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元素,以實驗階段性的方式來探討紙藝結構、外觀設計與燈具表現的形式,並設 計出以紙藝為創作手法的燈飾。

1-5 論文研究架構

本論文研究架構可分為五個章節,分別為緒論、文獻探討、分析與結果、設 計創作、結論與建議。

第一章:緒論

針對本研究目的、研究目標以及整體論文組織架構進行之說明。

第二章:文獻探討

本章旨的研究背景可分為兩個部分,主要為紙材的相關文獻與燈具的設計研 究與探討,在紙材的探討上,包含紙的起源、製造與種類、功能與應用以及針對 紙藝變化之研究,進行評估紙藝的創作方向。而燈具的研究與探討部分,主要探 討燈的起源與演進、人工光源與燈具的種類、設計發展與材質應用等資料文獻,

作為後續個人創作的依據基礎。

第三章:分析與結果

於案例分析階段主要蒐集市面上以紙材做為燈具之設計,並歸類其紙藝產品 類型與種類,研究其透過剪紙、摺紙、紙雕、紙漿塑模等紙藝技法運用於生活中,

尋找未來可作為燈飾之紙藝類型,並整合與分析其研究結果。

第四章:設計創作

針對文獻探討與案例分析的結果,作為應用與驗證設計創作之依據,以紙藝 技法為基礎,研究其燈具類型與透光程度之差別,進行發想與創作,後續導入於 燈飾產品之設計。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綜合本研究的分析與歸納,根據個人創作之構想進行創作,於最終的結果提 出相關的結論與建議,並作為後續研究或相關設計發展方向之參考依據。

6

1-6 研究與創作流程

經由上述的創作研究架構,將紙藝逐漸導入於燈飾設計之過程中,並根據文 獻內容探討、案例分析結果以及創作實驗成果來提出紙藝本身所給予的變化性,

作為設計師後續對於傳統紙藝運用創作之建議。本創作研究架構如圖 3-1 所示。

圖1-1 研究與創作流程圖 研究方法與架構

文獻蒐集與探討

 紙材的探討

 紙藝的探討

 燈具的探討

案例分析結果與探討

 摺紙燈

 剪紙燈

 紙雕燈

 紙漿塑模燈

 其他紙藝燈

測光實驗與結果

 紙材測光實驗

 結果分析

研究結果彙整

綜合創作結論與建議 創作發想階段

 紙藝燈飾作品

 燈飾構想發展

燈飾產品創作與過程 研究背景、目的與目標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文獻探討

在日常生活中,紙材充斥在我們的四周,許多產品都是以紙為材料製作。本 設計研究藉由探討紙材的特性與表現手法,搭配紙藝風格並運用於以燈飾為例的 設計創作。在文獻部分先以探討紙材的相關資訊開始進行,包含紙材的製造與種 類,進一步探討紙藝發展的可能性,以及現有紙材產品的案例分析。最後探討燈 具的演進與設計發展,並分析歸納出可搭配紙材創作的燈具種類,從中尋找出一 些設計元素及架構,作為後續設計創作的理論基礎。

2-1 紙材的探討

2-1-1 紙的起源與定義

造紙的發明為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性,從一開始的書寫與記事的需求,讓人 們可以透過紙張來傳遞資訊,隨著造紙技術的發展成熟之下,紙的功用已經不再 只是當初的記事與文化傳播的用途。現今紙材更廣泛的運用於日常生活中,透過 不同的表現手法,讓原本單調的紙材衍生出許多生命,不論是用在紙類產品、裝 飾藝術、包裝等等,皆能運用紙材的特性產生出不同的效果。

紙為中國所發明的,之後發展出兩套傳統 : 一種屬於東方的,主要以麻、韌

皮以及竹材為原料,經由化學處理和手工製作以保持纖維的精純,延長保存性及 耐久性,其製造出的紙材主要為書畫的用途。另一種屬於西方的,在初期以破布 為主,在後期由於破布的供不應求,改用以木材為原料並且透過機器的大量製造,

使用的範圍更大,但增加了實用性卻都不耐保存(陳大川, 1988)。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之一,經由調查結果早在兩千多年前 西漢的廢墟遺址就已經出現紙的蹤跡,由於當時以麻或苧麻為原料所製造出的紙 質十分粗糙,因此並不是用來書寫,隨著造紙技術的發展,於西漢末東漢初時開 始製造出適用於書寫的紙質(台灣中興紙業公司, 2009)。蔡倫雖然不是紙的發明 者,但他結合了前人造紙的經驗,改良了造紙技術,採用樹皮、麻頭、破布等原 料製造了便於書寫的紙張,紙才比較廣泛的用於書寫,因此書籍的產量大增,促

8

9

疊而成的薄片,經由烘乾過後所得到的即是紙(造紙史話編寫組, 1985)。而紙的 定義應滿足下列四個要素:(潘吉星, 1994)

1. 原料 : 必須是經由植物纖維所製成的,而並非人造纖維或合成材料所製成的非 傳統定義的紙。

2. 製作過程:以植物纖維為原料經由加工提煉、蒸煮、成漿、抄造以及最後的乾 燥等程序製作而成。

3. 表面形態:紙材的表面應具備平滑、柔韌,纖維經由均勻的交疊與分布,整體 呈現薄片狀。

4. 用途:用於書寫、印刷、包裝等。

蔡倫以前的紙,古人和今人都有不同的意見,合理的推斷後認為以前的紙可 能是絲織品,從「紙」字是從絞絲邊,可以得知與編織有關,並且為專供書寫作 用的縑帛別稱,與蔡倫的植物纖維造紙有所區分。東漢許慎所著作的《說文解字》

對紙的解釋:「紙,絮一苫也」(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8)。絮,又定義為「敝 綿」,定義為破舊的絲綿或絲綿的亂絮;苫,定義為「潎絮簀」也就是水中擊絮的 篾席。

2-1-2 紙的製造

紙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產品,運用的層面也十分廣泛,在古時候 必須經由繁雜的手工程序製作,不像現在可由機械化大量製造,不僅節省了許多 時間,更可達到品質的一致性。探討紙的製造方式,可歸納出兩種:一種是遵循 古代的傳統手工造紙;另一種是機械化的造紙技術(周冠宇, 2009)。

1. 傳統手工造紙,根據廣興紙寮(2011)網站所提出的手工造紙流程大致上可分幾個 步驟:

(1) 取材:造紙的原理是纖維的重組技術,以不同種類的纖維會製作出不同的紙張,

纖維是取自於各種天然的植物,經由不同的加工程序後製成的紙。

10

(2) 蒸煮:原料經由蒸煮過程能加速植物纖維的分離,早期爐身用磚砌成,鍋是鐵 板製程,鐵鍋下半截埋入爐裡,上方有個大蒸籠,在當時以木材蒸煮十分費時,

在動力發達後已經改為分離式鍋爐,讓蒸煮過程更安全與更便利。

(3) 漂洗:蒸煮後的纖維,需要大量的水洗滌。煮爛的原料放進加入漂白劑的泡水 槽裡,歷經 12-14 小時浸泡的時間,以大量清水洗滌漂白劑,之後利用人工除 皮並搥打成棉狀的纖維料。

(4) 打漿:漂洗後的纖維原料為漿狀,作打漿處理,形成所謂的紙漿。打漿的作用 在於分解纖維,讓抄出的紙張不會有成塊或成片。

(5) 抄紙:抄紙的原理是將紙漿的纖維重新組合,是造紙過程中最為奇妙的手續。

抄紙的水量多寡決定紙張的厚度,抄紙師父的手藝需依照經驗來控制每一張紙 的均勻度與厚度,透過雙手來回擺盪,水份沿著竹簾縫隙中瀝去,纖維平均分 佈在竹簾上,最終形成一張紙。

(6) 壓紙:紙漿在經過抄紙成紙的狀態後,接下來需要再將水分壓榨去除。壓榨的 速度與輕重需要憑經驗,否則會因為速度過急或用力過度引起紙張的破碎,而 壓榨的目的在於榨出水份與將紙張壓的更密集,所以需要 6-8 小時左右才能完 工。

(7) 烘紙:一疊疊壓榨後的紙形成像豆腐似的狀態,接下來即可烘焙成紙。抄紙師 父會放置一條細尼龍線在紙邊,烘紙時先將一根細長木棒放在有尼龍線的紙邊 上,再把紙張拉起讓紙線與木棒接合,也讓紙張舒展開來,挑起後再放入烘台 鐵板上。

(8) 成紙:紙豆腐經由溫度的烘培之下,形成一張張珍貴的手工紙。以 80°C 左右 的蒸氣間接溫度加熱,全乾後再進行裁邊,完成的就是我們用來書寫、繪畫的 紙材。

2. 機械化造紙,隨著造紙技術的發達,現在我們生活中所用到的紙幾乎都是由機 械化所製造的,透過機械化式的生產製造,所製造出來的紙張品質更好、種類 更多,也節省許多人力。但是與傳統手工所製造出來的紙也有所差異,不論是

11

紙的表面紋理與質感,皆有很大的不同。根據(台灣中興紙業公司, 2009)所提 出的紙張製造過程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 散漿:在漿片等原料中加入水,並將其分散混合。

(2) 磨漿:目的是達到細纖維化,增加纖維間的交織作用與改變纖維形態。

(3) 網部:使紙料從頭箱流出在循環的銅絲網或塑膠網上做均勻的分佈和交織。

(4) 壓榨:將從網面移開的濕紙引到一附有毛布的兩個滾轆間,並藉由滾轆的壓 擠 和毛布的吸水作用,讓濕紙作進一步的脫水,這個過程能讓紙質變的緊密,

以改善紙面,並增加紙的強度。

(5) 乾燥:經由壓榨過後的濕紙,其含水量仍然高達 52~70%,此時無法再利用機 械力來壓除剩餘的水分,必須改讓濕紙經過許多個內通熱蒸氣的圓筒表面 使紙達到乾燥。

(6) 上膠、塗佈:經過機上作表面上膠或塗佈處理以加強紙張表面的強度。

(7) 乾燥:經由機上上膠或塗佈後,水分再次增加,此時需作第二次乾燥處理。

(8) 壓光:將乾燥過後的紙匹經過一組由二至八支滾轆所組成的壓工機,藉轆面與 紙面間產生的壓力,使紙張表面更為平滑和緊密,且較具有光澤。

(9) 捲取:將已完成抄紙各項程序的紙匹,捲成筒狀,以方便裁切,並在捲紙的同 時檢查紙的重量、寬度和品質,以便作調整和控制。

(10) 複捲:將原紙分割成適當的小紙捲,作為成品或裁切使用。

(11) 裁切:將小紙捲以裁紙機裁成一張張的平張紙。

(11) 裁切:將小紙捲以裁紙機裁成一張張的平張紙。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