字人蔡月、洪應、徐阿華、王光好、李奇、白圭、潘陟……20

根據蔡月、洪應、徐阿華立墾契約的記載來看,康熙十二年

(1673),漁戶徐阿華因為遇到颱風,到打狗港搭蓋草寮避風雨,後則 邀同洪應、王光好、蔡月、李奇、白圭、潘陟等十餘家漁戶,各蓋一 草寮,在打狗港捕魚,入居旗後地區。到康熙三十年(西元 1691 年),

不到二十年時間,旗後庄已成為人口聚集的漁村聚落。此時期旗後南

20林智隆,〈旗津今昔〉,《高雄文獻》第5、6期合刊,1980年12月,頁265。

(12)

部的紅毛港海汕地區,應該已經有漢人的移入並定居,此為漢人移入 紅毛港的第三種可能。

總歸上述資料,雖然紅毛港當地無直接相關漢人最早移居此地的 直接文獻記載,但因紅毛港為打狗港之一部分,所以可推斷早期漢人 移居此地的部分輪廓。不管哪一種可能性,都顯示出當地因優越的港 口位置和漁業的條件帶來了漢人移居於此地,以致後來逐漸形成台灣 西南沿海的一個大型漁業聚落。

(13)

第三節 聚落的形成與發展

根據上一節地名由來和漢人移入可能的推斷,可知漢人在高雄紅 毛港一帶的活動,有較具體文獻依據者,最早可上溯至荷蘭統治台灣 時期,之後歷史發展迄今,大致可分為五個時期:荷蘭時期(1624~

1662)、鄭氏時期(1662~1683)、清領時期(1684~1895)、日治時 期(1895~1945)和戰後時期(1945 迄今),本節擬依五個時期來探 討漢人在紅毛港的相關活動與聚落的發展。

一、 荷蘭時期(1624~1662)

明朝末年高雄港區雖有番人活動於此,且有海禁的阻礙,海寇的 掠奪,但因福建漳州泉州一帶,地狹人稠,居民不得不冒險犯難在海 上謀生,從事捕魚或漁撈。台灣西南海岸因有寒暖流交集,極富水族,

且海底狹淺有急坡,又集中,較易捕魚,為華南近海極為優良漁區之 一。故「東番(台灣)諸島乃其從來採捕之所」,台灣西南部沿海港 澳如雞籠、淡水、臺江(今安平附近)、打狗等地遂成為其活動的要 地。21

21張守真〈荷蘭時代「打狗」史事初探〉,《高雄文獻》第24、25期合刊,1982 年,

頁2。

(14)

荷蘭時期,採取掠奪式的殖民經濟,為了獲取台灣經濟利益,不 惜徵收重稅,諸如地租(即是以農民為佃農,向東印度公司租地的租 金)、人頭稅(台灣居民只要年滿七歲以上,不論男女每人每月須納 稅)、漁獵稅(從事漁獵者須請照納稅)及漁稅(如捕烏魚者須繳納 什一稅)、貢納(受統治的台灣原住民其酋長須貢獻定量的土產,如 鹿皮)及關稅(向中國人與日本商人徵收,獨占貿易),除此以外,

還有豬、漁及酒的包稅制度及強制爭購辦法等。22上述種種稅收之繁 苛,使得移居至此的漢人負擔繁重。

荷蘭時代,雖然墾殖的範圍逐漸往南拓展,然而由於東印度公司 的人手不足,且對中國農夫有戒心,所以開墾以赤崁為中心。至於打 狗,雖然不是行政及拓墾中心所在,卻因有珍貴的烏魚迴游,成為南 部漁場的中心,是東印度公司的另一項豐富的財源,故捕烏魚也成為 產業開發的一個部門。荷據時期的打狗即因為有被當時漁民視為珍寶 的烏魚迴游聚集,而成為漁民聚集的所在。23

紅毛港曾為荷蘭人控制殖民地的軍事港口之一,作為大員(即今 安平)犄角之屏障,成為大員輔助港,當時的海軍駐紮於此海岬一角。

紅毛港得天獨厚,是位置絕佳的天然良港,但在荷蘭統治的三十八年 間,並沒有任何遺蹟或建築留下,因為荷蘭在紅毛港的經營僅限於海

22村上直次郎,石萬壽譯,〈熱蘭遮城築城始末〉,《台灣文獻》第 26 卷第 3 期,

頁 112-115。

23 吳雅芳,《打狗港與旗後的發展(1624~1920)》,台南: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頁 41。

(15)

岬一角,但海岬早經沖蝕消失於海底,已無法窺其原貌。雖荷蘭遺跡 不可考,但在鄰庄大林蒲鳳林宮現存有一個三百餘年歷史的外國船 鐘,按其沿革及傳說,此鐘原來在其東北方二公里外之三叉港之一座 古廟,後移至鳳林宮。若此說無誤,則三叉港之所在,就是紅毛港堰 的範圍,而「鐘」或可視為紅毛人曾在此活動最有力的證明,當地耆 老認為此鐘乃是紅毛人留下來之古文物。24

由於本地區地理位置優良,冬季南下的親潮與北上的黑潮在此交 會,帶來漁群聚集,每年 12 月至翌年 2 月烏魚迴游的季節,更是豐收。

此時的紅毛港一方面與大員港同樣擁有共同防衛、鞏固台灣海峽的航 道安全;另一方面,因沿岸有豐富的漁產,漁民出海又有稅收。因此 荷蘭統治時期的紅毛港地區兼具軍事用途與漁業用途。

紅毛港地區在明朝中葉以後,每屆漁迅期便有很多漢人自閩南來 此從事漁業捕撈,特別是在烏魚漁期時,早在荷蘭統治臺灣之時,紅 毛港附近的漁業就已相當發達。由於受季節潮汐的影響,捕撈烏魚的 季節性漁民,往往在冬季橫渡台灣海峽,在台灣西南部海域張網等待 洄游南下的烏魚,當漁撈活動暫時停止時,漁民便選擇適合靠岸的地 方短暫停留。時日一久,當地便成為以漁民為主的漁港和聚落。25

24李億勳,《紅毛港文化故事》,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6 年,頁 16~19。

25袁英麟、顏仕淵,〈高雄的經濟與產業〉,《高雄市常民生活史》,高雄:高雄 市文獻委員會,2004 年,頁 10。

(16)

二、 鄭氏時期(1662~1683)

鄭氏統治台灣雖僅短暫的三代,然而因鄭氏將臺灣視為反清復明 的根據地,所以在二十一年之中,對於台灣的建設遠較荷蘭人為多,

行政制度的規劃也有了初步的規模。鄭成功時代,劃分一府二縣,以 赤崁城為承天府,曰東都,劃分二縣,北部曰天興縣;南部曰萬年縣,

本區初隸屬於萬年縣。鄭成功死後鄭經繼任,改東都為東寧,天興、

萬年為二州,紅毛港區隸屬於萬年州。

1662 年 2 月 1 日,荷蘭人被鄭成功驅逐以後,紅毛港還曾是荷蘭 人的前哨港。荷蘭船艦集結之地的打狗港(今高雄港)南岸以及登陸 之港口地區,即為日後所稱的紅毛港。西元 1661 年 4 月 30 日鄭成功 登陸台灣,隔年 2 月荷蘭軍投降,由於荷蘭人被迫退出獲利甚鉅的台 灣,心有未甘急思報復並力圖收復台灣,乃趁鄭成功於 1662 年 6 月 23 日逝世後,荷蘭駐巴達維亞(Batavia)總督(Joan Maetsuiker)認為鄭 氏主力部隊皆集中與大員、赤崁兩地,且大員附近港灣已日益淤塞,

大型船艦進出不易,乃訓令「如無平底船,改由大狗後方為之」。26

1663 年 12 月 31 日,荷蘭海軍特遣隊在司令波特(Balthasar Bort) 指揮下,由巴達維亞出發。1664 年 1 月 3 日經澎湖,劫掠牲畜和補給 品,1 月 13 日,在安平外海停泊,部分船艦另在打狗南岸之處停泊,

26 葉振輝計畫主持,〈紅毛港史蹟調查研究報告〉,《史聯雜誌》第 27 期,1995 年 12 月,頁 22。

(17)

遣人上岸與鄭經交涉釋俘與開放通商口岸,未成功,乃於 2 月 7 日將 特遣隊全數開往打狗南岸之處(今紅毛港地區)集結,登岸紮營準備 準備採取軍事行動。只是因鄭氏部隊早已於前鎮駐有重兵,在大狗山 亦設有砲台,加上荷軍士兵大多水土不服每日皆有病亡者,而東北季 風又將結束,對軍事行動恐有不利,荷軍不敢戀戰,乃於 2 月 16 日撤 離紅毛港的據點,除四艘載運明軍俘虜往福建外,大多返回巴達維 亞。27

在鄭氏時期,根據諸羅縣志記載:「水餉、雜稅之微,多屬鄭氏 竊踞時苛政,而最重者,莫如船港諸稅。」捕魚稅是一種重要的收入,

有所謂「一港三稅」,及指漁船出入於海港,稅其船,稅其港又稅其 網具,即所謂的「一頭牛,剝三層皮」,苛稅之義。28

鄭氏王朝因欲以台灣為復明據點而力行屯墾,打狗亦因明鄭時期 的屯墾,漸漸形成村莊聚落,因為「水路可泊舟」故仍「漁舟雲集」。

29而紅毛港區的漢人聚落在鄭氏時期應該就有了初步的規模。

27 John E. Wills, Pepper, Guns and Parleys: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and China,1662-1681(Harvard Univ. Press,1974),pp.79-81.

28 王世慶,《台灣之名稱與行政區域之建置》,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76年,

頁122-123。

29 曾玉昆《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下冊)》,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5年,

頁1215。

(18)

三、 清領時期(1684~1895)

紅毛港在清朝時期又稱海汕,根據清朝方志記載,對於紅毛港地 區方有較清楚的輪廓。清康熙中葉,高拱乾《台灣府志》曾有一段相 關的描述:

打鼓山(打狗山)之後,越一小港,有土埠,曰旗後山(冬天 捕烏魚者在此)。又逶迤而西南,有鯤身者七(自打鼓山蜿蜒 而亙西南,共結七堆土埠,有蛛絲馬跡之向,如鯤身鼓浪然。

自一鯤身至七鯤身,相距有十里許,並無礫石,俱皆沙土生成。

然任風濤飄蕩,不能崩陷。上多荊棘雜木,望之有蒼翠之色。

外係西南大海、內係台灣內港,宛在水中央。採捕之人居之),

皆鳳山之拱衛也。30

當時紅毛港地區由七堆土埠所組成,位於海中望之,有如鯤身鼓 浪,上多荊棘雜木,已有捕撈魚具的漁民居住在此。

根據紅毛港的李氏家譜31記載,清雍正年間(1723-1735)李姓開 基主李遠移居紅毛港沙汕地區墾殖,在此之前已有吳姓族人入墾。最 初李、吳居民以務農維生,後以紅毛港西面臨海,乃漸以捕魚為業。

30高拱乾,《台灣府志》,康熙 35 年 (1696 年),台灣文獻叢刊第 65 種,台北:台灣 大通書局,1995 年,頁 13-14。

31李億勳,《高雄紅毛港李氏家譜》,高雄:紅毛港齊天宮,1983 年,頁 12。

(19)

清代洪姓在盧德嘉的《鳳山縣釆訪冊》中有其記載:「觀音寺,

一在海汕莊(鳳山里),(鳳山)縣南十八里,屋二間(額「朝鳳寺」),

光緒十六年(1890 年)洪溥募修。」32,文中所述募修者洪溥即為當 時紅毛港之洪姓族群成員之一,其所募修的觀音寺,今名「朝鳳寺」,

係洪姓族群的中心廟,由此段歷史記載可知當時洪姓族群在紅毛港已 有一定的發展。而根據朝鳳寺廟誌沿革記載,該寺建於乾隆二十二年

(1757),因此在清乾隆年間,洪氏族群應已形成相當程度的聚落型 態。

另外清光緒年間,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記載:

其高起橫列者,為鳳山。極南濱海為鳳鼻山。孤懸海中為琉球 嶼。沿海而四為海汕。海汕盡處為旗後山。33

海汕在鳳山里,縣南二十里,東連鳳鼻山,西抵旗後山,沿裘 二、三十里,為縣治眠弓拱案,居民數百家,皆以捕魚為業。

34

32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光緒 20 年(1894 年),台灣文獻叢刊第 73 種,台 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年,頁 171。

33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光緒 20 年(1894 年),台灣文獻叢刊第 73 種,台 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年,頁 25。

34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清光緒 20 年(1894 年),台灣文獻叢刊第 73 種,

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年,頁 31-32。

(20)

而前文又載:

丹 鳳 澳(一 名 朱 雀 池 , 俗 呼 內 海 仔), 在 大 竹 里 西 港 內 , 縣 南 十 里 , 源 受 六 港(鹽 埕 、 三 塊 厝 、 前 金 、 前 鎮 、 竹 仔 、 鳳 山)、 十 四 (紅 毛 港 、 港 口 、 汫 水 、 新 堰 、 順 興 、 德 成 、 裕 昌 、 鱟 穴 、…… 大 林 尾 頂 、 大 林 尾 下 、 過 田 仔 、 山 腳), 西 行 , 由 港 門 入 海 , 周 三 十 里 , 渡 船 九 處(鹽 埕 、 三 塊 厝 、 前 金 、…… 前 鎮 、竹 仔 港 、 鳳 山 港 、 旂 後 、 哨 船 頭),帆 楫 往 來 , 款 乃 聲 不 絕 於 耳 , 為 縣 治 八 景 之 一(八 景 中 有 丹 渡 晴 帆 , 即 此). 近 港 水 深 三 、 四 丈 , 可 泊 夾 板 洋 船 。 35

由上述內容可知清光緒年間的海汕紅毛港地區的所在位置,並且當 地已形成有數百家居民的漁業聚落型態。清光緒二十年(1894),紅毛 港人口約有 800 人。36 當時打狗澳內除了有六處內港、九處渡船外,

還有十四處漁堰,而紅毛港即是其中漁堰之一。可見當時的打狗地 區,除了水上交通便利,也從事內海養殖漁業。

35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清光緒 20 年(1894 年),台灣文獻叢刊第 73 種,

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年,頁 64。

36楊鴻嘉,〈回顧紅毛港之漁村及其漁業〉,《漁友》第 231 期,1997 年 3 月,頁 26。

(21)

根據上述李氏族譜、朝鳳寺廟誌沿革和地方人士說法,最早移民 到紅毛港地區的就是中心區的楊、洪姓及吳姓。隨後則有李姓的到 來,由於後來李姓人數眾多,吳姓的人較少,逐漸就成為楊、洪和李 三姓為主的中心區域。至於隨後而來的,還有蘇姓、陳姓、張姓、鍾 姓的先民,人數較多的蘇姓,成為最外圍聚落(姓蘇仔)的中心,但 其與另一個外圍聚落「埔頭仔」一樣,就成為許多後來移民者聚集的 區域,不再是單純的以大族為主。如「姓蘇仔」除蘇姓外,尚有陳、

張、鍾、洪的居民,「埔頭仔」則有洪、楊、林三姓,這個現象恰好 說明了紅毛港五大聚落,由中心向外擴展的歷史發展模式。

「埔頭仔」是「墓仔埔的頭前」,也就是在墳地前端的土地。以 往舊部落往生的人士,通常會埋葬在村落不遠的外圍,而「埔頭仔」

就是在這些墓地附近之地,也就是最外圍的聚落,通常人們不願在此 居住,但當內部四大聚落都人滿為患時,後來人口只好向外移,有如 今天的衛星城市,這裡居住的多半是楊、洪、林等姓的居民。

清朝相關文獻資料有限,整理上述資料,仍可知康熙中葉,聚落 形成已有採捕之人居之。雖無法明確得知各姓氏聚落移入定居的時 間,但至少可知在清領時期,約雍正、乾隆年間,至少有吳姓、李姓 和洪姓等大族聚落的形成。

(22)

至於清領時期的高雄紅毛港行政沿革整理如下:康熙二十三年

(1684)一府三縣,紅毛港屬台灣府鳳山縣鳳山莊;雍正元年(1723)

一府四縣二廳,紅毛港屬台灣府鳳山縣鳳山莊之下莊;嘉慶十七年

(1809)一府四縣三廳,紅毛港屬台灣府鳳山縣鳳山里;光緒元年

(1875)二府八縣四廳,紅毛港海汕莊屬台灣府鳳山縣鳳山里;光緒 十三年(1887)台灣建省設三府十一縣三廳一直隸州,紅毛港屬台灣 省台南府鳳山縣鳳山里;光緒十九年(1893)三府十一縣四廳一直隸 州(台北府增設南雅廳),紅毛港海汕莊、紅毛港莊屬台灣省台南府 鳳山縣鳳山下里。37

37參閱鄭欽憲,〈高雄紅毛港聚落的沿革〉,高雄紅毛港聚落的滄海桑田網站:

http://www.public.org.tw

資料來源:改繪自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淡新鳳三縣簡明總括圖冊》,光緒 18 年(1892 年),台灣文獻叢刊第 197 種,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版,頁 172。

圖 3-2:清代鳳山下里圖

(23)

四、 日治時期(1895~1945)

日本時期的 紅毛港,行政轄區 歸屬大致上承襲 清 末 台 南 府 舊 制。明治二十八年

(1895),開始推 行 地 方 行 政 制 度,台灣當時設一 縣二民政支部一 廳四支廳九出張 所,高雄紅毛港屬 台南民政支部鳳 山出張所。明治三 十年(1897)日本 總督調整台灣行 政區域,高雄紅毛 港屬鳳山縣打狗 辦務署。到了廳治 階段,明治三十四

年(1901)共設二十廳,廳下設支廳,高雄紅毛港屬鳳山廳打狗支廳 圖 3-3:日治末期高雄州行政區圖

資料來源:洪敏麟,《台灣地名沿革》,1979 年,頁132。

(24)

鳳山下里。明治四十二年(1909),又做區域上的調整,高雄紅毛港屬 台南廳鳳山支廳大林蒲區。38直到州廳階段,大正九年(西元 1920 年),第八任總督田健治郎為了加強統治台灣,徹底改革地方行政區 域,改廳為州,改支廳為郡、市,廢區、堡、里、澳、鄉設街庄,高 雄州鳳山街南方的空地仔、大林蒲、港仔墘等三區,合併為小港庄。

庄役場設於小港的後壁林社,高雄紅毛港屬高雄州鳳山郡小港庄管 轄,日本且在紅毛港設有派出所。39

38吳連賞,〈即將走入歷史的紅毛港:歷史、區域特色與未來前瞻〉,《高市文獻》

第 19 卷第 4 期,2006 年 12 月,頁 7;莊鈞喬,《高雄市紅毛港地區合院民宅空 間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頁 2-8。

39 《高雄州鳳山郡》,福島活版所,1925 年,頁 56;《鳳山郡要覽》,南報商事社,

1935 年,頁 10。

資料來源:筆者拍攝(2005.9.18)

圖 3-4:海汕派出所

(25)

日治時期實施保甲制度,紅毛港行政區大致分為五保,由南而 北,第一保為埔頭仔(今第一里─海澄里),第二保為姓楊仔(今第 二里─海昌里),第三保為姓李仔(今第三里─海豐里),第四保為姓 洪仔(今第四里─海原里),第五保為姓蘇仔(今第五里─海城里)。

40

此外日本時代紅毛港區地名也紀錄了一地曾經發生過的景觀特 徵,例如「組合」,是紅毛港漁業者信用販賣購買組合的簡稱41(今小 港區漁會前身),設立於大正七年(1918年)八月,建築尚存。再如「塭 岸頭」再姓楊仔飛鳳宮的前方,是紅毛港漁塭大岸與車路接壤處,以 紅毛港人的觀點,這當然是塭岸的頭(起點),現今魚塭已因設置火 力發電廠等工業而消失,取而代之的,或以「火力」稱發電廠附近地 帶。尚有以「衙門」稱派出所附近者,即今朝鳳寺前面一帶。42

40吳連賞,《紅毛港小區域地理與鄉土地理教學活動編撰的實證研究》,高雄: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1998 年,頁 17。

41高雄市南報商事社印本,《高雄州要覽》,日本昭和 12 年(民 26 年),高雄:南報商 事社,1937 年,頁 146。

42李明賢,〈高雄市小港區的聚落沿革〉,《高市文獻》第 6 卷第 3 期,1994 年 3 月,頁 36。

(26)

從日治時期台灣堡圖和地籍圖來看,埔頭仔區和大林蒲接壤處有 部分墓地,可得知埔頭仔因為位於墓地之頭的地名由來,而紅毛港南 部一帶,多為漁塭地,可知當地養殖業已相當盛行。而聚落分部多於 沙洲地帶較居中的地區,應有防沿海風浪和水患的考量。

資料來源:台灣堡圖,頁 79。

轉引自莊鈞喬,《高雄市紅毛港地區合院民宅空間之研究》 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頁 36。

圖 3-5:日治時期紅毛港地形圖

(27)

圖 3-6:日治時期紅毛港地區土地利用

資料來源:改繪日治時期地籍圖

漁塭 建地

墓地 墓地

漁塭 建地

(28)

明治三十八年(1905)日本總督府對台灣進行第一次人口普查。調 查所得,當時紅毛港人口已是小港庄人口最多的地區,推論可能是漁 業興盛聚集了較多的人口。

由表 3-1 西元 1905 年及 1933 年小港庄各大字人口數可知,紅毛港 在明治三十八年(1905)人口達 2736 人,而第二名的大林蒲 1780 人,

當時的紅毛港人口數是小港庄最多的地區。昭和八年(1933)紅毛港 人口已達 5029 人,足足為鄰近大林蒲(2454 人)的兩倍,鳳鼻頭(1497 人)的三倍。43

另外明治三十八年(1905)紅毛港北邊的中洲人口為 1493 人,

旗後街有 4662 人;昭和八年(1933)中洲人口為 2439 人,旗後町有

7010 人,44可比較當時的紅毛港人口數高居同時期小港庄的第一名,

海汕地區的第二名。

43李明賢,〈高雄市小港區的聚落沿革〉,《高市文獻》第 6 卷第 3 期,1994 年 3 月,頁 27-29。

44吳初雄,〈旗津的古來今往與造船業工業〉,《校友會訊》第 11 號,,高雄:旗 津國小校友會,2006 年,頁 6。

(29)

表 3-1:西元 1905 年及 1933 年小港庄各大字人口數(單位:人)

年代 各大字

1905 年 1933 年

港仔墘 377 1233

二苓 240 324

大人宮 423 613

店仔後 430 540

鹽水港 85 100

中林仔 79 0

鳳鼻頭 785 1497

大林蒲 1780 2454

紅毛港 2736 5029

中大厝 221 60

空地仔 570 588

荊蔥腳 346 437

中廓 103 203

大坪頂 860 1701

二橋 322 120

資料來源:李明賢,〈高雄市小港區的聚落沿革〉《高市文獻》第 6 卷第 3 期,

1994 年 3 月,頁 27-28。

(30)

根據台灣總督府交通局的紀錄得知,紅毛港在昭和三年(西元 1928 年)已擁有小漁船、竹筏 352 隻。45可見漁業活動已相當盛行聚落也 有一定程度的發展。

至昭和八年(西元 1933 年)二月,「紅毛港漁業組合調查」紅毛港 地區總戶數 756 戶,總人口數 5194 人,其中漁業戶數為 685 戶,組 合員有 686 名。漁業戶數佔總戶數約 90.61%,可見紅毛港為一個高度 的漁業聚落。46

另外「高雄州紅毛港漁業組合」書記李猴,於昭和九年(西元 1934 年)指出,紅毛港漁村擁有 742 戶,人口有 4938 人,其中男性 2631 人,女性 2312 人,屬於人口稠密的漁村。

昭和十四年(西元 1939 年)紅毛港人口數已達 6041 人,大林蒲 為 3032 人,仍為大林蒲人口數的兩倍。從西元 1905 到 1939 年之間,

紅毛港人口增加了五分之一強,即 3305 人,可見紅毛港人口的鼎盛。

45 台灣總督府交通局,《台灣的港灣》,附錄〈台灣小港津概說〉,昭和 3 年(民國 17 年),1928 年。

46北民平,〈島內漁業組合之概況(14):紅毛港漁業組合〉,《台灣水產》第 252 號,日本昭和 11 年(民國 25 年),1936 年,頁 11-18。

(31)

圖 3-7:日治時期小港庄各大字聚落分佈

資料來源:台灣軍司令部,〈台灣小港地圖〉,昭和 3 年測圖,昭和 17 年修 正,昭和 20 年複製,25000/1 地形圖。

(32)

日治時期政府相關單位引進捕魚、養殖新技術,使紅毛港居民能 捕獲更多的魚產,並擴增魚塭面積,提高單位的生產量。大正七年

(1918) 八月,紅毛港漁業者信用販賣購買組合成立後,自此暢通漁貨

買賣的管道,漁民收入漸漸增加。但是大正八年(1919)九月,紅毛港 地區發生霍亂感染,為了防止病情繼續擴大,政府下令禁止紅毛港居 民對外聯絡,外地人亦不得進入此疫區,直到病情獲得控制,穩定後 才解除禁令。當地漁產業才又重新活絡起來。大正十三年(1924)創 設大林蒲公學校紅毛港分教場,暫借民宅充當教室後感興學之需要,

使用李姓居民的共用土地興建校舍。昭和八年(1933)廢除分校場,

升格為紅毛港公學校(今海汕國民小學),紅毛港第一所學校從此產 生。47

47吳連賞,〈即將走入歷史的紅毛港:歷史、區域特色與未來前瞻〉,《高市文獻》

第 19 卷第期,2006 年 12 月,頁 7-8。

(33)

五、 戰後時期(1945 迄今)

台灣戰後,民國 35 年(1946)行政區改州為縣,改郡為區,改街 庄為鄉鎮。高雄紅毛港屬高雄縣鳳山區小港鄉。民國 39 年(1950)高 雄紅毛港屬高雄縣小港鄉,紅毛港庄之聚落名稱依據當地耆老所說,

擷取「瀛海澄明」、「海運昌隆」、「海產豐饒」、「濱海原野」、

「海上長城」之寓意,分別命名為海澄、海昌、海豐、海原、海城等 五村,民國 68 年(1979)7 月 1 日高雄市改制院轄市,小港鄉併入高 雄市,高雄紅毛港屬高雄市小港區,原村改為里,現稱海澄里、海豐 里、海昌里、海原里、海城里等五里。

資料來源:小港區公所提供

圖 3-8:紅毛港五里分布圖

(34)

據李俊甫在《高雄市區里沿革圖誌》48裡介紹小港區海澄、海昌、

海豐、海原、海城里的文章中提到五個里多為住宅用地以及海埔新生 地,里民已捕魚維生,境內交通有高雄客運公司和公共汽車,以及第 二港口輪渡船。而學區隸屬於海汕國小,國中原隸屬於小港國中,民 國 68 年成立鳳林國中,方便當地就學和普及教育的推廣。

48王賢徳,《高雄市區里沿革圖誌》,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1 年,頁 506-510。

圖 3-9:紅毛港五里行政區域圖

資料來源:小港區公所提供

(35)

由於紅毛港為狹長的沙洲地形,主要道路海汕路呈西北東南走 向,而其他巷道通路呈現東西向,建築座落分布於海汕路兩側,西半 部因冬季遭海浪侵蝕沖刷,建築大部分集中於東半部,少數在西半海 堤內,民房如同櫛梳般的排列整齊,紋理明顯的向東延伸至高雄內海

(潟湖),居民日常活動以港岸為主。

由圖 3-10 紅毛港聚落分佈圖(1989)可看出,近海維生的紅毛港地 區,聚落沿著海汕路呈線狀展開,本區聚落分佈幾乎全均勻散落在海 汕地區東半段的臨港地區。而民國 70 年代整個海汕路東側,除了船 渠以外,幾乎為一般住宅及部分公共設施的大型外部投入設備所盤 據,形成一個大型的帶狀聚落。而海汕路西側則形成一個較為緊密的 聚落民房集中帶,只是其帶狀範圍較海汕路東側要小的多。至於再往 外圍,分佈錯落有致的長方形方格,便是曾經盛及一時,如今大多已 承半廢棄的草蝦池。

(36)

資料來源:1989 年航照圖

圖 3-10:紅毛港聚落分佈圖(1989)

(37)

至於近年來紅毛港當地的人口結構變遷,可從上述表 3-2 紅毛港 近四十年來的總人口數變遷(1967-2005)、表 3-3 紅毛港各里近四十年 來的戶數變遷(1967-2005) 和表 3-4 海汕國小近二十年來班級數與學 生人數(1986-2005)來分析。

表 3-2:紅毛港近四十年來的總人口數變遷(1967-2005)

年代 年代年代

年代((((年年年年)))) 總人口總人口((((人總人口總人口人)))) 人人 較前一年增減較前一年增減((((人較前一年增減較前一年增減人人人))))

1967 12479 -

1968 12777 298 1969 13636 859 1970 14192 556 1971 13648 -544 1972 14166 518 1973 14377 211

1974 14454 77

1975 14536 82

1976 15680 1144 1977 16422 742 1978 16557 135 1979 16742 185 1980 16666 -76 1981 16896 230

1982 16912 16

1983 16937 25

1984 16989 52

1985 17190 201 1986 17562 372

1987 17595 33

1988 17925 330 1989 17530 -395

(38)

1990 17446 -84 1991 17424 -22 1992 17713 289 1993 17951 238 1994 18308 357 1995 18732 424 1996 19610 878 1997 20208 598 1998 20950 742 1999 21099 149

2000 21196 97

2001 20819 -377 2002 20931 112 2003 19912 -1019 2004 19703 -209 2005 11106 -8597

說 明:民國 57 年(1968 年)紅毛港開始實施限建,故自民國 56 年(1967 年)的統計 來作比較,民國 68 年(1979 年)高雄市升格為直轄市,在此之前紅毛港屬於高雄縣 小港鄉的五個「村」,之後隸屬於高雄市小港區的五個「里」。

資料來源:小港戶政事務所每年十二月底的統計資料

表 3-3:紅毛港各里近四十年來的戶數變遷(1967-2005)

(39)

年代 年代年代

年代 海澄海澄海澄海澄 村 村村 村

海昌 海昌 海昌 海昌 村 村村 村

海豐 海豐 海豐 海豐 村 村村 村

海原 海原 海原 海原 村 村 村 村

海城 海城 海城 海城 村 村 村

村 總計總計總計總計 增減數增減數增減數增減數 1967 476 320 294 354 438 1882 ─ 1968 535 333 312 370 481 2031 149 1969 588 345 312 410 513 2168 137 1970 656 363 353 418 550 2340 172 1971 745 371 385 438 440 2379 39 1972 838 385 409 458 64 2154 -225 1973 857 400 431 487 481 2656 502 1974 849 410 449 494 542 2744 88 1975 862 410 474 506 530 2782 38 1976 966 472 525 569 612 3144 362 1977 1041 507 542 615 636 3341 197 1978 1038 516 545 634 644 3377 36 年代

年代年代

年代 海澄海澄海澄海澄 里 里里 里

海昌 海昌 海昌 海昌 里 里里 里

海豐 海豐 海豐 海豐 里 里里 里

海原 海原 海原 海原 里 里 里 里

海城 海城 海城 海城 里 里 里

里 總計總計總計總計 增減數增減數增減數增減數 1979 1140 518 546 634 645 3483 106 1980 1087 536 559 642 658 3482 -1 1981 1107 543 569 646 669 3534 52 1982 1127 552 577 679 697 3632 98 1983 1120 592 577 687 703 3679 47 1984 1160 595 597 710 745 3807 128 1985 1179 620 620 732 784 3935 128 1986 1241 642 636 755 807 4081 146 1987 1272 637 646 761 821 4137 56 1988 1326 672 670 806 887 4361 224 1989 1546 868 826 986 994 5220 859 1990 1696 903 941 1075 1073 5688 468 1991 1772 941 984 1102 1114 5913 225 1992 1859 858 1040 1162 1181 6100 187 1993 1900 1047 1076 1216 1213 6452 352 1994 2081 1120 1131 1327 1310 6977 525 1995 1900 1047 1076 1216 1213 7349 417

(40)

1996 2328 1248 1271 1448 1445 7740 1288 1997 2420 1290 1332 1523 1537 8102 362 1998 2574 1376 1339 1634 1645 8628 526 1999 2604 1392 1414 1667 1664 8741 113 2000 2726 1409 1445 1673 1709 8962 221 2001 2785 1422 1447 1679 1713 9046 84 2002 2852 1462 1473 1707 1741 9235 189 2003 2799 1442 1442 1678 1705 9066 -169 2004 2833 1456 1442 1678 1704 9113 47 2005 1671 820 673 879 944 4987 -4126

說 明:民國 57 年(1968 年)紅毛港開始實施限建,故自民國 56 年(1967 年)的統計 來作比較,民國 68 年(1979 年)高雄市升格為直轄市,在此之前紅毛港屬於高雄縣小 港鄉的五個「村」,之後隸屬於高雄市小港區的五個「里」。

資料來源:小港戶政事務所每年十二月底的統計資料

表 3-4:海汕國小近二十年來班級數與學生人數(1986-2005)

年代 年代 年代

年代 班級數班級數班級數班級數 學生人數學生人數學生人數學生人數 年代 年代年代年代 班級數班級數班級數班級數 學生人數學生人數 學生人數學生人數

1986 32 1428 1996 13 406

1987 31 1306 1997 12 373

1988 29 1185 1998 12 349

1989 28 1030 1999 12 336

1990 26 897 2000 12 305

1991 19 763 2001 12 287

1992 18 644 2002 12 262

1993 18 564 2003 12 234

1994 15 503 2004 12 216

1995 15 438 2005 12 188

資料來源:海汕國小教務處檔案資料

由於民國 56 年(1967)是紅毛港實施限建前一個年份,所以以

(41)

此為基準點,整理小港區戶政事務所之後歷年來的十二月底的人口總 數和戶數等統計表,來分析自限建後近四十年來紅毛港區的人口結構 變遷。

以表 3-2 紅毛港近四十年來的總人口數變遷(1967-2005)來看,

人口數大體上一直呈現增長趨勢,從早期一萬多人到近期最高峰曾達 到二萬多人,雖然戶籍資料的人口數字持續遞增,然而當地近年來因 為重工業建設盤據四周,造成污染使得居住環境品質差,加上漁業衰 退,就業市場萎縮,因此大多數人紛紛遷移,保留戶籍是為了日後的 遷村補償。

而表 3-3 紅毛港各里近四十年來的戶數變遷(1967-2005)來看,戶 數大體上也是逐年遞增,尤其是民國 85 年(1996)戶數較前一年成 長了 1288 戶,原因是當年政府頒布遷村的第三次修正計畫書,訂定 遷村戶籍核定結算日到民國 85 年(1996)5 月 18 日, 因此造成當年 戶數大幅度增加。至於民國 94 年(2005)報減 4126 戶,則是因遷村 終於拍板定案,許多獲得補償的居民,便將戶籍遷出到實際居地。

因此當地人口逐年增加只是假象,從表 3-4 海汕國小近二十年來 班級數與學生人數(1986-2005)來看,海汕國小的班級數和學生人數呈 現逐年遞減的現象,就是印証當地居民外移的最好印證。

數據

圖  3-1:荷蘭早期打狗地區地圖
表  3-1:西元 1905 年及 1933 年小港庄各大字人口數(單位:人)  年代  各大字  1905 年  1933 年  港仔墘  377  1233  二苓  240  324  大人宮  423  613  店仔後  430  540  鹽水港  85  100  中林仔  79  0  鳳鼻頭  785  1497  大林蒲  1780  2454  紅毛港  2736  5029  中大厝  221  60  空地仔  570  588  荊蔥腳  346  437  中廓  103  2
圖  3-7:日治時期小港庄各大字聚落分佈
圖 3-10:紅毛港聚落分佈圖(198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022 年即將到來,以往的除夕夜都是在農曆的 12 月 30 號,但是新的一年卻沒有 這一天,由於除夕意指歲末的最後 1 天,只要是正月初一的前一晚都是除夕,因此

亞洲棒球錦標賽冠軍戰於本月 20 日在台中洲際棒球場開打,由中華隊對上亞錦賽 常勝軍日本隊。儘管日本隊首局先馳得點,中華隊在第 2 局又以一記滿貫砲立即追 回三分。最終比賽以

亞洲棒球錦標賽冠軍戰於本月 20 日在台中洲際棒球場開打,由中華隊對上亞錦賽 常勝軍日本隊。儘管日本隊首局先馳得點,中華隊在第 2 局又以一記滿貫砲立即追 回三分。最終比賽以

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勞特字第 1063001251 號函訂定 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十月二十三日發特字第 1083001675 號函修正第六點附件四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月一日勞職特字第 0960501957 號令訂定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十日勞職特字第 0970503244 號令修正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月一日勞職特字第0960501957號令訂定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十日勞職特字第0970503244號令修正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職訓字第 1022500888 號令訂定 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四月十七日發法字第 1036500433 號令修正 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發訓字第

印尼人信奉伊斯 蘭教 ( 回教 ) , 每年伊斯蘭教九 月 是齋戒月,教徒 在三十日內,由 日出到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