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作品分析

第二節 《戲揚》為揚琴與古箏

《戲揚》創作完成於二○○六年春,此首樂曲是為揚琴與古箏的二重

奏。在創作《弦琴對》的過程中,逐漸地對中國樂器與東方曲韻有了概括

使用。「稍自由地」演奏指示,其用意為讓演奏者可以於記譜上的每一個拍

第四小節揚琴運用樂曲開頭的 G-D-E-C-Eb音高動機,發展為 G

-D-C-F#-E、G-D-C-Eb的音型組合,且由慢漸快地重複三次,而 古箏以持續的小二度按音(G-Ab),配合揚琴漸快的速度,共同將音量由 弱至強地擴張,銜接至第五小節揚琴的 Eb輪音後,以揚琴敲擊面板的聲響 與古箏拍擊左側琴弦的共鳴,讓樂曲的張力從第一小節至此得到一個最大 的釋放。(譜例 8)

【譜例 8】《戲揚》4-5 小節

第 六 小 節 古 箏 運 用 泛 音 ( G-D-Eb- D-G-F#)與第五小節所留下 的餘韻殘響相結合,並於演奏 G 音的泛音同時,帶入揚琴的 G 音輪音,並 延 伸 出 第 七 小 節 結 合 兩 個 五 聲 音 階 調 式 的 快 速 音 群 ( Gb- Ab- Bb- Db- Eb、F-G-A-C-D),而古箏以 G 音輪音作為此快速音群的背景。

第一至七小節的調中心音主要圍繞在 G 音上,並由 G 音作其他音高的 延伸發展,而第七小節揚琴的上行快速音群結束於 Ab音的輪音,並由此音 將全曲的調中心音由 G 音改變至 Ab音。第八至十二小節揚琴與古箏皆以 相同音域的 Ab音作為中心音高,雖音樂線條有節奏與力度的變換,但 Ab

音仍是最重要的持續音高。第十二小節揚琴與古箏由慢漸快地連續演奏相 同的 Ab音,並將音量由極弱擴張至極強的最後一拍上,揚琴以急速的下行 撥弦與古箏的上行撥弦,總結由 Ab音所支撐發展的五個小節,而第十三小 節揚琴直接強而有力地奏出 F#音的輪音,破壞了持許已久的 Ab音線條,

並成為一個非預料中的聽覺上之高潮(譜例 9)。

【譜例 9】《戲揚》12-13 小節

第十三小節揚琴的 F#音以極強的力度逐漸輪音至極弱之後,至第十四 小節第一拍的休止符,亦能聽見些許 F#音的殘響,延續此細微的聲音,揚 琴以指腹輕巧地抓弦,並利用 F#音作為第一個抓弦之和弦的最高音,以維 繫樂句之間的承接,而在抓弦演奏五個八分音符拍長的和弦之後,揚琴以 兩手指腹更輕柔地由高音域至低音域交替刮奏於琴弦上,製造出許多若有 似無、稍縱即逝的聲響,最後運用一個四分音符的延長休止符,讓音樂從 第一小節至此,暫且獲得一個寧靜的喘息。(譜例 10)

【譜例 10】《戲揚》14 小節

第十五至二十二小節為揚琴獨奏的的華彩段落。第十五與第十六小節

為前後呼應之樂句,揚琴運用左彈輪19的技巧,讓正常擊絃演奏方式的 音 樂之中稍有變化。第十七至二十小節,樂譜標明「慢起漸快」之速度變化 指示,且音符的時值由二分音符逐句遞減為八分音符,音量則由弱至強,

揚琴並大量運用左彈輪的技巧於每個裝飾音之上,讓音樂有著更多的緊湊 感,而此四小節之中皆是放置虛線的小節線,用意為保持連續一貫的音樂 線條,古箏則以 Eb、F#、D 此三個音高的長拍輪音,輔助揚琴聲部的漸強 音量。第二十一小節,揚琴承續由第二十小節所漸快至此的速度,以快速 的三十二分音符為前樂句的延伸,並運用模進的音型持續四拍,而每拍的 八個三十二分音符又分為四音一組,且一拍當中的兩組調式各異,以第二 十一小節第一拍為例,前四個音為 Ab-Bb-C-Eb-F 之五聲音階(省略 C、Eb兩音),後四個音為 F-G-A-C-D 之五聲音階(省略 A 音),此 小節的後三拍亦循此模式作為選擇音高之依據,而古箏則以連續的刮奏來 烘托整體逐漸高漲的音樂情緒,並於第二十二小節揚琴以雙音輪音與古箏 的四音和弦,共同將營造已久的音樂張力結束在最強拍上(譜例 11)。

【譜例 11】《戲揚》21-22 小節

第二十三至二十九小節為一完整樂句。延續第二十二小節 F#音與 G 音 逐漸轉弱的餘音,引導出第二十三小節古箏以 F#音為起音的泛音旋律,並 於第二十三至二十五小節將音樂帶入一個較為平靜的氛圍,但旋即於第二 十五小節第四拍,古箏以突強的大七度音程快速地轉換音樂情緒,揚琴亦

19 用左手的大拇指掀壓琴 竹柄,而中指與無名指 向上頂住琴 竹柄,致使琴竹頭連續 上下顫動觸絃,發出快而細密的一串音符。

以手掌拍擊低音區琴弦所產生的低沉共鳴與之呼應。第二十六小節古箏則 以 D 音與 Eb音所組成的小二度音程,配合漸強、漸弱的力度與漸快、漸 慢的速度,利用按弦逐漸改變音高至琴弦張力的極限後,又回復原先的 D 音與 Eb音。緊接著第二十七與二十八小節,揚琴與古箏利用力度與織度的 對比,將新的音樂線條短暫地呈現,並於第二十九小節,揚琴模仿古箏在 第二十六小節的音型,同樣地以小二度音程作為音高材料(C#音與 D 音),

並運用反竹變換音色,唯一不同的是揚琴並無法做出像古箏以按弦來改變 音高之效果,而伴隨此音型漸弱後出現的古箏 F#音之泛音,則是讓第二十 三至二十九小節有個完整的樂句收尾,並巧妙地由泛音開始亦由泛音結束。

在聽覺上仍留著上一個小節泛音的餘韻之時,第三十小節古箏突然以 拍擊木頭面板的聲響與不諧和的亂音,形成一個意外的新樂句開端,而揚 琴以反竹的音色結合高音域的快速反覆音群作為回應。第三十一小節古箏 除了保留以手掌拍擊面板的聲響之外,並加入以拳頭敲擊面板的方式來區 別音色,而揚琴則以同樣的快速反覆音群再次回應。第三十二小節以古箏 由快漸慢的拍擊面板,作為這三個小節的樂句收尾,並留下最後一拍的延 長休止符,讓音樂有了第二次的歇息20。(譜例 12)

【譜例 12】《戲揚》30-32 小節

第三十三至四十四小節為緩板樂段的最後一個主要樂思之呈現。揚琴 於 第 三 十 三 至 三 十 六 小 節 , 以 較 為 感 性 的 曲 調 線 條 來 獨 自 表 達 音 樂 的 意 念,並運用以五聲音階為主的音高素材,讓全曲至此第一次被聽見具有傳

20 第十四小節為第一次運用延長休止符以讓音樂線條暫且中止。

統中國音樂的旋律感,但為了使樂曲前後的音樂風格能夠連貫,因此加入

快板樂段依不同的節奏運用分為兩部分,第一部份為第四十五至六十 小節,第二部份為第六十一至七十三小節,揚琴為主要的聲部,古箏則輔 助揚琴加以強調重音變化,並與之共同凝聚節奏與力度的張力。

第一部份的音高素材主要建構在大二度的音程上,為單拍子的節奏運 用,第四十五至四十八小節揚琴先以反竹的音色讓快板樂段有個明亮的開 始,並以第四十五小節的四拍節奏音型反覆地運用在之後的七個小節上(譜 例 14)。第四十九至五十小節的拍號為「4/4+1/8」,是在與前四個小節重 複出現的四拍節奏音型之後,再加上了一個八分音符的重音結尾,讓一成 不變的節奏有了新的律動。第五十一至五十二小節揚琴維持同樣的四拍節 奏音型,古箏則於此兩小節中運用相同的和弦,但藉由放置在不同的節拍 上,使得節奏重音有所變化。第五十三至五十六小節不再使用重複的節奏 音型,而是利用節奏動機發展將音樂引導出不同的樂句開展。第五十七至 六十小節為第一部份的結束樂句,揚琴以較大音域幅度的的上行音型與持 續已久的節奏型態有所對比,而古箏以輪音讓四個小節的音樂線條加以連 貫,力度則由弱至強地依序漸進,並突然於第六十小節的最後一拍以迅速 地止音來營造更大的結束張力。

【譜例 14】《戲揚》45-48 小節

快板樂段的第二部份轉換為複拍子的節奏運用,且每個小節使用不同 的拍號,讓節奏的重音與律動不停地在改變,營造出更緊湊高昂的音樂情 緒。第六十一至六十九小節,在每小節不均等的長度之下,主要固定出現 於最後一拍的 G 音八度雙音,讓不同節奏的樂句之間有著更清楚的方向

感,使得不停變換的音高與節奏皆被此 G 音八度雙音有所牽制,形成一種 獨特的張力效果。第七十至七十三小節,揚琴刻意地再次強調先前出現多 次的 G 音八度雙音,讓所有的音樂張力皆凝聚在此音上,並於第七十二小 節將全部的力度使勁地爆發至最強,讓延續至此不斷高漲的音樂情緒終究 獲得一個抒發。在擴張至極致的力度爆發後,第七十三小節揚琴以泛音的 音色,並將古箏按音的特性運用於揚琴上,逐漸地削減音樂的力度,使音 樂情緒趨於和緩,最後以單純的 G 音泛音讓所有的繁複聲響回復至平靜(譜 例 15)。

【譜例 15】《戲揚》70-73 小節

全曲以第七十四至七十八小節的緩板樂段作為結束,先以揚琴如吟唱 般地中國曲調悠遠地緩緩道出,再由古箏與之相和,並以泛音共同奏出和 諧的聲調,最後則是由揚琴運用其獨特的殘響,讓所有的音高曲調慢慢地 迴盪,而當聲音逐漸消逝之時,再以一聲揚琴沈重的低音與古箏清幽的泛 音,為《戲揚》留下一個深刻的落幕。

揚琴為十二平均律的樂器,因此在音高材料的選擇上可自由地運用,

但古箏的傳統定弦為中國五聲音階調式,若要演奏調式之外的音高,則需 以人工按弦的方式來改變原先的定弦,因此在音準上偶有誤差,但卻形成 了獨特的韻味亦是古箏的最大特色之一。而《戲揚》並非使用傳統中國調 式的創作曲,若維持原本的五音調式定弦(D-E-F#-A-B),將使得音

但古箏的傳統定弦為中國五聲音階調式,若要演奏調式之外的音高,則需 以人工按弦的方式來改變原先的定弦,因此在音準上偶有誤差,但卻形成 了獨特的韻味亦是古箏的最大特色之一。而《戲揚》並非使用傳統中國調 式的創作曲,若維持原本的五音調式定弦(D-E-F#-A-B),將使得音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