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李蓋悌生平背景、早期創作風格

第二節 早期創作風格與風格轉變

為漢堡音樂學院 (Hamburg Musikhochschule) 作曲教授,十六年後退休々1971年 當選為為奥地利“國際現代音樂學會”(ISCM)3 的副會長々1986年以鋼琴練習曲 第一冊 (Etudes pour Piano, premier livre),獲葛萊美獎 (Grawemeyer Award)々1988 年摩納哥皮埃爾親王基金會的作曲獎 (Prix de composition musicale de la

Foundation Prince Pierre de Monaco),同年被授予漢堡大學榮譽博士稱號々2005 年法蘭克福音樂獎 (Frankfurt Music Prize) 等等。 1732-1809) 和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為範本,此外,他 同時以庫普蘭 (François Couperin, 1668-1733)、拉摩 (Jean-Philippe Rameau,

3為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ontemporary Music (國際當代音樂協會) 的縮寫。

4 Gyorgy Ligeti, ―A Cappella Choral Works,‖ program notes to A Cappella Choral Works, (Sony CD SK 62305, 1997), 11.

5

1683-1764) 和舒曼 (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 1810-1856) 做為練習模仿風格 寫作的範例。此種風格寫作的手法延伸至 1947 年為鋼琴創作的 《第一號隨想曲》

(Capriccio No.1) 和《第二號隨想曲》(Capriccio No.2) 以及 1948 年的《創意曲》

(Invention)。《第一號隨想曲》屬於小奏鳴曲式,巴爾托克影響的層面較少,以複 調寫作,趨近帕勒斯替那 (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 1525-1594) 嚴謹式風 格,曲中呈現多層次的織體々《第二號隨想曲》,是音樂風格趨近巴爾托克的混和 歌謠曲式。5

1948 年之後,史達林政策的限制延伸至匈牙利的藝術界,禁止所有的當代 音樂,遭受波及的音樂家包括荀白克 (Arnold Schoenberg, 1874-1951)、貝爾格 (Alban Berg, 1885-1935)、魏本 (Anton Webern, 1883-1945 ) 和史特拉汶斯基,甚 至是布列頒 (Benjamin Britten, 1913~1976) 和米堯 (Darius Milhaud,

1892-1974)。巴爾托克不協和的作品也是被禁止,輿論政治壓力干擾了藝術創作 的自主精神,迫使作曲家寫作迎合大眾喜好的作品,特別是民謠音樂。任何純音 樂的器樂曲都被認為是具有“西方形式主義的精神汙染”,現代前衛音樂被完全 禁止,民謠歌曲的創作變成作曲家在政治上的庇護。在 1949 年,當李蓋悌還在 布達佩斯音樂學院的求學時,大眾電台 (Public Radio) 要求他寫一首旋律來自畢 德麥亞時期 (Biedermeier period) 的舞蹈組曲。然而,《古老的匈牙利舞曲》(Regi magyar tarsas tancok),根據李蓋悌的說法,認為這首舞曲不是真正屬於他的作

品,只是從下列 18、19 世紀作曲家 (例如〆Janos Lavotta, 1764-1820, Antal Csermak, 1774-1822 和 Márk Rózsavölgyi , 1789-1848) 音樂作品中選粹出來的舞蹈曲調,

再以長笛、豎笛和弦樂團的方式編寫而成。6

1949 年,李蓋悌畢業後,到了羅馬尼亞從事民間音樂研究,針對匈牙利、

羅馬尼亞和東歐的民歌進行採集,並撰寫有關羅馬尼亞民歌的論文。一年後,回

5 Gyorgy Ligeti, ―Keyboard Works,‖ program notes to Keyboard Works Works, (Sony CD SK 62307, 1997), 10.

6 Gyorgy Ligeti, ―Gyorgy Ligeti on his works,‖ program notes to The Ligeti project V, (Teldec CD 8573-88263-2, 2004).

6

7 Louise Duchesneau, ―Musica Ricercata,‖ program notes Musica Ricercata, Capriccio 1 & 2, Invention, Monument〄Selbstportrait〄Bewegung, Bewegung, Begoña Uriarte and Karl-Hermann Mrongovius, piano, (Wergo CD 60161-50, 1987), 9.

7 月,34 歲的李蓋悌寫一封信給瓦列斯 (Edgard Varese, 1883-1965),信中提到〆我 已寫了一些鋼琴、室內樂、聖詠和管弦樂作品。音樂風格是類似於巴爾托克,但

8 Gyorgy Ligeti, ―Gyorgy Ligeti on his works,‖ program notes to The Ligeti project V, (Teldec CD 8573-88263-2, 2004).

9Arnold Whittall,―In Memoriam〆Gyorgy Ligeti,‖ The Musical Times (2006)〆2.

8

(folksong) …,像是巴爾托克或高大宜的風格—實際上離高大宜較近。」10第二樂 章,「我以奏鳴曲式來寫作第二樂章。它是屬於我後期風格 (接近巴爾托克) 的 集大成之作,於 30 歲完成。我喜歡曲中的精湛技巧,使它成為像帕格尼尼藝術 之品。」11

10Steven Paul, ―A Tale of Two Movements,‖ program notes to Suites and Sonatas for Solo Cello, Matt Haimovitz, cello, (DG CD 431 813-2, 1991), 5.

11 Steven Paul, ―A Tale of Two Movements,‖ program notes to Suites and Sonatas for Solo Cello, Matt Haimovitz, cello, (DG CD 431 813-2, 1991), 6.

9 匈牙利風格”(new Hungarian style)15

在 1906 年巴爾托克進行民謠採集的工作,一方面紀錄匈牙利農民音樂,一 方面研究這些民歌音樂素材並且加以分類,共可分成三類 (表 2-1)〆一、古老風

12 Jan Ling, A History of European Folk Music, trans. Linda and Robert Schenck (USA〆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1997), 101.

13 Jan Ling, A History of European Folk Music, trans. Linda and Robert Schenck (USA〆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1997), 107.

14 《巴托克論文書信選》書中第 23 頁,巴爾托克對‖民間音樂‖做出定義〆民間音樂是受城市文

化影響最少的那一階層人民的音樂,…。根據這個想法,他以‖純樸‖來形容農民階級的音樂。

15 Jan Ling, A History of European Folk Music, trans. Linda and Robert Schenck (USA〆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1997), 107.

10

16 Jan Ling, A History of European Folk Music, trans. Linda and Robert Schenck (USA〆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1997), 109.

17 同註 16。

11

18 Jan Ling, A History of European Folk Music, trans. Linda and Robert Schenck (USA〆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1997), 62.

12

一、曲式結構與樂句結構劃分

第一樂章為二段體,分為 A、B 兩段,B 段可視為 A 段的變奏。A、B 兩段 皆由主題 A 以及主題 B 兩條旋律線所組成。此兩條旋律線是為對比性的主題,

其對應構成了本曲標題“Dialogo”的形式。套用巴爾托克民謠曲式結構,A 段 涵括的主題為〆A+A5+B+A+B+A々B 段涵括的主題為〆A+B+過渡樂句+

A+B+A。

本曲總共有 11 個主題樂句加上一個過渡樂句。A、B 兩段各含六個樂句,為 對稱形式。雖然此曲沒有標明拍號,藉由分析可知,大致上以三拍為一個單位,

主題 A 含有四個單位 (表 2-4),主題 B 含有三個單位 (表 2-5)。單位中所蘊含的 節奏型態,筆者以 a、b、c、d 做區分 (表 2-3)〆

表 2-3 第一樂章樂句構成的基本節奏型態 a

b b1 c d

表 2-4 主題 A 四個單位的節奏基本架構為〆

a b a c

表 2-5 主題 B 三個單位的節奏基本架構為〆

a b1 d

13

A、B 兩段為對稱的形式,各含六個樂句,架構如表 2-6 及表 2-7。

表 2-6 第一樂章 A 段之六個主題樂句

A (m.2) 第一樂句 主題 A 完整呈現

A 5(m.4) 第二樂句 為主題 A 的上方五度,節奏型態不變 B (m.6) 第三樂句 主題 B 完整呈現

A (m.7) 第四樂句 主題 A 再現 B (m.8) 第五樂句 加入和聲配置

A (m.9) 第六樂句 第一次主題 A 節奏的增值19 (譜例 2-1)

【譜例 2-1】Sonata for Violoncello Solo, mov. I, mm. 2 & 9.

表 2-7 第一樂章 B 段之六個主題樂句

A (m.10) 第七樂句 主題 A (譜例 2-2) 第一單位延展兩聲部緊密對話第一 次出現,第二第三單位節奏維持不變,第四單位的節 奏型態被主題 B 的第三單位取代,但音型方向不變。

B (m.11) 第八樂句 主題 B 省略第二單位,延展第三單位

過渡樂句(m.12) 緊接進入式 (stretto) 的兩條旋律線再度出現,為主題

19 增值方式〆第一單位和第三單位為後兩拍的兩倍延長,第二單位不變,第四單位則是全部兩

倍延長。

14

第九樂句 A 的動機化,轉至 c 小調的調性,可視為進入主題 A

的前導樂句。

A (m.13) 第十樂句 主題 A 前兩單位不變,第三單位擴張,並加入主題 B 第三單位的節奏型態做為結尾。

B (m.14) 第十一樂句 主題 B 第二、三單位變化節奏。

A (m.15) 第十二樂句 主題 A 第一單位延展,其餘不變。

【譜例 2-2】Sonata for Violoncello Solo, mov. I, m. 10.

二、對話式的創作概念

第一樂章題名為 <對話> (―Dialogo‖),由創作背景得知曲中意含男女的對 話。在本章節將論述作者如何以對話式的創作手法架構出第一樂章。整體對話的 方式主要是建構在動機配置,分成二度、三度以及五度這三個部分。全曲中的第 1 小節以及第 2 小節的第一單位 (譜例 2-3 和 2-4) 即涵括了這三種動機,預示了 整體架構,帶動樂句間的彼此呼應。

第 1 小節 (譜例 2-3) 可視為導奏動機,上聲部的音型 (上行大二度以及下行 小二度) 隱藏著問與答的意涵,而此大二度與小二度的結合在第 2 小節第一單位 (譜例 2-4) 組成另一個小三度的主題動機々而第 1 小節下聲部起始音 D 與結尾音 A 的五度關係預示了整曲調式與調性的走向,也是構成樂句間對話的主屬關係。

15

【譜例 2-3】Sonata for Violoncello Solo, mov. I, m. 1.

為滑音撥奏的二度導奏動機

【譜例 2-4】Sonata for Violoncello Solo, mov. I, m. 2.

為小三度的主題動機

從動機衍生出對話式的創作概念可進行兩部分的探討〆1. 對話式的調性調 式安排々2. 對話式的樂句結構。

1. 對話式的調性調式安排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音樂寫作的風格進行到後調性時期 (post-tonal) 20, 作曲的方式不再局限於調性系統上,已擴展至運用五聲音階、調式、十二音列等 方式。因此在此曲的作曲應用方式上,並不會僅僅使用單一的調性或是調式,有 可能是調式之間的混合,甚至是調性與調式的混合而達到後調性的語法概念。經 由筆者推敲,此曲以調式做為基礎,搭配調性音階。

第一樂章沒有標明調號,而從旋律線條分析,是架構在海波弗里卲安調式 (Hypophrygian) 上。教會調式共有八種,可分為四組,每一組共同享有一個結束 音 (final note) 和其上方的四個音。在這五個音上方加上三個音,此調式為“正

20 根據牛津線上音樂字典 (Oxford Music Online),荀白克不喜歡以無調性音樂 (atonality) 來涵 括此時期的音樂作品,導致許多音樂理論者認為後調性音樂 (post-tonal) 這個名詞對於和聲結 構以及統一性是比較適當的。

Arnold Whittall, ―Tonality,‖ in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80/subscriber/article/opr/t114/e6829 (accessed June 15, 2010).

16

17

【譜例 2-7】Sonata for Violoncello Solo, mov. I, mm. 2-3.

第一樂句 g 小調和弦銜接之級數

gm〆i iv6 iv7 V

【譜例 2-8】Sonata for Violoncello Solo, mov. I, mm. 4-5.

第二樂句 d 小調和弦銜接之級數

dm〆i iv6 iv7 V

第三樂句 (譜例 2-9)為主題 B,回到 g 小調,此樂句扮演調性和聲轉換的角 色。

【譜例 2-9】Sonata for Violoncello Solo, mov. I, m. 6.

第三樂句 d 小調轉回 g 小調和弦銜接之級數

dm〆I

gm〆V/ V iv I III iv

18

B 段部分主要以調性和聲作為樂曲結構考量,如表 2-10 表 2-10 第一樂章 B 段調性轉調

第七樂句主題 A 第八樂句主題 B (譜例 2-10)

調性 g 小調 轉至 c 小調

【譜例 2-10】Sonata for Violoncello Solo, mov. I, m. 11.

第八樂句 gm 轉至 cm 和弦銜接之級數

gm〆IV

cm〆I V V7/ iv V7/III III I6

在整曲的調式調性架構上,支配的動機音程為五度,形成主題樂句間對答關 係,因為存在調性音樂中的五度動機,代表著主屬之間的關係,如同奏鳴曲呈式 部中的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即為主屬之間互為呼應之關聯。由五度動機主導的 對話方式,除了影響主題樂句調式與調性的轉換,也引導出 A、B 兩段調性的結 構對應 (表 2-11)。

表 2-11 第一樂章 A、B 兩段調性的結構對應

A 段 B 段

調性 gm dm gm gm cm gm 調式 a e a

以調性音樂來看,此種轉調方式為近系調中,主調 (gm) 拓展至上屬調 (dm) 與下屬調 (cm) 之關係 (表 2-12),上五度與下五度的作曲手法造成結構上 A、B 兩段互為對話之形式。

19

表 2-12 第一樂章 A、B 兩段五度調性構成之對話之形式 cm gm dm

B 段下屬調 A 段上屬調

2. 對話式的樂句結構

此段將論述由動機所引導出的對話式樂句結構,區分成三部分來探討樂句間 之關聯性〆二度動機、三度動機、五度動機。

a. 二度動機〆在此樂章開頭第一小節是以撥奏型態的呈現對話方式。本文稱此 二度動機為導奏動機,上行大二度動機為問句,回應之語氣為下行小二度。此問 (大二度) 與答 (小二度) 的結合是為引子,帶出主題 A 的第一單位,如表 2-13。

表 2-13 第一樂章二度動機

m.1 m.2 主題 A

b. 三度動機,可分為兩部分探討〆

i. 小三度主題動機〆由二度導奏動機的組成,在 A 段形成主題 A 之第一單位 (譜 例 2-11),並在 B 段以此主題動機堆疊出兩聲部的對話 (譜例 2-12)。此種小三度 緊接的進入方式,加上 B 段在速度指示為稍微再快一點 (Poco piu mosso),使對 話更為緊密,而過渡樂句 (譜例 2-13) 也是建構在主題動機的緊接進入上。

【譜例 2-11】Sonata for Violoncello Solo, mov. I, m. 2.

【譜例 2-11】Sonata for Violoncello Solo, mov. I, m. 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