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劍道運動得分的生物力學要素非常多,各方面都易兼顧到才能獲勝,

不僅需要接受長時間的訓練,更需要本身對於劍道運動的熟練度以及比賽 的靈敏度。從文獻可以觀察出,較優秀的選手,打擊時關節的變化角度都 比低段者來的小,因為較小的角度可以節省攻擊的時間,想當然攻擊速度 也比低段者快,且打擊的力量並沒有因此而減少,打擊時間也較短,綜合 以上可以了解雙方在比賽時的差距,如此一來更能掌握出比賽勝利的契機。

以上文獻內容都是以矢狀面來探討運動學的差異,然後對於額狀面的研究 卻還沒有發現,因此是否在額狀面有著我們在劍道打擊時有著關鍵性的因 素?有待我們去探討,如此就能更精確的分析在動作上的差異。綜觀這些 差距想要彌補的話需要經過長時間不斷的練習,但如何將這些差距很仔細 地被提出,需要有更精密的計算方式以及儀器的更新才能更上一層樓,因 此,本研究利用三維光學攝影機以及Kislter三維測力板、Nesus分析軟體來 做分析,期望可以用做最精準的方式來做研究,使之研究結果能提供給教 練或者是初學者在練習期中做最正確的練習方式,達到最高效果、高效率 的練習方式,且能在比賽中有一大斬獲。

15

參、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大專男子甲組選手八名、乙組選手八名進行實驗,甲組:

平均年齡 21.5±1.2 歲、劍齡 10.4±2.1 年,平均身高 171.0±4.0 公分、體重 67.5±11.9 公斤。乙組:平均年齡 21.1±4.0、平均劍齡 3.8±1.0 年,平均身 高 173.6±11.9 公分,平均體重 68.5±2.1 公斤。兩者劍道選手一年內均無任 何身體病痛與下肢或上肢傷害,且自願參與本實驗,實驗前會告知所有受 試者本實驗目的、流程步驟以及填寫受試者基本資料與同意書,並在同意 書上簽名,表示願意參與本實驗。實驗參與者基本資料如下。

表 3-1 大專劍道選手資本資料

參數 甲組(Mean±SD) 乙組(Mean±SD) 年齡(歲) 21.5±1.2 21.1±4.0 身高(cm) 171.0±4.0 173.6±11.9 體重(kg) 67.5±11.9 68.5±2.1 劍齡(year) 10.4±2.1 3.8±1.0

第二節 實驗時間及地點 一、中華民國 101年3月至5月

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生物力學實驗室

16

第三節 實驗流程

人體肢段測量 受試者填寫同意書

動態校正(T 形校正棒)

靜態校正(L-frame)、測力板校正

受試者熱身

資料分析

運動學參數 地面反作用力

統計分析

攝影機架設 場地布置

進行打擊面部、手部、腹部實驗

圖 3-1 實驗流程圖

17

第四節 實驗器材

(一)10台Vicon motion system MX紅外線高速攝影機,擷取頻率 300Hz。

圖3-2 Vicon紅外線光學攝影機 (二)Vicon電腦主機一台。

(三)Vicon Nexus 1.6動作分析軟體一套。

圖3-3 Vicon Nexus 1.6分析軟體 (四)L-frame 參考架和T型校正棒。

圖3-4 L-frame 圖3-5 T型校正棒

18

(五)三維測力板兩塊(Kislter Instruments, Inc., Swiss),大塊力板長寬 為90cm*60cm;小塊力板為60cm*40cm,分別收取左腳以及右腳地面反作 用力值,擷取頻率1500Hz。

圖3-6 Kislter測力板兩塊 (六)測力板放大器。

圖3-7 測力板放大器

(九)劍道護具一套、實驗用劍使用大專男生以上專用劍(圖3-9),長 度三尺九吋(120cm),重量510g。

圖3-9 大專男生專用竹劍 (十)實驗反光球數顆。

(十一)AD類比轉數位卡。

(十二)透氣膠帶數捲。

19

(十三)實驗用假人(圖3-10),高度1.70公尺。

圖3-10 劍道練習用假人

20

第五節 儀器架設與場地佈置

本研究儀器架設如圖3-11所示,利用10台vicon光學攝影機以及兩塊測 力板來做實驗,在攝影機所能照射的範圍內擺設一尊劍道訓練專用假人供 選手做打擊,受試者分別朝指定方向來做攻擊。

受試者

放大器

攻 擊 方 向

假人

圖 3-11 場地布置圖

21

22

23

用假人,而攻擊右腳必須確實踩進第二測力板內,試間讓受 試者休息約一分鐘,並詢問受試者的動作表現,如此重複取 得成功的5次攻擊的三種動作,共15筆資料。其操作順序為 攻擊頭部結束後,休息1分鐘,再進行第二次攻擊頭部測試,

以避免疲勞因素的影響,倘若有反光球掉下來、受測者與施 測者和裁判對於攻擊動作不確實,以及沒有確實踩踏在測力 板上面則視為失敗。頭部打擊完依序手部而後腹部打擊。

第七節 資料收集

本實驗利用10台Vicon motion system MX紅外線高速攝影機(擷取頻率 300Hz),進行三維影像收集,身體反光球標誌點採用Plug-in-Gait位置貼置 如圖3-11~圖3-12。兩塊Kislter測力板,測得打擊動作過程的水平(X)、前後 (Y)、垂直(Z)方向地面反作用力,其擷取頻率為1500Hz,再將測得資料以 身體體重進行標準化,將標準化後之地面反作用力進行處裡。

圖3-12 反光球黏貼位置圖

24

圖3-13 竹劍反光球黏貼位置

一、運動學資料收集。

1. 腕關節角度:準備姿勢至劍尖上舉瞬間角度變化量,矢狀面屈腕/伸 腕(圖3-14)、額狀面尺屈/橈屈(圖3-15)、水平面內旋/外旋(圖 3-16)。

屈腕 伸腕 圖3-14 腕關節矢狀面屈腕/伸腕

25

橈屈 尺屈 圖3-15 腕關節矢狀面橈屈/尺屈

內旋 外旋

圖3-16 腕關節額狀面內旋/外旋

26

2. 肘關節角度:準備姿勢至劍尖上舉瞬間角度變化量,肘關節矢狀面屈 曲/伸展(圖3-17)。

伸展 屈曲 圖3-17 肘關節額狀面屈曲/伸展

3. 肩關節角度:準備姿勢至劍尖上舉瞬間角度變化量,肩關節矢狀面前 屈/伸展(圖3-18)

伸展 前屈 圖3-18 肩關節矢狀面前屈/伸展

27

4. 髖關節角度:髖關節矢狀面屈曲/伸展(圖3-19)

伸展 前屈 圖3-19 髖關節矢狀面屈曲/伸展

5. 膝關節角度:膝關節矢狀面屈曲/伸展(圖3-20)

伸展 前屈 圖3-20 膝關節矢狀面屈曲/伸展

28

6. 踝關節角度:踝關節矢狀面背屈/蹠屈(圖3-21)

背屈 蹠屈

圖3-21 踝關節矢狀面背屈/蹠屈

7. 整體打擊時間:劍尖開始移動至擊中瞬間之花費時間(本實驗為整體 動作張數除以300為打擊所花費的時間)。

8. 上舉速度:選手在上舉期中最大的劍尖合速度,計算方式由上舉期中 畫面的下一張與前一張的座標差而得知瞬時位移,再將此為移除以所 花的時間得到瞬時速度,再將該張X、Y、Z三向度之瞬時速度套用合 速度公式:V=√ ,找出該期最大合速度值。

9. 揮擊速度:選手在揮擊期中最大的劍尖合速度,其計算方式同於上舉 期。

10. 重心上下位移:準備期至位移最低點之距離,即準備姿勢重心減重心 最低點。

11. 瞬時關節角速度:計算揮擊期肘關節、腕關節(矢狀面、額狀面、水 平面)瞬時角速度。公式: 。

29

二、動力學資料收集:

本實驗利用兩塊Kislter測力板,測得打擊動作過程的水平(X)、前後(Y)、

垂直(Z)方向地面反作用力,其擷取頻率為1500Hz,再將測得資料以身體體 重進行標準化,將標準化後之地面反作用力進行處裡。

1. 推蹬期最大水平、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

2. 著地期最大水平、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

30

31

第八節 資料處裡

本研究利用Vicon動作分析系統建立3D模型,經由Nexus 1.6版軟體進 行補點,透過49顆反光球決定人體15個肢段,而各肢段均視為一質量均勻 的鋼體。分別為頭、軀幹、骨盆、右大腿、右小腿、右足掌、右上臂、右 下臂、右手掌,左大腿、左小腿、左足掌、左上臂、左下臂、左手掌。肢 段建立使用Nexus1.6版軟體進行人體肢段建立,其所得資料使用Excel 2010 版進行參數計算,其計算參數為竹劍角速度、關節角速度、打擊速度、重 心上下位移變化、地面反作用力峰值。

第九節 統計分析

本研究所得資料取每位受試者最快打擊速度資料進行分析,其資料均 以 SPSS for Windows 套裝軟體 20.0 進行分析,所有數據結果均以平均值±

標準差表示。不同組間動力學參數先除以體重進行標準化,再使用無母數 獨立樣本曼-惠特尼 U 考驗(Mann-Whitney U Test)來進行統計考驗,另 無母數斯皮爾曼等級檢定(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進行相關分析,顯 著水準設為α=.05。

32

33

了瞄準打擊目標而降低的速度,也顯示在上舉時選手是不用太快 的速度影響到整體的打擊姿勢,因此,打擊速度及打擊時間上的 差異可能是因為其他相關的因素所造成的。

3. 劍尖最快打擊速度

本研究兩者的劍尖速度達到了顯著差異,平均劍尖最快速度差了 近有 5m/s,因此可說明層級較高的選手在向下揮擊表現會比較好,

而向下揮擊的速度越快,表示在比賽中先擊中得分部位的機會較 大,提升了獲勝的機率,而較快的打擊速度可以比對手有更快的 展開第二次攻擊,使對手無法有效的防禦。

4. 重心上下位移

可以從圖 4-1 看出甲組選手相對於乙組選手重心上下位移是較小 的,所以乙組在打擊面部時會有下蹲的動作較長,推測乙組選手 的推蹬的時間較長,如此一來增加打擊的時間,且在比賽中會給 予對手較多的反應時間,如此不利於正式比賽中,而甲組選手因 為重心位移的距離較小,可能推測推蹬的時間較短,所以能比乙 組選手有更短的打擊時間,如此一來會比乙組選手更短的時間去 攻擊。

圖 4-1 打擊面部重心上下位移 時間(1/300s)

34

二、面部打擊下蹲期左腳下肢關節矢狀面變化角度

表 4-2 甲乙組面部打擊下蹲期矢狀面左腳關節角度變化量

參數 甲組(Mean±SD) 乙組(Mean±SD) 顯著性 髖關節角度(deg) -10.43±11.14 -0.064±7.27 * 膝關節角度(deg) 18.27±22.27 30.20±5.70 **

踝關節角度(deg) 18.41±5.05 20.04±10.38

*P<.05 **P<.01 屈曲(正)/伸展(負) 踝:背曲(正)/蹠屈(負) 表 4-2 經由統計分析後,兩組選手的在膝關節達到顯著差異以及髖關 節在角度變化角度達到顯著差異,可知乙組選手會有較屈曲的準備動作來 做打擊,惠土孝吉(1985)指出,熟練者和不熟練者下肢關節比較,不熟練 者的屈曲角度會大於熟練者,這與本研究的結果相符合,乙組選手會較大 的彎曲角度,兩組的膝關節屈曲角度約有 12 度的差距,這樣的打擊動作 會延長自我的打擊時間,也驗證了上述結果所呈現的乙組選手打擊時間較 長,而較大的膝關節角度變化,表示乙組選手左腳下肢關節為了產生較大

*P<.05 **P<.01 屈曲(正)/伸展(負) 踝:背曲(正)/蹠屈(負) 表 4-2 經由統計分析後,兩組選手的在膝關節達到顯著差異以及髖關 節在角度變化角度達到顯著差異,可知乙組選手會有較屈曲的準備動作來 做打擊,惠土孝吉(1985)指出,熟練者和不熟練者下肢關節比較,不熟練 者的屈曲角度會大於熟練者,這與本研究的結果相符合,乙組選手會較大 的彎曲角度,兩組的膝關節屈曲角度約有 12 度的差距,這樣的打擊動作 會延長自我的打擊時間,也驗證了上述結果所呈現的乙組選手打擊時間較 長,而較大的膝關節角度變化,表示乙組選手左腳下肢關節為了產生較大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