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揀貨路徑計算

在文檔中 目錄 (頁 35-4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模式設定

3.2 倉儲系統模擬架構設定

3.2.3 揀貨路徑計算

前 端 走 道

O I

後 端 走 道

C 類儲存佈置 再依品項相關

性佈置

B 類儲存

A 類儲存

步驟一:根據歷史 資料的存取率分為 ABC類。

步驟二:ABC分類 下,依品項相關性 表,再進行儲位指 派。

5

2 8 9

圖 3.6 依 ABC 存取頻率分類加入品項相關性之倉儲佈置

種揀貨策略。以揀貨距離為衡量倉儲系統之績效指標,本論文採 用實際行走距離(Traveling Distance)的測量法。為方便說明揀 貨距離計算, 將儲存格寬度、 儲存格深度及走道寬度放大如下 圖,使用代號及揀貨距離計算公式如下:

Wx:儲存格深度 Wy:儲存格寬度 Wm:走道寬度

Mw : 通道內的行走距離 N:主要走道數

Mi:第 i 個通道

圖 3.7 儲位架距離放大圖

一般來說,在距離的定義上可以分成二種:

1﹒直角距離 (Rectilinear Distance):如圖 3.8(a)【 12】。 2﹒直線距離(Euclidean Distance):圖 3.8(b)【 12】任兩

點間的距離平方根。

Wx Wm

Wy

(a) (b)

圖 3.8 距離計算 (a)直角距離 (b) 直線距離

本文為表示來回法及修正 Z 型法揀貨路徑政策實務上真實情 況,來回法的路徑計算主要是以直角距離來計算,並由揀貨區佈置 圖得到各儲位之間的相對距離座標表示法如圖 3.9,揀貨開始與結 束位置為(0 , 0),( Xj , Yj)表示訂單 i 任一品項 j 儲位座標。例如 儲區有 M 走道,訂單在 m 揀貨走道內兩相鄰品項 i 與 j 之間行走 距離為:

[ ]

∑∑ +

=

i j

i j i j

mij

X X Y Y

Dist

; for m=1,2,… M; i=0,1,2,… ,l; j=i+1

(0,0)

(Xj,Yj)

(Xi,Yi)

圖 3.9 揀貨區佈置圖座標表示法

來回法主要揀貨路徑的形成如圖 3.10: 灰色的部分為揀貨 點,自 I 點起始點行進至第一個儲存有揀貨品項的通道 ,進入揀 取後由前端通道退出,再行進至下一個儲存有揀貨品項的通道進 入揀取,全部品項揀取完畢後,回到 O 點卸貨點。

I

1 2 3 4

O

圖 3.10 來回法揀貨路徑

u 來回法揀貨距離計算:

1. 自第 i 個通道口到第 m 個通道口的水平距離

Wm

i m Wx i m m

i

M ( , ) = 2 × − × + − ×

; for i , m=1,2,… ,N 2. 通道內的行走距離

×

= Wy

Mw

實際通過儲存格數

u Z 型法揀貨路徑的形成:

Goetschalckx and Ratliff 所提 Z 型法揀貨路徑的基本原 理,主要是揀貨員從前端走道進入 ,從另一端離開 。使用該 走道的寬度必須大於 2.1 公尺, 揀貨時, 揀貨人員必須經常 橫跨通道, 所經過的路徑的軌跡似「 Z」字型, 亦稱為 Z 型 揀貨法則。 此法則的優點主要可以揀取通道兩側的品項; 但 Z 型揀貨法則必須固定往返通道兩側,也因此增加揀貨的距 離,使致揀貨效率的降低。

Z 型揀貨路徑的形成如圖 3.11: 灰色的部分為揀貨點,

自 I 點起始點行進至第一個儲存有揀貨品項的通道 ,進入第 一個通道揀取右邊第 5 個儲位上品項,再至左邊揀取品項位 於第 10 個儲位, 再到對面揀取品項位於第 13 個儲位後, 由 後端通道退出,再由第二個通道的後端進入揀取品項位於左 邊第 12 個儲位後再到對面揀取品項位於第 2 個儲位,再到對 面揀取品項位於第 7 個儲位後由前端通道退出。其他之第三 通道及第四通道上的要揀取品項時 ,當進入通道中 ,必須符 合揀取品項位於通道左邊儲位,下一個揀貨品項的儲位必須 至通道對方揀取,全部品項揀取完畢後 ,回到 O 點出口點,

即為 Z 型法主要揀貨法則。

I O

10

7

2 7

4

8

4

第 一 個 通 道 口

第 二 個 通 道 口

第 三 個 通 道 口

第 四 個 通 道 口

13

14

12

17

5 12

圖 3.11 Z 型法揀貨路徑 u Z 型法揀貨距離計算:

Z 型法路徑計算是以直線距離 (Euclidean Distance)加上 任兩點間的距離平方根如圖 3.12。

例如:儲位 l、 儲位 i、 儲位 j、 儲位 k 之距離為下述五 部份距離之總和,圖 3.12 中,x 的距離為格子數之總和。

1. 自 o 點至 o’點的兩點間的距離平方根

( ) ( ) (

'

)

2

2

'

'

, o x

o

x

o

y

o

y

o

o

Dist = − + −

2. 自 o’點至 i 點的兩點間的直線距離=ax 3. 自 i 點至 j 點的兩點間的距離平方根

( ) i , j ( x

i

x

j

) (

2

y

i

y

j

)

2

Dist = − + −

4. 自 j 點至 k 點的兩點間的直線距離=2(x-1)a+ a

5. 自 k 點至 l 點的兩點間的距離平方根

( ) ( k , l x

k

x

l

) (

2

y

k

y

l

)

2

Dist = − + −

i

k

j

a w

ax

a x

l

(x -1 )a a

'

圖 3.12 Z 型法揀貨距離計算

本論文提出了修正 Z 型法揀貨路徑政策,主要是摒除 Z 型揀貨法則必須固定往返通道兩側的限制, Z 型揀貨法則加 入往返通道兩側的限制後 ,一定增加揀貨距離。 因此提出了 修正 Z 型法揀貨路徑政策,主要希望對揀貨績效有所幫助。

u 修正 Z 型法揀貨路徑:

修正 Z 型揀貨路徑的形成如圖 3.13:灰色的部分為揀貨 點, 該揀貨法則主要是依據 Z 型揀貨法則基本原理進行揀

取。自 I 點起始點行進至第一個儲存有揀貨品項的通道, 進 入第一個通道揀取右邊第 5 個儲 位上品項 ,再至左邊揀取品 項位於第 10 個儲位,再到對面揀取品項位於第 13 個儲位後,

由後端通道退出, 再由第二個通道的後端進入揀取品項位於 左邊第 12 個儲位後,進一步判斷該通道中距離第 12 個儲位 最近的儲位即是第 7 個儲位進行揀取品項 ,再到對面揀取品 項位於第 2 個儲位後, 最後由前端通道退出。其他之第三通 道及第四通道上的要揀取品項時, 當進入通道中, 儲位與儲 位間的距離必須是最近,才能進行揀取。 全部品項揀取完畢 後,回到 O 點出口點,即為修正 Z 型法主要揀貨法則。

I O

10

7

2 7

4

8

4

第 一 個 通 道 口

第 二 個 通 道 口

第 三 個 通 道 口

第 四 個 通 道 口

13

14

12

17

5 12

圖 3.13 修正 Z 型法揀貨路徑

修正 Z 型法路徑距離的計算公式同 Z 型法揀貨距離計算一 樣 , 主 要 是 直 線 距 離 加 上 兩 點 間 的 平 方 根 ,其 求 算 過 程 步 驟 如 下,演算流程如圖 3.14 所示。

步驟一:從入口處開始,m(走道數)=1 步驟二:判斷第 m 個走道之揀貨順序。

步驟三:判斷第 m 個走道內是否揀取完畢,若揀取完畢, 則 換走道(m=m+1),並執行步驟四;若未揀取完畢則 揀取下一個物件再重新執行步驟三。

步驟四:判斷所有走道是否已繞行完成,若是則執行步驟五;

若不是,則再執行步驟二。

步驟五:利用路線內 2-opt 交換法,改善揀貨途程。

步驟六:評估交換值是否優於現有解,若是,則更新現有解;

反之則略。

繼續交換改善。

開始

利用2-opt改善揀貨途程

結束

利用Z型法基本原理及最 鄰近法決定揀貨途程

圖 3.14 修正 Z 型法揀貨路徑建構流程

對於修正 Z 型法揀貨路徑建構流程的改善,舉例如下:由 I 點開始選取從入口處開始,第 1 走道內。判斷第 1 個走道內之揀 貨順序點 2、 3、 4 及 1 否揀取完畢,直到所有點皆揀取完畢,再 換第 2 個走道, 並判斷所有走道是否已繞行完成。如 圖 3.15(a) 初始解所示。再利用 路線內交換法,改善揀貨途程,將原先點 2、

點 3、點 4 及點 1 揀貨途程,進 行 2-opt 交 換改善成為點 3、點 2、

點 1 及點 4

如圖 3.15(b)改善解所示。並評估交換值是否優於現 有解,若是,則更新現有解;反之則略。繼

(a) (b)

1

4

3 2

1

4

3 2

圖 3.15 修正 Z 型法揀貨路徑 (a)初始解 (b)改善解

因本文中加入交叉走道之設計如圖 3.16,在此將佈置圖分成 二區,下方的揀貨區為佈置的區塊前半部,而上方則稱之為區塊 後半部。上 區、下區各表示不同一群組 。 I 為起始點、 O 為卸貨 點,將每一儲位構建儲位間之距離矩陣表,並以修正 Z 型法及來

回法揀貨距離計算方式,將兩區距離算出後,須增加交叉走道寬 度的距離;若是屬於不同走道也須增加交叉走道長度的距離。

本論文所設計的儲位是固定的,儲位之尺寸為 1*5 公尺,產 品可在任一個儲位中變換,交叉走道寬為 2 公尺,第一次走道到 第二次走道之間的距離為 10 公 尺,儲位間距離的計算為, 例:

儲位 1 與儲位 9 的距離為 14,儲位 1 與儲位 2 的距離為 0,儲位 1 與儲位 3 的距離為 1,儲 位 1 與儲位 5 的距離為 3,表示次走道 一至次走道二之間的距離為 10, 依此類推 。如圖 3.17 加入交叉 走道之距離所示。加入交叉走道之捷徑,主要是進入下一個次走 道,能達到旅行距離最短之目的。

O I

1 2

3

圖 3.16 加入交叉走道之分區

上區

下區

交叉走道距離

在文檔中 目錄 (頁 35-4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