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參章 地球物理探測技術於水庫構造物安全檢查適 用性評估與分析

2. 探測儀器適用性問題

於拋石上施作及應對方式:在土石壩中,其壩面多有拋石層 進行保護,此些拋石粒徑大且堅硬並不易將電極棒貫入並與之良 好耦合,亦使得施作資料品質不佳,針對此點可採用在拋石縫中 填入泥土後澆置鹽水以便利電極棒與之耦合,並維持泥土與周邊 拋石之導電良好。

於混凝土、瀝青鋪面上施作:於大壩中應用常會有在壩頂或 大壩蹌台上施作之可能性,而此些位置之表面常會有混凝土或是 瀝青鋪面的存在,以既有之電極棒是需要將其貫入土中約 30 公分 以便與地表有足夠之耦合程度,雖於混凝土或是瀝青鋪面可直接 以鑽孔後插入的方式進行,但其會造成施作速度較不具效率外,

亦可能不小心造成整個鋪面的破壞。此外,地電阻影像探測法在 混凝土壩中或是排水廊道中施作時,其有可能需要在混凝土立面 上施作,此時進行鑽孔置放電極棒並不恰當亦通常不被允許。

於混凝土、瀝青鋪面上施作之應對方式:基於上述不便與無 法施作之狀況,經濟部水利署(民國 94 年)之研究報告提出可採用 平板式電極(如圖 3-9 所示)進行施作,其是利用紅銅製成,底板尺 寸長度為 8 公分、寬度為 6 公分、厚度為 1 公分,底板中心突起

而為使此電極可與地面耦合良好,在電極與地面間使用皂土加水 拌和後,利用皂土其比表面積及吸附水層甚鉅之特性作為銅板電 極與施測表面之媒介,可有效增進電流傳導效果改善施測收集資 料品質,此外,由於皂土拌水後具有良好黏著性,亦可有助於其 在混凝土立面上附著施作。

圖 3-9 平板式電極(修改自經濟部水利署,民國 94 年) 3. 探測技術判釋問題

3D 效應之影響:大多數的地電阻影像探測是採用 2D 影像探 測法,在應用上常忽略了三維效應的影響,所謂 3D 效應,即 2D 地電阻測線剖面外的地質結構,其電阻率映射於 2D 地電阻測線 剖面上所造成的探測誤差。2D 地電阻影像探測在反算上假設地層 在垂直測線方向上並無變化,不過在大壩中電流卻是在三維的方 向(x, y, z)流動,因而造成非二維剖面上的物體對地電阻電場產 生一定程度的擾動,測線兩側之高程與電阻率變化可能造成二維 剖面上映射出假訊息。由於大壩剖面之高程變化與材料分區明 顯,當測線平行於霸軸時,需特別注意 3D 效應之問題。

3D 效應影響之應對方式:此問題之成因是 2D 地電阻影像探 測法在反算上之問題,欲解決此問題須採用 3D 地電阻影像探測 法,否則便須於測線規劃時盡量避免或搭配 3D 正算模式探討 3D 效應與資料判釋。採用 3D 地電阻影像探測法需要儀器具有較多

的頻道數進行資料收集,因此若設備不足而無法進行 3D 地電阻 影像探測的情況下,Yang and Lagmanson(2006)提出了擬 3D 地電 阻影像探測法,該法是採用多條彼此間間距不超過 2 倍電極棒間 距之 2D 地電阻影像探測測線結果進行 3D 地電阻影像探測反算,

亦可獲得與 3D 地電阻影像探測法相近之結果,降低 3D 效應之影 響,但參考楊光程(民國 98 年)之研究,建議 2D 地電阻影像探測 測線間距以 6 公尺與 2 倍電極棒間距較小者為佳;若在霸體上進 行 3D 施測有其困難,則應在不影響探測目的下於規劃測線時避 開垂直測線方向變化較大的位置施作,根據楊光程(民國 98 年)之 研究,距離測線 6 公尺應已足夠避免 3D 效應之影響。若無法避 免 3D 效應,亦可以考慮簡化與束制地層模型,進行 2D 施測結果 的 3D 反算(Kim et al., 2007)

電阻影像剖面判釋:地電阻影像探測法其解析度在距離電極 棒越遠之位置解析度將越差,於判讀時應注意其是否有足夠能力 對目標物進行呈現,例如地中若夾有弱帶(下方電阻值低於上方電 阻值)其厚度小於電擊間距,則會受精度限制造成無法正確獲得其 分布情況;此外,地電阻影響探測法之解析能力亦受到地層電阻 率分佈之影響,如上方電阻值甚低時,電流密度集中於低電阻區 域,易造成下方區域之靈敏度過低而無法清楚解析,如何評價各 處施測結果是目前學者仍在研究的課題,實務上,可以搭配正算 模式,由反算結果與工程背景提出合理電阻率模型,透過虛擬試 驗了解施測結果的可能限制與合理解釋。此外,在進行 2D 地電 阻探測資料判讀時,應注意可能的 3D 效應,避免錯誤解讀不可 過度解讀。

1. 水庫構造背景環境之影響

人造物之影響及應對方式:在某些特定的大壩中會有高壓電 塔、電波發射台及地下管線的存在,由於自然電位法主要是收集 地表自然電壓,其電壓值往往僅為毫伏,此些具電磁波之人造物 將對施測結果造成影響,但由於自然電位法之施測主要是大面積 進行,並不易避開此些人造物,僅能在施測時標記其位置,以便 於判讀時進行考量。

氣候之影響及應對方式:量測用之非極化電極內含有電極棒 以及電解液,當溫度有所變化時,其本身之電學性質將有所改變,

如此一來做為基準電位之處將不再是一固定值而有所變化,造成 整體相對電位解讀之錯誤,因此應注意施測時整體溫度的變化勿 使其過大。此外,對於滲流之調查應避免在大雨過後進行,因為 大雨過後地表水將自地表往地下滲入,而有往下之水流產生,此 水流將會造成地體之自然電位改變,而使得量測有所誤差。

地形影響及應對方式:在大壩頂之處會有較多的負電荷累 積,其將使得該處電位較低,一般而言,於坡度大於 20 度之區域 施作便需進行地形效應修正,由於地體電流效應在高程提升之處 亦會有所變化,其與地形效應常會共伴發生,要將其完全消除極 其困難,僅能做一般性之修正,關於修正之法可參考 Bhattacharya and Roy(1981)與 Bhattacharya(1986)之介紹。

2. 探測技術判釋問題

2D 水平剖面電位差影像圖判釋:自然電位法在現場的量測上 極易受到地球的自然電流、土壤種類、地形效應以及微波電流等 因素的影響,此些影響不易將其與目標探測物所產生的電壓差分

離,因此在判釋上應以保守為主,此外,在進行自然電位法時建 議將自然電位法作為初次快速探測之方式,鎖定數個異常區再進 行其他地球物理探測技術以供比對判釋會較佳。

(四) 電磁探測法現地應用問題評析 1. 水庫構造背景環境之影響

人工構造物之影響及應對:由於電磁探測法是透過磁通量變 化進行之量測,其極易受到人工建築物、金屬欄杆、地下金屬管 線、通訊系統等人造物的影響而產生量測錯誤,除施測時應當避 免外,亦應當收集施測現場之所有相關構造物之位置,以便在結 果判釋時先將此些因素造成之異常狀態排除。

2. 探測儀器適用性問題

差分全球衛星定位器(DGPS)之輔助施作:電磁探測法因為不 需與地面接觸而可快速進行大範圍之量測,但正因其可快速大範 圍施作,而會有大量資料產生,於施作前若未先將各量測點編號 定位,很容易會造成後續進行判釋時會有點位誤植之情形,但事 前之編號與定位將耗費較多之時間,因此若可採用具有較高量測 精度之差分全球衛星定位器在量測同時進行量測點位座標之收 集,將有效避免資料後續處理之錯誤,並可保有其快速施作之優 點。

發送源與接收線圈之施測方向:發送源與接收線圈連線之方 向與量測結果具有相關性,當施測目標物之線型方向與發送源與 接收線圈連線方向垂直時可有最佳量測靈敏度,在可推估施測目 標物之線型方向時應加以調整以達到最佳量測效果;而由於發送

以及量測後之成果呈現時應當注意將同一量測方向之結果繪在一 起,並避免將不同發送源與接收線圈之連線方向的成果混和,以 避免對探測結果之誤判。

3. 探測技術判釋問題

水平剖面探測分析成果判釋:水平剖面探測分析成果之判釋 僅就所量測得之視導電度(視電阻率)進行分析,會有較強烈之主 觀意識存在,在判釋時應先行就可能之干擾源位置進行排除後,

根據眾多蒐集所得背景資料(包含地質、壩體構造等),在量測儀 器之探測能力下進行可能異常區域之判斷,以求判釋結果不致過 度解讀。

垂直剖面探測分析成果判釋:垂直剖面探測之成果,因其僅 能使用極少量之地層層數進行反算,因此所獲得之自地層厚度以 及地電阻值大部分為等量之值,無法較為細緻的表達其地表下之 差異,應避免對此結果過度解讀;此外其採用 1 維水平層狀地層 之假設,因此無可避免地在壩體應用上會有 3 維效應之影響,若 有實際深度上調查之需求,建議改採地電阻影像探測法會較為妥 適。

(五) 透地雷達探測法現地應用問題評析 1. 水庫構造背景環境之影響

高導電地體施測之影響及其應對方式:因透地雷達是透過分 析返回地表之反射訊號以達到施測目的,在高導電度的環境下,

電磁波之能量衰減情形嚴重,將會大大降低其有效探測深度,一 般而言,若是探測目標在含水嚴重或黏土質高之土體下將難有明 顯之訊號返回地表,而造成施測結果不佳之情形,在施測上,若

已了解該處之土壤特性如上所述而將無法達到施測目的時,應考 慮採用它種檢測方法。

電學性質差異不顯處之施測及其應對方式:因透地雷達是透

電學性質差異不顯處之施測及其應對方式:因透地雷達是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