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數學方程式推導 數學方程式推導 數學方程式推導 數學方程式推導

假設流體為牛頓流體且流場滿足 Boussinesq 假設,流體考慮以達西(Darcy)模型

來描述,則動量方程式可以表示成:

(

∇ −ɶ ɶP (ρf ρ0)g

)

+Kµuɶ=0, (143)

0 0 ( )

f Tf Tu n

ρ =ρ −ρ β ɶɶ + ∆ρθɶ, (144)

其中

u 

ɶ

為速度分布、 Pɶ 為壓力。µ、 K 、ρ分別為流體的黏滯性(viscosity)、滲透率 (permeability)及密度(density);β為流體的體膨脹係數;∆ =ρ ρcellρf為游動微生物 與流體的密度差;θ與 nɶ 為游動微生物的平均體積與濃度。

而流體的連續方程式為:

0

∇ ⋅ =u

ɶ ɶ (145) 假設不考慮微生物的生成與死亡,則微生物的濃度滿足

n q

ε ∂t

= −∇ ⋅

∂ ɶ 

ɶ ɶ

ɶ (146) 其中ε為孔隙度

V n

q =nu+n jDn

   ɶ ɶ

ɶ ɶ ɶ ɶ ɶ, (147) q



ɶ為微生物的流動通量。方程式(147)等號的右邊三項分別代表流體對流、微生物游動 速度與微生物濃度擴散造成之流動通量。其中D 為擴散係數,n Vɶ 為微生物的游動速 度。

本計畫為了將溫度以熱不平衡的方式表達出來,因此以兩個方程式模型(two temperature model) 來 考 慮 多 孔 性 介 質 固 體 與 液 體 並 非 處 在 熱 平 衡 狀 態 (thermal

non-equilibrium),因此以兩個方程式模型(two temperature model)來描述液體與固體

的溫度分布分別如下:

( )f Tf ( )f f f 2 f ( s f)

c c u T k T h T T

ε ρ t + ρ ⋅∇ =ε ∇ + −

ɶ 

ɶ ɶ ɶ ɶ ɶ ɶ

ɶ ɶ (148) (1 )( )s Ts (1 ) s 2 s ( s f)

c k T h T T

ε ρ t ε

− = − ∇ − −

ɶ ɶ ɶ ɶ ɶ

ɶ (149) 其中Tɶ 為溫度、 c 為比熱(specific heat)、 k 為熱傳導係數、 h 為固體與液體的熱傳系 數(interphas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下標 s 以及 f 分別代表固體與液體的物理性 質。

再將方程式(143)-(149)配合下面邊界條件:

0 :

x= u= =v 0, T 0, x

∂ =

q j⋅ = 0 (150) :

x=L u= =v 0, T 0, x

∂ =

q j⋅ = 0 (151) 0 :

y= u= =v 0, T =Tl, q i⋅ = 0

(152) :

y=d u= =v 0, T =Tu, q i⋅ = 0

(153) 再將方程式(143)–(153)配合下面參數來無因次化:

( )

ɶ ɶx y, =d x y

(

,

)

(

,

) ( )

f

(

,

)

f

u v k u v

c d ε

= ρ

ɶ ɶ ,

( )

f f

P k P

c K ɶ= µ

ρ (154)

( )

= − + ɶ ɶ ɶ ɶ

f l u f u

T T T T T ,Tɶs =

(

TɶlT Tɶu

)

s+T ,ɶu

( )

f 2

f

c

t d t

= k ɶ ρ

(155)

並得到無因次化方程式為 1 P T jf nj u 0

ε ∇ + + =

  

Ra Rb (156) 0

∇ ⋅ =u

(157)

n q

t

∂ = −∇ ⋅

 (158)

2 H( )

f

f f s f

T u T T T T

t

∂ + ⋅∇ = ∇ + −

 (159)

2 H( )

s

s s f

T T T T

α∂t

= ∇ − −

∂ ηηηη (160) 而無因次的邊界條件可改寫成

x=0 :u= =v 0, T 0, x

∂ =

q j⋅ =0

 

(161)

L:

x=d u= =v 0, T 0, x

∂ =

q j⋅ = 0 (162)

0 :

y= u= =v 0, T =1, q i⋅ = 0 (163)

1:

y= u= =v 0, T =0, q i⋅ = 0

(164)

方程式(158)以及邊界條件中的 q 是微生物流動通量,考慮一飽合多孔性介質 層,其上方有均勻平行光源照射,將光源效應考慮進來後,則無因次通量

q

在考慮光 強度效應下可表示成:

( )

q=nu+nPeT I j−Len

(165) 上面無因次方程式中

Ra 0

f

g TKd ρ β

εµκ

= ∆ 為 達 西 熱 雷 里 數 (Darcy Thermal Rayleigh

N0umber);Rb 0

f

gθ ρn Kd εµκ

= ∆ 為 達 西 生物 對 流 雷 里 數(bioconvection Darcy Rayleigh

number); Le n

f

D

=εκ 為修正的路易斯數(modified Lewis number); Pe

f

Vd

=εκ ɶ

為修正的

培萊克特數(modified Pelect number);

2

H

f

hd εk

= 為無因次兩相熱傳係數(inter-phas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f

s

α κ

= κ 為液體與固體熱擴散係數比(diffusivity ratio);

(1 )

η f

s

k k ε

= ε

− 為孔隙度修正熱傳導係數比(porosity-modified conductivity ratio)。

計畫中針對趨光性微生物的熱-生物對流問題,對此問題來說,除了要考慮微生 物的濃度分布外,還需考慮液體內光強度的分布對微生物游動速度造成之影響。

當懸浮液有趨光性微生物時,根據Häder[36]的實驗結果,當光強度小於一臨界 值Ic時,微生物會分布在光源與臨界值之間,且微生物會游向臨界值的位置;反之,

當光強度大於Ic時,微生物會分布在光源反方向與臨界值之間,而游向臨界值。因

此趨光性微生物會聚集在所處環境的光源強度為I =Ic處。趨光性微生物的游動速度 將以下面方程式表示[36]:

c ( )

Vɶ=V T I p (166) 其中V 是一常數、c p



為光源對微生物的相對位置向量。 ( )T I 代表趨光性函數,根據

Häder[36]的實驗結果應滿足下面條件

( ) 0 0

c c

if I I T I if I I

≥ ≤



< >

 (167) 假設微生物對光源的二次散射效應微弱可乎略不計,則在懸浮液中的光源強度可以 Lambert-Beer Law 表示成

( )

( , ) sexp

I x y I nds

σ γ

= −

(168)

其中Is為光源強度、

σ

為消散係數(extinction coefficient)、γ為光源到 (x,y) 的直線 區段。

而光強度

I

無因次化後則可表示成

(

1

)

( , ) sexp ( , )

I x y =I −λ

yn x y dy (169) 其中

λ σ =

nd為趨光性微生物對光的吸收能力。本論文將考慮Vincent與Hill[15]所提 之以下的趨光性函數T I

( )

( ) ( c)

T I = −Λ II (170) 其中Ic為臨界光強度

方程式(146)(147)和(169)(170)配合動量方程式及能量方程式及可統御趨光性微生物

在流體飽合多孔介質內的熱-生物對流系統。有關二維流場分析如下:

二維流場分布 二維流場分布 二維流場分布 二維流場分布

針對趨光性微生物在流體飽合多孔介質中的熱-生物對流的二維流場分布,引入

stream 函數,則可將系統方程式改寫成

2 ( )

f f f

f s f

T T T

T T T

t y x x y

ψ ψ

∂ ∂ ∂ ∂ ∂

+ − = ∇ + −

∂ ∂ ∂ ∂ ∂ H (171)

2 H( )

s

s s f

T T T T

α∂t η

= ∇ − −

∂ (172) 趨光性微生物的濃度分布方程式為

( ) 2

Pe Le

n n n

T I n

t y x x y

ψ ψ

∂ ∂ ∂  ∂ ∂

+ + −  = ∇

∂ ∂ ∂  ∂ ∂ (173) 動量方程式為

2 Tf n

x x

ψ ∂ ∂

∇ = −

∂ ∂

Ra Rb (174) 起始條件與邊界條件:

t= 時,假設趨光性微生物的濃度是均勻分布,則 0

(

, , 0

)

1

n x y = (175)

f s 0

T T

ψ = = = (176)

假設邊界壁面為不滲透,則對於趨光性微生物,壁面的速度與溫度及微生物濃度分布 滿足

0 : 0, 0, Tf 0, Ts 0, n 0

x u v

x x x

ψ

= = = = = = =

∂ ∂ ∂ , (177) / : 0, 0, Tf 0, Ts 0, n 0

x L d u v

x x x

ψ

= = = = = = =

∂ ∂ ∂ , (178) 0 : 0, 0, f s 1,Pe ( )y 0 n

y u v T T T I n

ψ = y

= = = = = = =

∂ , (179) 1: 0, 0, f s 0,Pe ( ) 1

y

y u v T T T I n n

ψ = y

= = = = = = =

∂ . (180)

第 第 第

第七 七 七章 七 章 章 章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7.1 趨地性微生物在牛頓流體飽合多孔性介質內熱 趨地性微生物在牛頓流體飽合多孔性介質內熱 趨地性微生物在牛頓流體飽合多孔性介質內熱- 趨地性微生物在牛頓流體飽合多孔性介質內熱 -- -生物對流穩定性分析 生物對流穩定性分析 生物對流穩定性分析 生物對流穩定性分析

在【圖七】中當臨界生物雷里數為零時H=0時RaD=40、H=1時RaD=42、H=10

RaD=52、H=100時RaD=72以及H=1000時RaD=78。此結果與多孔性介質內的熱對

流研究一致[24]。由圖中可以看出臨界生物雷里數隨著熱雷里數之增加而減小。當熱 雷里數為負值,代表上表面為高溫下表面為低溫,此時溫度分布對流場有穩定作用,

因此需有較大之生物雷里數才能有對流發生。當熱雷里數為正時,代表上表面低溫下 表面高溫,此時溫度分布有助於對流的發生,因此較低之臨界生物雷里數就能發生對 流。【圖七】亦顯示不同H值下的影響。由圖中可以看出,當熱雷里數小於零時,H 值越大其臨界生物雷里數越小,顯示在此情況下,固體與液體間的熱傳會消減熱溫度 分布對於對流影響,因此在較低生物雷里數下就能產生對流。而相反地,當熱雷里數 大於零時,固體與液體間的熱交換有穩定流場的作用,在較高的臨界雷里數才能發生 對流,這是因為液體與固體進行熱交換的同時,會讓液體的溫度分布較均勻,因此消 減溫度梯度產生的浮力。

【圖八】為熱雷里數對熱-生物對流臨界波數的影響,臨界波數隨著熱雷里數增加 而增加。當熱雷里數為負值時隨著H增加臨界波數也隨之遞增,當熱雷里數為正值後 則隨H遞減而增加。

【圖七】不同H值,熱雷里數對臨界生物雷里數的影響

【圖八】不同H值下,熱雷里數對熱-生物對流臨界波數之影響

【圖九】顯示不同孔隙度修正熱傳導係數比(ηηηη)下,熱雷里數對熱-生物對流雷里數的 影響。圖中顯示孔隙度修正熱傳導係數比對臨界生物雷里數的影響與【圖七】中固體 與液體的熱傳係數H值的影響剛好相反。【圖十】顯示孔隙度修正熱傳導係數比對熱 -生物對流臨界波數的影響,可看出與【圖七】中H值的影響類似。【圖四】顯示在H=1

H=0 H=1

H=10

H=100

H=1000

H=0 H=1

H=10 H=100 H=1000

H=0 H=1

H=10 H=100 H=1000

時孔隙度修正熱傳導係數比對於流場的影響很小。【圖十一】為H=100時孔隙度修正 熱傳導係數比對臨界生物雷里數的影響,與【圖四】比較有明顯的變化,顯示隨著H 增加ηηηη對流場的影響會加大。【圖十一】中可看出熱雷里數為負值時孔隙度修正熱傳導 係數比越大其熱-生物對流雷里數也越大,顯示孔隙度修正熱傳導係數比越大時固體 熱傳係數較小需要比較大的熱-生物對流雷里數才能產生對流。熱雷里數為正值時,

熱-生物對流雷里數隨著孔隙度修正熱傳導係數比減少而增加。【圖十二】為H=100時 熱雷里數對熱-生物對流臨界波數的影響,圖中顯示熱雷里數為負值時臨界波數隨著 孔隙度修正熱傳導係數比增加而降低,當熱雷里數為正值時則是相反。

【圖九】H=1時不同孔隙度修正熱傳導係數比(ηηηη),熱雷里數對臨界生物雷里數之影響。

η = 0.1

η = 1

η = 10

η = 100

【圖十】H=1時不同孔隙度修正熱傳導係數比(ηηη)η,熱雷里數對熱-生物對流臨界波數 之影響。

【圖十一】H=100時不同孔隙度修正熱傳導係數比(ηηηη),熱雷里數對臨界生物雷里數之 影響。

η = 0.01 η = 0.1

η = 1

η = 10

η = 0.1

η = 1

η = 10

η = 100

【圖十二】H=100時不同孔隙度修正熱傳導係數比(ηηη)η,熱雷里數對熱-生物對流臨界 波數之影響。

【圖十三】中顯示不同培克萊特數下,熱雷里數對臨界生物雷里數之影響。顯示臨界 生物雷里數在隨著培克萊特數增加而遞減。圖中也顯示熱雷里數在不同的培克萊特數 下對臨界生物雷里數的影響為單調遞減(monotonically decrease),顯示增加上表面與 下表面溫差有助於生物對流的發生。

【圖十四】顯示不同培萊克特數下,熱雷里數對熱-生物對流臨界波數的影響。圖 中顯示,培萊克特數大於 3 時,臨界熱-生物對流波數(critical wave number of

thermo-bioconvection)隨熱雷里數增加而遞減,而當培萊克特數小於 3 時情形剛好相

反,熱-生物對流臨界波數隨熱雷里數增加而遞增。不過在單純流體層下,區格此兩 趨勢的臨界培克萊特數為5,本文為多孔性材質內之熱-生物對流,在 H=1時此臨界 培克萊特數為3。在臨界培萊克特數3時,圖中顯示趨於一水平線,代表熱雷里數對 於臨界熱-生物對流波數幾乎沒有影響。

【圖十五】為小於臨界培萊克特數(Peε=3),Peε=2時臨界生物雷里數隨著熱雷里數 增加而遞減。熱雷里數為負值時H值越大其臨界生物雷里數越小,熱雷里數為正值時 H值越大則臨界生物雷里數越大。【圖十六】顯示Peε=2時,隨熱雷里數增加H值越大 熱-生物對流臨界波數也越大,但H=100時其值反而減少。【圖十七】為大於臨界培萊 克特數(Peε=3),Peε=5時臨界生物雷里數也同樣隨著熱雷里數增加,但是整體的臨 界生物雷里數比【圖十五】來的低,顯示培萊克特數大於臨界值時的確較容易產生對

η = 0.1

η = 1

η = 10

η = 100

流。【圖十八】臨界波數隨著熱雷里數增加而減少,在H=100時接近一水平線顯示當 H越大時固體與液體溫度幾乎相近。

【圖十四】H=1時不同培萊克特數Pe ,熱雷里數對熱-生物對流臨界波數的影響。 ε

【圖十五】H=1、Peε=2時,熱雷里數對臨界生物雷里數的影響。

ε= 10 Pe

ε=5 Pe

ε= 3 Pe

ε= 1 Pe

【圖十六】H=1、Peε=2時,熱雷里數對熱-生物對流臨界波數的影響。

【圖十七】H=1、Peε=5時,熱雷里數對臨界生物雷里數的影響。

H=100

H=1

H=10

H=0.1

H=0

H=0.1

H=0 H=10

H=100

【圖十八】H=1、Peε=5時,熱雷里數對熱-生物對流臨界波數的影響。

【圖十九】中顯示當Le 小於或等於1時流體擴散係數較大,相對密度差較大則較易ε 產生對流現象,Le 大於ε 10後因流體擴散係數變小生物對流情況較不易產生。【圖二 十】為H=1時不同Le 下,熱雷里數對熱-生物對流臨界波數的影響,在路易斯數較小ε 時(Leε=0.1)臨界波數隨熱雷里數增加而遞減,Leε=1、Leε=10、Leε=100時臨界波數 則隨熱雷里數增加而遞增。【圖二十一】為H=100時,熱雷里數對臨界生物雷里數的 影響,同樣可看出當Le =ε 0.1,Le =ε 1時只需要較低的臨界生物雷里數就能產生對流,

而隨著Lewis number越大時需要較大的臨界生物雷里數才能產生對流。【圖二十二】

為H=100時,熱雷里數對熱-生物對流臨界波數的影響,隨著熱雷里數的增加臨界波 數也隨之遞增,顯示當H越大時對流場的穩定性確實有影響。

H=0

H=0.1 H=1

H=10

H=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