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擴張 原始

在文檔中 第五章 實驗分析與討論 (頁 32-51)

(111)

B、失蹤原子列的形成機制

現在我們針對失蹤原子列的(110)面與(311)面及二次失蹤原子列 的(331)面與(211)面形成原因進行討論。失蹤原子列這種重構在通道 面之所以會發生與皺化行為的原理一樣,單純是為了滿足"最低表面 自由能(surface energy)"的條件,並且與皺化行為息息相關。

a、(110)面

如圖 5.3.3 所示,(110)面在失蹤原子列的發生後,由此通道內看 左右兩面,結構都分別為低表面自由能(111)的小晶面,在這樣的結構 下能量達到平衡且穩定。

圖5.3.3:(110)面發生重構後,由紅色虛線左右邊來看,各分別是(111)面。

在上文中我們是以形成穩定表面自由能的小晶面來解釋這種結

b、(311)面

以下我們繼續對其它的通道面作分析,由於原理都與(110)面的形 成機制一樣,而既然我們已經知道小晶面與皺化行為之間的關係,之 後的通道面我們不再以大範圍的說明每一個面的皺化與失蹤原子列 的關係,直接從小晶面的角度了解即可。如圖 5.3.5 所示,(311)面在 失蹤原子列的發生後,由此通道內看左右兩面,分別是(100)小晶面 與(111)小晶面的組合結構。

圖 5.3.5:(311)面發生重構後,由紅色虛線左右邊來看,各分別是(100)面 以及(111)面。

c、鉑(331)面與鉑(211)面

我們再由皺化的角度去看二次失蹤原子列。由於考慮本實驗未見 (331)面與(211)面單一層的失蹤原子列,並且就如同(110)面的重構行 為,需同時考慮兩個方位的擴張,因此不再考慮單一層失蹤原子列的 結構,直接分析二次失蹤原子列的結構。如圖 5.3.6 所示,(a)與(b)分 別指已經是二次失蹤原子列的(331)面與(211)面。在這個結構下,左 右兩面是由平坦的(111)小晶面或(100)小晶面所構成,因此根據表面 自由能來看這個結構,能量是達到穩定平衡的。

(a)

(b)

圖5.3.6:(a)(331)面;(b)(211)面在二次失蹤原子列重構後的形貌。

C、重構的全面性

首先加入重要的一點:「表面重構前後在各指數面仍是保持連續 的」。當溫度加熱到約 T >550K 除通道面開始有小型的擴張現象出現 外,一些非通道的面也有變寬的情況發生。其中較明顯的是(410)及其 相鄰的指數面。如圖 5.3.7 所示,(a)圖中包括了(410)面,再由 550K 加熱後的(b)圖對照可明顯看出間距改變了。

(a) (b)

圖 5.3.7:在此(410)面上,由(a)(b)兩圖可明顯看出在非通道面的結構中,

再加熱約550K 後,也可發現有原子失去的情況發生。

現在我們再以通道面與非通道面的連結來看這個結構。如圖5.3.8 所示,此圖的通道面包括(611)、(711)、(911)等面,明顯地在發生皺 化行為後已經被取代成一種面了,在將兩者合起來分析後發現介面間 是連續的。以此推測重構可以是全面性的,無論是通道面的失蹤原子 列或是皺化行為都擴及了整個表面。

(410)

圖 5.3.8:此圖黃線左右分別為通道面與非通道面重構後的影像,明顯看 出,重構在各指數面是連續的。

再由另一次的實驗看整個場離子影像的變化,如圖 5.3.9 所示,

所有的通道面都有重構變寬甚至發生皺化等行為,而非通道面必須與 通道面連續,因此在此圖中可以大規模看到這個現象,在此證明一件 事,重構在各指數面之間是連續的。

(a)

(b) (c)

圖5.3.9:大範圍重構圖,(a)乾淨場離子圖;(b)重構後的表面形貌;(c)加 上補助線可以更清楚的看到,重構在每個指數面間是連續的。

就A小節所說,皺化與失蹤原子列兩者的發生都是為了得到最低 的表面自由能,甚至失蹤原子列是皺化行為的附屬品,因此兩者是可 以同時發生、同時存在的。所以在這一小節將皺化行為最後所形成的 多面體提出再討論。先讓我們回顧到溫度700K 時,(310)面擴張的發 生,當時我們留下了一個疑問,實驗所的到的原子間距與原子模型不 合,這就是未同時考慮皺化以及失蹤原子列的結果,我們將圖5.1.4(b) 重新置於圖5.3.10 來看,(a)為皺化未加入失蹤原子列的原子模型圖,

在兩(310)面的對照之下,原子間距的長寬比例似乎有很大的出入,(b) 在考慮失蹤原子列並加入上段所說表面重構在各指數面間是連續 的,發現長寬比例與實驗的場離子圖完全符合,再次證實了表面重構 在各指數面間是連續的行為,並且在討論面心立方體的皺化行為時必

須同時考慮失蹤原子列的機制。

(a)

(b)

圖5.3.10:(310)面的重構與其原子模型圖,(a)將沒有考慮失蹤原子列的模 型圖與實際場離子圖相比較是不符合的;(b)考慮失蹤的原子列 後,發現模型與場離子圖相吻合。

(110)

(310) (110)

(310)

(110)

(310) (310)

(110)

因此我們再將這個結論也加入最後形成的多面體中。在這我們直 接依照會發生的兩種表面變化重新繪製原子模型圖。如圖 5.3.11 所 示。

(a) (b)

(c)

圖5.3.11:將皺化形成的多面體各面加入重構的要素所繪製的圖形。

(100)

(310)

(311) (310)

(311) (310)

(110)

(111) (111)

D、(311)面的二次重構

在本實驗中發現當(311)面再加熱到 650K 以上,鉑(311)面又再重 構為另一種結構,此重構是架構於(311)面的(1×2)重構之上,再次重 構形成(2×2)的結構。如圖 5.3.12 所示。

圖5.3.12:由此圖可以明顯看到(311)面(2×2)的結構,以及第一層原子層跟 第二層原子層的排列狀況。在由場蒸發的難易來推測第一層原 子與第二層原子的排列狀況。

在溫度T>650K 重構為(2×2)的結構中,由場離子顯微鏡的特有 觀測技巧,場蒸發的觀察。可以明顯知道,這種重構成(2×2)後的結 構,(311)面表面自由能是明顯低的,並且在漸漸場蒸發的觀察中可以 看到雙層同時蒸發的現象。如圖 5.3.13 所示,可以看到兩種情況的發 生。第一,原本在(1×2)重構的第一層原子列中,每一原子列再次的 失去中間原子,形成(2×2)的結構。但由於場離子顯微鏡對通道面的

解析度低,故推測此(2×2)結構有兩種可能;其次為兩原子層上下緊 實的排列結構,這種結構中的第一原子層與第二原子層排列非常緊 密,場蒸發時幾乎一起離開。推測兩種情況的發生歸咎於表面鬆弛所 造成,如圖 5.3.14 所示。在上兩層的鬆弛後,α 原子向下崁入,造成 第二層原子的橫向擴張,以至於 β 原子被向上推擠,並且為求更低的 表面自由能而離開了原有的位子。

(a) (b)

圖5.3.13:對於鉑(311)面的(2×2)結構,推測有以上(a)或(b)兩種可能。

圖5.3.14:

此圖為模擬鉑(311)面由(1×2)結 構重構至(2×2)結構的模擬圖。先 推測表面兩層的結構鬆弛,而後α 原子向下崁入,以至於 β 原子向 上推擠,使得 β 原子離開原有的 位置。

因此在鉑(311)面的結構中,當溫度達到約530K時,(311)面將由 (1×1)重構為(1×2);若溫度在大於650K,再將由(1×2)重構為(2×2)的表 面結構。下圖5.3.15為鉑(311)未重構與兩次重構的能量示意圖。

圖5.3.15:

鉑(311)未重構與兩次重構的能量示 意圖。

E、銥的重構

圖5.3.16:由銥(110)面與兩個(311)面所構成的金字塔。

(311)

(311) (110)

在原研究中只考慮了皺化了影響,現在我們由鉑的實驗經驗上,

(a) (b)

圖5.3.18:(a)銥的皺化實驗圖;(b)加上補助線可以清楚看到(110)面與兩個 (311)也形成了稜角與稜線。

(a) (b)

圖5.3.19:為銥(110)面與兩個(311)面構成的稜線與稜角圖(a)不考慮失蹤原 子列及(b)考慮失蹤原子列的兩種模型。

現在有上述資訊即可臆測形成銥多面體的造型,雖然在這缺乏 (111)面的數據,但是由理論論文中[21],對於 FCC 的(111)面的表面

(311)

自由能都是處於最低的角度來看,臆測(111)面在銥的皺化過程中,顯 然是處於強勢的面,因此猜測(111)與(110)及(311)面會擴張形成稜角 與稜線,如圖5.3.20 的原子模型圖所示,一樣的分為無失蹤原子列與 有失蹤原子列的發生。所以銥皺化的面包括了之前的(110)、(311)、

(100)及(111)面,就可臆測銥多面體的形貌如圖 5.3.21 所示。

圖5.3.20:為銥(111)、(311)及(110)面構成的稜線與稜角圖(a)不考慮失蹤原 子列及(b)考慮失蹤原子列的兩種模型。

(100) (311) (110) (111)

圖5.3.21:銥皺化成多面體的圖形。

(311) (111) (311)

(111)

(110) (110)

F、鉑與銥

分別討論了鉑與銥的皺化行為,在這歸納以下幾個重點:

a、銥的皺化在曝氧的環境下加劇了(110)面及(311)面的皺化,進而 形成稜角與稜線;鉑在超高真空的環境下產生皺化,而且皺化的 程度也劇烈到有稜角與稜線的形成。推測可能是少量的氧就足以 誘發鉑達到這個結果,或是在超空儀器最難以抽出且活性大的氣 體,氫氣及一氧化碳所誘發形成。

b、鉑與銥在皺化的指數面上最大的差別,就是當加熱退火的溫度到 達 700K以上時,鉑有(310)面的皺化發生。但在溫度在 700K以 下時兩者相當。

c、同樣 FCC 的鉑與銥兩種金屬,重構及皺化都是為了得到最低表 面自由能的行為,因此在高溫的加熱退火兩種現象時必須同時考 慮。

在文檔中 第五章 實驗分析與討論 (頁 32-5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