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捌、實施要點

在文檔中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頁 43-46)

一、課程發展

本群專業及實習課程之發展,在強調理論與實務並重、深化學生專業能力及實務技 能、激發學生潛能及創造力,期能培育學生具備未來工作所需基本職能,並落實素養導 向教學及技職教育務實致用的精神;同時,適切融入各項議題之基本理念及相關內涵。

課程發展主要原則如下:

(一)強調學習邏輯

注重專業科目學習所需的一般科目先備知能、專業科目與實習科目間的學習順 序與邏輯,期能有效提升學生認知理解、強化實務技能、深化情意態度的學習成 效。

(二)符應產業發展

了解產業發展現況與前瞻未來發展趨勢,定期檢視並適切調整校訂課程,以縮 短教學內涵與產業發展之落差,強化產學接軌、學用合一,培養產業需要之人才。

(三)強化終身學習

促發學生自發、自主學習的動能,強化其終身學習的動機與能力,深化學生適 應未來產業變化與社會變遷的職涯轉換能力。

(四)發展學校特色

學校依據本群專業屬性與在地產業特色,規劃專業及實習課程,強化學生設計 產業基礎技術、融入生活化設計,強調團隊合作、創意發想,提供多元化課程,提 升學生創意思考能力。

二、教材編選

(一)應以學生為主體、有效學習為考量,兼重能力與素養、技能與理論、現在與未來,

並以跨域整合、多元展能為原則。

(二)應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鏈結學生的學習經驗,建構有效的學習平台,提供適切的 學習順序,無縫銜接各階段的學習。

(三)應適切融入各項議題,增進學生學習的廣度與素養。

(四)教材內容應注意學習的連貫性與發展性,讓學生適性學習與多元展能,激發學生潛 能及創造力。

(五)實習課程教材編選,應力求活潑與淺顯易懂,並強調動手做、做中學、學中做,有 效連結理論與實務。

(六)專有名詞宜附原文,翻譯應符合政府統一用詞或參照國內書刊或習慣用語。

(七)專業及實習科目教材應加強科技應用及專業設計領域的關聯,並輔以照片或影片,

以多媒體科技方式呈現,提供符合現代設計產業的內容,有效提升學習動機、引導 學習與問題解決,深化學生設計專業素養。

(八)教科用書之選用除審定本外,其他教材選擇以教育部委託設計群科中心編撰之教材 或教科用書為原則,並顧及學生學習經驗與課程銜接。

三、教學實施

(一)本群科之教學,應適切進行議題融入(詳參附錄二),以促進學生對社會的理解,

引導學生涵養公民意識與社會責任,並豐富其學習。

(二)部定實習科目之分組教學,請參考該科目之教學注意事項,得依據相關規定實施分 組教學;校訂實習科目之分組教學,學校應將實施分組教學之實習科目於課程計畫 書註記。

(三)學校應辦理業界參訪、職場見習、實習或邀請業界專家協同教學,強化產學鏈結,

促進理論與實務結合,深化學用合一之學習成效。

(四)詳實評估學生的基本學力,尊重學生的多元文化背景(例如性別、族群與特殊需 求),並依學生的能力提供設計群科適才、適性的多元課程,及必要的支持與協助,

建構有效與友善的學習環境,豐富學生學涯、職涯、生涯的發展。

(五)了解學生學習起點與生活經驗,擬定合宜的教材與進度。

(六)善用多元有效的教學方法及網路媒體,適時融入網路禮儀與使用社群媒體的正確觀 念。

(七)加強深化實習科目實習操作的熟練度與精確度。

(八)深化學生知識、能力、態度的涵育。

(九)因應學生的多元文化背景與特殊需求,提供支持性和差異化的教學,並提供適性的 輔導措施。

(十)注重學生的學習表現,實施差異化教學,以充分發揮其潛能。

(十一)教師應視學生學習需求,彈性調整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進行必要之調整。

(十二)課程內容依跨領域學習之需要,可規劃進行共備或協同教學。

(十三)配合專業知識,教導學生尊重智慧財產權,融入職業倫理道德、工作權及勞動三 權(包含團結權、協商權、爭議權)之重點內涵,以協助學生了解自身勞動權益及 相關法令規範,建立正確勞動權益觀念,培養正面的勞動意識與素養。

(十四)注意教學過程中產生之噪音、強光、高溫、氣體、切屑與粉塵、壓力容器,或頭 髮、衣服等捲入操作設備之危險,教師應進行職業安全衛生與環保觀念的宣導,

並指導學生使用相關防護器材與資源回收措施。

(十五)教學內容涉及社會上不同性別、族群、宗教與身心障礙等群體時,應引導學生認

識及反思不同群體的特徵、表現或需求,適切應用相關素材,尊重各種社會差異。

四、學習評量

(一)為即時了解學生學習的成效與困難,教學中宜採多元評量,實習科目應重視實際操 作評量,深化有效教學。

(二)學習評量宜兼顧知識、能力、態度等面向,導引學生全人發展。

(三)鼓勵學生自我比較、引導跨域學習,以達適性發展、多元展能。

(四)評量結果,要做為改進學校課程發展、教材選編、教學方法及輔導學生之參考。

(五)未通過評量的學生,要分析與診斷其原因,及時實施補強性教學。

五、教學資源

(一)學校應充實教學設備、教學媒體及網路、圖書資源,全力推動有效教學。

(二)學校應結合民間組織與產業界的社會資源,建立夥伴關係,以規劃課程並強化產學 合作機制。

(三)教師應充分利用媒體、教具及各種教學資源,宜精選代表性典範作品、圖例、圖解,

且版面編排設計需符合構成原理與美學素養,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效能。

(四)對於有特殊需求學生,包含隱性障礙如辨色障礙、情緒障礙、學習障礙等身心障礙,

教育主管機關應協助學校提供合適的教學資源與必要的教學支持。

(五)學校宜與設計產業保持連繫,適時帶領學生校外教學參觀設計產業,了解設計相關 技術與產業趨勢,使理論與實務相結合。

(六)教學所需之防護措施,教育主管機關應協助學校提供合適的教學資源。

(七)教育主管機關及學校應提供教師充足之專業知能、勞動權益與各項議題適切融入教 學之進修研習機會。

(八)教育主管機關宜協助學校將學生優良設計作品及學習檔案等建立影音資料庫;教師 宜逐年更新各類設計經典作品與最新表現技法於各校網頁上,供學生參考學習。

在文檔中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頁 43-4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