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育公平中的知識、文化與課程

在課程內容的知識與文化部分,瑞克認為學校的改革並不激進,除非老 師跟學生對於「何謂知識」(what counts as knowledge)歷經了基礎性的改變。

知識社會學顯示了知識的重要性,近來對於知識的批評,往往是因知識建立 在特定的社會情境之中以致於缺乏客觀性,故應該改革錯誤的知識觀,以免 造成不公平,其極端者如 I. Illich18(1926-)跟 P. Freire(1921-)。由於他們 的理念包含了社會學、知識論及教育,如果沒有足夠的教育實踐,要讓這些 教育性內容實現的話,一定程度的理想化與解釋是必須的。在此,瑞克的致 命問題在於太過混淆,觀念又太粗糙,常只是為了目的來描述內容(IOE:

108)。以下,便針對知識與課程及文化相對論來探究課程中的教育公平。

一、知識與課程

首先,他們批判依照學科劃分的課程符應了某一特定的知識領域;其

18 關於 I. Illich 對於學校教育與公平議題的嚴厲批判,詳見 Illich, I. (1971).Deschooling society NY: Harper & Row. 第一章內容。

次,學科的規準與知識內容已經深植於師生之間;最後,評鑑機構以特定的 考試來斷定學生的優劣。同時,他們也揭露了師生之間不平等的威權關係,

讓學生在無形之中接受特定的教育方式,使學生在未來屈從於原屬的社會階 層。而依學科劃分的課程確實暗示了專家的存在,有一群人可以評定、賦予 知識的地位,形成知識的獨佔性,專家與學科則會成為小團體派系、特權,

抗拒民主的挑戰(IOE: 109)。

瑞克進一步認為,這種情況會使得所謂的俗民知識(folk knowledge)

無法在官方的學科中佔到有利位置、無法形成單一學科,從而使知識界與學 校經驗產生斷裂,形成教育上的不公平現象。但對 Cooper 來說,瑞克並沒 有證明來自於知識所成形的學科知識犯下何種錯誤(IOE: 109)。

在他們的宣稱裡,我們很難精確地定義其社會學的定義中含括哪些內 容,但其來源通常有二:其一為源於 Marx 的知識社會學,其二為現象社會 學。此兩種來源看似衝突,其實是相似的(IOE: 109)。在現象社會學中,人 為主動解釋其自然社會的人,社會行動是理性真實的,並且注意知識對主體 行為的解釋,會依照人的信念去創造概念跟分類架構,而分類架構則與個人 的興趣、目標有關,對於不同的目的,其概念化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在知識 社會學的部分,其相信個體是要提升社會地位的,研究的主要對象為社會角 色的概念,例如 Marx 就藉由經濟來提升社會地位。這兩種社會學的調和,

相同之處都是在處理人對於世界的定義,認為對於世界的過份物化

(reification)或過份人格化都是不恰當的(IOE: 110-111)。

為了將知識與課程的關係作更清楚的說明,Cooper 又提出幾項議題:

1. 創造物與架構(construction)是否合於知識、真理與客觀:就此而論,

Cooper 指出,人造物並非是隨意地創造出來的,它被創造必有其理 由與實用意義與價值,即使是浪漫主義者的美術品,也是依循著一 定創作規則。所以,瑞克批評教育制度內,人類創造的知識與課程 不理性、不公平乃是不恰當的,因為每個人為創造物都有理性存在

(IOE: 125-126)。

2. 家族相似性的概念,是否在扭曲之後進入了知識領域:Cooper 認為,

我們要分辨知識之中一些約定俗成的概念,就好比開車應該靠左或 靠,它本身並無所謂對錯。在課程之中,知識被切割成科目可能也

只是一種制度化的學習習慣。Cooper 並援引 Newman 的觀點19來說明 瑞克的不合宜(IOE: 126-127)。

3. 關切從事實推導出來的事實:我們不應該只關切基於需要所推導出 來的推論, 瑞克毫無根據地去批評課程的科目架構,因為一個科目 的形成,自然有其潛藏的社會歷史背景,並沒有人隨意地讓這些知 識就地合法來成為一個正式的科目(IOE: 127-128)。

4. 知識與課程的文化區隔性:Cooper 提及,一個社會接受的知識及行 為,並不表示所有社會中的人都認可,不同社會會有不同的信念跟 價值觀,各區域文化所成形的知識不見得能夠相互融貫(IOE: 128-129)。

5. 知識論與教育的隔離:兩者的隔離,部分原因是來自於教育哲學家 的錯誤見解,因為他們認為知識論應該應用在教育實踐上,但是不 同的教育理論及知識論在實踐上會有著極大的差異,有時教育與知 識論是路徑相通的,但確實也有衝突存在,所以必須有效釐清彼此 的概念之相似與相異,才能連結知識論與教育,結合理論與實際(IOE:

129-130)。

就上述五點而論,齊一平等主義者認為教育制度之中應該有平等的互享 機制,現今的教育體制乃是主觀建構而成的不公平架構。但 Cooper 反駁他 們的推論根本就是錯誤且無基礎可言,因此即便採用他們的方式來取代現今 的作法,並不會比較客觀(IOE: 131-132)。

齊一平等主義者立基於知識論的觀點,試圖改變標準課程,想調查課程 致力於公平的狀況,孩子究竟應該受相同或者相異的課程會比較公平。瑞克 認為科目劃分的課程將勞工階層的孩子排除在知識外,瑞克對於齊一平等主 義者所失望的,是齊一平等主義者並未有效地降低不同階層間孩子間學業成 就上的差異(IOE: 133)。

二、文化相對論

就文化相對論在課程上的影響,由於激進的齊一平等主義者堅守相對

19 Newman 認為,知識乃是整體的理解,之所以分割成個科目只是使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 知識(IOE: 127)。

論,深信沒有客觀真理與真實的建構過程,所以依照相對論者的看法,沒有 一種文化次於另一種文化,文化之間是等值的,任何評價都會造成主觀、偏 見。但是在學校之中,傳遞知識是必要的工作,依照文化相對論的觀點,當 我們在選取有價值知識的同時,必然會產生主觀與偏見。其實以文化的觀點 切入,因為文化的樣貌複雜而內容包羅萬象,很難被簡單地理解清楚,所以 文化之間的相對性成分也就很難完全去除。此外,由於對文化作歷史區分的 失敗,文化相對論因此抓住無法區分的相對性之立論而蓬勃發展,加上文化 的紛雜面貌,使得文化的定義時常是不清晰且模擬兩可的(equivocal),有 時候,對文化的錯誤認知是源自於對定義的認知錯誤(IOE: 133-135)。

在討論文化理論時,Cooper 認為應該要掌握理論性、智識科目的討論,

否則文化內涵若只有包含古書、陶器或者形而上的東西,我們將會因內涵的 貧乏而感到沮喪。一個文化人要瞭解文化,不僅只是去認識古老文物而已,

文化內涵也不只是去認識而已(acquaintance),其中還包含了還有品味(taste)

的成分(IOE: 136)。

最後,Cooper 提到關於文化極度模糊的是:文化雖然不明確,但可以說 是一種生活型式,儘管它很難描述清楚,但仍有可觀察的可見形式(IOE:

136)。例如,文化具有一種由 Raymond Williams 所提出來的「整體感」

(structure of feeling)概念,當我們進入另一個陌生的社群或國度時,要體 驗這種整體感將比描述更加容易20,而這種整體感可以從整體結構發覺,亦 可從微小動作中察覺。此外,不同階層各有其不同的文化,一個最好的作品 可能不是來自於勞動階層,不同階層所表達出來的文化作品,也往往無法精 確地描繪出其他階層的文化(IOE: 137)。

有人認為 Rawls 的差異原則應用在課程上就是一般課程(common curriculum),此課程不要求每個人都一樣,除非弱勢者已經從差異中得利,

但這種做法其實誤解了差異原則的部分內涵。Rawls 所要求的是基本的資源 及權利被妥善分配,是要讓不均等的分配有益於弱勢。我們同意孩子應該被 教養成相同的程度,但不是接受一樣的課程,除非此課程可以妥善分配教育 的資源及權利,或者此課程是唯一的選擇。在課程實施上,輕易地相信「公 平就是要求多樣性的課程」是個過於匆促的判斷,它會導致公平理念與課程 的斷裂。若要採取一個新課程,必須證明新課程比舊有的課程來得好,課程 的多樣性並不能已經達成教育公平(IOE: 138-139)。

20 例如我們進入另外一個國家,很容易就發現我們正在進入另一個文化,而這種感受強烈 而來自全面的感覺,就是 R. Williams 所言的整體感。

文化相對論採取連結「文化貧乏21的迷思」(myth of cultural deprivation)

之概念,試圖論證孩子的失敗來自於文化的缺乏,沒有能力從既有的文化產 品中得益。此種概念其實是錯的,孩子無法從課程中得益,不是孩子的文化 缺乏,而是因為該課程沒有辦法反映出他們自身的文化,所以我們不該強加 不屬於他們的文化於課程上(IOE: 138-139)。

那該如何讓文化進入課程?方式之一是評價文化中的要素(element),

若是該文化的要素太糟,我們就沒有理由去尊敬它,也不該使其進入課程之 中。假設文化要素找不到,「文化差異」(culture difference)跟「文化貧乏」

(cultural deprivation)又有何差別呢?它們同樣都次於主流文化。而在「文 化貧乏」的概念裡,彼此的社會標準之好壞並非主要問題,標準完全不同才 是問題,在不同的標準之下,有的孩子在某方面表現較差,卻有機會在另一 個方面表現較好。因此,文化的問題在於標準的不同,而非標準的好壞(IOE:

139-140)。

在課程內容上,一旦優越的文化以具體化的方式形成課程,則齊一平等 主義者也無法抗拒,因為學校課程一接受了普遍認為較為優越的課程之後,

就不會放棄優越的課程而去恢復原本較差的課程。以融合各種文化的課程來

就不會放棄優越的課程而去恢復原本較差的課程。以融合各種文化的課程來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