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分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僧信平等思想

一、前言

以僧信平等為核心的僧信關係思想,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重要思想之 一。這不僅由星雲大師個人的著述所一再證成,也由現代佛教轉型發展的歷 史趨勢所一再證成。由於在歷史上形成的佛教傳統中,存在明顯過度偏向僧 團主導及過度偏向男性中心主義的傾向,所以筆者曾經在解讀星雲大師人間 佛教最近期著作《貧僧有話要說》的研究中,把僧信平等思想及性別平等思 想,亦即把星雲大師對於僧信關係及性別關係的合理化,稱為星雲大師人間

佛教思想「最近期論定學說」六大核心內涵及方向之一。4

確實,大師這一僧信關係思想,在他早期弘法的歷程中,其實一直在逐 漸醞釀。筆者在拙著《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一書中,曾提出以1954 年發表在《人生》月刊上的一篇文章〈六年來台灣佛教的趨勢〉,作為大師 青年時期人間佛教思想理論「初熟」的「一個標誌性的年分」。5年輕的大師 在這篇重要文章中,以十大發展趨勢,研判二十世紀五○年代中期台灣佛教 及中國佛教的走向,文中不僅系統地深刻地分析了台灣佛教的歷史與現狀,

也超前且準確地預測了台灣佛教未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方向。此文所謂台灣 佛教十大發展趨勢中的第六大發展趨勢,赫然地即被表述為「從僧眾到信 眾」。大師這部分文字對當日台灣佛教僧團戒律鬆弛的現象提出了嚴正的批 評,表達了要基於戒律建立正信僧團的理念;同時他也高度表彰居士信眾在 佛教弘法中的重要作用,初露僧信協力共同弘揚佛教的思想理念。如大師在 文中說過:

現在自由中國佛教徒活躍於社會群眾中宣傳佛法的大德僧眾固然 很多,而熱心擔任弘揚佛法,不辭辛苦的信眾亦復不少。

今日台灣佛教不復為僧眾所獨有各地信眾群起分擔弘化工作。6 我們在這裡非常詫異地發現,年輕的大師在這個時候的文字中,已經使 用了「僧、信」二眾的稱謂,代替那個「僧、俗」二眾的用法。不要忘記在 當時指稱在家信徒的通行稱謂是「俗眾」,而在大師寫出這篇文章長達半個

4. 程恭讓:〈從《貧僧有話要說》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最近期論定學說〉,《人 間佛教學報.藝文》創刊號,高雄: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2016 年,頁 70-71。

5. 程恭讓:《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高雄:佛光出版社,2015 年,頁 293-294。

6. 摩迦:〈六年來台灣佛教的趨勢〉,《人生》雜誌第 6 卷第 11-12 期合刊,1954 年11-12 月,頁 313。轉引自拙著:同註 5,頁 329-330。

世紀以後,在漢傳佛教的語言傳統中,這個帶有一定貶義的稱呼習慣至今還 是被許多教界人士無所省察地在使用著!所以,我曾經在拙著中評論說:

在此文「從僧眾到信眾」一節,大師觸及這個對於現代佛教革新 極為重要、極為關鍵、同時又極為敏感的問題。這個問題不僅是 台灣佛教革新的重大議題,現代佛教革新的重大議題,也是二十 世紀及現當代人間佛教的重大議題。7

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僧信關係核心論說:「僧信融和」及「僧 信平等」

如果以星雲大師系統化地建構和表述這一僧信關係思想及僧信平等思想 言,則大體上可以1991 年國際佛光會的創會行動,作為較近的發端。

我們知道,國際佛光會是由佛光山僧團所創辦的著名現代佛教團體。

1991 年 2 月 3 日,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在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辦成立大會,大 師以佛光四句偈「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 愧感恩大願心」,勉勵與會大眾。8次年5 月,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在美國洛 杉磯音樂中心舉行成立大會。大師發表名為「歡喜與融和」的主題演說。9演 說中大師以「歡喜」和「融和」兩大思想主題,作為此次會議的大會主題,

他說:「在我們步上世界舞台的時刻,呈現給世人的必須是一個歡喜的團體,

融和和友愛的組織,所以將此次大會的主題定為『歡喜與融和』。」10大師 這一定性,實際上也就為佛光會的宗旨、精神,奠定了基調。

7. 同註 5,頁 327-328。

8.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編:《佛光學》,高雄:佛光山,1997 年,頁 15。

9. 同註 8,頁 15。

10. 星雲大師:〈歡喜與融和〉,《人間佛教論文集》上冊,台北:香海文化,2008

這裡,大師所說的「歡喜」,主旨是針對過去佛教所給予人們的消極、

悲觀、厭世的錯覺,大師指出,悲觀、消極不足於代表佛教的精神,佛教的 真相是「禪悅與法喜」,所以他提倡「歡喜人生」,要求今後佛光會的會員,

都要「把歡喜布滿人間」;11至於「融和」的概念,大師這裡一方面是意在 對治「世人心地不夠寬大的陋習」,一方面也是因應佛光會及人間佛教已經 踏上國際化的發展道路,今後佛教將面臨更加多元的社會環境及更加複雜的 文化適應問題的事實,因而揭櫫出來的嶄新理念。

大師在演說中對「融和」的思想主題,做出如下的解釋:

「融和」是一種容人的雅量,一種平等的相待,一種尊重的言 行。國際佛光會正需具備一份容納異己的氣量,方能有博大的 未來。古諺:「泰山不辭土壤,大海不捐細流。」昔日,齊桓 公延用敵師管仲,得以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唐太宗推崇魏徵 魯直規諫,顯示寬容大度。同樣地,佛門傳頌:「百川匯歸大海,

共一鹹味。」「各族入佛,同為佛子。」昔日,剎帝王孫難陀 和阿難尚對首陀羅賤民出身的優波離,拜火教的迦葉,好玄論 的迦旃延,尊奉為師兄,概因「四姓出家,同為釋氏」的平等 性,由此可知佛陀早就打破種族交界線、階級差別。佛陀慈悲 融和的性格,使佛種得以遍撒各地,佛法得以流傳至今。今日,

國際佛光會要屹立於世界,更需要努力接納別人,融和眾生,

才能成長茁壯。

星雲一向主張,同中容異,異中求同。在佛教裡,南北傳的佛教 要融和,傳統和現代的佛教也要融和;禪淨要融和,顯密也要融 11. 星雲大師:〈歡喜與融和〉,《人間佛教論文集》上冊,台北:香海文化,2008

年3 月,頁 635。

和;僧信要融和;世出世法也要融和;融和就是中道,中道才是 真正的佛法。今日世界更需要融和,國家與國家要融和,種族與 種族要融和,士農工商與士農工商要融和,群我之間更要有群我 之間的融和,政黨主義應與政黨主義融和,因為融和才是今後地 球人的共生之道!12

在這裡的論述中,有兩點非常值得注意:

其一是,大師在闡述其「融和」的思想主張時,提出來作為支持的經證 理論,乃是阿含佛教中「『四姓出家,同為釋氏』的平等性」這一精神傳統,

這說明大師對於佛光會有關思想理念早期創發中,有關「平等性」的佛教精 神傳統,是他最著意的佛教根源性的精神傳統之一。

其次,大師在這裡列出了「融和」的具體的方面,包括有諸系佛教的 融和(「南北傳的佛教要融和」),傳統與現代的融和,佛教各種思想的 融和,佛教修持法門的融和,以及人類社會各領域的融和等等。我們看到,

「僧信融和」這個詞,已經出現在其具體「融和」思想的長長的條目中。

這說明,如果說按照大師當時的思想規劃,「融和」是國際佛光會的兩大 思想宗旨之一,那麼「僧信融和」則是這一「融和」思想宗旨中不可缺少 的重要內涵之一。

如果我們把「歡喜」這一概念所要表達的由傳統的悲觀心態,到積極進 取這一思想狀態的變化,視為是人間佛教精神氣質的巨大變化,那麼由「融 和」這一概念所標示的包容、理解、多元、協作等內涵,則是體現及實現新 形態的佛教精神特質的主要的思想方法。我們知道,二十世紀九○年代初期 國際佛光會的創辦,是星雲大師孜孜不倦地推動的佛光山系統人間佛教發展

中的重要一步,它毫無疑問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理念的更加落實化,更 加具體化,所以在現代人間佛教的發展進程中,不能不認可其具有巨大的理 論意義及現實意義。而我們透過大師為國際佛光會所做的這場開題演講,則 可以體會在人間佛教發展這一重要的歷史時刻,「平等」思想所具有的重要 意義,同時我們也可以體會到由平等思想所匯出的「僧信融和」思想對於現 代人間佛教的巨大意義。

這一「僧信融和」的思想,後來即被大師進一步明確地表述為「僧信平 等」的思想。2001 年 4 月 19 日,國際佛光會在南非約堡杉騰飯店會議中心 舉辦第三屆第一次理事會議,這次會議是佛光山人間佛教在國際化進程中取 得重要進展的背景下,舉辦的一次重要會議,為了建立國際佛光會員的「共 識」,大師在這次會議上發表的主題演說《人間與生活》,提出「佛法人間化,

生活書香化,僧信平等化,寺院本土化」的「四化」主張,其中,「僧信平 等化」作為大師「四化」學說中的重要一項,作為現代人間佛教一個十分重 要的理論命題,鄭重地出現在了大師的這一演講中。所以我們就可以了解,

2001 年大師在非洲發表的這場國際佛光會的會議主題演說,是他系統闡釋其 僧信關係思想及僧信平等思想的一部重要文獻,也是我們今日及今後,要想 認真對待及深入理解其僧信思想則必需訴諸的一部重要著作。

首先,大師在演講中論述說:

國際佛光會在成立之初,我曾為佛光會員寫了一首四句偈:「慈 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 願心。」此中「平等」就是一切佛法,佛教主張「生佛平等、事 理平等、自他平等、空有平等」,佛法就是一個平等法,沒有平 等,就沒有佛法,所以不能尊重平等的,都是外道。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