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尊威脅與遠端防衛對女性大學生節制飲食意圖的影響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自尊威脅與遠端防衛對女性大學生節制飲食意圖的影響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7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2) 2. 恐懼管理理論(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TMT; Greenberg, Pyszczynski, & Solomon, 1986)是目前文獻中,探討「人類行為如何受死亡威脅影響」中較為 系統的一個架構,其初步將死亡威脅影響之歷程分為意識與意識邊陲歷程,而 其各自會引發近端與遠端防衛行為來作為因應。本研究以 TMT 為基礎,推論 自尊威脅會促發個人意識邊陲中死亡想法的激發,女大生會增加嚴格節制飲食 意圖,使自己符合文化世界觀價值、恢復自尊,用以作為遠端防衛因應。此過 程中,遠端防衛機制(外表自評)預期會調節自尊威脅與遠端防衛間的效果。. 政 治 大 個人與關係取向的自尊威脅操弄,應都能造成上述效果。研究以網路招募 273 立 同時,若當代華人已具備傳統/現代雙文化自我(Lu & Yang, 2006),研究預期. 位女大生,將其隨機分派至個人、關係取向自尊威脅組與控制組進行自尊威脅. ‧ 國. 學. 操弄後,針對死亡相關字數(意識邊陲死亡想法可得性指標)與嚴格節制飲食. ‧. 意圖(遠端防衛指標)進行測量。結果發現:(1)個人取向自尊威脅之操弄較成. y. Nat. 功;關係取向自尊威脅效果則受到未考量因素影響而較不一致;(2)研究中採用. er. io. sit. 的 DTA 指標(死亡相關字數)與遠端防衛行為(嚴格節制飲食意圖)無顯著關 聯;(3)個人取向自尊威脅後,受威脅的組別會增高嚴格節制飲食意圖,即便控. al. n. v i n BMI、健康自評之後亦然;外表自評不具調節效果。最後,針對研究不符 Ch engchi U. 制住. TMT 預期的結果,文末將以華人自尊研究、恐懼管理理論、節制飲食意圖、研 究限制等角度進行討論。.

(3) 3. 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TMT; Greenberg, Pyszczynski, & Solomon, 1986) is the most systematic framework for investigating how death-related threat affects human behavior in current literature. It states that death threat process can be differentiated between consciousness and subconsciousness, and human will use proximal and distal defense as coping respectively. Based on TMT, research hypothesizes that self-esteem threat can provoke death-related thoughts in subconsciousness process. For college girls, they will increase intention of rigid restraint eating as distal defense, for the purpose of fitting the cultural worldview (thin is beautiful) and end up regain their self-esteem. During this process, distal-defense mechanism (self-evaluation of physical-appearance) is expected to moderate the effect. 政 治 大 “tradition-modern bicultural 立self (Lu & Yang, 2006)”, research predicts the same. between self-esteem threat and distal defense. Also, for Taiwanese who have the. ‧ 國. 學. effect by using individual and relational-oriented self-esteem threat. 273 subjects are recruited through the internet and random assigned to individual, relational-oriented self-esteem threa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fter manipulation of self-esteem threat,. ‧. we measure the number of death-related words (as death-thought accessibility, DTA),. y. Nat. and intention of rigid restraining eating (as distal defense). Result shows that, (1) the. io. sit. manipulation of individual-oriented self-esteem is successful, but relational-oriented. al. er. self-esteem is not due to uncompleted consideration; (2)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TA. n. v i n C h who experienced oriented self-esteem threat, the subjects e n g c h i U self-esteem threat increased. and distal defense behavior is not significant; (3) after the manipulation of individual-. their intention of rigid restraining eating, even if we control their BMI and selfevaluation of health; the expected moderated effect of self-evaluation of physicalappearance does not exist. Finally, to explain unexpected results, we making some infer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1) current indigenous research of self-esteem, (2) TMT research, (3) intention of rigid restraining eating, and (4) research limitation.. Key Word: 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TMT), Terror management health model (TMHM), rigid restraint eating, traditional-modern bicultural self.

(4) 4. 摘要.................................................................................................................. 1 Abstract............................................................................................................ 3 目錄.................................................................................................................. 4 圖表目錄 .......................................................................................................... 5 緒論:人類如何進行健康決策? ....................................................................... 6 研究動機 .......................................................................................................... 8 文獻探討 ........................................................................................................ 10 一、節制飲食行為 ................................................................................... 10 二、為什麼人類如此努力維持自尊:恐懼管理理論的觀點 ...................... 15 三、以恐懼管理理論觀點理解節制飲食行為 ............................................ 21 研究假設 ........................................................................................................ 27 研究方法 ........................................................................................................ 28 一、前導研究 .......................................................................................... 28 二、正式研究 .......................................................................................... 29.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研究結果 ........................................................................................................ 35 一、外表自評分組 ................................................................................... 35 二、變項的基本分析 ............................................................................... 35. ‧. 三、自尊威脅操弄驗證 ............................................................................ 38 四、死亡想法可得性(假設 1、2) ......................................................... 43 五、嚴格節制飲食意圖(假設 3) ........................................................... 44 討論................................................................................................................ 45 一、研究結果 .......................................................................................... 45 二、研究發現之討論 ............................................................................... 46 三、研究限制 .......................................................................................... 55 中文參考文獻 ................................................................................................. 56 英文參考文獻 ................................................................................................. 58.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附錄一:實驗問卷 .......................................................................................... 65 一、研究說明 .......................................................................................... 65 二、前導研究問卷 ................................................................................... 66 三、正式研究問卷 ................................................................................... 69 四、依變項問卷....................................................................................... 73 附錄二:依變項量表的編制 ............................................................................ 75 一、「嚴格節制飲食意圖量表」之編制 ..................................................... 75 二、信度分析 .......................................................................................... 77 三、效度分析 .......................................................................................... 77.

(5) 5. 圖 1 恐懼管理與死亡想法可得性概念之總覽.………………………………. 20 圖 2 體態評分表.……………………………….……………………………… 30 表1 表2 表3 表4 表5. 個人取向自尊威脅操弄程序.……………………………………………. 31 關係取向自尊威脅操弄程序.……………………………………………. 32 自尊威脅操弄:控制組.…………………………………………………. 33 嚴格節制飲食意圖量表:M、SD、樣式/結構矩陣與估計共通值.… 34 各實驗情境受試人數 …………………………………………………… 35. 表 6 身體我重要性:ANOVA ………………………………………………... 36 表 7 健康自評:ANOVA……………………………………………………… 36 表 8 體型 BMI:ANOVA……………………………………………………… 37 表 9 受試者每週飲食花費分配 (N=273) …………………………………… 38 表 10 理想真實體型差:ANCOVA…………………………………………... 38 表 11 理想真實體型差:事後檢定…………………………………………… 39 表 12 對身體的把握程度-個人取向威脅組 vs.控制組:ANCOVA ……40.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表 13 對身體的把握程度-關係取向威脅組 vs.控制組:ANCOVA ……40 表 14 高低外表自評下,關係威脅操弄對身體把握程度的影響…………… 40. ‧. 思考身體後的自我看法:ANCOVA ………………………………….. 41 不同實驗情境下,與體型相關的自我看法:事後檢定 …………….. 41 個人與關係取向自尊威脅效果之比較 ……………………………….. 42 死亡相關字數與嚴格節制飲食意圖之相關 ………………………….. 43 死亡相關字數:ANCOVA …………………………………………….. 43 嚴格節制飲食意圖:ANCOVA ……………………………………….. 44 不同實驗情境下的嚴格節制飲食意圖:事後檢定 ………………….. 44. n. al. er. io. sit. y. Nat. 表 15 表 16 表 17 表 18 表 19 表 20 表 21. Ch. engchi. i n U. v.

(6) 6. 生活中,我們常面臨攸關健康的決策情境。高血壓患者擔心油膩飲食引發 的威脅,嘗試戒除大魚大肉。飲酒者在社交情境時免不了再來一杯,即便他們 心知過度飲酒的害處。政府推動癌症篩檢多年,但多數人即便知道這項福利, 仍未主動接受檢查。年輕女性透過嚴格節制飲食,短暫維持了身材,但長久下 來卻對健康不利。簡言之,人們如何作出健康決策?那些因素影響著我們的決 定?而這些個人決策,又是如何影響著健康後果以及醫療資源?這些提問,一 直是健康心理學關心的議題(Taylor, 2011)。透過實證研究累積以及和其他心理. 政 治 大. 學領域(如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的互動,目前,對於人類如何進行健康 決策,我們已有初步的認識。. 立. ‧ 國. 學. 理性思維是早期健康決策理論發展的基礎。此意謂人們會客觀分析與健康. ‧. 有關的因素後做出決定。我們會努力維持健康、評估面臨的健康威脅、了解某. y. Nat. 行為是否能有效減少威脅等;許多健康行為理論,如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er. io. sit. belief model; Rosenstock, Strecher, & Becker, 1988)、保護動機理論(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 Maddux & Rogers, 1983),或更後來提出的理性行為理論. al. n. v i n (theories of reasoned action; C Fishbein & Ajzen, 1975)、計畫行為理論(planned hengchi U. behavior theory; Ajzen, 1991),其基本立論都認為人類是健康取向(healthorientation)的決策者。. 健康考量是否能完整解釋人類的健康決策?其他心理學領域研究發現了其 他觀點存在的可能。如認知心理學研究指出,人類決策深受情緒與壓力影響 (Porcelli & Delgado, 2009);社會心理學研究則發現,受威脅時,人們對相關訊 息的處理會有更多系統性偏誤(Liberman & Chaiken, 1992; Prentice-Dunn, Floyd, & Flournoy, 2001)。將這樣的發現轉譯到健康心理學,許多應用研究也有類似發 現。健康恐懼訴求(health appeals)研究,指出受試在面臨健康威脅後,防衛.

(7) 7 性反應(如否認、逃避)之普遍,此反而對健康不利(Witte & Allen, 2000)。再 以抽菸為例,Freeman、Hennessy與Marzullo (2001)發現,比起個人覺察抽菸造 成的健康威脅,抽菸對自我概念(self-concept)的影響,更能預測個人未來戒 菸意圖。個人所處脈絡(如文化)也對健康決策有影響。如對青少年而言,若 他認為抽菸很酷,或者有重要他人抽菸,都會增加其未來抽菸的意圖(Gibbons & Gerrard, 1995)。又如Kilpatrick、Hebert與Bartholomew (2005)以大學生運動意 圖為主題的研究指出,身材維持與後續自尊提升,比起運動對健康的幫助,前 者更能預測大學生的運動行為。. 政 治 大 認同維護、自我印象維持、自尊維護(Goldenberg & Arndt, 2008)等,這些因素雖 立. 統合上述,除了健康考量外,與自我、自我所處脈絡有關的因素,如自我. 未必與健康有理性、邏輯上的直接關連,但仍可深刻影響個人最終的健康決. ‧ 國. 學. 策。因此,在理解人類的健康決策行為時,除了健康因素外,考量自我取向. ‧. (self-orientation)與其所處之意義系統(meaning system)亦有其必要性(Wiebe. er. io. sit. y. Nat. & Korbel, 2003)。. 若以健康促進(health promotion)的角度來看,健康決策的複雜性也暗示. al. n. v i n 著,若欲促成人們做出對健康有利的決策,除了考量較理性、直觀、顯而易見 Ch engchi U. 的健康因素外,也必須把與人切身相關的心理因素,如自我、意義系統等納入 考量。如此一來,介入(intervention)的施行,才可能更具效果。 本研究以女大生的健康決策行為出發,試探討「節制飲食行為」為何發. 生?在面臨飲食情境時,什麼因素造成節制飲食決策?除健康考量外,又有哪 些因素可能影響著女大生的決策?.

(8) 8. 與女性身體相關的議題,如體型、肥胖、瘦身,一直是媒體報導的寵兒。 同時,我們也可發現媒體中的女性身體逐年纖瘦,無論是美國盛行的時尚雜誌 (Vogue)、花花公子(Playboy),或是另一種型態的時代雜誌(Time),都有類 似的趨勢(Fallon, 1990)。與之呼應的是,女性如何控制體重的題材,在當代媒 體中也不寂寞。「小資女健康瘦身,8個月減重40公斤」、「半個便當減肥法,外 食族輕鬆瘦身」、「風靡網絡的6個另類減肥法」等,哪位女明星復胖、瘦了幾公. 政 治 大 對女性來說,身材、體重帶來的壓力如影隨形,在大學環境中亦然。14% 立. 斤、用了不健康的減肥法等報導,成為媒體關注焦點,都已不足為奇。. 的 女 大 生 自 陳 , 在 商 店 裡 買 一 小 塊 巧 克 力 都 會 感 到 不 安 (Rozin, Bauer, &. ‧ 國. 學. Catanese, 2003)。用餐時,也可發現許多女性因在意體重增加,而減少進食量、. ‧. 甚至不吃;此現象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普遍。大部分女性都曾利用節食來改變體. io. er. 性更持續進行節食(Horm & Anderson, 1993)。. sit. y. Nat. 型、減輕體重(Grogan, 2007)。在英美,95%女性曾節食(Ogden, 1992),40%女. 以發展角度來看,成人早期開始,節食行為更普遍。在55位年齡介於18到. al. n. v i n 35歲的英國女性中,87%曾經節食或正在節食(Furnham & Greaves, 1994)。在台 Ch engchi U. 灣,11.64%的大學生具有不健康飲食傾向,女生盛行率8.17%,高於男生的 3.47%(林俊媛,2004)。以健康決策角度來看,在面臨飲食情境時,是什麼因 素使女大生決定節制飲食?. 以健康取向來看,節制飲食可能是一種促進健康的方式。對大眾來說,飲 食與體重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透過有自覺的限制進食,預防體重增加,確實 可以減少肥胖引發的健康威脅。醫學研究顯示,肥胖與心血管疾病、高血壓或 糖尿病等疾病有極大關聯(Taylor, 2011)。超過理想體重5%到20~30%的個人, 未來罹患心臟病、高血壓與糖尿病的風險與死亡率都會增加(Brownell & Rodin,.

(9) 9 1994)。其他疾患,如中風、心肌梗塞、癌症等,也都與肥胖有密切關聯(吳至 行,2002;蕭旭峰,2000)。因此,以維持體重就等於維持健康的觀點來看,節 制飲食確實是面臨飲食情境時可能會做出的理性/健康取向決策。 不過,這樣的想法並無法解釋部分研究的發現。若肥胖意味著不健康,應 只有肥胖者才會透過節制飲食來維持健康。但調查指出,節制飲食廣泛存在於 許多身材適中,甚至偏瘦的女性中。在正常體重的美國大學生中,仍有60%的 女大學生、34%的男大學生持續嘗試減肥(Madden, 2005);台灣調查也顯示,許 多想減肥的大學生,都是不胖的人(尤嫣嫣,2002)。. 政 治 大 究,結果發現「外表與自尊」比起「健康」考量,更能解釋女性在飲食情境時 立 Goldenberg、Arndt、Hart與Brown (2005)邀請受試參與「食品試吃」的研. 的節制行為。此外,相較於單獨試吃,團體試吃營造的社會比較情境,會讓節. ‧ 國. 學. 制飲食行為更顯著;但在男生受試上並無類似的現象。若節制飲食是出於對健. ‧. 康的關注,則應無性別差異才對。因此,在理解節制飲食這類減重行為時,似. y. Nat. 乎有比健康更具影響力的因素;Fogelman等人(2002)的調查發現,42%的人是為. er. io. sit. 健康而減肥,然而更有85%的人減肥,是為了改善外貌。. 另外,許多節制飲食行為,並非健康的飲食行為,而是以偏向極端的方式. al. n. v i n 進行,如三餐只吃水果、喝水或極少量麵包,不攝取其他營養,未滿足人體基 Ch engchi U. 礎代謝所需熱量等。這樣的節制飲食,反而對健康不利。綜合上述,單純以健 康考量來理解女大生的節制飲食行為,其解釋效果是有限的。 在理解健康取向的考量與其限制後,本文接著將從「自我」取向著手探討. 女大生的節制飲食行為。是那些與自我有關的因素,影響著節制飲食決策?在 論述之前,我們先從「節制飲食」的定義開始,再繼續探討自我觀點對該行為 之影響。.

(10) 10. 節制飲食(restrained eating)是指自覺的傾向限制進食,以預防體重增 加、促使體重減少(Herman & Polivy, 1975;Pirke & Laessle, 1993);此外,也常 伴隨一些態度與信念,如持續關注個人體型或體重等(Prussin & Harvey, 1991)。 人類受生理因素調控而產生進食慾望,但在節制飲食裡,節制指的是個人透過 「認知」主導的歷程,去抑制想去吃的生理慾望(Goodheart, Clopton, & RobertMcComb, 2011)。. 政 治 大 節制飲食最早起源於肥胖研究,試圖解釋肥胖發生與維持的機制。如外因 立. 性理論(externality theory)。Schachter (1971)認為,正常體重者的飲食行為,多. ‧ 國. 學. 由體內生理信號(如血中葡萄糖濃度)來管理;但肥胖者則多受外來因素(如. ‧. 食物的外觀、味道)影響。而設定點模式(Set-point model;Nisbett, 1972)則. y. Nat. 認為,每個人都擁有先天遺傳決定的「生理設定點」來調節體重。肥胖者的設. er. io. sit. 定點較高,要多吃才能維持設定點決定的體重。當肥胖者希望體重低於設定點 而節制飲食時,就必須長期與設定點抗戰。而長期處於未達設定點的狀態(饑. al. n. v i n 餓),會使個人對體內飢餓信號失去反應。學者認為,此即造成後續飲食障礙, Ch engchi U. 進而維持肥胖的原因。. 後續研究認為,透過體重區別的意義不大(Herman & Mack, 1975;Herman & Polivy, 1975)。因為許多正常體重者為了維持體重,也會持續抗衡設定點,只 是肥胖者在抗衡戰中屈服,而正常體重者沒有。因此,較具意義的分法應是考 量「人類如何與自己先天的設定點互動」,而分成未與設定點抗衡的非節制飲食 者(unrestrained eaters)以及與之抗衡的節制飲食者(restrained eaters)。. 以「是否和設定點抗衡」作標準,似乎仍不夠明確。如某甲在面對高熱量 食物時,刻意和設定點抗衡,但在面對健康且熱量適中的食物時,則可有彈性.

(11) 11 地適度食用;而乙則採取嚴格抗衡,一天只吃一餐,且只食用大量水果。看似 都是從事節制飲食的兩人,卻可能有不同的健康後果。 如上所述的模糊定義,使得節制飲食分類的臨床實用性面臨考驗。理論預 測節制飲食者是暴飲暴食等反調節(counter-regulation)飲食型態的高危險群。 研究者曾試著發展評估節制飲食的量表(如:節制飲食量表,Restraint Scale; Stunkard & Messick (1985) ) 用 來 找 出 高 危 險 群 , 但 初 步 結 果 並 不 如 理 想 (Hibscher & Herman, 1977)。 後 續 學 者 試 著 將 「 節 制 」 的 概 念 做 更 精 緻 的 區 分 , Westenhoefer 、. 政 治 大 食中的「認知」層面進一步分為兩種形式: 立. Broeckmann、Münch與Pudel (1994)依據行為與知覺節制的個別差異,將節制飲. 第一種為嚴格控制(rigid control),指的是將飲食節制的界線訂定較嚴格。. ‧ 國. 學. 這群人對飲食控制的認知與行為,是較二分(dichotomous)、全有全無的(all-. ‧. or-nothing)。. y. Nat. 肥胖理論中的飲食限制模式(dietary restraint model)認為,嚴格節制飲食. er. io. sit. 是暴食行為產生的前導因素(precursor)(Polivy & Herman, 1993)。嚴格控制 者,通常略過正餐、完全不吃某些食物、將某些食物歸類為壞食物等。以完全. al. n. v i n 不吃某些食物為例,嚴格節制飲食者(相較於後面會提到的彈性節制者)更容 Ch engchi U 易出現破戒效應(abstinence violation effect)(Wilson, 1995)。如某人嚴格禁止自 己食用某種食物(如炸雞),但在某些情況下,總會遇到無法遵照此規定的情境 (如朋友聚餐或者自己真的無法克制時)。在吃完一般人覺得正常的進食量之 後,這群人會感到「失手」,並且繼續吃的更多。「如果我不能把飲食控制做到 完美,那我乾脆就別控制了」,此即上述之全有全無的認知(Thomas, Schwartz, & Brownell, 2010)。因此,在感覺自己原有的飲食節制小失敗時,嚴格節制者更可 能出現後續如反抑制(disinhibition)等飲食失控行為,或飲食問題如無法控制 進食、情緒性進食等。. 第二類為彈性控制(flexible control),個人會順應外界環境調節節制行為.

(12) 12 與進食界線,也就是有程度之分(graduated approach)。在面對易胖的食物 (fattening foods)時,這群人可以在沒有罪惡感的情況下,限制自己的進食 量,後續也較不會出現飲食失控的情況。 Westenhoefer等人(1994)針對133位正常體重女性進行研究發現,相較過去 的節制飲食概念,其中的「嚴格節制」成分更能預測個人出現後續對健康不利 的飲食行為(如反抑制、反調節進食)。整合上述,本研究較關注的是對健康後 果不利的嚴格節制飲食,以下便針對嚴格節制飲食可能產生的後果進行描述。. 政 治 大 (2007)指出,僅約5%女性確實透過節食而減輕體重。儘管如此,節制飲食仍是 立 節制飲食真能幫助個人減重嗎?多數研究發現成功率是偏低的。Grogan. 以恆地進行(Charles & Kerr, 1986)。. 學. ‧ 國. 多數女性用來減輕體重的首選,且對其失敗結果,女性多歸咎於自己沒有持之. ‧. 一般而言,嚴格節制飲食確實可「短暫」降低體重。不過,之後往往會出. y. Nat. 現體重的回增。嚴格節制飲食後,身體會認為人體陷入飢餓狀態,因此開始減. er. io. sit. 低新陳代謝速度,提升體內卡路里使用的效率。一旦嚴格節制飲食行為鬆懈、 暫停、個人多吃了點,身體便會更積極儲存原本可能是多餘而可以代謝掉的能. al. n. v i n 量,以備下一次飢餓的到來。此高效率儲存卡路里的過程,便會造成體重回 Ch engchi U. 增;而復胖又使人進入下一次的節制飲食行為中。臨床常見此循環,學者稱之 為 溜 溜 球 節 食 ( yo-yo dieting ) 或 體 重 的 循 環 ( weight cycling ) (Brownell, Greenwood, Stellar, & Shrager, 1986)。 除了高失敗率之外,嚴格節制飲食對生、心理都有負面影響。生理上,嚴 格節制飲食會對心血管造成負面影響(Polivy & Herman, 1983);肥胖者在嚴格節 制飲食後死亡率反而提升(Wilcosky, Hyde, Anderson, Bangdiwala, & Duncan, 1990)。心理上,在限制個人熱量攝取量後的兩個禮拜,受試反而會更關注食 物、對食物失去控制力(Warren & Cooper, 1988)。回溯性研究發現,節制飲食行 為與暴食行為(binge eating)有關,若進一步考慮發展因素,在成年早期(18.

(13) 13 歲~25歲)這段期間,節制飲食對未來暴食行為的影響效果最大(Thomas et al., 2010),而這段時間正也是多數人進入大學求學的階段。 飲食疾患(如厭食症)與嘗試節食間的關聯已被證實(Rosen, 1990)。多次 嘗試節制飲食卻失敗,易使人自覺缺乏自制力,產生無價值感。因而易在後續 減重行為中,採取更激烈的方法(Harper-Giuffre & MacKenzie, 1992)。. 目前文化中,身材好壞對女性來說有著重要影響力。身材與其伴隨的個人 特質,在文化中已約定俗成。苗條者易被接受,因苗條意味著快樂、活力與成. 政 治 大 為不具吸引力的(Grogan, 2007)。美、澳兩個文化下的大學生,對肥胖皆有負面 立. 功;相反的,過重則伴隨負面特質,如懶惰、缺乏意志力或自制力,也易被視. 刻板印象(懶惰、沒紀律、不具吸引力),且此偏見在女性中更嚴重;同時,無. ‧ 國. 學. 論 受 試 本 身 的 身 材 為 何 , 這 樣 的 刻 板 印 象 都 存 在 (Tiggemann & Rothblum,. ‧. 1988)。. y. Nat. 身材不但影響著別人如何看待自己,也影響著自己如何看待自己。學者認. er. io. sit. 為,我們追求苗條身材,是因為這代表對自己身體的掌握(Bordo, 1995)。未能 控制自己的身材意味缺乏自制力、未滿足社會期待;因而對個人自尊造成威. al. n. v i n 脅。換句話說,以自我取向來看,節制飲食背後可能有證明個人自制力的意 Ch engchi U 圖;避免自己被視為是懶惰、缺乏意志力、不具吸引力的,以維護個人自尊。. Blyth、Simmons與Zakin (1985)認為,個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深受三個 因素影響:第一為他人對我們外表的反應、二為所處環境中與他人身體外表的 比較,以及自己身體與社會文化標準之比較。此凸顯出我們如何看待自己身 體,也受所處文化的影響。 社會文化如何影響個人看待自己的身體?在社會、傳播領域中,已有相當 多資料可供參考。我們無刻不處於傳播媒介中,新聞媒體、廣告,或時下年輕 人熱衷的網路,都是社會文化標準傳遞的載具。研究已證實,媒體確實形塑了 一個「以女性身體外觀作為評價標準」的價值觀。許多廣告口號,如:trust me,.

(14) 14 you can make it、瘦還可以更瘦、最佳女主角換人做做看等,都直接、間接的告 訴閱聽人:身體決定女性是否成功。Grogan (2007)一書寫道,媒體傳播訊息確 實反映出與身體相關的社會價值觀,但這些媒體散布的訊息,更可藉由教導女 性「何謂社會可接納的價值觀」,進而影響女性對自己的看法(Ferguson, 1983)。 對40歲以下廣泛接受媒體訊息者而言,媒體對個人身體看法的影響力是最巨大 的,它創造了一個參照標準,讓個體有機會進行比較,也影響到個人的自尊 (Furnham & Greaves, 1994)。研究發現,當女性認同文化與社會賦予女性的理想 體形時,會造成女性對自己身材的不滿(Brewis, 1999)。. 政 治 大 慧,1992)。剛度過身心急遽變化階段,來到大學的個人,脫離了過去以制服為 立. 國內調查指出,大學女生的減重意圖更勝於國、高中女生(洪建德與鄭淑. 主要裝扮、強調統一、秩序與規矩的環境,來到一個可以、也被期待應該展現. ‧ 國. 學. 自我的環境。在外在展現的過程,個人難以不去在意自己的體型是否符合社會. ‧. 所期待的樣子。同時,此時期也是個人自尊發展的關鍵期。處於此發展階段的. io. er. 時,自己的肥胖對自尊更具威脅性。. sit. y. Nat. 個體,其行為與價值觀,極易受所處環境與同儕的影響。當多數人都顯得纖瘦. 在上述討論裡,我們可以看見:是否成功維持體型,對個人自我有重要的. al. n. v i n 影響力。當考量個人維護自我、使自己符合文化標準的需求時,透過節制飲食 Ch engchi U 來減重,對女大生而言確實是合理的。許多研究更發現,部分犧牲健康的決. 策,其背後其實是為了滿足自我方面的動機。可見,在健康決策時,自尊與個 人所處文化的影響力之大。 截至目前為止,我們看到自我與文化對健康決策的重要性;有時,更比健 康因素還具影響力。接著,我們將以社會心理學中的恐懼管理理論(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TMT)為基礎,探討自我與文化為何如此重要,以及其對健 康決策的影響。.

(15) 15. 自尊是社會心理學中重要的研究議題。相關的提問,如人類為何需要自 尊、自尊由何組成等,也是歷久不衰的研究重點(Crocker & Wolfe, 2001)。從之 前的回顧我們看到,維持自尊的動機對決策行為的影響。但人類為何需要維護 自尊?自尊對一個人的心理功能為何?為何自尊追求對人類而言如此重要?這 樣的提問,在20年前的社會心理學領域中,仍未被完整回答。 Greenberg、Pyszczynski與Solomon (1986)從文化人類學者Ernest Becker的著. 政 治 大 許多社會心理學研究的題材,都可以巧妙地被「死亡、其伴隨之威脅與人類的 立 作《死亡之否認》(The Denial of Death)中找到了靈感。Greenberg等人發現,. 組織從中獲得的想法,在1984年提出恐懼管理理論。. 學. ‧ 國. 因應」這個主題涵蓋。之後,這群學者繼續回顧了Ernest Becker的其他著作,. ‧. Ernest Becker整合生物演化、存在、心理分析、哲學與社會學相關理論後. y. Nat. 推論:自尊存在的最主要目的,乃在於緩和人類必然面對的焦慮,而此焦慮則. er. io. sit. 是出自於人類意識到自己終將死亡這件事(Greenberg & Arndt, 2012)。對生物來 說,求生是本能。唯獨高等認知功能是人類獨有的,它使人類得以發展語言、. al. n. v i n 創造文化、計畫未來。不過,此能力的陰暗面,就是同時使我們能覺察到自己 Ch engchi U 的存在(existence),以及自己的不存在──死亡的無法避免(inevitable)。意識 到死亡無可避免這事與求生本能衝突,因而帶給我們強烈的焦慮與恐懼。因 此,在面對這無所不在的焦慮時,借用心理分析的概念,我們必須透過持續進 行的防衛(defense)來因應(manage)。. TMT認為自尊就是一種管理恐懼的機制。自幼開始,建立自尊便是一個重 要任務(Arndt & Goldenberg, 2011)。嬰孩無法獨立生存,必須依賴父母才能存 活。當感受父母給予自己想要的回應時,他們會感到安全(security);反之, 因行為不當,而無法獲得自己企求的情感、需求回應時,他們便會感到焦慮。.

(16) 16 這樣的依附(attachment)發展機制,使得嬰孩學到適當行為與其伴隨的安全感 連結。逐漸長大成熟,小孩必須學習調整自己的行為,使之符合父母的期待標 準,進而感受父母的愛與保護,不受焦慮影響;但若行為舉止違犯父母的標 準,則會打斷安全感來源的連結,進而有焦慮感受。 青春期後,自尊發展重心偏向同儕,父母設立的標準對個人行為的影響力 少了些。此階段的個人更期待自己行為符合學校與同儕的標準,進而獲得社會 給予的認同(Harter, 2001)。社會化(socialization)的過程,使個體習得所處文 化的規範與贊同的價值觀。. 政 治 大 抽象推論、自省式思考,評估自己的行為是否被所在文化系統接受。同時,個 立 伴隨認知功能的成熟,個人內化文化規範與價值觀的能力提升;更能進行. 人也逐漸發展出意識死亡必然性的能力。因此,心智逐漸成熟的同時,一套用. ‧ 國. 學. 來因應焦慮的機制便更為重要。個人會逐漸理解,對於死亡與生命之脆弱,父. ‧. 母並無法提供永遠的保護;因此,會將過去所依附藉以獲得安全感的對象,從. y. Nat. 父母與從其身上習得的價值標準,移轉到一個更大的系統,即個人所處的文. er. io. sit. 化,TMT稱之為文化世界觀(cultural worldview)。當我們的行為被文化認可, 我們便隸屬於文化之中。我們深信,即便個人肉體會滅亡,但文化會持續存. al. n. v i n 在,因而得到了符號式的不朽(symbolic immortality),並藉此因應焦慮,獲得 Ch engchi U. 安全感。同時,因為行為舉止符合文化標準,在焦慮削減的同時,個人的存在 也獲得肯定,此即自尊。 簡言之,人類之所以需要自尊,乃為了因應我們意識未及之處中持續存在. 的,對人類死亡必然性與因意識此情境之不可避免而產生的焦慮。當個人確保 自己行為符合所處文化世界觀的價值時,我們就獲得了自尊,並藉此管理恐 懼。. 死亡想法並非無時無刻影響著我們。除非接收到相關刺激,不然平時並不 會意識到這類訊息。此是否意味死亡恐懼是偶爾才出現的?對於此提問,TMT.

(17) 17 認為,即便個人沒有意識到,死亡相關想法仍一直潛藏我們無法意識之處。這 些內容並未在意識歷程中影響我們,乃因如自尊等防衛機制不斷運作,使這些 威脅無法作用,對行為造成影響(Pyszczynski, Greenberg, Solomon, Arndt, & Schimel, 2004)。 TMT 的 雙 元 歷 程 模 式 ( dual process model ; Pyszczynski, Greenberg, & Solomon, 1999)指出,死亡想法與其伴隨之恐懼,可透過兩種歷程對人類認知 產生影響,進而引發不同的防衛行為。當意識層面接收到死亡相關訊息時,由 於意識受限於個人所能覺察到的內容(Bargh & Chartrand, 2000),人類認知限囿. 政 治 大 焦在威脅的防衛行為(threat-focused defenses),試圖將這樣帶有威脅性的訊 立 於死亡伴隨的恐懼中,而無法維持原有認知功能(癱瘓)。此時,人們會採取聚. 息,從目前注意力中移除。如壓抑死亡相關想法、減少對死亡相關想法的關注. ‧ 國. 學. 等(Greenberg, Arndt, Simon, Pyszczynski, & Solomon, 2000)。這樣邏輯地透過認. ‧. 知歷程,減少主觀威脅感的過程稱為近端防衛(proximal defense)。. y. Nat. 若死亡相關想法在我們意識可及範圍之外(後稱意識邊陲)被激發時,意. er. io. sit. 識層面並未感知,人類會訴諸遠端防衛(distal defense)來減緩意識邊陲被激發 的死亡恐懼。相較於近端防衛直接處理意識死亡威脅,遠端防衛並不透過直接. al. n. v i n 關注、邏輯的方式來處理威脅,而是透過符號式(symbolic)的防衛──因與原 Ch engchi U 始死亡威脅並不一定有直接邏輯或語意之關聯──確使自己行為符合文化價值、 維護自尊,進而減少在意識邊陲的死亡威脅之影響。 相較於意識,意識邊陲的威脅處理歷程,較不受限於邏輯與理性關聯。人 類意識可及範圍之外,死亡相關訊息呈現的形式多元,因此可透過更廣泛、更 抽象的防衛方式來因應(Pyszczynski et al., 1999);如Arndt、Greenberg與Cook (2002)的研究中,以閾下刺激促發個人意識邊陲的死亡想法,就可增加受試後 續提取個人信念與意義構念的速度;此顯示意識邊陲中的死亡想法,激發了遠 端防衛的內容(如文化世界觀)。再者,對於這種深植人心的死亡必然性之擔 憂,與人類在有限生命裡的生存意義有所關聯。遠端防衛才會透過訴諸自尊與.

(18) 18 文化世界觀,來強化個人存在的意義系統(Goldenberg & Arndt, 2008)。. TMT發展之初,並未獲得其他學者的認可(甚至還引起了許多反彈;可見 Greenberg & Arndt (2012))。因其理論過於抽象,且立論之起源(死亡與對其之 恐懼)非普遍被認同的想法。同時,最致命的弱點就是難以用科學方法驗證。 但近20年,TMT卻蓬勃發展。其中的關鍵,乃在於學者發展出以實驗驗證TMT 架構中抽象概念的方法:透過操弄人類意識與意識邊陲的死亡相關想法,並觀 察受這些死亡威脅影響的個人,如何進行近端或遠端防衛行為。. 政 治 大 程接受到死亡相關訊息,並以認知處理這些訊息即可。如請受試填寫與死亡有 立. 典型TMT研究中,意識死亡想法之操弄較為單純,只要確保受試在意識歷. 關的問卷、回答與死亡有關的問題等,都可有效的使意識接收到死亡相關訊息. ‧ 國. 學. (Burke, Martens, & Faucher, 2010)。相較之下,在意識邊陲促發死亡相關想法的. ‧. 操弄則較為間接,多數研究仍先請受試以意識方式處理死亡相關刺激,之後再. y. Nat. 透過分心作業、問卷等,產生延宕(delay)效果,使意識的死亡相關想法消散. er. io. sit. 到意識邊陲;或者,透過閾下直接呈現死亡相關刺激,也可達成類似的效果。 我們如何知道死亡相關想法確實在受試的意識邊陲被激發?TMT學者透過. al. n. v i n 死亡想法可得性(death-thoughts C haccessibility, DTA)來測量意識邊陲中死亡相關 engchi U. 訊息被激發的程度(Hayes, Schimel, Arndt, & Faucher, 2010)。其背後意涵為,當 一個特殊的構念(construct,在這裡指的是死亡)在意識邊陲高度激發時,會 影響人們接下來解讀模糊事件的過程;即便人類並無法意識到這件事。在西 方,此評估通常以填字測驗形式進行(Greenberg, Pyszczynski, Solomon, Simon, & Breus, 1994),在原本完整的英文單字中,缺少了部分字母,受試被指示需依第 一個出現、最直覺的反應,來把缺少的英文字補回去。若受試確實依此指示, 預期其提取訊息的過程,會受意識邊陲正活化的死亡相關刺激影響。舉例而 言:coff??,可被填為coffee(咖啡)或coffin(棺材)。許多DTA研究都顯示 出,意識邊陲中死亡相關想法被激發的受試,更有可能填寫出與死亡相關的字.

(19) 19 詞。. 文化世界觀與自尊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可用來緩解在意識邊陲中充斥 的死亡必然性與其導致的焦慮。也就是,當人類意識邊陲裡死亡相關想法激發 時,個人會透過(1)強化所擁護的文化世界觀、(2)確保自己行為符合文化世界觀 的價值(進而維持自尊);這兩點來因應。此稱為死亡突顯假說(mortality salience hypothesis;Greenberg & Arndt (2012);Hayes et al., (2010))。 平時,即便意識邊陲中,死亡相關的認知內容持續存在,但因文化世界觀. 政 治 大 世界觀在心理功能中扮演著「焦慮-緩衝」作用,被視為「遠端防衛機制」。因 立. 與自尊的穩定作用,我們並不會受這些認知影響而干擾原有生活。自尊與文化. 此,TMT推論:. ‧ 國. 學. (1)若威脅這些保護我們不受意識邊陲死亡相關想法影響的心理功能時,應. ‧. 會破壞其焦慮-緩衝效果,使意識邊陲的死亡想法可得性提高,促使個人透過. y. sit. io. er. 脅。. Nat. 維護自尊、擁護文化世界觀(遠端防衛),來減少意識邊陲中死亡想法造成的威. (2)若強化此心理功能時,會增強其焦慮-緩衝的效果。若此時個人意識邊. al. n. v i n 陲中的死亡相關想法被促發,其造成之威脅程度應會較低。亦即焦慮-緩衝作 Ch engchi U 用,使意識邊陲中的死亡想法可得性變的較低。上述二點則為焦慮緩衝假說. (anxiety-buffer hypothesis)的主要意涵(Greenberg & Arndt, 2012;Hayes et al., 2010)。 研究指出,當我們處於暴露在缺少自尊與文化世界觀的現實,或接觸到某 些想法與這些信念衝突的情境時,就可能使意識邊陲中的死亡想法可得性提高 (Hayes et al., 2010)。此意謂,即便是與死亡無明顯關聯的訊息(如威脅到個人 信奉的文化世界觀),都可能使意識邊陲中死亡相關想法被激發。 這樣的概念是否被實驗所驗證?Hayes、Schimel、Faucher與Williams (2008) 請受試進行智力測驗,之後隨機得到回饋。結果,得到負回饋(威脅自尊)的.

(20) 20 組別,相較於正回饋和控制組,在之後測量DTA時顯著較高;另一研究以職業 試探為操弄,結果發現得到「你不適合從事你想從事的工作」這種威脅自尊回 饋的組別,其DTA也顯著高於正回饋或控制組。而另一次研究中,受試被隨機 分派至二組,一組被告知等一下將要進行即席演講(過去研究顯示這是一個潛 在威脅自尊的操弄)、控制組則無需演講。接著,這兩組人再各自隨機分為兩 群,一組進行自我肯定(可提升自尊),而另一組則無此操弄。結果顯示,在四 組受試者中,被告知要進行演講(自尊威脅)且沒有機會自我肯定的組別之 DTA顯著高於其他三組;而被告知要演講,但有機會自我肯定的組別,則因自. 政 治 大 研究DTA的學者認為,遠端防衛其實就是為了回應意識邊陲中DTA提升的 立. 尊被強化,緩衝了威脅效果,DTA與無須進行演講的組別相比無顯著差異。. 一種反應;透過擁護世界觀、維護個人自尊,修復原本用來緩衝焦慮的功能,. ‧ 國. 學. 最終減少意識邊陲中死亡想法的活化(Hayes et al., 2010)。接下來,我們將利用. ‧. TMT的遠端防衛角度,來理解節制飲食行為。在開始前,我們先透過下簡圖整. n. al. er. io. sit. y. Nat. 理上述關於TMT的理論。. Ch. engchi. i n U. v. 圖 1 恐懼管理與死亡想法可得性概念之總覽(修改自 Hayes et al. (2010)).

(21) 21. 意識或意識邊陲的死亡相關想法,可透過各自歷程引發近端或遠端防衛, 對人類行為產生影響(Arndt et al., 2002),健康決策也是其中受影響的例子。 Goldenberg與Arndt(2008)提出的恐懼管理健康模式(terror management health model, TMHM)以TMT為基礎,闡述人類在意識或意識邊陲受死亡相關想法威 脅時,各自採取的近端或遠端防衛,對健康決策造成的影響。 TMHM認為,在意識層面受死亡威脅時,近端防衛的運作使得健康決策偏. 政 治 大 死亡相關訊息在意識中的影響力。而當死亡相關訊息是在意識邊陲中被激發 立. 向傳統健康取向,也就是透過直接的健康促進、減少關注、壓抑威脅等,減少. 時,遠端防衛的運作會促使個人進行自我取向的健康決策,透過維護文化世界. ‧ 國. 學. 觀、提升自尊來因應。同時,該模式也預期,在遠端防衛行為時,健康取向的. ‧. 因素並無法預測或解釋個人的決策行為,而僅與自我、文化有關的因素才能。. sit. y. Nat. io. er. 2008年,雲門舞集舞蹈教室以電訪調查全台1080位20歲以上民眾的身體相 關資訊。結果發現,台灣人對身體的關注,最主要關心的是外表與胖瘦。84%. al. n. v i n 的女性表示,不必量體重就能感覺到自己是變胖或變瘦;57%的民眾每天都會 Ch engchi U. 主動照鏡子;三成20到29歲者,每天照鏡子次數更多達五次以上。近半數(約 45%)民眾不滿意自己的身體,女性不滿意的程度更高出男性許多。 身體作為一種自尊的來源,也意味,對身體的不滿或被比較與威脅,便可 能對自尊造成威脅感受(Goldenberg, McCoy, Pyszczynski, Greenberg, & Solomon, 2000)。國內研究發現,女生比男生更加關注外表及體重(黃淑貞、洪文綺、殷 蘊雯,2003)。而對外表與身體的滿意度,女性往往低於男性。與男生相比,女 生期望的體型也比實際體型來的更瘦(賈文玲,2001;尤嫣嫣,2002;Lokken, Ferraro, Kirchner, & Bowling, 2003)。如黃囇莉、張錦華(2005)發現,多數台 灣民眾的客觀體型(BMI值)往往都位於標準範圍內,但大多數女性卻傾向高.

(22) 22 估自己的體重(男性反而低估),誤認程度最嚴重的則是年輕女性;也有許多 BMI值偏瘦的女性,卻認為自己太胖。這樣對自我身體與外表的高度關注與期 待,也是使得女性容易感受到身體威脅的原因。 除了與自己比較之外,女大生也處於一個容易誘使自己與他人比較的情 境。在校園中,看見身材比自己纖細的人、看見他人展現身材,都可能間接促 使個人再次關注自己的身材。同時,網路媒介、電視戲劇、報章雜誌或廣告平 面,其上往往充斥著體形纖瘦的女性(Silverstein, Peterson, & Purdue, 1986),也 容易促使女性比較、關注到自己的體形。Harrison與Cantor (1997)針對女大生進. 政 治 大 異常飲食行為與瘦身期望。近期研究更指出,媒體是影響女大生對身體不滿的 立. 行的研究顯示,愈常接觸媒體者,對自我體形會有愈多挫敗感,伴隨更多後續. 首要因素(Vartanian, Giant, & Passino, 2001)。以台灣學生為對象的網路調查發. ‧ 國. 學. 現,男、女性對身體評價的依據,95%來自大眾媒體(洪婉卿,2001)。黃囇. ‧. 莉、張錦華(2005)的研究也報告,對媒體訴求「瘦還要更瘦」等標語愈信任. y. Nat. 者,愈容易對自己的體形感到不滿,愈容易出現試圖改變體型的行為。這些研. er. io. sit. 究,使我們看見媒體所形塑的價值觀,對暴露於此文化中個體行為的影響。 女大生是一群高度關注身體的族群,且常處於易誘發個人進行身體關注與. al. n. v i n 比較的情境。過去文獻顯示,個人對自己身體的看法與自尊息息相關。因此, Ch engchi U 身體關注與比較是一種威脅自尊的情境;以TMT角度來看,當處於該情境且感. 受到自尊威脅時,根據焦慮-緩衝假說,個人意識邊陲中之焦慮-緩衝結構的 保護功能會受到破壞,進而導致意識邊陲的死亡想法可得性提高。. 整體而言,身體關注與比較,是一種可能威脅個人自尊的情境。但其威脅 的效果,可能受焦慮-緩衝結構相關的個別差異所調節,以下分二部分探討:. 自尊是個人對整體自我或特定部分自我的評價。多向度特質 (multidimensional trait)視自尊為階層式構念,認為自尊可被再細分為次成.

(23) 23 分 。 如 Heatherton 與 Polivy (1991) 認 為 三 種 主 要 的 自 尊 次 成 分 為 表 現 (performance)、社會(social)與身體(physical)自尊,由次成分組合構成整 體自尊。此觀點呼應James (1982)所說,自尊是特定自尊次成分的總和構成。而 構成整體自尊時,次成分對於自我概念的重要性,將決定這些次成分在整體自 尊中所佔的比重。 當個人不認為身體外表對整體自尊有重要影響(在自我概念中不重要),即 便 處 於 易 受 外 表 威 脅 的 情 境 , 也 較 不 易 受 威 脅 影 響 。 Grabe 、 Routledge 、 Cook、Andersen與Arndt (2005)的研究指出,相較於較不重視外表的人,認為自. 政 治 大. 己外表很重要的人,在經過意識邊陲的死亡想法操弄後,會更看重外表,而較 不重視健康的重要性。. 立. ‧ 國. 學. 根據焦慮緩衝假設,保護個人不受死亡想法影響的結構被強化時,在後續. ‧. 面對威脅的情境時,因緩衝結構的保護作用,而使個人較不易受影響。死亡想. y. Nat. 法可得性的研究也發現,個人焦慮-緩衝結構的保護力是否夠強大(strong),. er. io. sit. 會影響後續死亡想法可能性提升的程度(Hayes et al., 2010)。根據上述基礎,個 人在焦慮-緩衝結構──如自尊──強度上的個別差異,會影響後續死亡想法可. al. n. v i n 得性與遠端防衛行為(Arndt &C Goldenberg, 2011)。在本研究情境中,面臨身體威 hengchi U. 脅情境時,某人對自己身體的看法,會影響個人此時感受的威脅程度。. 在評估個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時,有許多概念可使用,如身體自尊 (body esteem)、身體意象(body image)。但這些詞彙在不同取向(如:社 會、心理、文化研究)研究裡,在定義上往往有些許不同。以身體意象為例:  Schilder (1950):個體心中對於自己身體的描繪;個體怎麼看自己的身 體外型。  Fisher (1990):身體意象包含四層面,對身體魅力的知覺、對體形扭曲 的知覺、對身體外型的知覺、對身體知覺的正確性。  Slade (1994):身體意象包含知覺(評估自己體型的準確度)與態度.

(24) 24 (對自己身體的態度與感覺),也屬於自我概念的一部分。  Banfield與McCabe (2002):身體意象由過去的單一面向衍伸為更複雜、 多面的概念,包含知覺、情感、認知與行為層面,且深受生理、心理與 社會的影響。  張春興(2002):個體對於自己身體外表的一種主觀性、綜合性、評價 性的概念。  Grogan (2007) : 個 體 對 於 自 己 身 體 的 知 覺 ( perceptions )、 想 法 (thoughts)、與感受(feelings);一種會受到社會影響,如媒體、朋. 政 治 大 從以上整理可看出,對自己身體的看法其實包含的層次相當廣泛,且深受 立 友、家人等,而改變的主觀經驗。. 生理、心理與社會文化影響。學者認為,身體與自我息息相關,是自我認同、. ‧ 國. 學. 自我象徵等自我概念中的重要元素。對女性來說,身體與其吸引力也是自我價. ‧. 值感的來源之一(Crocker & Wolfe, 2001; Fredrickson & Roberts, 1997);而其中體. y. Nat. 型是否纖瘦,更是女性常用來評估自我體型的重要原則。因此,個人如何看待. al. er. io. 1988)。. sit. 自己的身體,確實與個人整體自尊息息相關(Sweeney & Zionts, 1989; Wright,. n. v i n 在視自尊為多向度特質的理論中,身體自尊(physical Ch engchi U. self-esteem)通常會. 被包含於其中。身體自尊指的是「個人對自己在身體意象、外表、及體能上的 評價和感受,包含生理能力感、生理價值感等」(林杏足,2003)。若以此定義 與身體意象相比,可發現兩概念有許多重疊之處。許多研究也驗證了自尊與身 體意象之間的高度關聯性,如:李曉蓉(1997)研究發現,正面的身體形象, 可以預測個人高自我評價。李碧霞與陳靜敏(2005)的研究裡,身體形象與自 尊的相關高達0.46。. 楊中芳(1991)認為,自我或自尊等特質,應與個人所處文化有重要關 聯。因此,在本土心理學研究中,楊國樞(1993)提出兩種自我概念:其一為.

(25) 25 較類似西方文化個人主義下的「個人取向自我」,泛指個人身心特質與能力,是 與「他人無涉」的部分;另一為基於華人文化集體主義下的「關係取向自我」, 較強調處於關係或團體脈絡中的自我,是較「涉及他人」的部分。 本土心理學者認為,近代社會中,兩種取向的自我都已能在華人心智系統 中同時並存、互動與運作(陸洛,2003);特別是台灣人,已同時具備了關係取 向與個人取向兩套適應生活的互動方式。Lu與Yang (2006)稱之為傳統/現代雙 文化自我(tradition-modern bicultural self)。 若根據不同取向(個人主義、集體主義)的自我概念延伸,可再區分出對. 政 治 大 自尊的來源,是個人在追求純屬自我設定之目標獲得成功與成就,或者個人擁 立 應的自尊,根據翁嘉英、楊國樞與許燕(2008),在個人主義下,獲得個人取向. 有自己所重視的心理屬性、行為特徵與體能長相等。而以集體主義為基礎的關. ‧ 國. 學. 係取向自尊,其自尊來源是個人追求人際角色關係目標所獲得的成功與成就,. ‧. 或者個人擁有之有利於追求人際關係目標之心理屬性、行為特徵。. y. Nat. 若我們以上述不同自尊來源的脈絡,思考身體威脅對自尊的影響,從個人. er. io. sit. 主義角度出發時,身體威脅情境若凸顯出個人在「個人能力、獨立、自立自 足」這些向度上的不足,便可能對個人取向的自尊造成威脅;簡言之,個人在. al. n. v i n 自我外表、體型的控制能力不足時,就可能感受到自尊威脅。而以集體主義角 Ch engchi U. 度思考時,身體威脅情境則可凸顯「他人眼中自己的外表與體型是否恰當、是 否具備人際吸引度等」,進而對關係取向下的自尊產生威脅。 倘若傳統/現代雙文化自我已可完善在台灣人心智中運作,那麼我們預期. 個人取向或關係取向取向的自尊威脅,應都能造成遠端防衛機制的破壞,造成 後續意識邊陲死亡想法可得性提高,並促發遠端防衛行為。. 為了因應意識邊陲升高之死亡想法可得性,個人為何預期會想提高之後節 制飲食的企圖?受媒體文化影響,節制飲食是多數年輕人認知的減重方法;同 時,節制時的嚴格程度,更被大眾視為與減重成效息息相關。以文化世界觀和.

(26) 26 自尊的角度來說,節制飲食確實可使自己更可能符合文化世界觀(體型符合理 想──苗條與纖瘦)標準,進而維護自尊。 Ferraro、Shiv與Bettman (2005)發現促發意識邊陲的死亡想法後,受試出現 較多健康飲食行為,如傾向選擇水果沙拉而非巧克力蛋糕來食用。研究者推 論,此是為了使自己更符合文化世界觀中美的標準,即身體纖瘦。另一研究 中,Goldenberg等人(2005)使用傳統死亡問卷加上延宕分心作業來激發受試在意 識邊陲的死亡想法。結果,激發意識邊陲的死亡想法後,為使自己更符合文化 世界觀的價值,受試會減少後續食用高熱量食物的行為,但此現象在控制組與. 政 治 大 應該沒有性別差異),而是為了使自己達成文化中瘦的價值觀。以團體形式(社 立. 男性都沒有出現。研究者認為,女性的節制飲食行為,應非為維護健康(不然. 會比較情境)進行的類似研究發現,激發意識邊陲的死亡想法後,高BMI者會. ‧ 國. 學. 有更多的節制飲食行為;研究者推論低BMI者,因為發現自己在團體中較符合. ‧. 社會價值觀(瘦就是美),故在面對威脅時,較能緩衝其影響力,而出現較少的. y. Nat. 節制飲食行為。Tiggemann (1994)的研究也證實,對自覺過重的女性來說,節制. er. io. sit. 飲食行為,確實可讓受試者提升其自尊;且此關聯性僅存於女性。以上研究皆 顯示,節制飲食確實可能是在面臨飲食情境時,一種遠端防衛的形式。. n. al. Ch. engchi. i n U. v.

(27) 27. 根據TMT,自尊威脅造成遠端防衛機制的破壞,使意識邊陲中DTA提高, 個人會以遠端防衛作為因應。亦即,遠端防衛乃為回應意識邊陲DTA升高而出 現的行為。在飲食脈絡中,增高個人嚴格節制飲食意圖,可使自己更符合文化 世界觀(瘦即美的標準),故可做為一種遠端防衛。同時,基於傳統/現代雙文 化自我的觀點,對華人來說,個人與關係取向的自尊威脅,預期都能對受試產 生威脅感,進而影響後續的DTA與遠端防衛。故假設: 1-1. DTA. 1-2. 立. 政 治 大. DTA. ‧ 國. 學 ‧. 上述歷程中,自尊威脅對遠端防衛機制的影響力,會受個人遠端防衛機制. sit. al. n. 3. io. 2. er. 因此:. y. Nat. 的強弱(外表自評)調節。而此調節效果,會展現在DTA與遠端防衛行為上,. Ch. engchi. i n U. v.

(28) 28. 為排除「身體我重要性低」的受試;前導研究先針對受試之 基本資料進行蒐集,排除不適樣本後,才邀請受試進入正式研究。 2013 年 2 月 22 至 26 日,以立意抽樣法自網路招募 319 位台 灣女大生參與研究1。 採網路問卷形式。進行前,受試需閱讀研究說明(見 附錄),並確認同意參與後才開始填答,並依序填答下列問卷。. 政 治 大 用來評估受試者自評「身體」對於自我看法的重要性。題目列舉Heatherton 立 (標題:大學生的自我概念). 1.. 與Polivy (1991)所提出的三個主要自尊次成分(表現我、社交我、身體我)並附. ‧ 國. 學. 上簡短說明,以李克特式5點量表(1=非常不重要、5=非常重要)測量。為確. io. y. sit. (標題:對身體與健康的自我看法). er. 2.. Nat. 位。. ‧. 保後續身體威脅的操弄效果,排除選擇身體我「完全不重要、不重要」的受試9. 13題量表,用來評估受試自評個人「外表與身體」(6題)、「健康與身體」. al. n. v i n (7題)的關係。以李克特式5點量表(1=完全不同意、5=完全同意)測量。得 Ch engchi U 分愈高表對自己「外表與身體」或「健康與身體」的看法愈正面。此量表為. Wang與Wang (2004)參考Cash、Winstead與Janda (1986)發展修訂之「多向度身體 自我關係量表」中文版,過去以台灣大學生為受試之研究顯示此中文修訂版具 有良好的建構效度與可靠的內部一致性。本研究挑選原始量表中的外表評價 (Appearance Evaluation)與健康評價(Health Evaluation)分量表來使用。信、 效度方面,第一階段319位受試填寫之外表評價與健康評價分量表,皆具可接受 1. 研究訊息釋出於:(1)社群網路臉書(Facebook)、(2)電子郵件告知曾修過政治大學 99 年、 100 年、101 學年度心理學導論、心理與生活等通識課之大學生、(3)台灣大學生使用之電子佈 告系統(BBS)PTT 之:CATCH(心情版)、PublicHealth(公共衛生版)、NCCU(政大版)、 graduate(研究所版)、PSY(心理學版)、Wanted(徵求版)、Health(健康版)、Health_Life (健康生活版) 、Q_ary(問卷版)、Cognitive(認知科學版)。.

(29) 29 的信度(Cronbach α分別為.71與.77),因素分析結果亦支持此二構念之存在。 3. 此處調查受試的基本人口學資料(學校、學院、學系、年級、年齡、居住 狀況、疾病史)以及可能對依變項造成影響之變項(身高、體重、飲食花費、 飲食習慣等)供第二階段隨機分派前配對(matching)之用。 319 位受試中,共 9 人不符研究資格(身體我重要性過 低),故共 310 位受試進入正式研究。正式研究前,依據受試之身體 我重要性、外表自評、體型、飲食習慣與花費等變項進行配對,以 便後續隨機分派。. 立. 政 治 大. 前導研究中,符合受試資格的310人進入本階段研究,共273. ‧ 國. 學. 人完成。配對後的受試,將被隨機分派 2 至個人取向自尊威脅組. ‧. (104人)、關係取向自尊威脅組(103人)與控制組(103人)。於3. y. Nat. 月4至10日間完成研究之人數共273人:含個人取向自尊威脅組92人. 整體流失率為12%3。. al. er. io. sit. (88%)、關係取向自尊威脅組92人(89%)與控制組89人(86%);. n. v i n 273位受試之平均年齡為21.48歲(標準差1.32) 。多數受試來自北部 Ch engchi U. (226人,82%),其次為南(9%)、中(5%)與東部(2%)。就讀 學校方面,多數受試來自政治大學(164人),其次依序為台灣大 學、中興大學與其他大專院校;根據問卷蒐集之自陳資料,沒有受 試罹患可能影響研究的相關疾病(如厭食症、暴食症等)。. 1. 2. (標題:自我身體概念調查). 為確認隨機分派之效果,三組受試在年齡、BMI、身體我重要性、健康自評、外表自評等變 項上進行單因子 ANOVA 檢定。結果三組在這些變項上無顯著差異;卡方檢定亦顯示此三組在 飲食型態、飲食花費與住宿狀況上,無分配差異。 3 未完整參與研究之受試,在年齡、BMI、身體我重要性、健康自評、外表自評等變項上,與 完成研究的 273 位受試無顯著差異;而在飲食型態、飲食花費與住宿狀況上,也無分配差異。.

(30) 30 個人與關係取向自尊威脅組,分別接受(甲)與(乙)之操弄程序;控制 組則先完成依變項的評估,數日再寄發與上述操弄類似,但題目經調整的問卷 (丙),用來與威脅效果進行比較,作為操弄檢核。詳述如下:. 根據楊國樞(1993),個人取向自尊重要的來源有二:其一為「個人追求純 屬自我設定之目標所獲得的成功與成就」,其二為「個人擁有自己所重視的心理 屬性、行為特徵與體能長相」。若以本研究關注的節制飲食情境,來思考這兩種 自尊來源,可推論,對於身體我重要的個體而言,「外表與體型之控制與管理成. 政 治 大 估個人BMI後,會造成個人主觀覺察自己過重,而此會後續促使受試採取行動 立. 功」,是個人取向重要的自尊來源。Tiggemann (1994)以路徑分析方式指出,評. 來維護自尊。Stice與Shaw (1994)的研究則指出,當受試暴露於理想中瘦(thin-. ‧ 國. 學. ideal)體形時,會造成受試者對自己身體的不滿,並造成後續罪惡、壓力、不. ‧. 安全感等威脅自我感受的情緒。. y. Nat. 綜合上論,本研究威脅操弄時,先呈現一系列包含病態偏瘦、正常身材、. er. io. sit. 病態肥胖等9種女性身材之體態評分表(Figure Rating Scale;Stunkard, Sorenson, & Schulsinger, 1983;見圖2),作為聚焦於身體情境之營造;接著,依序促使受. al. n. v i n 試者思考下列與個人外表、體型之維持或管理相關的問題,作為自尊威脅的操 Ch engchi U 弄,並在請受試者評估對身體的把握、理想與現實體型、聚焦身體時的自我看 法等;流程與題目請參考表1。. 圖 2 體態評分表.

(31) 31 表 1 個人取向自尊威脅操弄程序 目的與題目(打*者表示需用體態評分表來作答) 1. 寫下你的身高。 2. 寫下你的體重。 3. *一位能適當管理、維持自己身材/體型的女性,比較可能是__號。 4. *一位能在身材/體型上,肯定自己的女性,比較可能是__號。 5. *__號比較符合我對自己在身材/體型上的期待。. 政 治 大 對於「管理自己的身材、體型這方面」這件事,我… 立 對於「不靠任何協助與幫助,單獨靠自己來維持自己的身材與體型」這件. 6. *__號比較符合我目前身材/體型的樣子。. 學. 事,我…. ‧ 國. 7. 8.. ‧. 9. 若只考量「自己的體型是否符合自己的理想、自己在身材維持上的表現」 這個議題時,我對自己的看法會變得…. n. er. io. sit. y. Nat. al. i n U. v. 關係取向自尊之重要來源為:「個人追求人際角色關係目標所獲得的成功與. Ch. engchi. 成就」,以及「個人擁有之有利於追求人際關係目標之心理屬性、行為特徵」 (楊國樞,1993)。若以本研究關注的身體情境,來思考這兩種關係取向自尊來 源,可推論:對於身體我重要的個體而言,他人眼中自己的外表與體型是否恰 當?是否具人際吸引度?對關係取向自尊來說,有重要的影響。 與自尊威脅情境類似,他尊威脅情境時,仍先呈現體態評分表,作為聚焦 於身體情境之營造;接著,依序促使受試者思考下列與個人外表、體型在他人 眼中之觀感與人際吸引力相關的問題,作為關係取向自尊威脅的操弄,並在請 受試者評估對身體的把握、理想與現實體型、聚焦身體時的自我看法等;流程 請參考表2。.

(32) 32. 表 2 關係取向自尊威脅操弄程序 目的與題目(打*者表示需用體態評分表來作答) 1. 寫下你的身高。 2. 寫下你的體重。 3. *日常生活人際互動時,較易建立良好互動關係的,比較可能是__號。 4. *日常生活人際互動時,較易給他人良好第一印象的,比較可能是__號。 5. *在與他人互動時,我希望自己在他人面前呈現的理想中身材/體型是__ 號。. 立. 政 治 大. 6. *__號比較符合我目前身材/體型的樣子。. ‧ 國. 學. 7. 對於「在與他人互動時,我所呈現出來的身材/體型」,我… 8. 對於「目前的身材/體型,可否幫助我在與人互動時,建立良好的人際印. ‧. 象」這件事,我…. y. Nat. n. al. er. io. sit. 9. 若只考量「我的體型/身材,在跟人互動時是否適當、是否可以獲得好的印 象時」這個議題時,我對自己的看法會變得…. Ch. engchi. i n U. v. 為驗證上述威脅效果是否存在,控制組受試填寫「調整過的問卷」,移除了 思考各自尊取向時的理想體型,並將評估身體把握、自我看法的題目移到最前 面,以了解平常狀態(未受威脅)時,大學生對身體的一般看法。控制組中, 各一半的高/低外表自評者,會隨機分派到個人取向版本或關係取向版本的問 卷。題目設計如表3。.

(33) 33 表 3 自尊威脅操弄:控制組 目的與題目(打*者表示需用體態評分表來作答). 1. 考量「我的體型/身材,在跟人互動時是否適當、是否可以獲得好的印象 時」這個議題時,我對自己的看法是…. 1. 若只考量「自己的體型是否符合自己的理想、自己在身材維持上的表現」 這個議題時,我對自己的看法會變得. 政 治 大 對於「目前的身材/體型,可否幫助我在與人互動時,建立良好的人際印 立 象」這件事,我…. 2. 對於「在與他人互動時,我所呈現出來的身材/體型」,我…. 學. ‧ 國. 3.. ‧. 2. 對於「管理自己的身材、體型這方面」這件事,我… 3. 對於「不靠任何協助與幫助,單獨靠自己來維持自己的身材與體型」這件 事,我…. n. Ch. 2.. engchi. er. io. al. 5. *__號比較符合我目前身材/體型的樣子。. sit. y. Nat. 4. *__號比較符合我對自己在身材/體型上的期待。. i n U. v. DTA (標題:研究字詞材料蒐集). 為驗證身體威脅情境是否影響焦慮-緩衝結構(遠端防衛機制),使其防衛 意識邊陲死亡想法的效果被破壞,進而造成死亡想法可得性提升。本研究使用 顏志龍(2006)設計之中文部首填字測驗進行評估。10題部首填字題中,共有5 個字可被填寫成死亡相關字(墳、墓、悼、殮、棺)。如「包」,可被填上手 字旁成為抱(中性字)、食字旁成為飽(中性字);而死亡相關字體如「賁」, 可被填為死亡相關字「墳」,或者憤、噴等與死亡無關的中性字。 3.. (標題:大學生飲食習慣調查).

(34) 34 為評估嚴格節制飲食的意圖,本研究參考Westenhoefer、Stunkard與Pudel (1999)發展之「嚴格控制飲食量表(Rigid Control of Eating Inventory),經研究 者初步中譯並委請大學生受試填寫後,進行團體回饋,以評估譯後量表之內容 是否適切,並對有爭議處進行討論。之後,將可能造成混淆或有爭議之題目予 以排除,並將剩下的題目酌依中文語法調整,最後合併為6題之六點量表,包含 節制飲食3題、嚴格節制3題。273位受試填寫此問卷,信度(內部一致性)分析 後,刪去嚴格節制概念1題(原量表第4題);刪去該題後,此量表擁有可接受的 內部一致性(節制飲食與嚴格節制之Cronbach α各為.71、.73),並可區分出節. 政 治 大 受試者閱讀與飲食相關的描述後,以李克特式六點量表(1=完全不同意、 立. 制飲食、嚴格節制此二概念。. 6=完全同意)測量;以五題分數之總分作為嚴格節制飲食意圖的代表,分數愈. ‧ 國. 學. 高表示嚴格節制飲食意圖愈高。表4呈現273位受試在各題作答的平均、標準. ‧. 差,與因素分析資料;詳細量表編制與量表驗證報告,請參考附錄二。. y. Nat. n. al. 題 目. 因素 1 節制飲食. 因素 2 嚴格節制. 1 2. .912 .825. .092 -.040. 3. .464. 5 6. -.077 .051. 結構矩陣(直交). er. io. 樣式矩陣(斜交). sit. 表 4 嚴格節制飲食意圖量表:平均數、標準差、樣式矩陣、結構矩陣與估計共通值. i n U. v. 因素 1 節制飲食. 因素 2 嚴格節制. 估計 共通值. .872 .842. .299 .394. .768 .710. 3.30 1.34 3.96 1.24. -.408. .640. .608. .545. 3.03 1.41. -.909 -.845. .314 .414. .876 -.867. .773 .753. 3.03 1.31 3.34 1.15. Ch. engchi. M. SD.

(35) 35. 外表自評指多向度身體自我關係量表──外表評價分量表的平均得分(5 點 量表:1=完全不同意、5=完全同意,部分題目經反向計分),273 位受試平均 得分 M = 2.91,SD = 0.56,中位數與眾數為 3。為探討外表自評對後續變項分 析的影響,此處根據受試外表自評的平均得分進行高、低分組。 以五點量表的 3 分為切分點:平均<3 屬低外表自評(N = 137);平均≧3 屬高外表自評(N = 136)。高外表自評(M = 3.35,SD = 0.34)、低外表自評. 政 治 大 = .00。分組後,各實驗情境包含的高、低外表自評人數如表 5。 立. 學. 表 5 各實驗情境受試人數. 整體 137 136. 47 45. 44 45. 92. 92. 89. io. n. al. sit. 46 46. 273. er. 整體. Nat. 低外表自評 高外表自評. 控制組. y. 個人自尊威脅 關係自尊威脅. ‧. ‧ 國. (M = 2.46,SD = 0.35)在外表自評平均得分上有顯著差異,t(271) = 20.92,p. Ch. engchi. i n U. v. 以 5 點量表(1=非常不重要、5=非常重要)評估。273 位受試之 M = 3.84, SD = 0.66。多數受試認為身體我重要性是「重要」的(146 人,53.5%),其次 為普通(31.1%)、非常重要(15.4%)。 以二因子 ANOVA 進行比較(完全獨立設計,32:個人取向威脅/關係取 向威脅/控制組高/低外表自評):如表 6 所示,身體我重要性在不同實驗情 境組中無差異(F (2, 267) = 0.77,p = .46),在高/低外表自評二組亦無差異 (F (1, 267) = 0.07,p = .80)。.

(36) 36 表 6 身體我重要性:ANOVA Partial η2.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外表自評:高/低 個人/關係/控制 交互作用. .03 .69 .16. 1 2 2. .03 .35 .08. .07 .77 .18. .80 .46 .84. .000 .006 .001. 指多向度身體自我關係量表──健康評價分量表之平均得分(5 點量表:1= 完全不同意、5=完全同意,部分題目經反向計分),273 位受試 M = 3.41、SD = 0.68。. 政 治 大. 以二因子 ANOVA 進行比較(完全獨立設計,32:個人取向威脅/關係取. 立. 向威脅/控制組高/低外表自評):如表 7 所示,健康自評在不同實驗情境組. ‧ 國. 學. 中無差異(F (2, 267) = 0.25,p = .78),在高(M = 3.60、SD = 0.59)/低(M = 3.23,SD = 0.72)外表自評二組間,有顯著差異,F(1, 267) = 20.83,p < .01。. ‧. 由於健康自評在高、低外表自評兩組間有顯著差異,在後續統計分析時,將作. y. Nat. n. al. er. io. sit. 為共變項進行控制,以確認交互作用或主要效果非健康自評的組間差異所造成。. 表 7 健康自評:ANOVA 變異來源. Ch. SS. e ndf g c hMSi. 外表自評:高/低. 9.25. 1. 個人/關係/控制 交互作用. .22 .27. 2 2. i n U. v. F. 9.25 20.83** .11 .13. .25 .30. p. Partial η2. <.01. .072. .78 .74. .002 .002 (** p < .01). 以 BMI 值(體重(kg) / 身高 2(m2))作為評估受試體型的指標。受試者之體 型分配如下:過輕(BMI<18.5,44 人,16.1%)、正常(18.5≦BMI<24, 73.3%,比例最多)、過重(24≦BMI<27,5.9%)、輕度肥胖(27≦BMI<30, 2.2%)、中度肥胖(30≦BMI<35,2.6%)、重度肥胖(BMI≧35,0%)。.

數據

圖 2  體態評分表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建立常規,培養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 慣,懂得尊重課堂,努力完成家課,.

在不影響主流課程結構下,接納和 認識學生的不同文化背境,有效地 把不同學生族群的文化元素(如節

在南京條約的政治方面,在 條約割讓香港會令中國政治 影響力下降,因為英國在華 的勢力坐大,中國慢慢失去

「群體免疫」成效。這項寬鬆的防疫政策對經濟活動的影響雖然較低,卻讓瑞典成為北歐

The elderly health centres provide people aged 65 or above with comprehensive primary healthcare services which include health assessments, physical check-ups, counselling,

• Describe the role and importance of the following key business function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operations management, market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They are: Booklet (6) – Healthy Community, exploring the communicable and non- communicable diseases and how they affect community health so that students are able to

 Examples of relevant concepts: equality, discrimin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community resources, self-concept, vulnerable groups, community work, community sup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