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實驗利用10台Vicon motion system MX紅外線高速攝影機(擷取頻率 300Hz),進行三維影像收集,身體反光球標誌點採用Plug-in-Gait位置貼置 如圖3-11~圖3-12。兩塊Kislter測力板,測得打擊動作過程的水平(X)、前後 (Y)、垂直(Z)方向地面反作用力,其擷取頻率為1500Hz,再將測得資料以 身體體重進行標準化,將標準化後之地面反作用力進行處裡。

圖3-12 反光球黏貼位置圖

24

圖3-13 竹劍反光球黏貼位置

一、運動學資料收集。

1. 腕關節角度:準備姿勢至劍尖上舉瞬間角度變化量,矢狀面屈腕/伸 腕(圖3-14)、額狀面尺屈/橈屈(圖3-15)、水平面內旋/外旋(圖 3-16)。

屈腕 伸腕 圖3-14 腕關節矢狀面屈腕/伸腕

25

橈屈 尺屈 圖3-15 腕關節矢狀面橈屈/尺屈

內旋 外旋

圖3-16 腕關節額狀面內旋/外旋

26

2. 肘關節角度:準備姿勢至劍尖上舉瞬間角度變化量,肘關節矢狀面屈 曲/伸展(圖3-17)。

伸展 屈曲 圖3-17 肘關節額狀面屈曲/伸展

3. 肩關節角度:準備姿勢至劍尖上舉瞬間角度變化量,肩關節矢狀面前 屈/伸展(圖3-18)

伸展 前屈 圖3-18 肩關節矢狀面前屈/伸展

27

4. 髖關節角度:髖關節矢狀面屈曲/伸展(圖3-19)

伸展 前屈 圖3-19 髖關節矢狀面屈曲/伸展

5. 膝關節角度:膝關節矢狀面屈曲/伸展(圖3-20)

伸展 前屈 圖3-20 膝關節矢狀面屈曲/伸展

28

6. 踝關節角度:踝關節矢狀面背屈/蹠屈(圖3-21)

背屈 蹠屈

圖3-21 踝關節矢狀面背屈/蹠屈

7. 整體打擊時間:劍尖開始移動至擊中瞬間之花費時間(本實驗為整體 動作張數除以300為打擊所花費的時間)。

8. 上舉速度:選手在上舉期中最大的劍尖合速度,計算方式由上舉期中 畫面的下一張與前一張的座標差而得知瞬時位移,再將此為移除以所 花的時間得到瞬時速度,再將該張X、Y、Z三向度之瞬時速度套用合 速度公式:V=√ ,找出該期最大合速度值。

9. 揮擊速度:選手在揮擊期中最大的劍尖合速度,其計算方式同於上舉 期。

10. 重心上下位移:準備期至位移最低點之距離,即準備姿勢重心減重心 最低點。

11. 瞬時關節角速度:計算揮擊期肘關節、腕關節(矢狀面、額狀面、水 平面)瞬時角速度。公式: 。

29

二、動力學資料收集:

本實驗利用兩塊Kislter測力板,測得打擊動作過程的水平(X)、前後(Y)、

垂直(Z)方向地面反作用力,其擷取頻率為1500Hz,再將測得資料以身體體 重進行標準化,將標準化後之地面反作用力進行處裡。

1. 推蹬期最大水平、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

2. 著地期最大水平、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

30

31

第八節 資料處裡

本研究利用Vicon動作分析系統建立3D模型,經由Nexus 1.6版軟體進 行補點,透過49顆反光球決定人體15個肢段,而各肢段均視為一質量均勻 的鋼體。分別為頭、軀幹、骨盆、右大腿、右小腿、右足掌、右上臂、右 下臂、右手掌,左大腿、左小腿、左足掌、左上臂、左下臂、左手掌。肢 段建立使用Nexus1.6版軟體進行人體肢段建立,其所得資料使用Excel 2010 版進行參數計算,其計算參數為竹劍角速度、關節角速度、打擊速度、重 心上下位移變化、地面反作用力峰值。

第九節 統計分析

本研究所得資料取每位受試者最快打擊速度資料進行分析,其資料均 以 SPSS for Windows 套裝軟體 20.0 進行分析,所有數據結果均以平均值±

標準差表示。不同組間動力學參數先除以體重進行標準化,再使用無母數 獨立樣本曼-惠特尼 U 考驗(Mann-Whitney U Test)來進行統計考驗,另 無母數斯皮爾曼等級檢定(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進行相關分析,顯 著水準設為α=.05。

32

33

了瞄準打擊目標而降低的速度,也顯示在上舉時選手是不用太快 的速度影響到整體的打擊姿勢,因此,打擊速度及打擊時間上的 差異可能是因為其他相關的因素所造成的。

3. 劍尖最快打擊速度

本研究兩者的劍尖速度達到了顯著差異,平均劍尖最快速度差了 近有 5m/s,因此可說明層級較高的選手在向下揮擊表現會比較好,

而向下揮擊的速度越快,表示在比賽中先擊中得分部位的機會較 大,提升了獲勝的機率,而較快的打擊速度可以比對手有更快的 展開第二次攻擊,使對手無法有效的防禦。

4. 重心上下位移

可以從圖 4-1 看出甲組選手相對於乙組選手重心上下位移是較小 的,所以乙組在打擊面部時會有下蹲的動作較長,推測乙組選手 的推蹬的時間較長,如此一來增加打擊的時間,且在比賽中會給 予對手較多的反應時間,如此不利於正式比賽中,而甲組選手因 為重心位移的距離較小,可能推測推蹬的時間較短,所以能比乙 組選手有更短的打擊時間,如此一來會比乙組選手更短的時間去 攻擊。

圖 4-1 打擊面部重心上下位移 時間(1/300s)

34

二、面部打擊下蹲期左腳下肢關節矢狀面變化角度

表 4-2 甲乙組面部打擊下蹲期矢狀面左腳關節角度變化量

參數 甲組(Mean±SD) 乙組(Mean±SD) 顯著性 髖關節角度(deg) -10.43±11.14 -0.064±7.27 * 膝關節角度(deg) 18.27±22.27 30.20±5.70 **

踝關節角度(deg) 18.41±5.05 20.04±10.38

*P<.05 **P<.01 屈曲(正)/伸展(負) 踝:背曲(正)/蹠屈(負) 表 4-2 經由統計分析後,兩組選手的在膝關節達到顯著差異以及髖關 節在角度變化角度達到顯著差異,可知乙組選手會有較屈曲的準備動作來 做打擊,惠土孝吉(1985)指出,熟練者和不熟練者下肢關節比較,不熟練 者的屈曲角度會大於熟練者,這與本研究的結果相符合,乙組選手會較大 的彎曲角度,兩組的膝關節屈曲角度約有 12 度的差距,這樣的打擊動作 會延長自我的打擊時間,也驗證了上述結果所呈現的乙組選手打擊時間較 長,而較大的膝關節角度變化,表示乙組選手左腳下肢關節為了產生較大 的推蹬力,但反而失去了整體的打擊時間。髖關節部分,甲組選手伸展角 度大於乙組選手,表示要準備攻擊時,甲組選手除了向下準備做推蹬外,

身體也漸漸往前,造成在膝關節屈曲角度最大時,髖關節有較大的伸展 (-10.43 度),而不是以垂直方向來做準備,因此甲組選手除了可以減少攻 擊的距離且能減少整體打擊的時間,如此一來便能以較早的時間打擊到對 手,這與學者中村充(2000)研究指出優秀選手在準備打擊時是以下肢關節 先移動,而初學者則是劍尖先移動結果相同,顯示出甲組選手會有較大的 髖關節伸展。

35

三、面部打擊上舉期上肢關節矢狀面變化角度

表 4-3 甲乙組面部打擊上舉期矢狀面上肢關節角度變化量

參數 甲組(Mean±SD) 乙組(Mean±SD) 顯著性 左手肩關節角度(deg) 54.6±9.0 43.1±10.7 * 左手肘關節角度(deg) -22.0±11.1 -15.6±5.9

左手腕關節角度(deg) 0.5±8.4 -0.5±2.8 右手肩關節角度(deg) 32.8±3.1 24.4±21.0

右手肘關節角度(deg) 5.9±4.4 24.1±22.1 * 右手腕關節角度(deg) 12.3±8.0 10.1±5.8

*P<.05 **P<.01 屈曲(正)/伸展(負)

由統計分析後可以得到表 4-3,上舉時左手肩關節與右手肘關節角度 有顯著差異。在打擊上舉時甲組選手左手肩關節前屈的變化角度較大(54.6

±9.0 度),表示甲組選手有較延伸的手臂的方式準備向下揮擊,這樣的方式 表示可以減少打擊的距離,由(圖 4-2)可以看出在劍尖上舉的瞬間甲組 選手劍尖距離目標較近,縮短了打擊距離及打擊時間。肘關節部分,右手 肘關節的角度差異較大,表示乙組選手竹劍上舉時,屈曲角度較大,這可 從(圖 4-2)看出,劍尖位置較向後方,移動軌跡也較大,造成右肘關節 有較大的變化角度,因而有過大的揮擊軌跡,延長打擊時間。

四、面部打擊上舉期腕關節額狀面角度

表 4-4 甲乙組面部打擊上舉期額狀面腕關節角度變化量

參數 甲組(Mean±SD) 乙組(Mean±SD) 顯著性 左手腕關節角度(deg) 7.5±2.0 27.2±13.3 * 右手腕關節角度(deg) 4.9±9.3 24.5±11.4 *

*P<.05 **P<.01 橈屈(正)/尺屈(負)

36

表 4-4,左、右手腕關節變化角度,甲組選手明顯小於乙組選手,且 達到顯著上的差異,說明較大的腕關節橈屈角度,就如上述所說因為揮擊 軌跡較大的因素,會使劍尖位置較向後方,增加揮擊的距離,增大關節變 化角度,也因此影響到了打擊的時間,這與陳安寶(1993)比較初段和二段 的手部和面部的打擊結果相類似,初段的選手會有較大的活動角度,較大 的活動角度也會有較大的揮劍角度,增加竹劍的揮擊距離。說明了兩層級 選手在劍道運動在手腕關節上運用的重要性技術的差異性。

五、面部打擊上舉期水平面角度

表 4-5 甲乙組面部打擊上舉期水平面腕關節角度變化量

參數 甲組(Mean±SD) 乙組(Mean±SD) 顯著性 左手腕關節角度(deg) 8.7±11.1 29.7±12.2 **

右手腕關節角度(deg) 4.1±10.1 28.1±16.6 *

*P<.05 **P<.01 外旋(正)/內旋(負)

經統計分析後,甲乙組面部腕關節打擊上舉角度左右手都達到了顯著 差異。左腕關節乙組選手有較多的外旋動作,表示乙組選手因為有較大的 揮擊軌跡的影響,導致在上舉期時有較大的手腕外旋角度,而甲組選手則 因打擊軌跡較小,所以在上舉時並沒有太多的外旋角度。這可能因為甲組 選手在上舉時肩關節有較前屈的情況,且為了有效運用腕關節在打擊時尺 屈角度的變化,產生流暢的打擊動作,所以在外旋角度的變化會較小。另 在右手腕關節同樣的是上述所說,甲組選手有較大的肩關節前屈動作,造 成在右腕關節也有相類似的情形,乙組選手的右腕關節會有較大的內旋動 作。

37

六、面部打擊揮擊期關節角速度

表 4-6 面部揮擊期關節角速度

參數 甲組(Mean±SD) 乙組(Mean±SD) 顯著性 左腕外展角速度(deg/s) -192.4±111.6 -338.6±61.7 * 左腕尺屈角速度(deg/s) -273.1±76.5 -225.6±74.7

左腕內旋角速度(deg/s) -254.6±80.9 -357.2±81.1 * 右腕外展角速度(deg/s) -178.5±102.1 -294.3±96.1 **

右腕尺屈角速度(deg/s) -266.8±136.4 -199.4±58.6 右腕內旋角速度(deg/s) -220.6±120.0 -328.4±122.5 左肘關節角速度(deg/s) 216.5±131.3 165.1±30.9 右肘關節角速度(deg/s) -334.1±44.3 -348.9±141.3

*P<.05 **P<.01

表 4-6 顯示兩層級的劍道選手在面部打擊揮擊期極左腕外展、內旋達 顯著差異;右腕外展角速度達顯著差異。在揮擊期中乙組比甲組有更快的 左腕外展、內旋角速度,表示在揮擊中乙組選手會有比甲組選手更減速的 情況,使之無法產生較快的腕關節尺屈的角速度,而在右手外展的角速度

表 4-6 顯示兩層級的劍道選手在面部打擊揮擊期極左腕外展、內旋達 顯著差異;右腕外展角速度達顯著差異。在揮擊期中乙組比甲組有更快的 左腕外展、內旋角速度,表示在揮擊中乙組選手會有比甲組選手更減速的 情況,使之無法產生較快的腕關節尺屈的角速度,而在右手外展的角速度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