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所示,嚴格節制飲食意圖在「個人取向威脅組-控制組」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以二因子 ANCOVA 進行比較(完全獨立設計,32:個人取向威脅/關係 取向威脅/控制組  高/低外表自評;共變數為 BMI 與健康自評):如

表 20 所示,嚴格節制飲食意圖,在此二變項上無交互作用,F(2, 267) = 0.58,p = .56;在不同實驗情境組中有差異(F(2, 267) = 3.36,p = .036)、在高

/低外表自評二組間,無顯著差異(F(1, 267) = .34,p = .56)。交互作用不存在,

故無法支持假設 3。

事後檢定如表 21 所示,嚴格節制飲食意圖在「個人取向威脅組-控制組」

有顯著差異(平均差異 1.57,p = .02)、「關係取向威脅組-控制組」無顯著差 異(平均差異 0.08,p = .90)。亦即,個人取向自尊威脅後,會增加受試的嚴格 節制飲食意圖;但關係取向自尊威脅則與控制組無差異。

表 20 嚴格節制飲食意圖:ANCOVA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Partial η2 BMI 36.87 1 36.87 1.73 .19 .006 健康自評 10.63 1 10.63 .50 .48 .002 外表自評:高/低 7.23 1 7.23 .34 .56 .001 個人/關係/控制 143.57 2 71.79 3.36* .036 .025 交互作用 24.61 2 12.31 .58 .56 .004

(* p < .05) 表 21 不同實驗情境下的嚴格節制飲食意圖:事後檢定

I J

I - J

平均差異 標準誤差 p

95% 信賴區間 下界 上界 控制 個人 -1.577* .688 .023 -2.931 -.223 控制 關係 -.084 .688 .902 -1.438 1.270 個人 關係 1.493* .682 .029 .150 2.835

(* p < .0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此節將對研究發現與其意涵進行討論。在呈現主要結果後,將針對研究結 果與過去文獻一致/不一致之處進行討論,並探討其中可能的原因。在各細節 的討論中,也會針對研究限制與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進行討論。

本研究以 TMT 為理論架構,試圖透過自尊威脅與遠端防衛的角度來理解女 性大學生的嚴格節制飲食行為,主要發現如下:

整體而言,本研究初步無法驗證 TMT 的觀點。DTA 指標(死亡相關字數)

與遠端防衛行為(嚴格節制飲食意圖)無顯著關聯;預期扮演遠端防衛機制的 外表自評,也無法調節自尊威脅與 DTA 之間的關係。而在自尊威脅對嚴格節制 飲食意圖的影響上:

促發受試思考個人取向自尊下的理想體型,會使受試感受到現實和理想體 型間的差距,因而感覺自己在體型管理能力(個人取向自尊的來源)上較沒把 握;後在聚焦體型後,對自己的看法會較負面。

此情境下,TMT 預期受自尊威脅的受試,DTA 會提高,進一步會增高後續 嚴格節制飲食意圖作為遠端防衛;同時自尊威脅對 DTA 與嚴格節制飲食意圖的 影響,會受到遠端防衛機制(身體自評)調節。

本研究發現,個人取向自尊威脅後,DTA 未顯著增加。受個人取向自尊威 脅的受試,確實會提高嚴格節制飲食意圖;在控制住健康自評與 BMI 後,這樣 的效果仍存在;但 TMT 預期外表自評的調節效果並不存在。

促發受試者思考關係取向自尊下的理想體型,會使受試感受到現實和理想 體型之間的差距。與個人取向自尊威脅不同的是,在後續自評目前體型是否能 獲得關係取向自尊的把握程度上,只有「低外表自評者」自覺較沒把握,而高 外表自評者與控制組無差異。換言之,高外表自評受試,即便意識到現實理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體型差,對自己體型在關係取向下獲得自尊仍有把握。聚焦體型後的自我看法 上,經驗關係取向自尊威脅者與控制無差異。

對自己身體把握程度愈高,意味著對自己身體應有較正面的看法;反之亦 然。我們預期,對自己身體把握程度的評估,應會影響後續聚焦身體時對自己 的看法。不過在此,這樣的關聯性不見了,原本調節受試自評身體把握程度的 外表自評,在受試自評自我看法時不具效果。根據上述結果,研究者認為,可 能有除了外表自評之外的因素,是我們沒有考量進去的,而此可能影響到關係 取向威脅時,個人聚焦身體後的自我看法。其中可能的因素為何,將於下面討 論中進行解釋。

整體而言,個人取向自尊威脅情境能影響女大生後續嚴格節制飲食的意圖

(無論女大生外表自評的高低);而關係取向自尊威脅與嚴格節制飲食的關係,

則可能受外表自評與其他因素的影響,而呈現較不一致的結果。

研究未如預期,可能受研究限制、理論限制或其他因素之影響。以下將以 華人自尊研究、TMT 理論、研究方法與限制等角度,來討論可能的原因。

本研究以華人傳統/現代雙文化自我為基礎,推論個人與關係取向的自尊 威脅應都能造成效果。但結果發現個人取向威脅較成功,而關係取向威脅的效 果,則沒有個人取向威脅那樣來的明顯。

在華人本土的自尊研究中,楊國樞(1993)最初建議研究者應區分出個人 與社會取向(即關係取向)此二角度來理解自尊。不過,社會取向自尊在繼續 發展後,則更細緻的依據互動對象不同,區分出不同的社會自尊。依據楊國樞 的看法,社會取向自尊可在細分為:關係取向自尊、家族(團體)取向自尊、

他人取向自尊(Yang, 1995)。「關係取向自尊」存在於家人之外的特定兩人互動 關係,包含如師生、朋友、同事、上司下屬等;而「家族取向自尊」的對象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家人以及那些被自己認定是成員的團體對象(如學校、工作環境等);「他人取 向自尊」的對象則是指非特定他人、集體性的概化他人(the generalized others)。

在這些以不同人為互動對象的情境下,各有其追求正面評價(自尊)的來 源。如親子關係中,個人自尊來源可能是表現符合父母期待;上司下屬關係中,

自尊可能建立於自己行為舉止符合社會規範、能達成上下和諧狀態;又如在團 體中,個人自尊來源可能是對團體的貢獻、與團體和諧相處等。因此,將「對 象」考量進來之後,不同「關係」造成的各種情境,便可能有各種不同對應的 自尊來源。

本研究以身體作為影響自尊的可能來源。試想像,一位女性處於不同關係 情境下,在評估身體是否能帶來好的自我感受時,她考量的點可能很不同。在 心儀的對象面前,身材外貌的影響力可能是最大的;在家人面前,或許較能坦 蕩的做自己,不用在意自己的體型;在指導教授面前,身體方面的表現可能與 自尊感受較無關係。

在關係取向自尊威脅操弄時,指導語使用了「日常生活人際互動」這樣的 詞,可能留給填寫者較多的詮釋空間,故關係取向自尊威脅的效果不如預期,

可能一部分原因是來自於受試在填寫時,以不同互動人為想像的對象。舉例,

若以家人對想像對象,受試即使感受到理想現實體型差,不過在與家人互動時,

對自己身體能否獲得關係取向自尊仍是有把握的;因而在聚焦身體時,並不會 對自己有負面看法。

TMT

典型 TMT 研究裡,在操弄意識邊陲的死亡想法時,往往是直接透過意識 刺激死亡想法(填寫標準的死亡問卷),接著透過延宕,使死亡相關想法消散至 意識邊陲。相較於上述典型、直接的操弄,本研究使用的操弄方法(威脅自尊,

進而引發意識邊陲的死亡想法)是較為間接;而這樣的情況,是否會影響到實 驗效果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Burke 等人(2010)針對 TMT 研究進行了後設分析,在 164 個 TMT 研究中,

操弄死亡想法的方法,可分為四類:第一類是直接透過標準死亡問卷來進行操 弄(79.8%)、第二類透過閾下刺激(4%)、第三類是透過填寫與死亡有關的問 卷來促發意識的死亡想法(7%)。而不符合上述三種類型的,則被歸類為第四 類其他(9%)。在其他這一類中,可見多數非典型的操弄方法,如觀看車禍影 片、閱讀一個主角死去的故事(此主角乃符合受試所信奉的文化世界觀;主角 死去則象徵受試所信奉的文化世界觀被威脅)、閱讀九一一事件的文章(威脅受 試者信奉的正義世界信念)等。

本研究操弄死亡想法的方法,與前三者較不符合,故僅能被歸類於第四類

「其他」之中。根據後設分析,這四類型的操弄,整體來說都能誘發受試意識 邊陲的死亡想法。不過,其中效果最強韌,也被最多研究使用的仍屬第一類

(r(220) = .36),相比之下,其他這一類的效果與第一類相比為稍弱(r(24)

= .29)。同時,因為第四類型研究中,包含了多種操弄形式,這些操弄在形式上 的差異較大,各種操弄形式的效果無法進一步釐清與區分。由於本研究採取的 操弄方式較為間接、累積的實證資料也較少,因此對於操弄造成意識邊陲 DTA 上升的效果,是否可如傳統操弄一樣強烈,此點是後續研究可以進一步探討的。

在社會心理學領域中,自尊研究的架構相當龐雜,許多研究以不同的取向 來理解自尊,都獲得了支持(如 Campbell (1990))。在華人研究中,自尊也被以 多種角度來探討。如在《中國人的自我:心理學的分析》(楊國樞、陸洛,2008)

此書中,曾被驗證且探討的自尊分類就有:個人 vs.關係取向自尊、公開 vs.私 密自尊、特質 vs.狀態自尊等。在 TMT 中,將上述不同的自尊探討觀點一併加 入,是否會影響到研究的操弄或測量?

在西方 TMT 研究中,已有學者開始關注不同自尊形式在 TMT 中扮演的角 色。如 Schmeichel 等人(2009)指出,在死亡凸顯後,相較於控制組,只有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內隱」自尊的受試會採取文化世界觀防衛,而高內隱自尊者無此發現。相較 於內隱自尊,「外顯」自尊則不存有上述的差異。

回歸本土研究,對自尊概念的細緻區分,可能也是理解自尊威脅效果差異 的一種方法。以公開自尊與私密自尊為例,有別於西方文化鼓勵展現自我真實 面貌與想法,東方人重視謙卑的文化特質,可能使受試在自我評價的過程,會 受到「是否有人在場、是否需要公開表達」而有差別;而此自我評價過程的不 同,便可能影響自尊威脅操弄的效果與強度。

以上的討論主要聚焦於自尊威脅這個議題;接著,將以 TMT 的角度,來探 討本研究的發現以及這樣的發現對 TMT 研究現況可能的意涵。

以上的討論主要聚焦於自尊威脅這個議題;接著,將以 TMT 的角度,來探 討本研究的發現以及這樣的發現對 TMT 研究現況可能的意涵。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