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法學教育長年慣以教師授課、學生聽課的方式進行,經年累月下似已習慣 此種僵化之教學模式,本計劃在體察教學困境之前提下,提出改良後之教學模式,

期待能使學生在心中建構出更接近法律實務工作的經驗與想像,在教學過程當中,

學生的進步便體現了此一教學模式之成果。

今年Willem C. Vis 國際商務仲裁模擬法庭辯論賽於 3 月 22 日至 29 日舉行,惟 因疫情影響,致此次比賽改以線上視訊之方式進行。相較去年之實體比賽,視訊比

6

賽之方式除了須克服硬體上之限制,在詮釋論點時亦不若實體賽,較難完整傳達及 鋪陳己方之故事版本及情緒以說服仲裁人。然在去年的實體比賽中,團隊在整體成 績上僅獲得第84 名,在全部參賽隊伍中並未達到前 50%。上場的辯士則分別取得了 第153、179、183 名以及最後四分之一的成績,也均未達到前 50%。今年之比賽,

在借鑒去年教學模式及比賽之經驗,以及改良後更加完整、精實的訓練後,不僅團 隊在賽中取得第46 名的成績,進步了近 40 名,在個人成績上,三位上場之辯士在 全體200 多位辯士中分別排名第 69、92、105 名,皆排名於前 50%,一名連續參賽 兩年之同學更在個人成績上獲得顯著的進步,從去年辯士排名第 153 名,今年進步 至第69 名,進步幅度有目共睹。

另下圖為107 及 108 學年度國際商務仲裁實例演練及國際模擬法庭專題兩門課 程之期末教學反應問卷評鑑成績比較圖。從圖中可知,同學對於國際商務仲裁實例 演練這門課程之滿意度相較去年大幅提升,從去年之4.71 分進步至滿分 5 分,亦可 認本研究基於去年經驗所提出之改良後教學模式具有更加良好之成效。

以下將就各部分分述教學過程與回饋:

建立基礎知識

藉由國際模擬法庭與國際商務仲裁實務演練等相關課程,諸如跨國爭端解決的 基礎知識、細看相關法律與條約、檢視實際案例之內容等等,提供學生踏入國際模 擬法庭領域必要的背景知識,課程設計由淺至深,從最基礎而不可或缺的理解條文 與案例,正確涵攝適用條文與案例,到最終培養能夠有系統而完整地處理案件的能 力。課程之進行除了老師講授,更要求學生事先預習、消化指定閱讀的內容,以問 答方式進行課程,學生需要在正確理解閱讀資料的前提下快速針對問題給予回應、

提出想法,初期需要花費較多時間理解問題,回答也較不完整,經過課程的訓練後,

能夠快速抓到提問的核心並針對核心給予精準的回應,上述進步亦能應用到訴狀的 撰寫上,口說與撰寫能力上均有顯著的提升。

7

觀察臨摹

當不熟悉一項事物時,針對眼前既有的範例進行觀察與臨摹不失為最快進入狀 況的方式,課程以前一年比賽題目作為練習教材,學生在熟讀且正確理解題目後針 對題目所涉爭點進行訴狀撰寫與口說的訓練。訴狀撰寫的部分,課程提供學生當年 的最佳訴狀與被提名最佳訴狀之優良訴狀數份,要求學生閱讀後尋找各訴狀之優缺 點、感受不同寫作風格下將給予閱讀者的何種感受,使學生對於如何撰寫訴狀有最 直接的體悟,也有益於形塑自己的寫作風格。口說訓練的部分,包含在課堂上播放 過去比賽的影片,藉由實際情況的演示,使學生對模擬法庭的進行更有臨場感,對 辯士們不同風格的論述方式以及回答問題的切入點、遣詞用句、姿態禮儀等等有最 直接的觀察,並透過比較,吸收值得學習之處以及必須注意、避免的缺失,快速有 效地進入狀況,並試著找出最適合自己與團隊的運作方式。

訴狀撰寫

以前期的訓練為基礎,比賽題目正式公佈後即可立即投入比賽之中,在歷經不 斷的思考與閱讀文獻、與隊友、教練與老師討論並反覆修改後方能夠提出完整的架 構與堅實的論點,進一步構築出一份書狀。書狀撰寫期間,藉由通訊軟體Slack,老 師與學生、隊員之間都能夠提出任何新的想法進行討論、強化提出的論點、修正既 有架構下的不足,有助於論點多元化、團隊交流以及快速形塑書狀,隊員對於整體 議題的掌握也能有所提升。而針對訴狀撰寫的進度安排,也要求學生依照各自的情 況設定不同階段的要求,個別負責自己的撰寫內容並定期與老師、隊員報告自己的 產出再加以討論,讓隊員了解彼此撰寫進度與論點,甚至提出不同的想法加以挑戰 以完善化整體論述。訴狀撰寫的過程中,除了基本的文獻搜尋以及理解、運用的能 力之外,更透過此方式增加彼此之間交流,讓學生學習以不同的角度看待與思考問題, 嘗試新的解決方式與切入面向,避免落入既定的思考框架之中。

口說訓練

因英語並非學生母語,短時間內快速提升英語表達能力並非可行,所以口說訓 練一直是一系列課程中非常重視的部分。相較於去年一邊寫訴狀一邊練習口說之訓 練方式,今年口說訓練之時程較為後期,係在建立完訴狀之論點後甫開始進行密集、

高強度之口說訓練。此種作法之成果體現在今年比賽個人辯士之成績上。在進行訴 狀撰寫、架構出完整、全面及深入之論點後,因辯士能夠更掌握各爭點可能被詢問 或挑戰之觀點,使得辯士在場上較能從容應對仲裁人之提問,並提出有利己方之強 力論點回應,成效極佳。

此外,因比賽所給予的答辯時間極短,學生必須學習如何從論述架構縝密完整、

長達數頁的訴狀中,取捨論點、決定論述的順序與切入方式。透過不斷的修改與練 習,濃縮、形塑出一份口說內容,透過讓學生輪流作為辯士,針對論述內容提出問 題,結束之後給予回饋,讓辯士針對口說稿需要修改的部分有更明確具體的認知。

在實際比賽中,學生必然會面對事先準備好的論述被評審打斷的情形,也需要在短

8

時間內理解評審的提問並針對核心給予回覆,再順暢接回原本的論述架構中,此即 為課程設計以問答為主軸的主要目的,成效斐然。為避免落入相同的思考模式之中 而無法從不同的角度看待議題,也會要求學生除了扮演辯士互相練習攻防,後期也 會轉為評審,試著從中立第三方提出問題,也均有助於口說與思考的進步。從以往 學生的口說表現來看,可以發現學生在面對問題時容易緊張、無法完整理解問題內 容,使回答的內容無法切中核心,所以靈活度與彈性也是口說訓練相當重視的目標,

比賽過程不僅僅是提出論述主張或滿足評審提出的問題即可,更重要的是必須認知 到這是一個對話、溝通的過程,讓評審在注意到自己的論述並且提出問題,而非害 怕評審提問,最終成功培養了在場上自信且從容的態度以及妥善解決問題的能力。

(2) 教師教學反思

從本課程訓練過程中,學生從一開始的結結巴巴,面對研究問題不知從何下手,

到後期的自動自發,產生突破性的進展,一直到實際上在國際比賽場域上發揮國際 競爭力,面對他國法學院學生競爭毫不遜色的成果,展現出教學實踐計畫突破教學 的成果。認真設計的教學方案,在教學場域上的檢討與改進,確實在學生的表現上 明顯看到,是本計畫最大的收穫。教學成效在本計畫實施兩年的過程中,主要是以 期末教學反應問卷評鑑成績比較以及參加國際比賽成績呈現,在研究方法上固有其 侷限,但期末教學反應問卷評鑑成績之比較,至少可以呈現同學的主觀上滿意程度。

而國際比賽成績之呈現,雖然兩年之參賽隊伍有所不同,裁判亦有所差異,但由於 參賽隊伍眾多,隊伍以及辯士個人的成績排名之比例,仍有相當的代表性,可以得 出訓練方法的改進,在同學的表現上,有具體且明顯的成效。

當然,教學實踐上,仍有值得改進之處,例如學生在演練實作過程中,教師所 給予的壓力仍然有所不足,在面對國際仲裁人的提問時,仍有需要相當適應的過程。

未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將演練的單位縮小,以促進學生的靈活程度等等,均為 教師在未來的演練過程中應加以改進之處。

(3) 學生學習回饋

經過一系列扎實的課程與訓練,至訓練後期、比賽之前,相較於最初無法流暢 表達自己的論點,學生已經可以在兼顧專業的前提下,穩定自信地進行陳述與回答 問題這些都是學生對於課程的最佳反饋。本計劃的核心是不再侷限於法律學說的研 究與法條背誦,而是讓學生有更多元全面的學習,在課堂與各項訓練中,通過學生 親自實作,從閱讀卷宗、理解爭點,到資料搜集、建立論述,透過一次又一次的修 正與改進,讓學生親身體會面對實際案件與著手處理案件。最後從學生的表現可以 發現,他們確實都從課程與訓練之中,慢慢磨成實務上該有的模樣,也體會到法律 既多元且多變的面向,實務上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只有「最合適的解決方法」。 此外,組隊參賽為相對有效、直接檢驗學習成果的方式。比賽題目的設計與流 程靠近實務,沒有標準答案並且時間極為緊迫,不同於一般課程題目的練習,比賽

經過一系列扎實的課程與訓練,至訓練後期、比賽之前,相較於最初無法流暢 表達自己的論點,學生已經可以在兼顧專業的前提下,穩定自信地進行陳述與回答 問題這些都是學生對於課程的最佳反饋。本計劃的核心是不再侷限於法律學說的研 究與法條背誦,而是讓學生有更多元全面的學習,在課堂與各項訓練中,通過學生 親自實作,從閱讀卷宗、理解爭點,到資料搜集、建立論述,透過一次又一次的修 正與改進,讓學生親身體會面對實際案件與著手處理案件。最後從學生的表現可以 發現,他們確實都從課程與訓練之中,慢慢磨成實務上該有的模樣,也體會到法律 既多元且多變的面向,實務上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只有「最合適的解決方法」。 此外,組隊參賽為相對有效、直接檢驗學習成果的方式。比賽題目的設計與流 程靠近實務,沒有標準答案並且時間極為緊迫,不同於一般課程題目的練習,比賽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