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排水系統理論探討與文獻回顧

2-1 文獻回顧

近代給排水衛生系統之發展,歷經了約一個世紀的時間才建立成 形,其雛形可追溯到英國,是以上下水管道為基礎結構。在鼠疫及十 八世紀的產業革命之後,人類的生活習慣發生變化,在屋內設置用水 衛生器具的設計變革,是促成近代給排水衛生系統形成的主要動力。

在發展過程中,供(熱)水系統的對象是清水,性質單一,輸送形態是 壓力送水(滿流)方式,設計上採用一般流體力學理論即可對應;然 而,在排水系統方面,搬送的對象是污水,其中所含的污雜物體不一,

且輸送方式為非壓力送水(非滿流),另外還必須設置防止管內污濁 氣體外漏的機制,這樣一來,要掌握管內的實際情況,就變得困難度 大增,設計上主要仍是憑藉經驗的累積予以對應。為了防止排水管內 污染氣體侵入室內,人們採用了存水彎(trap)裝置,結構形式具有多 種式樣,大致分為水封式和機械式,但機械式存水彎長期使用後難免 會出現故障,因而一直未被廣範的採用,而不含機械可動機置的水封 式存水彎則被沿用迄今。

在美國,為了防止管道在寒冷的天氣凍結,要求排水系統的設計 必須安裝在室內,在超高層建築的規劃中,排水系統所佔用的配管空 間,即演變成為縮減室內可用面積的重要問題,成為建築師必須面對 的設計重點課題,迫使美國開始嘗試建立新的設計理論;而於二十世 紀初,英國所建立的給排水技術體系,是以中低層建築為適用對象,

設計經驗論上略有不同。歷經長時間的研究,立基在實驗的基礎上,

建築排水領域發展出以排水橫管的管徑、斜率等作為參數檢討排水 量,再以排水立管的管徑、流速為參數而求得排水、通氣流量的計算

管內壓力的規定值,相對於存水彎最小水封深度 50mm,其壓力允許 值為 245Pa (25mmAq),並根據通氣方式規定排水橫管、排水立管的 充水率;實務上,為防止因自我虹吸作用產生破封的問題,則另以設 置通氣管方式應對之。

大約自 1920 年開始,美國的先進技術被介紹到日本;繼之在第 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從參與駐日美軍軍事設施的建設過程中,感受 到美國在該領域的先進技術,並激發起吸收引進的決心。因應東京奧 運會的來臨,以及大量集合住宅建設的需求,也促進日本技術標準的 制定工作;1967 年,日本國內第一部建築給排水規範 HASS 206 被制 定出來,是以美國的 NPC 為範本轉換而成,為了在方法上適應日本 國情,歷經幾次的改修,內容也隨之逐漸充實。

以全球的發展而言,自 1960 年起,集合住宅的興建逐漸增多,

建築排水設計上,伸頂通氣方式的排水系統雖可用於低、中層建築 物,但是對於高層建築物,其排水能力卻出現問題。隨之在 1960 年 代 末 ,具 有 革新意義且能使排水能力增大的單一立管排 水系 統

(SOVENT 特殊管接頭)被開發出來,於 1970 年初開始被引進日本,

同時又有多種類似系統開發成功,繼而在高層集合住宅、飯店建築上 被廣泛採用,這類系統被稱為特殊管接頭排水系統,其設計方法因設 計要領而有不同。在此同時,美國地區並沒有使用特殊管接頭排水系 統,所以也較缺乏理論分析基礎,而日本在引進此系統之後,便獨自 發展設計方法;日本空氣調和、衛生工學會的給排水衛生系統委員會 裏,另外成立了“排水通氣小委員會”、“集合住宅排水系統小委員 會”,在都市基盤整備公團和各生產廠商的協助下,制訂出集合住宅 排水立管系統的排水能力試驗法(HASS218)的草案,經規格委員會的

“集合住宅排水系統的排水能力試驗法小委員會”的審查後,在 2000 年正式制定完成。同時納入 HASS206 的修訂版本,確立了排水能力 和設計法的關係 [A-1]

台灣在建築領域有關排水系統之研究,相形之下顯得相當稀少,

既有文獻中也局限於使用後評估調查與定性檢討之研究,實驗性與基 礎理論之研究幾乎闕如;建築設備教科書或相關專業書籍之所引述或 摘錄排水相關系統設計方法與規範,則多沿用美國或日本方面之規範 與技術資料,大致上雖可符合性能設計之需求,但就整體性發展而 言,畢竟仍缺乏台灣地區排水通氣系統上的本土問題解析、對策評估 及對應策略之規劃。

台灣既有建築排水通氣系統或設備的研究文獻顯示,曾於 1987 年嘗試引進日本給排水衛生設備規準•同解說 HASS 206 及美國 National Plumbing Code,並參酌台灣本地實際需求,規劃給排水衛生 設備技術規範草案,內容涵括排水負荷設計計算、機器材料與施工及 試驗檢查等範圍,以對應自規劃設計開始至施工檢驗完成之各個階段 中,各專業技術人員的不同需求。但是,相關行政機關未將本草案見 諸法制化,以至大多數建築個案之建築排水通氣設備設計,主要仍是 依循建築技術規則相關規定而設計,部分再將前述國外各類規範的指 針內容納入參考。另對於建築物衛生設備配管系統的使用課題,也曾 經有學者加以記錄[A-2] [A-3] [A-4] [A-5] [A-6] [A-7]

本研究在進行設計、施工和使用等層面探討時,也一併針對建築 物排水配管漏水及阻塞原因進行檢討,同時藉由訪談和施工現場紀錄 進一步了解不同階段的問題與原因,包括管材選擇及其強度要求與使 用壽命、配管設計與接頭配件之耐壓性能、施工技術不佳及現場管理 不當、衛生器具使用不當及缺乏清潔維護管理等。

此外,有關集合住宅設備系統相關法令規範現況的研究成果顯 示,國內對於中高層、高層住宅設備系統(包括排水通氣設備)的研 究成果極其匱乏,同時法令規定老舊且分散冗多,例如建築技術規則 僅對排水管路的水壓試驗、貫穿防火區劃使用不燃材料管材、溫排水

用時機等略加規範,著實無法滿足設計作業參考之需求。

本研究主要研究內容涉及排水通氣系統的性能解析,因此必須預 先了解建築排水系統的既有研究發展成果、發掘實務上面臨的問題,

以及國際間對於排水通氣的相關研究課題和發展方向。國際間建築排 水相關的文獻與其成果摘述如下:

一、排水通氣系統的設計理論與系統分類相關研究和論文:

1.中華民國建築學會,1987,〈給排水衛生設備技術規範〉,中華民 國建築學會編。本文參酌台灣本地實際需求,規劃給排水衛生設 備技術規範草案,內容涵括排水負荷設計計算、機器材料與施工 及試驗檢查等範圍,本研究參酌其對排水系統分類的相關定義來 做現況掌握的分類。本研究引用其對排水系統分類的定義,引用 在論文的第二章第三節排水通氣系統分類中。

2.? 上恭助,2001,〈排水系統的現狀和課題〉,亞洲地區建築給排 水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本文包括給排水系統的成立、美日的排水 系統。本研究參酌並節錄其關於排水系統的歷史回顧等。本研究 引用在論文的第二章第一節文獻回顧。

二、排水通氣設備性能實驗相關研究:

1.須田宗夫,前田良隆,? 上恭助,2001,〈建築排水實驗的量測系 統〉,亞洲地區建築給排水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本文包括以日本 為例關於計測系統的構成、測定結果的實例等。本研究參酌並節 錄其關於排水實驗的相關內容,以作為建構實驗設施的參考。本 研究引用在論文的第二章第五節日本排水實驗的狀況。

2.鄭政利,1995,〈超高層住宅重力式排水系統管內壓力預測之研 究〉,東京大學建築專攻工學博士論文。本文包括實驗測定介紹、

測定結果解析、壓力分布的預測和檢証等。本研究參考此論文以 進行實驗設施的建構,並對提出之排水垂直立管管內空氣壓力變 動理論和預測模式的推算,代入本研究相關數值的推算,以獲得

不同實驗規模的成果和比較。本研究引用在論文的第二章第二節 設計理論探討和第四章第三節實驗結果的驗證上。

3.空氣調和•衛生工學會,1999,〈集合住宅排水立管系統的排水能 力試驗法•同解說 HASS-218〉,空氣調和•衛生工學會編。本研 究參酌的內容包括排水實驗的用語定義、試驗裝置、試驗方法和 一般事項等。本研究引用在第三章第一節實驗裝置和測定條件 上。

三、排水通氣系統調查相關研究與問題檢討:

1.江哲銘,1995,〈集合住宅管線系統調查與設置準則之研究〉,中 華民國建築學會,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本文包括各種水、強 弱電配管和設備設置的法規整理、現況調查和問題探討。本研究 引用在第二章第四節國內住宅建築排水通氣系統現況掌握上。

2.杜功仁,2001,〈台灣集合住宅浴廁給排水配管方式之比較研究〉, 亞洲地區建築給排水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本文包括國內給排水配 管的方式和做法,改良的方式和彼此的成本效益分析。

四、排水通氣設備展望與進行中的相關研究:

1.? 上恭助,2001,〈排水系統的現狀和課題〉,亞洲地區建築給排 水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本文包括排水系統的動向和國際間的展 望。

2.楊逸詠,1998,〈建築構法在綠建築中技術之應用〉,內政部建築 研究所。本文包括應用在系統化工法和綠建築手法的方式。

3.仲石正雄,河村憲彥,2001,〈特殊接管排水系統的技術特性與未

3.仲石正雄,河村憲彥,2001,〈特殊接管排水系統的技術特性與未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