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3-1 實驗藥品與設備

3-1.1 實驗藥品與氣體

1.硝酸銀(silver nitrate):SHOWA,純度 99.8 wt%

2.檸檬酸鈉(sodium citrate):Riedel-deHaen,純度 99.5 wt%

3.硼氫化鈉(sodium borohydride):Sigma-Aldrich,純度>98.5 wt%

4.溴化十六烷三甲基銨(hexadec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 CTAB):

ACROS,純度>99 wt%

5.氫氧化鈉(sodium hydroxide):SHOWA,純度 96 wt%

6.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Kanto Chemical co.,純度 99.5 wt%

7.氫氧化鉀(potassium hydroxide):SHOWA,純度 85 wt%

8.氨水(ammonia solution):SHOWA,純度 28 wt%

9.葡萄糖(glucose):Merck,純度 99 wt%

10.硝酸鑭(lanthanium (Ⅲ) nitrate hexahydrate):Alfa Aesar,純度 99.9 wt%

11.硝酸鈷(cobolt(Ⅱ) nitrate hexahydrate):SHOWA,純度 98 wt%

12.硝酸鈣(calcium (Ⅱ)nitrate tetrahydrate):Riedel-deHaen,純度 99 wt%

13.氧化釕(ruthenium(Ⅳ) oxide):SHOWA,純度 99.9 wt%

14.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TFE):DUTAI,純度 60 wt%

34

15.BP2000(black pearl 2000):台灣電力公司綜合研究所提供 16.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長春化工,5 wt%

17.碳布:中科院提供

18.氮氣(nitrogen):建仁股份有限公司,99.95%

19.氧氣(oxygen):建仁股份有限公司,99.95%

20.空氣(air):建仁股份有限公司

3-1.2 實驗設備

1.電子天帄:Precisa,model XS 225A 2.加熱攪拌器:COFNING

3.超音波震盪器:TOHAMA D200H

4.超高溫電器管狀爐:YOKOGAWA,model UP350E 5.小型滾壓機:怡生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6.去離子水機:SUNTEX RM-220 7.高壓釜:宸昶企業-內容量 100 mL 8.離心機:HSIANGTAI

9.電化學系統:Solartron,SIC 1287 10.掃描式電子顯微鏡:Hitachi JSM 6500 11.穿透式電子顯微鏡:Philip TECNAI20

12.BET 表面基測定儀:QUANTACHROME NOVA 1000e

35

13.x-ray 繞射儀:Siemens D5000 14.UV-VIS:AGILENT 8453

3-2 實驗流程:

3-2.1 全部實驗流程:

圖 3.1 全部實驗流程圖。

36

3-2.2 鈣鈦礦氧化物合成

圖 3.2 La0.6Ca0.4CoxRu1-xO3鈣鈦礦氧化物合成。

37

3-2.3 棒狀奈米銀合成

圖 3.3 棒狀奈米銀合成流程圖。

38

3-2.4 線狀奈米銀合成

圖 3.4 線狀奈米銀合成流程圖。

39

3-2.5 立方體奈米銀合成

圖 3.5 立方體奈米銀合成流程圖。

40

3-3 催化劑合成

3-3.1 製備 La0.6Ca0.4CoxRu1-xO3 催化劑-固態燒結法

a) 依莫爾比例分別秤取硝酸鑭、硝酸鈣、硝酸鈷、氧化釕粉末,利 用研缽研磨均勻混合。製備不同 Ru 比例之 La0.6Ca0.4CoxRu1-xO3 鈣 鈦礦氧化物(La0.6Ca0.4CoO3、La0.6Ca0.4Co0.8Ru0..2O3

La0.6Ca0.4Co0.6Ru0.4O3、La0.6Ca0.4Co0.5Ru0.5O3、La0.6Ca0.4Co0.4Ru0.6O3、 La0.6Ca0.4Co0.2Ru0.8O3)粉末。

b) 置於爐管中燒結,升溫速率:5℃/min,加溫至 600℃,在空氣氣 氛下持溫 4 小時,爐冷至室溫。

c) 得到黑色粉末,再利用研缽研磨。

d) 再置於爐管中燒結,升溫速率:5℃/min,加溫至 800℃,在空氣 氣氛下持溫 4 小時,爐冷至室溫。

e) 得到黑色粉末,研磨後儲存於藥膏盒中,即製備完成 La0.6Ca0.4CoO3、 La0.6Ca0.4Co0.8Ru0..2O3、La0.6Ca0.4Co0.6Ru0.4O3、La0.6Ca0.4Co0.5Ru0.5O3、 La0.6Ca0.4Co0.4Ru0.6O3、La0.6Ca0.4Co0.2Ru0.8O3粉末。

f) 電極製作:分別秤取 0.3 g 鈣鈦礦氧化物催化劑、0.3 g BP2000 碳 材、0.5 g 的 60 wt% 聚四氟乙烯(PTFE)與 2 g 的 5 wt% 聚乙烯醇 (PVA) ,其重量比為 3:3:3:1。利用均質機均勻分散於 10 mL 去離子水中,攪拌 5 分鐘後,得到均勻混合之漿料;混合均勻後,

41

塗佈於異能科技公司生產的氣體擴散層;此外,為了去除殘餘的 溶劑,將電極放入 350 °C 的高溫箱型爐中,熱處理 30 分鐘。熱處 理後,將製作好電極滾壓成約 0.3 μm 的膜厚,即為電化學量測時 的工作電極 (working electrode)。

3-3.2 棒狀奈米銀、線狀奈米銀結構合成-晶種成長法 a) 晶種合成 (3-5 nm Ag nanoparticle):

1. 配製含 0.25 mM AgNO3和 0.25 mM sodium citrate 水溶液 20 mL 2. 於冰浴條件下新鮮配製 10 mM NaBH4 還原劑水溶液,取 0.6

mL NaBH4 水溶液加入步驟 1 溶液中,劇烈攪拌混合。

3. 靜置 2 小時,即合成晶種溶液。晶種溶液配製完成 5 小時後不 可使用。

b) 成長步驟 (nanorod):

1. 分別配製 80 mM CTAB (hexadec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 界面活性劑水溶液、10 mM AgNO3 水溶液、100 mM ascorbic acid 還原劑水溶液。

2. 取 80 mM 10 mL CTAB、10 mM 0.25 mL AgNO3、100 mM 0.5 mL ascorbic acid 水溶液均勻混合,重複此步驟,配製三瓶相同的溶 液。

42

3. 分別加入不同量的晶種溶液(0.5 mL、0.13 mL、0.6 mL)於步驟 2 溶液中,製備不同深寬比(aspect ratio)的棒狀奈米銀結構。

4. 最後再加入 0.1 mL 1M NaOH 水溶液於上述溶液中,均勻混合。

1-10 分鐘內即產生顏色變化,不同晶種體積分別產生不同顏色 變化。

5. 静置 1 小時。以離心速度 6000 rpm 離心 20 min,丟棄上層液,

再以 3000 rpm 水洗 離心 10 min,收集沉澱物。即合成不同深 寬比之奈米棒狀銀結構。

c) 成長步驟 (nanowire):

1. 分別配製 80 mM CTAB (hexadec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 界面活性劑水溶液、10 mM AgNO3 水溶液、100 mM ascorbic acid 還原劑水溶液。

2. 取 80 mM 93 mL CTAB、10 mM 2.5 mL AgNO3、100 mM 5 mL ascorbic acid 水溶液均勻混合。

3. 加入 2.5 mL 晶種溶液於上述步驟之溶液中。

4. 最後加入 0.5 mL 1M NaOH 水溶液於上述溶液中,均勻混合。

5. 静置 2 小時。以離心速度 6000 rpm 離心 20 min,丟棄上層液,

再以 3000 rpm 水洗 離心 10 min,收集沉澱物。即合成線狀奈 米銀結構。

43

d) 電極製作:將棒/線狀奈米銀直接塗佈於2 × 2 cm 經疏水處理過的 碳布上,烘乾製成。

3-3.3 立方體奈米結構銀合成-水熱法 a) 配製 10 mM 銀氨錯離子水溶液:

1. 秤取 0.1699 g AgNO3溶於 20 mL 水溶液中。

2. 緩慢滴入 1 M NH3 水溶液,溶液由澄清變為土黃色,繼續滴入 NH3 水溶液直到再次澄清為止。

3. 將上述溶液稀釋至 100ml 為止,即配製完成 10mM [Ag(NH3)2]+ 水溶液。

b) 分別配製 7.5 mM glucose 水溶液與 50 mM CTAB 水溶液。

c) 取 10 mM 25 mL [Ag(NH3)2]+水溶液、7.5 mM 50mL glucose 水溶液、

50mM 15ml CTAB 水溶液將其放置於容量為 100 mL 的鐵氟龍瓶中,

均勻混合。

d) 將鐵氟龍瓶放入高壓釜中密封,放置於烘箱中,加熱至 120-160℃,

8-18 小時。

e) 待其自然冷卻至室溫,取出以 6000 rpm 轉速離心 20 分鐘。蒐集 沉澱物即合成正方體結構奈米銀。

f) 電極製作:將立方體奈米銀直接塗佈於2 × 2cm 經疏水處理過之碳

44

布上,烘乾製成。

3-4 分析儀器

3-4.1 定性分析

a) X 光繞射分析儀(XRD) [45]:

試樣在受到單色 X 光 (波長為 λ)照射時,當試樣中某些粒子之面 間 距 d 中 之 格 子面 (hkl)測 物 之 , 對 入 射 X 光 剛 好 傾 斜 θ 角 (Bragg’angle),符合布拉格 (Bragg’s)公式:nλ=2dsinθ 時,此時入射 之 X 光會產生繞射。將所得結果與 JCPDS 軟體對照,找出觸媒之晶 體結構資料。本實驗所使用之 X 光繞射分析儀為 Siemens D5000,使 用Cu Kα (λ=1.5418 Å)作為激發源,使用 θ-2θ 模式,掃描角度為 20~80 度,掃描速率為 2.4°/min。

b) 穿透式電子顯微鏡 (TEM):

穿透式電子顯微鏡具有極高的穿透能力及高解析度,已成為材料 科學研究上極有效的工具之一。藉由穿透式電子顯微鏡進行材料分析 主要可得到以下三種訊息:(1)擷取穿透物質的電子 (transmitted electron)或彈性散射電子 (elastic scattering electron)而成像;(2)由電 子繞射圖樣 (diffraction pattern),作為微細組織和晶體結構之研究;(3)

搭配 X-光能譜分析儀 (EDX)或電子能量散失分析儀 (electron energy

45

loss spectroscope, EELS)作化學成份分析。本實驗採用之 TEM 為 Philip TECNAI20 利用 TEM 觀察探討經催化劑的結構與形貌,有助於與電

46

47

測量相對輸出電壓的改變,以此電流與電壓之變化量做圖。在曲線中,

極化現象為偏離理想電極特性行為的表現,且可藉此判斷觸媒電極特 性優劣。

雙效觸媒電極研究中,使用三電極的半電池反應;其中以氣體擴 散陰極為工作電極,電極反應面積為 3 cm2;輔助電極為鍍上氧化釕 與氧化銥的鈦網;以 Ag/AgCl 標準電極為參考電極,電解質為 30 wt%

氫氧化鉀 (KOH)。整體的電化學裝置可見於圖 3.6。

圖 3.6 電化學裝置。

b) 定 電 流 放 電 ( 氧 氣 還 原 ) 或 充 電 ( 氧 氣 生 成 ) 測 試 (galvanostatic test):

同樣採用三電極的半電池反應,定電流放電實驗中,量測陰極在

48

給予固定電流時的充電和放電能力,測試條件範圍為 10~200 mA/cm2, 觀測其電壓輸出值之穩定性,實驗裝置如圖 3.6。

c) 長時間充放電測試:

採用三電極的半電池反應,給予固定 30 mA/cm2電流放電 100 小 時,再給予 30 mA/cm2電流充電 100 小時,測試觀測其電壓輸出值之 穩定性,以此可得知實際電池運作時的穩定度與耐久度,實驗裝置圖 同上。

奈米棒狀銀研究中,使用三電極的半電池反應,將催化劑塗佈於 以經過疏水處理後的碳布做為工作電極;輔助電極為鍍上氧化釕與氧 化銥的鈦網;以 Ag/AgCl 標準電極為參考電極,電極反應面積為 1cm2, 電解質為 30 wt%氫氧化鉀 (KOH)。整體的電化學裝置可見於圖 3.7。

圖 3.7 電化學裝置圖

49

d)電流對電壓極化曲線 (potentiodynamic test):

電流對電壓極化曲線為在測試中逐漸增加電壓輸出量(1 mV/sec),

測量相對輸出電流的改變,以此電流與電壓之變化量做圖。在曲線中,

極化現象為偏離理想電極特性行為的表現,且可藉此判斷觸媒電極特 性優劣。

立方體奈米銀研究中,亦使用三電極的半電池反應,其中以 2 × 2 cm2塗佈奈米銀觸媒於經過疏水處理之碳布上做為工作電極;

輔助電極為 8 cm2鉑片;參考電極為 Ag/AgCl 標準電極,電極反應面 積為 1 cm2;電解質為 1 M 氫氧化鉀 (KOH)。實驗裝置圖如圖 3.8

圖 3.8 電化學裝置 [47]。

50

第四章 實驗結果與討論

4-1 La

0.6

Ca

0.4

Co

x

Ru

1-x

O

3鈣鈦礦氧化物催化劑對氧氣還原反 應催化活性探討

4-1.1 La0.6Ca0.4CoxRu1-xO3鈣鈦礦氧化物 XRD 分析

圖4.1為不同Ru比例的La0.6Ca0.4CoxRu1-xO3鈣鈦礦氧化物XRD比 較圖。由圖可以發現利用固態燒結法,經由600℃燒結4小時後,研磨 均勻再以800 ℃同樣條件下燒結4小時,所合成的催化劑(不同Ru比例 La0.6Ca0.4CoxRu1-xO3鈣鈦礦氧化物)可以明顯看出有La0.6Ca0.4CoO3 鈣 鈦礦氧化物 (Perovskite)的晶相生成,其為菱形六面體 (Rhombohedral) 結構,將圖4.1 之XRD圖與標準資料庫JCPDS中的La0.6Ca0.4CoO3比對,

發現經由此方法的合成的鈣鈦礦氧化物與標準資料(JCPDS-36-1389) 的 晶 相 完 全 相 符 , 明 確 顯 現 出 成 功 的 合 成 鈣 鈦 礦 氧 化 物 (La0.6Ca0.4CoxRu1-xO3) , 而 其 中 僅 有 La0.6Ca0.4RuO3此 樣 品 中 發 現 有 RuO2的特性繞射峰產生,顯示有RuO2的晶相生成。換句話說,除了 La0.6Ca0.4RuO3催化劑,其他比例的La0.6Ca0.4CoxRu1-xO3鈣鈦礦氧化物 皆成功的將Ru+4取代了Co+3於鈣鈦礦氧化物中的位置,將Ru參雜 (doping)至La0.6Ca0.4CoO3中。仔細比對JCPDS發現La0.6Ca0.4CoO3的特 性繞射峰有少許位移現象發生,繞射峰有些微的往小角度的方向位移,

推測其原因是由於將較大的Ru(0.68 Å )離子取代了相對上較小的

51

52

53

成,其元素莫爾比為 La:Ca:Co:Ru=0.64:0.40:0.21:0.74,其 趨勢大致與當初合成時比例相符,但有些微誤差的存在,推測可能由 於機器量測造成誤差。其元素組成比例可由表 4.2 獲得。

更進一步分析,經由 EDX 之 mapping 的結果發現四種元素均均 勻分散於 La0.6Ca0.4Co0.2Ru0.8O3鈣鈦礦氧化物,由此印證確實成功的 將 Ru 參雜至此鈣鈦礦氧化物中。圖 4.4、圖 4.5 La0.6Ca0.4Co0.2Ru0.8O3

鈣鈦礦氧化物的 EDX 分析結果。

La0.6Ca0.4CoO3 La0.6Ca0.4Co0.8Ru0.2O3

La0.6Ca0.4Co0.6Ru0.4O3 La0.6Ca0.4Co0.4Ru0.6O3

a) b)

c) d)

54

La0.6Ca0.4Co0.2Ru0.8O3

圖 4.3 La0.6Ca0.4CoxRu1-xO3 之 SEM 影 像 , a) La0.6Ca0.4CoO3 b) La0.6Ca0.4Co0.8Ru0.2O3 c) La0.6Ca0.4Co0.6Ru0.4O3 d) La0.6Ca0.4Co0.4Ru0.6O3 e) La0.6Ca0.4Co0.2Ru0.8O3 SEM 影像。

圖 4.4 La0.6Ca0.4Co0.2Ru0.8O3 SEM 影像與 EDX 結果。

e)

55

圖 4.5 La0.6Ca0.4Co0.2Ru0.8O3 EDX 之 mapping 結果。

表 4.2 元素組成。

Element Weight(%) Atomic(%)

La 46.42 32.25

Ca 8.38 20.18

Co 6.45 10.56

Ru 38.75 37.01

Total 100 100

4-1.3 La0.6Ca0.4CoxRu1-xO3鈣鈦礦氧化物比表面積測試

將合成不同 Ru 比例的 La0.6Ca0.4CoxRu1-xO3鈣鈦礦氧化物做比表 面積測試,其結果如下表 4.3 顯示,由表可以得知不同 Ru 比例的 La0.6Ca0.4CoxRu1-xO3鈣鈦礦氧化物比表面積範圍大約介於 7 m2/g 到 10

將合成不同 Ru 比例的 La0.6Ca0.4CoxRu1-xO3鈣鈦礦氧化物做比表 面積測試,其結果如下表 4.3 顯示,由表可以得知不同 Ru 比例的 La0.6Ca0.4CoxRu1-xO3鈣鈦礦氧化物比表面積範圍大約介於 7 m2/g 到 1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