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依照文獻(Jordan, Challis, & Newell, 2007)定義為個人喜好跑速(Preferred running speed, PRS)的 40%、60%、80%、100%、120%、140%與 160%。

二、跑步機

較早期的跑步機可以被區分為磁控式跑步機與電動式跑步機,磁控式跑 步機是利用腳去控制跑道皮帶的滑動,因此下肢肌群的用力方式會較接近人 體在地面上跑步的動作,但是因跑道皮帶阻力設計不易,常會發生阻力過 大,而需雙手握住扶手腳步才能帶動皮動,或是阻力過小,而容易發生滑倒 的意外,因此磁控式跑步機現已較少見,因此本研究所使用之跑步機專指電 動跑步機。

三、大腿與水平夾角(Thigh-X axis)

由水平軸起始逆時針至大腿的夾角。

四、膝關節夾角(Knee joints)

由大腿起始逆時針至小腿的夾角。

五、軀幹與水平夾角(Trunk and X-axis )

由水平軸起始逆時針至軀幹的夾角。

六、速率類別(speed No)

本研究因有七個研究速率,各實驗參與者之間七個速率又不盡相同,故 定義每位實驗參與者在各速率下的平均速率為速率類別,例:每位實驗參與 者的第一個平均速率為「V1」,以此類推。

七、擺動期

本研究中所指之擺動期,專指右側下肢的擺動期。

八、支撐期

本研究中所指之支撐期,專指右側下肢的支撐期。

第貳章第貳章 Hintermeister, Schlegel, Dillman, 與 Steadman (1996) 使用肌電圖量化在不同程度 的跑步機坡度之下,下肢股直肌與股二頭肌活化的程度,肌電圖會記錄股二頭肌 此次實驗,實驗參與者在跑步機上所受測的速率分別為3.0 m/s、3.5 m/s、4.0 m/s,

每一個速率施測15分鐘,在施測期間左腳的踝關節、膝關節和髖關節角度會被高 速攝影機(250Hz)所記錄,但是實驗結果的統計顯示未達到顯著差異水準,三

種施測速率都表現出相似的運動學特徵,這說明運動學上的參數無法用來解釋不 同跑步速率對於能量消耗經濟性的影響。

Riley, Paolini, Della Croce, Paylo, 與 Kerrigan (2007) 則是為了測定一般健康 人在跑步機與地面上運動學與動力學的比較,而使用了十部 Vicon 高速攝影機

(120Hz)、兩塊 AMTI 三軸測力板(120Hz)以及三塊裝設在跑步機上的測力板

(120Hz),身體上的標記點為髖關節、膝關節與踝關節,實驗者使用 33 位實驗 參與者,但有七位實驗參與者的資料在擷取時失敗,因此最後樣本數調整為 26 人(13 名為男性),在地面時的施測速率採用實驗參與者選擇自身感覺舒適的速 率,隨後的跑步機上測驗所設定的速率為地面速率的平均值,最後因實驗結果未 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因此研究結論為跑步機與地面的移動步態在運動學與動 力學上是非常相似的; Lee, 與 Hidler (2008)以及 Riley, Dicharry, Franz, Croce, Wilder, 與 Kerrigan (2008) 的研究也顯示地面與跑步機在動力學與運動學方面 無顯著的差異。

第二節 行進步態模式探討

行走與跑步是人類日常所賴以行動的動作模式,這兩個幾乎不假思索的雙腿 交換動作技能,並非是天生就會,而是經過幼兒時期神經肌肉的逐漸發展,與自 身不斷的學習,進而發展成不假思索就能完成的反射性動作,但是這看似簡單的 動作中,卻包含著超乎想像的複雜機制,且步態分析的基礎研究就是從測量步態 的週期開始。

在人類行走時的步態週期分析方面,可以分為擺動期與支撐期 (Novacheck, 1998; J. C. Wall, Charteris, & Turnbull, 1987; James C Wall & Crosbie, 1997; Weyand, Sternlight, Bellizzi, & Wright, 2000)。而步態週期是從某一側的腳接觸地面開始,

結束於同一側的腳再次接觸到地面 (Novacheck, 1998)。

圖 2-1 正常人典型步態週期 (DeLisa, United States. Veterans Health Administration,

& Technical Publications, 1998)

與行走的步態週期相比,跑步的步態週期則是多了雙腳皆離開地面的飛程 (Novacheck, 1998),而在兩個相鄰的雙腿騰空期之間,先前蹬地的腳則是進入擺 動期。

圖 2-2 跑步飛程 (Weyand, Sternlight, Bellizzi, & Wright, 2000)

雖然許多實驗研究對於行走或是跑步週期的定義有所不同,但是最基本的分 類是以行走具有雙支撐期,而跑步則具有騰空期為其判定的原則。

成人由行走變成跑步的臨界速率大約 2 m/s 至 2.14 m/s 之間 (Tseh, 2000),

且隨著前進速率的增加,下肢擺動期在整個步態週期中所佔的比率也會逐漸增 加,而支撐期所佔的比率卻會逐漸減少(圖 2-3),以行走速率 1.2 m/s 而言,支 撐期佔整個步態週期的 62 % ,而擺動期則佔 38 % ,如果速率提升到了 9 m/s,

則擺動期所佔百分比會大幅提升到 80 % ,而支撐期的比率則是下降為 20 % (Novacheck, 1998),因此各關節與肌肉的活動狀態均會隨著速率改變而有所變化。

圖 2-3 速率不同支撐期與擺動期比較 (Novacheck, 1998)

Jordan, Challis, 與 Newell (2007) 在步行速率對步態週期變化影響的研究 中,使用 11 名女性實驗參與者(平均年齡為 24.9 歲、平均身高 1.64 公尺、平均 體重 57.2 公斤),使用測量儀器為跑步機上埋設兩塊測力板(250Hz),用來紀

錄垂直反作用力(VGRF),在實驗之前會先讓實驗參與者熟悉跑步機,並測量他

們覺得舒適的跑步速率(Preferred running speed, PRS),正式實驗的測試速率為 在跑步機上設定 80 %、90 %,、100 %、110 %和 120 %的 PRS,測驗時間為 12 分 鐘以求記錄到穩定的步態週期,最後根據實驗結果認為在每個移動速率中,各肢 段都會有相對應的擺動週期,並且認為在移動的步態中較低的移動速率身體會有 較佳的穩定性。

Weyand, Sternlight, Bellizzi, 與 Wright (2000) 在跑步機上,利用 33 名實驗參 與者(男性 24 名、女性 9 名)測試選手最大跑速時的力學現象,使用測力板做 為測量工具,發現在賽跑選手的加速過程,一旦步頻到了一定程度之後,就非透 過雙腿騰空期時快速交換雙腿來達成加速的目的,而是透過腿部肌纖維輸出更大 的蹬地力量來使跑步速率增加。因此我們可以瞭解,達到一定步頻後,如要增加 跑步的速率,下肢肌肉就必須產生更大的力量來因應。

在探討下肢運動生物力學,慣用腳的問題經常被有意無意的提起,在許多研 究中慣用腳的測定常利用踢球、登階、跳遠、往前踩步、恢復平衡、鋭劍防衛以 及自我認定的方式來做慣用腳的判定,雖然有許多的測定方法,但經實驗驗證結 果發現被個人認定所謂的慣用腳和非慣用腳,在對地反作用力、單腳站立平衡和 踢腿速率方面的測驗皆未達到顯著差異的水準,因此一般人所謂的慣用腳應該是

「習慣用腳」,而非是真有能力較強的腳(蔡佳良、黃啟煌、吳昇光,2005)。

第參章第參章

(一)BTS Bioengineering Workstation 一部

(二)BTS Bioengineering PackEMG 一組(內含六組表面肌電訊號感應套件與兩 組 Footswitch 組件)

(三)Access Point 一組

(四)電極貼片數個(Ambu Blue Sensor P, made in Denmark)

(五)除毛刀、棉花、酒精

(六)Myolab-2.9.113.0

(七)Dyna3D-1.0.0.0

第四節 實驗流程與場地布置圖

本研究為確保肌電貼片在每位實驗參與者身上,測驗跑步機與地面上跑走時 皆在相同的位置,因此採用交替施測器材的實驗設計,即同ㄧ實驗參與者一次做 完跑步機與地面跑走的測驗,避免肌電貼片在兩測驗中位置相異所造成的誤差,

且為避免實驗參與者穿著不同運動鞋所造成的實驗誤差,故要求實驗參與者在實 驗進行時不得穿著運動鞋。

一、運動學器材架設與資料處理

(一)地面施測

1.架設及校正高速攝影機焦距與拍攝範圍,務求拍攝到動作全景,拍攝頻 率定為 250Hz,光圈為 1/1000 秒。

2.高速攝影鏡頭離欲拍攝物體距離為 8.76 公尺,離地面高度為 0.77 公尺。

3.在高速攝影機正後方架設三組 500W 強光燈補光,並拍攝比例板。

4.移除比例板,並在離預測驗範圍中心點橫向各 1.5 公尺處架設一組百米 分段計時器。

5.測量每位實驗參與者的身高、體重。

6.分別在實驗參與者右側的肩關節(Shoulder)、髖關節(Hip)、膝關節

(Knee)、踝關節(Ankle)與第五蹠趾關節(Toe)處黏貼反光貼片。

圖 3-1 反光貼片貼點示意圖

7.利用百米分段計時器測量實驗參與者的 PRS,並計算其在 40%、60%、

80%、100%、120%、140%與 160%所應達到的速率。

8.場地佈置圖

圖 3-2 地面測驗場地佈置圖

(二)跑步機施測

1.在地面施測的場地中,先移除百米分段計時器。

2.在拍攝範圍內架上跑步機,並於跑步機下方放置鋼板,以求跑步機跑帶 維持水平。

3.起始測試時,將跑步機調至欲施測速率,待實驗參與者走跑動作穩定後 再起始收集資料。

4.場地佈置圖

圖 3-3 跑步機測驗佈置圖

(三)資料處理

1.利用 VFCIC 軟體剪接並轉檔高速攝影機 VFC-1000 所拍攝的影片,再 使用 Kwon3D 動作分析軟體做反光貼片座標的數位化分析。

2.反光貼片的點取順序依次為肩關節(Shoulder)、髖關節(Hip)、膝關節

(Knee)、踝關節(Ankle)與第五蹠趾關節(Toe)。

二、肌電器材架設與資料處理

(一)器材架設

1.利用除毛刀刮除在欲施測部位的毛髮,而後用 75 % 酒精擦至皮膚泛紅 為止。

2.分別在右側臀大肌、股直肌、股二頭肌、脛前肌、內側腓腸肌、外側腓 腸肌的肌腹貼上肌電貼片,兩兩貼片電極約相距一公分,並裝置擷取電 極端 (1000 Hz)。

3.各在左右足底部份貼上三個 Footswitch 感應電極,黏貼的位置依序為足 底的球部、足中部及足跟部,但為避免裸足對 Footswitch 產生傷害與不

同運動鞋對於實驗結果所造成的差異,因此要求實驗參與者穿著厚底襪 子。

圖 3-4 Footswitch 黏貼位置

4.利用 Smart D 擷取軟體連接 PackEMG 與 Workstation。

(二)資料處理

使用 Myolab-2.9.113.0 軟體來做資料處理,利用 Footswitch 定位出一 個右腿跨步週期的前後時間點,對照此時間點擷取該速率下的臀大肌、股 直肌、股二頭肌、脛前肌、內側腓腸肌與外側腓腸肌的肌電訊號,而後經 過高通濾波(High Pass Filter, Cut off frequency=20)與低通濾波(Low Pass Filter, Cut off frequency=500)的濾波訊號處理,利用整流(rectify)把濾 波過後的肌電訊號翻正,再經過積分(integration)處理,最後把該區段的 數值加總,得積分肌電值(IEMG)。

三、儀器啟動方法

本研究使用擷取資料的儀器分別有百米分段計時器、VFC-1000 高速攝 影機及 BTS Bioengineering Workstation 共計三部電腦,百米分段計時器為測 量前就可先啟動待機,故無同時啟動問題,但 VFC-1000 高速攝影機與 BTS

本研究使用擷取資料的儀器分別有百米分段計時器、VFC-1000 高速攝 影機及 BTS Bioengineering Workstation 共計三部電腦,百米分段計時器為測 量前就可先啟動待機,故無同時啟動問題,但 VFC-1000 高速攝影機與 BTS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