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教學信念的變化

在文檔中 第四章 研究結果 (頁 47-78)

貳、教室裡教學序列結構的型態

第三節 教師教學信念的變化

經過一學期分散式的閱讀教學工作坊,教師們陸續地在自己的語文教室裡,

嘗試指導學生應用閱讀策略,包括以異質分組討論課文內容、要求學生上台發 表,要求學生將重複出現的名詞以代名詞替換。參與教師除了開始嘗試運用猜 測比對的策略,激發學生先前經驗知識與監控理解,開始提示學生提出重點問 題,也開始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在學生面前示範如何組織關鍵語詞,形成文 章大意。老師開始思考如何引導學生提問,引導學生問好的問題,老師也開始 不厭其煩的將所有學生的問題與答案板書寫在黑板上,師生以故事體的文章結 構討論問題與答案之間的適切性,從小組討論問題答案的過程中理解文章的內 容,學生們開始上台板書段落大意的內容。過程中,老師們總覺得「板書」「討 論」或「發表」太花費時間,因為教學進度的壓力,使得參與教師經常徘徊在 使用或不使用「閱讀策略教學」

上述具體的教學行動與師生互動序列結構的變化,在教師內在思考、信念 或知識是否也有所變化呢?研究者為了瞭解參與教師教學背後的思考,包括教 學程序的規劃,內容或教學行動背後的理由等,於每次教學攝影結束後,進行 半結構的訪談。訪談內容為:「你覺得今天的教學順利嗎?什麼樣的事情或感覺 讓你覺得今天的教學很順利或不理想?」、「是否可以描寫一下自己的閱讀教 學?跟上一次教學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藉由深度訪談的內容,研究者企圖 瞭解閱讀理解策略教學知識介入到教師的教室職場時,教師是如何詮釋課室中 的實務問題的多元性與複雜性,以及這些詮釋又是如何隨著教師知識的擴展與 精緻而有所演變,從認知發展的觀點而言,是瞭解教師知識本質的發展是如何 使用舊經驗去統整新的教學知識,並能預期解釋其行動與結果的互動關係。本 研究將訪談結果,歸納為六個主題,說明如下。

一、質疑「閱讀策略教學」在教室裡實施的可行性

上完第一階段工作坊摘要教學的課程,走出會場,校園已空蕩蕩四下無人

了。走廊的那一端低盪著剛剛上完工作坊中年級老師的對話,他們說:

「很難耶!像他那樣教,我們四年級的學生可以嗎?連我要把問題的答案整合在一 起成為一句話,都要想很久,有些困難了,更何況是學生!學生提問?!這哪有可能!」

「用這樣的方法,老師的腦筋還要很清楚學生的問題脈絡!」

「這種方法比較適合高年級的!」

(404-2jl)

資深教師分別以六年級的課文「馬可波羅遊中國」進行預測策略的使用,

另以家喻戶曉的「白雪公主」帶領參與學員練習從提到到摘要形成的學習經驗。

這樣的學習與教學模式對參與教師而言,是新鮮的,卻又半信半疑地它在自己 教室裡實施的可行性,對於接下來的教學攝影,心情上充滿了不安,對於該如 何教又是充滿了不確定性與模糊性。有些老師採取學習模仿的態度,有些老師 以拖延作為抗拒的表徵,也有老師。在課程進行的過程中,研究者與訪談人員 發現參與教師較難將自己完全轉化成學生去學習閱讀策略,「教師」的角色經常 跑出來,以自己的教學經驗、學生能力、課程進度、教學目標等面向,作為其 思考並判斷帶領老師所示範的教學是否適用於自己。與原先課程的設計預期參 與教師體驗並擁有閱讀策略使用的經驗是有所差距的。

(一)教師從學生的心智年齡判斷「閱讀策略教學」的窒礙難行

在學習「閱讀策略教學」的過程中,參與教師經常從自己對學生的心智年 齡與先前學習經驗的觀點,預測及推論學生可學習的範圍及界定。在教學攝影 前,任教中低年級的老師紛紛表示「閱讀策略教學」對學生是無法負荷的,學 生不曾有自己提問的經驗,尤其是要整合問題的答案形成文章的大意,對他們 而言是太難了,即使是從小就耳熟能詳的「白雪公主」的故事。高年級的老師 因為資深教師所示範教材為高年級的國語課文,因此未對教學的可行性提出質 疑。

低年級小朋友寫大意這部份比較難,她們常常可能就是會在講,可能比較沒有辦法 去精簡一些字句,去掌握重點(P12:203-2.txt-12:1)。

找課文大意部份對我們班稍微比較難,高年級比較適合…,我覺得比較難(P13:

205-2.txt-13:6)

我在想四年級(的孩子)行不行呢?很擔心。因為孩子不曾自己問過問題,他們可 能不會問問題,而且「重點」兩個字太抽象了,學生不會抓重點。(P14:404-2.txt-16:

10a)。我覺得那個大意你要他抓出那個時間、地點,可能對中年級就不太適合(P14:

404-2.txt-14:14)。我會覺得好像高年級會更適合,不知道四年級是否能開始用,…

(P14:404-2.txt-15:4)

「示範教材是六年級,我想我們六年級的學生也可以。」(英英師,訪談 2),他們 有些孩子在五年級時,參加過閱讀方法的訓練。也知道運用 6W,像who、where、when 來看書(P24:605-2.txt-78:4)

(二)教師對學生傳統的學習觀—被動的學習、知識的吸收者

從訪談資料發現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觀是抱持著較負面的思考,認為學生要 老師教了才會,老師沒教導過學生,則認為學生不會,甚至認為老師不會,學 生也不會,認為學習是透過訓練與練習的過程。晴晴老師和英英老師分別在第 三、四次訪談時,提到自己原先對學生學習觀的看法,他說:

我覺得很多人是被動的,他們可能很習慣於去接受老師的那個想法,他往往不會自 己去思考,只要是這種情形就是老師一個人在唱獨角戲啊!」(晴晴老師)

「學生是被動的,所以我要教他,不教就不會」(英英老師、訪談3)。

「學生如果你不給他閱讀心得作業,他連看也不看的…」(君君老師、訪談3)

「學生是需要老師指導的」(明明老師、訪談3)

「也許家庭因素的影響,有些孩子自己會看,會讀。但是大部分還是要靠老師,老 師不教不行的。」(琪琪師,訪談3)

我發現我的孩子他不喜歡用,就是他理解夠,可是他不喜歡用這些工具,…(如如 師。訪談3)。

從訪談資料發現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觀是抱持著較保守傳統的思考,認為學 生是被動的學習者,是知識的接收者,教師是知識的傳送者。

(三)認為學生的學習能力不足

教師對於學習新閱讀策略的學習觀是抱持著較負面的思考,對學生不信 任,認為自己班上學生的能力不足,認為學生認真是為了蓋榮譽章等,繼而認

「閱讀策略教學」在教室裡是不可行的

有些孩子是懶得用,有的就是覺得說他不需要啦,有些覺得他知道就好,我發現我 們班的有幾個類型就是這樣,特別是男孩子(P3:203-4.txt-3:19)。

我擔心孩子不會出問題,他們沒有出題的經驗,我擔心會冷場(P1:201 -4.txt-1:1)

我認為他們沒有這樣的能力(1:201-4.txt-1:19)。

在第三次教學攝影時,這次的教學中,我對孩子的問問題能力仍然有所懷疑,因此,

我還是採取全班共同討論的方式進行(P10: 201-2Jrnal3)。

我覺得我們班的想像力可能沒有那麼好, …(P13: 205-2.txt-13:4)。找課文大意部 份對我們 班稍微比較難,…,我就覺得比較難 (P13: 205-2.txt-13:6 14:15)

有的人就是很認真嘛,想到可以蓋榮譽,可以加分就討論很認真(P 4:

205-4.txt-4:6)。有幾個人就是一直來告狀,這樣自己就不用準備問題了

(P4:205-4.txt-4:7)。第一組它的狀況就是好像在抄課文,他沒有辦法去整理

(P4:205-4.txt-4:8)。

琪琪老師認為學生閱讀後要針對文章提出問題,需要徹底理解文章、摘取 重點、反覆練習、吟玩思考後,才能形成文章的重點這樣的摘要歷程對學生而 言,認知處理的負荷過重,因此「閱讀策略教學」無法在教室裡實施。

學生使用「閱讀策略教學」學習,他必須徹底的理解後,找出重點,依重點形成 問題,找出答案,再連結串成摘要。我認為這對孩子來講是很難的,我認為這需要清楚 的邏輯思考能力,老師也需要,孩子也需要。…可是我們的孩子有嗎?這是我一直擔心 的,也很惶恐,遲遲不敢下手教的原因。(琪琪師,訪談4)

這樣的教法不能說是以學生為中心,可是呢,孩子他們的提問還是會有一個限制,

然後有時候他們有問到我們所希望達到的程度,說實話沒有期望他們可以問什麼。(康 康師,訪談2)

(四)理由化自己的害怕與焦慮

焦慮、模糊與抗拒表溢在訪談的過程中,當第二次教學攝影的日子越來越 近時,行走在學校班級間的研究人員或訪談人員,似乎成為教師教學壓力的來 源。

有時連老師可能也不清楚其發展脈絡(P14: 404-2.txt-16:10a)

我認為這需要清楚的邏輯思考能力,老師也需要,孩子也需要(P13: 404-3.txt - 13:6)。

可不可以不要拍,沒有時間,要趕課!(P2:602-2.jrtxt-2:10)。

(五)重新思考教室裡的閱讀教學

琪琪老師對於第一次要學生產生問題,且問題的答案是段落文章的重點,

這樣的學習方式是很難的,也時連老師也會猶豫。於是我們看到琪琪老師在教 學時,是重新思考整個閱讀教學的程序與方法,為了避免有學生提不出問題,

於是以異質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產生問題。他說:

這一次他們要去思考要問什麼,我會一直強調重點在那裡,回答要精簡,尤其是 像我在寫黑板,要他們抄起來,他們就是知道要如何更簡單抄,如果他們抄的太簡單,

我會告訴他們重點沒講到,他們就會知道要補什麼,所以這樣一來一往,他們就知道不 是就只要回答問題,大意就是要重點及精簡(P16: 404-2-2.txt - 16:18)。

老師們認為新的學習策略難度過高,擔心學生沒有提問的能力,其實背後

老師們認為新的學習策略難度過高,擔心學生沒有提問的能力,其實背後

在文檔中 第四章 研究結果 (頁 47-7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