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改變纖芯周圍空氣柱半徑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62-84)

第五章 光子晶體光纖的摸擬分析

5.1 模場分析

5.1.2 改變纖芯周圍空氣柱半徑

圖5.5 中顯示二種光子晶體光纖的H-field曲線圖,由圖中我們 可以發現梯度折射率光子晶體光纖在纖芯處的場值大小,是石英—空 氣三角排列光子晶體光纖的二倍。意即,在梯度折射率光子晶體光纖 中,利用前述的方式,我們可以預期在這種梯度折射率光子晶體光纖 下可以觀察到光纖內的非線性效應。

Y ( )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H-field

-0.0002 0.0000 0.0002 0.0004 0.0006 0.0008 0.0010 0.0012

triangular lattice silica-air PCF graded-index PCF

Δy

圖 5.5 經過 PCF 中心,沿著

y

方向的 H-field 分佈圖。其實線 是石英—空氣三角排列光子晶體光纖 H-profile,虛 線是梯度折射率光子晶體光纖的 H-profile.

d

是 0.3Λ),而圖(5.7)是我們變化纖芯周圍空氣柱的情形。令纖芯 周圍空氣柱的直徑為d1,我們將d1從 0.05Λ開始,每次增加 0.05Λ, 直到d1=0.95Λ。

圖 5.6 石英—空氣三角排列 PCF 結構圖

d1=0.05Λ d1=0.5Λ

d1=0.95Λ

圖 5.7 纖芯周圍空氣柱半徑d1的變動情形

下面我們顯示d1=0.15Λ、d1=0.35Λ、d1=0.55Λ、d1=0.75Λ、

d1=0.95Λ的模場分佈圖型(我們選定βΛ=10)。

圖 5.8-a d1=0.15Λ的 2D 模場分佈圖

圖 5.8-b d1=0.15Λ的 3D 模場分佈圖

圖 5.9-a d1=0.35Λ的 2D 模場分佈圖

圖 5.9-b d1=0.35Λ的 3D 模場分佈圖

圖 5.10-a d1=0.55Λ的 2D 模場分佈圖

圖 5.10-b d1=0.55Λ的 3D 模場分佈圖

圖 5.11-a d1=0.75Λ的 2D 模場分佈圖

圖 5.11-b d1=0.75Λ的 3D 模場分佈圖

圖 5.12-a d1=0.95Λ的 2D 模場分佈圖

圖 5.12-b d1=0.95Λ的 3D 模場分佈圖

可以發現,當d1(纖芯周圍空氣柱的直徑)愈大時,能量越集中於 纖芯部分,d1愈小時,能量逐漸擴散到 PCF 的包層,這顯示當d1愈大

時,PCF 具有愈好的導波性質。下圖 5.12 顯示各種d1時,經過纖芯 中心沿 x 方向的 H-field 分佈圖。圖 5.13 顯示各種d1結構,當模場 達穩定態時,光纖中心場強的大小。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H -field

-0.001 0.000 0.001 0.002 0.003 0.004 0.005 0.006 0.007

Λ

= 150. d1

Λ

= 350. d1

Λ

= 550. d1

Λ

= 750. d1

Λ

= 950. d1

x) ( Δ x

圖 5.12 各種d1時,經過纖芯中心沿 x 方向的 H-field 分佈圖

圖 5.13 顯示各種d1結構,當模場達穩定態時,光纖中心場強 的大小

我們發現,當光纖周圍空氣洞半徑d1愈大時,能量會愈集中於纖 芯部分,甚至當d1=0.95Λ的中心場強大小是原始結構(d1=0.30Λ)的 6 倍。所以當d1愈大時,可以提高 PCF 對光的侷限,減少光在傳播時 的泄漏損耗。

5.2 有效折射率(effective index)

傳統光纖是利用摻雜的技術,使得纖芯的折射率能些微的大於包層 的折射率(一般而言,傳統光纖纖芯的折射率是 1.47,包層的折射率

是 1.45),使光在傳播時發生全反射的效應,將光限制在光纖中傳遞。

然而,通過摻雜所能產生的折射率變化是很小的。

光子晶體光纖的製造材料是石英,無須摻雜,因為它不是通過摻 雜量來調節包層和纖芯的相對折射率變化,而是借助改變包層空氣比 例,使其有效折射率發生相應改變。

空氣包層區域的折射率由空氣和玻璃的比率決定,可用有效折射 率

n

eff 來代表。由於

n

eff 小於纖芯玻璃的折射率,所以形成全內反射 傳輸。有效折射率

n

eff 的計算方法為,我們先入射一波源於光纖結構 中,並經由 FDTD 計算每一時刻的電磁場分佈。在模場穩定之後,在 空間中選定一參考點,記錄它隨時間變化的場值,並利用複立葉變換 可得到其相應的特徵頻率及特徵波長,如此我們就可以得到有效折射 率:

k0

neff =β (5.3) 這裡k0是波在真空中的傳播常數。

我們以石英—空氣三角排列光子晶體光纖為例,取βΛ =20(Λ為 晶格常數)。選取參考點為光纖的中心點,記錄其場值隨時間的變化,

如圖 5.14 所示。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參考點場值隨時間的變化圖

時間步階 n

H

圖 5.14 參考點場值隨時間的分佈圖

在模場穩定後(大約時間步階為 6000 時),開始作訊號取樣,並 作複利葉轉換,可得到此結構在該傳播常數時的頻譜圖,如圖 5.15 所示

0 1 2 3 4 5 6 7 8 9 x 1014 0

1 2 3 4 5

6x 107 Spectrum of FDTD field

frequency (Hz)

圖 5.15 石英—空氣三角排列 PCF 在βΛ=20時的頻譜圖

我們可以得到特徵頻率為1.7387×1014(Hz),代入有效折射率計算 式,可得

n

eff =1.4410。

仿照上面步驟,我們可以算出各個β所對應的neff,以描繪出

n

eff 的曲線圖。下圖 5.16 是石英—空氣三角排列光子晶體光纖與梯度折 射率光子晶體光纖,neff 對應βΛ的變化圖。

0 10 20 30 40 50 60

effective index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矽-空氣三角排列PCF 梯度折射率PCF

β Λ

圖 5.16 石英—空氣三角排列光子晶體光纖與梯度折射率光子晶 體光纖,neff 對應βΛ的變化圖

由上圖可以發現,當βΛ越小時(即波長越大時),二種 PCF 的

n

eff

差值越小;相反的,βΛ越大時(即波長越小時),二種 PCF 的

n

eff 差值

越大。大約當βΛ=35 時,二者的

n

eff 變化不大。由於此二種 PCF 的包 層結構相同,只差中間的纖芯部分不同,這種現像可以解釋為,如有 二個物體 A 及 B,A、B 二者的構造幾乎相同,只有某一小個地方不同。

若以一隻大手來摸這二個物體,可能無法將此區別。若以一隻小手來 摸,則可鑑別出二者間的不同。

下圖 5.17 是二種 PCF 有效折射率

n

eff 對波長的作圖,可以看出 有效折射率會隨著波長的增加而減少。

0 1 2 3 4 5 6

ef fect ive i n d e x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矽-空氣三角排列PCF 梯度折射率PCF

) ( m μ λ

圖 5.17 二種 PCF 有效折射率

n

eff 對波長的作圖

5.3 有效模場面積及非線性效應

模場面積也是設計光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參數,對於光子晶體光 纖來說,由於孔間距Λ和孔徑大小d的選取,使模場面積具有很大的 變化範圍,可根據需要來設計具有很大或很小的模場面積,使之具有 弱或強的非線性效應。有效模場面積的定義為

∫ ∫

∫ ∫

+

+

+

+

⎥⎦⎤

⎢⎣⎡

=

dxdy y

x E

dxdy y

x E Aeff

4 2 2

) , (

) , (

(5.4)

而光纖的非線性效應依賴於光纖內的功率密度。愈高的功率密度 可以激發起愈強的非線性效應。功率密度可以用入射光功率與有效模 場面積Aeff 之比來表示。因此,對於固定的入射光功率,有效模場面 積Aeff 愈大,光纖產生的非線性效應愈小;有效模場面積Aeff愈小,光 纖產生的非線性效應愈強。非線性係數的定義如下:

eff

eff A

n cA

n

λ π γ = 2ω = 2 2

其中n2是非線性折射率係數。有效模場面積Aeff 是理解光子晶體 光纖中非線性效應的起點。

下圖圖5.18是我們計算二種PCF的模場面積與波長λ的關係曲線 圖。

0.0 0.2 0.4 0.6 0.8 1.0 1.2 1.4 1.6 1.8 2.0 2.2 3

4 5 6 7 8 9

原始PCF 梯度折射率PCF

) ( m μ λ

有效模場面積

圖5.18 二種PCF的模場面積與波長λ的關係曲線圖

從圖中可看出當結構固定時,有效模場面積隨波長的減少而減 少。而有效面積的減少可以提高對光的局限,減小光的洩漏損耗;也 可以增大纖芯截面上單位面積的光功率密度,使得光在這種光纖內傳 輸時,更易於產生各種非線性效應,如:四波混頻,受激拉曼散射,

自相位元調製,交叉相位調製等。和其他的材料相比,較小模場面積 PCF是產生超連續譜的理想材料,所研製的超連續譜脈衝光源在光纖 群速度測量、超短光脈衝產生和自頻率轉換、光譜檢測、光通信等方 面將大有作為。

5.3 光纖色散

實驗結果和數值分析[31~33]均表明,光子晶體光纖具有特殊的 色散特性。運用時域有限差分法,我們也可以描繪出光纖的色散特性 曲線。光纖的色散定義為

2

2

λ λ

d n d

D = − c

eff (5.5) 其中c是真空中的光速,neff 是光子晶體光纖的有效折射率,λ是光子 晶體光纖中光波的工作波長。我們首先在不同的傳輸常數β下,計算 光波的工作波長λ,以求出相應的有效折射率neff。將有效折射率neff 和 波長λ的變化關係neff(λ)= f(λ)擬合成曲線,然後照公式(5.5)計算出 光子晶體光纖的色散,如圖5.19所示。我們也在圖中附上了傳統光纖 的色散曲線圖(黑色曲線)。從圖5.19可以看出,光子晶體光纖相對於 傳統光纖具有較大的色散。傳統光纖的色散在波長小於1.3μm為負 值,而光子晶體光纖在這個區域的色散有正有負,這表明光子晶體光 纖在色散補償中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另外可以發現,梯度折射率PCF 的零色散點所對應的波長,較石英-空氣三角排列PCF的零色散點所對 應的波長小。

圖 5.19 傳統光纖、石英-空氣三角排列 PCF 及梯度折射率 PCF 的色散曲線圖。

第五章 結論

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光纖誕生以來,光纖通信技術一直在快速的 發展。而光子晶體光纖以其獨特的傳輸特性,突破了傳統光纖的許多 限制,為光纖應用技術領域帶來新的革命。

至此我們已經成功的以FDTD法模擬電磁波在光子晶體光纖中的 傳遞過程,並分析光纖的各種光學特性。經過數值模擬發現,我們所 設計的梯度折射率光子晶體光纖較一般的光子晶體光纖,對光具有更 強烈的局限能力,即有更好的導光能力。而由模場面積的比較,梯度 折射率光纖亦具有更小的模場面積,所以它在纖芯會有更強的光功率 密度,使得光在傳播時能有更強的非線性效應。

而我們所設計的梯度折射率PCF的價值在於,此PCF是把二種光纖 作結合(包層的部分是使用石英-空氣三角排列PCF,纖芯的部分是使 用傳統梯度折射率光纖),這二種光纖是現有且市面上已經可以購買 的到的。所以只要花些許的投資,就能製作出我們所設計的梯度折射 率光子晶體光纖。

參考文獻

[1] G. Binnig, H. Rohrer, Ch. Gerber, et al. Surface studies by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Phys. Rev. Lett. 49(1): 57~61, 1982.

[2] G. Binnig, C. F. Quate, Ch. Gerber.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Phys.

Rev. Lett. 56(9): 930~933,1986.

[3] J. D. Jannopoulos, et al. Photonic crystals: modeling the filow of light.

New Yor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ages: 12~13,1995.

[4] Knight J C et al. All-silica single-mode optical fiber with photonic crystal cladding .Opt Lett., 1996, 21:1547-1549.

[13] Fitt A D, Furusawa K, Monro T M, and Please C F. Modeling the fabrication of ollow fibers:capillary drawing, IEEE J. Lightwave.

Technol., 2001,19: 924-1931

[6] Bennett P J. Monro T A, Richardson D J. Toward practical holey fiber technology: fabrication, splicing, model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pt.

Lett.,1999, 24: 1203-1205.

[7] Chandalia J K, Eggleton B J, Windeler R S, Kosinski S G., Liu X, Xu C.Adiabatic coupling in tapered air-silica microstructured optical fiber.

IEEE Photon. Technol. Leti., 2001,13: 52-54.

[8] T.A. Birks, J.C. Knight, P.St.J. Russell, Endlessly single-mode photonic crystal fiber. Opt. Lett. 22, pp961-963, 1997.

[9] K.S.Yee, umerical solution of initial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involving Maxwell’s equations in isotropic media, IEEE Trans.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Vol.14,pp.302-307,1966.

[10]Russell P St J. Recent progress in photonic crystal fiber (A). Proc.

OFC 2000(C),3:98-100.

[11] P.R.Villeneuve,S.Fan and J.D. Joannopoulos,Microcavitives in Photonic crystal:Mode symmetry tumability and coupling efficiency, Physical Review B,Vol.54,p.7873,1996.

[12] C.Kee,J.Kim,H.Y. Park and K.J. Chang, Thermal properties of a photon gap in photonic crystal, PhysicalReview ,Vol.58,p.7908, 1998.

[13] R.D.Meade,A.M.Rappe,K.D.Brommer and J.D. Joannopoulous, Accurate theoretical-analysis of photonic band-gap materical,Physcal Review B,Vol.48,p.8434,1993.

[14] John D.Joannopoulos : Photonic Crystal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15] K.M.leung:Physical Review Letter,Vol 65,p.2646,Nov,1990.

[16] Ze Zhang:Physical Review Letter,Vol 65,p2650,Nov,1990.

[17] D.S.Katz,E.T.Thiele, and A.Tafloove,Validation and extension to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Berenger PML absorbing boundary condition for FDTD meshes, IEEE Microwave and Guided Wave Letters,Vol.4,pp.268-270,1994.

[18] C. E. Reuter, R. M. Joseph, E. t. Thiele, D. S. Katz, and A.Taflove, Ultrawideband absorbing boundary condition for termination of waveguiding structures in FDTD simulation, IEEE Microwave and Guided Wave Latter,Vol.4,pp.344-346,1994.

[19] B. Enguist and A. Majda, Absorbing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waves, Math.Comput.,Vol.31,

pp.629-651,1971.

[20] A.Bayliss and E.Turkel, Radiation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wavelike

[21] Z. Liao, H. L.Wong,B.Yang, and Y. Yuan, A transmitting boundary for transient wave analyses, Sci.Sin.Vol.27,pp.1063-1076,1984.

[22] R. L. Higdon, Absorbing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difference approximation to themultidimensional wave equation, Math.Comput.Vol.47,pp437-459,1986.

[23] Wenbo Sun,Qiang Fu,and Zhizhang Chen, Finite-difference time domain solution of light scattering by dielectric particles with a perfectly matched layer absorbing boundary condition, APPLIED OPTICS,Vol.38,No.15,pp.3141-3151,1999.

[24] J.Xu,Z.Chen,and J.Chuang, Numerical implementation of PML in the TLM-based 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 grids, IEEE Trans.Microwave Theory Tech.Vol.45,pp.1263-1266,1997.

[25] Berenger,J.P., A perfectly matched layer for absorp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J.Comput. Phys. ,114,185-200, 1994.

[26] An Ping Zhao, Jaakko Juntunen and Antti V. Raisanen. A generalized compact 2-D FDTD model for the analysis of guided modes of anisotropic waveguides with arbitrary tensor permittivity.

Microwave and optical technology letters, 18, pp17-24,1998.

[27] Min Qiu, Analysis of guided modes in photonie cryatal fibers using the 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 method . Microwave andoptical technology letters, 30, pp327-330, 2001.

[28] W. Zhi, R.G. Bin, L.S. Qin, and S.S. Jian. Supercell lattice method for photonic crystal fibers. Opt. Express, 11, pp980-991,2003.

[29] S. Lou, Z. Wang, G. Ren, and S. Jian. Compact 2D FDTD Method for Modeling Photonic Crystal Fibers. Proc. of SPIE Vol. 5279, pp158-164, 2004.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62-8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