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科書功能、美國科教演進與台灣的現況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科書功能、美國科教演進與台灣的現況

normative)的陳述。 11.教科書是學校教育中對話的一部分。 12.教科書是文

10

Bray(1986)指出,美國中、小學平均每一天有將近 70% 的時間是用於學校教學,

而在教學中就有 90% 到 95% 的時間是專注於教科書上,學生平均每一天花在家 庭作業的時間也有 90% 是用於教科書上,而教師的教學有 98% 的教學內容也都 是與教科書有關(Wernersbach,1987)。同時,也有 90% 的教師其授課內容和活 動是依據教科書及教師手冊,不做任何的增刪與修正(McCutcheon,1980)。而且 學生與教科書互動的時間遠比與教師互動的時間還要來得多(Gall,1981)。

Tamar (1985)指出教科書和其他的學習材料是教與學的工具,故教科書在教學 中扮演主要資源的角色(Pinches Tamar,1985)。Weiss(1993)也指出在 70 年代 中期,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評估文件中,說明了教科書的主導角色決定 了科學方面的教學,根據 1985-86 年的全國科學與數學教育調查,有超過 90%

的小學及中學的科學班級使用教科書,明顯可知教科書的使用已超出參考資料,

顯示教科書在科學教育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而大多數的科學教師在科學教室 中的報告,有 75% 或更多是來自教科書(Weiss,1993);故可知教科書在科學教 育的教與學中扮演一個重要地位(Betty,1993),可見教科書對教學活動的重要

11 克號」(Sputnik 1),此舉震撼整個西方世界,在美國國內也引發了如史普尼克 危機、華爾街股災…等一連串事故,同時亦開始了美、蘇兩國之間的科技競爭。

國際之間的科學教育受美國與前蘇聯科技競賽的影響,遂開始重視科學教育的 實施,此時科學教育的目的是在培育「科學家」,教學的方法則受制約學習理 論(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的影響,以重複操作的方式來培養兒童的科學 過程技能,因此在課程的內容上特別強調:「教師應隨時隨地啟發兒童對科學

(Project 2061)。Project 2061 是以哈雷彗星(Comet Halley)下次接近地球的年

12 Americans 的最高理想。

此計畫在推展過程中,要求參與者必須把握四項信念,即是要用學習成果 Americans);(2)〔生物和健康科學〕(Biological and Health Sciences);(3)

〔數學〕(Mathematics);(4)〔物質科學、資訊科學和工程學〕(Physical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5)〔社會學和行為科學〕(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6)〔技學〕(Technology)等六冊。另外 AAAS 在 1993 年 也 出 版 了 一 本 〔 科 學 素 養 的 里 程 碑 〕 (Benchmarks for Science Literacy),界定了美國學生在二、五、八、十二年級時應該具備的知識與能力,

該書如同課綱一樣,對美國的科學教師在安排課程上幫助甚大。

接著是在 1996 年推展的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其中 除 了 規 範 老 師 該 教 甚 麼 之 外 , 還 涵 蓋 了 該 怎 麼 教 , 過 程 中 強 調 的 是 探 究

13

(Inquiry)教學,希望加強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也同時把教學法跟師 資 培 育 的 內 容 都 包 含 在 規 範 內 。 在 此 同 時 , 美 國 的 國 家 科 學 教 師 聯 盟 NSTA(National Science Teacher Association) 也 提 出 STS(Science 、 Technology、Society) 的教學方式,目的在於拉近教室所學與生活應用之間的 距離,主張生活周遭的所有事物都跟科學息息相關,藉由了解與探討社會性議 題,就可以運用科技來解決各種問題。

最近幾年,基於探究法雖好,但也有其盲點的原因,美國又提出了另外一 波的改革方向。原因是因為即使利用探究教學可以促使學生學習科學的過程變 得有趣,但是畢竟難以使學習得的科學,在將來變成真正可以富國利民的工具,

而且當初設定的目標是 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但這卻也造成多數人都 把學習科學當興趣,當真正進入比較專業的科技領域時,大家往往就放棄了科 只強調探究(Inquiry)改為同時鼓勵實作(Practice),藉著所謂 STEM 的口號,

期待藉由人才回歸 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 與 Mathematics(或 Medicine)等等高科技領域的作為,重新振興美國的國力。

三、台灣教科書發展與九年一貫課程的內涵

14

15

帶有所謂的傳統色彩,「民間版」則是由民間廠商南一出版公司發行。以目前教 科書的使用情形來說,從 1996 年教科書開放以來,截至 2011 年實施 97 課綱為 止,教科書市場已演變為三強鼎立的態勢,即康軒、翰林與南一的市占率早已 囊括九成以上(彭致翎、黃欣柔、藍順德,2015),比較之下,由國家教育研究 院出版的「國編版」可說已經相形式微。

儘管各版本教科書的經營發行,好壞狀況錯綜複雜,然而針對「有機化合 物」單元概念理解而言,教科書編寫內容的差異,才是本研究欲探討之方向,

因此列舉兩種不同版本中若干共同單元的內容,做以下的簡單對照。

我們舉「認識有機化合物」的共同內容為例來對照說明兩種版本在編排、

陳述或內容概念上的特色。首先,在圖 2-1-1 和圖 2-1-2 中由比較國編版與民 間版的四頁內容實例可以發現,國編版的編排方式中規中矩,文字部分佔據大 部分的篇幅,圖例不多且較小。相對而言,民間版的編排版面比較活潑生動,

使用較多且較精美的圖案來輔助說明,在視覺感受上比國編版來得醒目。在實 驗步驟方面,國編版大部分使用文字說明,對實驗細節與活動討論有很詳細的 敘述。而民間版是運用彩繪圖來搭配實驗說明,也有大篇幅的彩色照片來突顯 竹筷乾餾的過程與乾餾後的產物。

16

圖 2-1-1 國編版「認識有機化合物」內容實例

17

圖 2-1-2 民間版「認識有機化合物」內容實例

18

接著,從圖 2-1-1 國編版「認識有機化合物」內容實例中觀察,可以發現 若干國編版內容的特色。

在圖 2-1-3 的紅色橢圓圈起處可以看到,國編版通常會在陳述正文以外的 空白處,以「更上一層樓盡」為標題來做進一步的內容引述或補充。如圖中顯 示的兩個引述,就是用來加強介紹何謂碳酸鹽與氰化物,以及補充說明肉類經 過燒烤後會產生許多致癌有機物的常識。

19

圖 2-1-3 國編版以「更上一層樓」為標題來進一步補充說明

20

同時在圖 2-1-4 中的綠色橢圓圈起處也可以發現一種「國編版」內容慣用 的陳述語法,那就是「國編版」經常使用非常平易的陳述方式,來幫助學生連 結「前、後」,或者「以前學過、現在將學」的概念內容。例如「大家回想第一 冊的自然課本中曾經介紹過:動、植物…」、「也許大家都會很好奇,有機化合物 為什麼如此多呢?」等等。

圖 2-1-4 國編版用平易的陳述,幫助學生連結「前、後」

最後,在圖 2-1-5 也可以窺見國編版對於內容中需要動手做的化學實驗都 特別強調實驗的安全性,這是「國編版」的內容特色。例如在圖中可以看到醒 目的「注意事項」(黃色橢圓圈起處),要求學生在進行活動時,須注意去漬油 附近不可有火源、點燃去漬油的活動須由教師操作等等。同時,在實驗活動的 最後,國編版也會安排「討論活動」的題目供學生腦力激盪、相互討論(紫色橢 圓圈起處)。

21

圖 2-1-5 國編版對實驗強調安全性(黃色橢圓圈起處)

接著從圖 2-1-2 可以觀察「民間版」的內容特色。

在圖 2-1-6 的紅色圈起處,可以看到民間版在進入本文陳述之前,會用標 題為「本節將學習到」的簡短內容先說明在閱讀完本節之後,學生將可以習得

22

什麼是有機化合物、以及有機化合物的組成元素。這種做法可視為先給閱讀者 一個目標,也可以當成是本節內容的學習方向。

圖 2-1-6 民間版用「本節將學到」的簡短內容(紅色橢圓處) 先說明學習目標與方向

接著由圖 2-1-7 也顯示出民間版也有類似國編版的補充說明設計,如圖中 的紅色圈起處可以看到民間版是以「小視窗」為標題,詳細描述了科學家烏勒 在實驗室製得尿素的化學過程,同時也介紹了尿素的化學式、特性與可供作植 物氮肥的民生應用。

圖 2-1-7 民間版以「小視窗」為標題做 補充

另外,民間版在介紹本文之前,會出現標題為「Warm Up」的內容(綠色橢 圓處),如圖 2-1-8 所顯示,是以蠟燭燃燒火焰與童軍活動用木材煮飯時會分別

23

在玻璃片以及鍋子外面留下黑色物質的現象,來激起閱讀者的好奇與聯想。這 種「Warm Up」的設計,將有助於引導學生朝向探究(Inquiry)的方向來學習。

圖 2-1-8 民間版「Warm Up」的設計符合探究式學習精神

最後,由圖 2-1-9 還明顯看出民間版的一大特色,那就是民間版習慣於大 量使用與生活貼近的舉例與精美圖片(如圖中黃色橢圓圈起處),這些與生活習 習相關的圖片,似乎容易讓閱讀者留下較深刻的學習印象。

24

圖 2-1-9 民間版使用與生活貼近的舉例與圖片加深學習印象

綜合了以上從圖 2-1-1 到圖 2-1-9 中所觀察到的兩種版本內容,我們可以 歸納出以下幾點特色:

1.「國編版」的內容陳述比較平易,正文採用平鋪直敘的方式幫助閱讀者 容易理解。相較之下,「民間版」的陳述方式比較類似一般簡易、但正式的科學 文章寫法,較少出現如嗎、呢…等語助詞。

25 基礎上,受到行為學派心理學家 Gagne、認知心理學家 Piaget、Bruner、

Ausubel,以及科學教育建構論及科學、技術與社會(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STS)等的影響(林清山,1975; 林振霖,1992; 魏明通,2005)。依據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人類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stage)(王文科,1991),

包 括 感 覺 動 作 期 (sensory-motor peried;0 〜 1.5 歲 ) 、 前 操 作 期 (pre-operation;1.5〜7 歲)、具體操作期(concrete operation period;7〜11 歲),

以及形式操作期(formal operation period;12〜15 歲)。國中學生的認知發展,

部分學生屬於具體操作期,部分屬於形式操作期,有些則是屬於兩者間的過渡 期(林清山,1975; 林振霖,1992; 歐陽鍾仁,1988; 魏明通,2005)。所以教 材的內容,就必須配合學生的狀況,使學生適性發展,促進學習。另外,就學 習方法而言,Ausubel 和 Gagne 主張接受學習,認為學生所學到的,主要靠教 師引導和學生接受,而 Bruner 則注重發現學習,主張靠學生獨立發現,認為教 師若直接解釋重要的科學原理,學生無法真正的瞭解。最後就教學目的而言,

26

Gagne 及 Bruner 強調要讓學生學得科學過程,Ausubel 則強調讓學生學得事實 和概念。

台灣的自然教科書是依據課程綱要發展的,近百年來,國民中學的自然科 學課程隨著社會文化、國家需求、國際潮流及科學教育之發展而有 18 次的大小 調整(鄭湧涇,2005; 魏明通,2000,2005)。近年來,隨著解嚴後的各項教育 改革,我國中小學科學課程的演進大致上包括了以下五個主要趨勢: (一)目標

27

28

29

(context analysis),或稱「古典內容分析法」,最初主要是指一種分析媒體

(context analysis),或稱「古典內容分析法」,最初主要是指一種分析媒體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