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數學的學習策略及其相關研究

壹、 學習策略的涵義

1920 年代行為主義盛行,行為學派學者將學習視為一系列的刺激與反 應的連結,而幫助學習者改變學習行為的方法,即被稱之為「學習技巧 ( skills )」;至 1960 年代認知心理學興起,訊息處理理論重新探討學習者 內在心理歷程,學習者的角色不再只是被動的行為接受者,而轉變為主動 的 訊 息 處 理 者 , 於 是 所 謂 的 「 學 習 技 巧 」 也 就 轉 變 為 「 學 習 策 略 ( strategies )」,而被定義為:「在學習過程中,任何被學習者用來促進學 習效果的活動或方法」(林清山譯,1996)。李仁豪(2003)針對學習策略的定 位,將涉及學習過程的學習活動,區分為如下圖 2-3-1 四個概念範圍來表 示:

學習活動

學習風格

學習策略 學習技巧

圖 2-2 學習活動中學習策略之概念範圍 資料來源:李仁豪 (2003:78)

學習活動包含學習風格、策略與技巧,李仁豪(2003)提出,風格被視 為個體所具有的穩定特徵,策略則是指可用來處理情境或任務的方式,學 習策略是可隨時間而變換,可被學習及發展的;相對來說,風格則是靜態 且內隱的人格特徵。

而學習技巧( study tactics )與學習策略的不同在於,學習策略通常涵蓋 學習技巧,學習技巧是指一系列的步驟或特殊的程序,如:畫底線、摘要等。

學習技巧是可經由明顯指導教學而獲得。

一、學習策略的意義

學習策略則是一套有系統、有計劃的學習決策活動,能幫助學習者在 面對學習目標時,主動投入學習任務,增進學習效果;因此,在學習過程 中,任何被學生用來增進學習效果的活動均屬之(林清山,1996)。郭郁智 (2000)認為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所運用有助於知識獲得、統 整、保留和回憶的任何行為或思考的活動,此活動可促進學習效能,是一 種高層次的運思能力。

張景琪(2000)指出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為達成其所設定的學習目標 或學習成效,所使用的有組織、有計劃性的思想或行為。張翠倫(2002)認 為學習者運用於學習過程中的一切技巧、方法或原則。

Mayer (1988)從認知的觀點,將學習策略定義為:「學習者的學習行 為,這種行為會影響學習者的訊息處理,例如劃出重點、在演講中記下重 點,或將一些新的學習訊息轉換成自己可理解的話。」

Weinstein (1988)強調,學習策略是學習者所使用有助於知識的獲得、

統整、保留和回憶的任何行為或思考的活動,如複誦、摘要、精緻化、作 大綱等,是屬於高層次的運思能力。為達成目標,這些行為或思考是有組 織與有計劃性的。Sternberg (2002)認為學習策略是指學習歷程中,學生採 用的方法、活動、計畫及歷程。

綜上所述,根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發現,在學習活動中,學習策略的 使用是影響學習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研究者將學習策略定義為,在學習 數學的過程中,學習者所使用有助於數學有關知識的獲得、統整、保留和

回憶的任何行為或思考的活動,而此活動可以促進學習效能,是一種的運 思能力。因此,學生必須具備各種策略知識,並且適地適時的使用,以增 進學習效果。

二、學習策略的類型

有關學習策略的類型或內涵,國內外學者的看法不盡相同,故分類的 方式有所不同,茲將國內外學者們對學習策略的分類,說明如下。

Gagne (1985)將學習策略分為選擇性注意策略、編碼策略、特定策略 運用時機的知識和有效策略的監控。而學習策略的種類有以下四類。(1) 可以從學習材料中,選擇並專注於重要訊息。(2)有效的編碼策略,便於將 來容易提取。(3)可以知道何種學習策略在何種條件下較有效。(4)可以有效 監控自己的學習策略。

Mckeachie et, al. (1987)將學習策略分三大類:(1)認知策略(cognition strategies): 分 為 複 誦 、 精 緻 化 和 組 織 等 策 略 。(2) 後 設 認 知 策 略 (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分為計劃、監控、規範等策略。(3)資源經營策 略( resource management strategies ):分為時間經營、研讀環境經營、努力 經營和他人支持等。

陳李綢(1988)將學習策略分為記憶策略、理解策略及後設認知策略。

記憶策略包括畫線法、作摘要、記憶術等;理解策略包括發問問題、作筆記、

文章分析等;後設認知策略包括分析、計劃、方法、執行、監控、修正等。

吳靜吉和程炳林(1993)將學習策略分為認知策略、後設認知策略。認 知策略包括複誦策略-注意、精緻化策略-統整、組織策略建構及批判思考 策略等;後設認知策略包括計劃策略、監控策略及規範策略等。

盧青延(1993)學習策略包含兩個層面,一是內在或心理的操作層面,

如學習者如何去辨認、理解和保留訊息等;另一方面是外在的可觀察的操作

層面,如尋求協助、研讀環境的建構、讀書時間的安排等。

黃德祥(1995)將學習策略分為六大類:(1)訊息處理策略:知識與訊息 的獲得、提取、保留與回憶。(2)精緻化策略:如重組、統整、轉化、摘要、

創造等。(3)後設認知策略:指個體設定目標、監控學習過程、評鑑學習結 果的策略。(4)支持性策略:對時間安排、集中注意力、尋求協助等策略。

(5)環境策略:佈置學習環境、克服干擾等策略。(6)主動策略:做筆記、保 留考試資料等策略。

程炳程(2002)的自我調整學習歷程模式中將閱讀策略分為五種層面計

畫策略、訊息選擇策略、精緻化策略、監控策略與調整策略等。

綜合上述,本研究採取 McKeachie et, al. (1987)對學習策略的分類為主 軸,將學習策略量表工具分為三大部份,包括認知策略、後設認知策略、

及資源管理策略,並參考吳靜吉與程炳林(1991)的學習策略研究調查工 具,再針對三大部份發展內部的八個次構面,編製適合本研究的問卷。

三、 學習策略的測量工具

國內外分析研究學習策略的工具為數眾多,通常是標準化量表,具有 一定的信度與效度。而各種測量學習策略的研究工具大致可分為行為觀點 取向、認知觀點取向、動機觀點取向、認知-動機取向觀點等四個面向,為 使能清楚了解各種面向的學習策略測驗工具,茲將其依上述分類敘述如 下。

(一) 行為觀點取向的評量工具

行為觀點取向的學習策略評量工具,乃是假設學習者的外在環境條件 與外顯的行為表現,彼此會產生交互影響,導致有效的學習。有關量表的 設計,主要在探求有哪些外在環境或行為對學習有所影響及其影響程度。

如評估學習者時間經營、做筆記、劃重點、讀書地點、讀書時機的選擇等,

皆屬行為觀點取向的學者關注的焦點。

許多者依不同研究對象,針對學習習慣設計調查量表,Brown &

Holtzman 在1955年發展的「學習習慣和態度調查表」( Survey of Study Habits and Attitudes ),簡稱 SSHA ,此測驗內容包括:(1)避免拖延;(2) 工作方法;(3)學習習慣;(4)教師支持;(5)教育接納;(6)學習態度;(7)學 習導向等七項策略,測驗對象分別為大學生及中學生(張翠倫,2003)。

(二) 認知觀點取向的評量工具

認知觀點取向的學習策略評量工具,係以訊息處理的學習歷程為主要 依據,假設學生在獲得、保留或從記憶中提取訊息的方法因人而異,並且 視學生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認知觀點取向的評量工具所評量的策略包括 了心像、文字精緻化、分類和對學習情境的認知組織等學習策略。

Schmeck 、 Ribich & Ramanaish 在 1977 年 共 同 發 展 「 Inventory of Learning Process 」量表,其測驗內容:(1)記憶事實;(2)講求讀書方法;

(3)精緻化過程;(4)深入過程等四個分量表,共64 題,測驗對象為國中生。

陳英豪、林正文與李坤崇等在民國八十年共同發展「國小學生學習適應量 表」其測驗內容:(1)學習方法;(2)學習習慣;(3)學習環境;(4)身心適應,

測驗對象為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生 (郭宜君,1996) 。

(三)動機觀點取向的評量工具

動機觀點取向的學習策略評量工具,著重學習者的情意與人格特質對 學習者所產生的影響,可分為焦慮層面和歸因層面。整體而言,大部份學 者認為,學習策略是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為了提昇自己的學習成效所 運用有助於知識的獲得、統整、保留和回憶的任何行為或思考的活動,而 動機策略乃是學習策略的一部分。所以目前較少研究,是以動機觀點作為 學生的學習策略評量工具的。(張翠倫,2003)。

(四)認知-動機取向觀點的評量工具

認知-動機觀點取向的學習策略評量工具,是以學習者的學習是認知歷 程與動機互動的結果為基本假設,強調評量所得的結果可以做為「學習剖 面圖」( learning profiles ),藉此多層面的評量學習者的學習(張翠倫,2003)。

以下就研究者所蒐集到有關認知-動機取向觀點的評量工具,說明如下。

吳靜吉、程炳林等在民國80年共同發展「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 」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簡稱為( MSLQ ),測驗對 象為中小學生,其測驗內容:認知、自我調適、資源經營等三個分量表。

李咏吟、張德榮、陳慶福、林本喬與韓楷聖等人在民國82年共同編製

「國中生學習與讀態書策略量表」,其測驗內容:學習的態度與動機、專 心、時間管理、訊息處理、閱讀理解、解決學習困難的策略、自我測驗、

考試策略、焦慮等九個分量表共78 題,測驗對象為國中生。(郭宜君,民 1996)

國內外衡量學習策略之工具很多,多以量表的方式。本研究最終選 擇,以認知-動機取向觀點進行數學學習策略量表編製。綜合文獻與參考吳 靜吉、程炳林共同編製「國中生學習與讀書策略量表」,並依國中生學習 過程與方式不同,將其測驗內容為認知、自我調適、資源經營等三個分量 表,將其中的自我調適修改為後設認知策略。

貳、數學學習策略的基本理論

學習策略能夠在學習過程中,任何用來引導學習者促進學習效果的活 動(Mayer,1988)。依 Pinch、Smith & Mckeachie (1987)與吳靜吉、程炳 林對數學學習策略的分類,分別說明。

(一)認知策略

將認知策略分為:背誦( rehearsal )、精緻化( elaboration )與組織化 ( organization )。背誦策略是對所接受訊息重複背誦,也是學習最基本而初

淺的策略,任何學科最入門的知識都需這種學習方式,但是只使用背誦策 略,無法完成複雜的學習目標。精緻化策略是對新資訊進行類比或摘要等

淺的策略,任何學科最入門的知識都需這種學習方式,但是只使用背誦策 略,無法完成複雜的學習目標。精緻化策略是對新資訊進行類比或摘要等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