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019年上半年中華民國物理教育學會理監 事會議暨會員大會重要決議事項執行情形 時間:2019年1月至7月

審議通過事項:

1. 通過 2019 物理動手做教學研討會訂於 1 月 4 日於高雄大學辦理。

2. 通過 2020 物理教育聯合會議訂於 8 月 20-22 日於淡江大學辦理。

3. 通過 2021 物理教育聯合會議訂於 8 月 19-21 日於屏東大學辦理。

4. 通過 2019 全國科普創意教具設計競賽訂 於 12 月 21 日於科工館舉辦。

5. 審議通過 108 年第三十屆中華民國物理 教育獎獲獎個人(團體)獎項:

(1) 物理教育教學獎: 獎勵對物理教學著 有成果績效,足以為物理教師典範楷 模者·每年得區分大學組及中小學組,

各頒發一名(含團隊)為原則。

獲獎人員(個人):

新北市立新莊高級中學 吳原旭老師(退休教師) 優良事蹟:

1.吳原旭老師於國中、高中任教二十 多年來專注於中學物理教育、指導 科學專題研究、設計物理教材、教 具、實驗裝置、規劃辦理科學營隊;

長期專注於科學人才的培養,教學 過程中運用結合課程教學與科展的 探究式教學,將科學課程與生活環 境的相關議題(例如能源、生態和 環境等)融入課室教學,藉此深化 生活中的科學經驗,關心生活周遭 環境,提昇學生獨立思考與解決問 題的能力。

2.科學展覽之教學活動,可提供學生

真實參與類似於科學家所進行的實 際活動,經歷知識的建構以及知識 合法化的歷程。吳原旭老師二十多 年來指導過的科展,範圍涵蓋了聲、

光、熱、電、運動、力、轉動、波 動、流體等,指導學生參與全國科 展成績優異,計全國科展第一名 3 次、全國科展佳作 4 次。

3.吳原旭老師公餘長期擔任教育部物 理科課綱委員、物理學科中心種子 教師師、財團法人頂尖科學教育基 金會規劃委員、遠哲科學趣味競賽 資深設計老師等職務,為啟發全國 中小學生對自然科學與應用科學的 興趣,並鼓勵中學生探索科學的精 神與創造發明的潛力,培養學生靈 活思考、多元學習的精神,針對不 同年齡學子,規劃各類型知識工程 活動。

4.吳原旭老師課餘長期支援財團法人 公共電視“ 流言追追追 ”節目拍 攝,透過科學實證和親身探索的方 式去釐清流言的迷思,讓兒少觀眾 建立判斷真相的能力和習慣。針對 流傳的流言或傳說,先試擬理論方 向,繼而設計有趣的實驗或追踪體 驗,從實證步驟中一一印證流言真 假,2016 年 10 月 8 日,該節目榮 獲第 51 屆台灣電視金鐘獎科學節 目獎。

5.吳原旭老師長期擔任教育部教師專 業成長研習講師,與第一線教師進 行交流,分享教學經驗,提供了許 多有益的啟示,以及有效教學的方 法和策略,退休後仍不斷精進教學 技巧,分享於教師研習或研討會,

例如:2015 年擔任兩岸四地中學物 理教學研討會-摩擦力演示教學示 範教師吳老師用毛毯來說明摩擦力 的性質,利用生活常見現象切入,

當作教學起點,令現場觀摩老師們 受益良多。

6.106 年為了解目前在第一線的老師 們,在實踐素養導向的課程與教學 所碰到的問題,重視並貫徹「探究 與實作活動」的精神與方法,吳原 旭老師於全國各分區挑選不同類型 學校辦理了各分區為期三週的「探 究教學課程的設計與發想-以隱形 魔法盒為例」觀課與議課活動,以 簡單的主題,討論探究與實作精神 的教學模式,融入中學的自然領域 課程,受到出席教師熱烈的好評,

透過學科中心種子教師公開授課,

藉由共同觀課與議課,同時促使教 師進行專業對話,激發學校教師教 育熱忱,翻轉教師教學觀念,提高 教師公開授課之意願,以協助教師 專業發展,精進教師的課程設計與 教學活動能力,提升教學品質與學 生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

7.未來學生應具備的不只是科學知識,

還包含邏輯思考、解決問題、求知 熱情、清楚表達等態度的科學素養,

而我們身為教師應時時刻刻思考如 何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傳統方式就 是老師直接教一個定律、定理,然 後讓學生開始做習題,這種教法可 在短時間內傳授科學知識,卻無法 教導學生真正學會科學,吳原旭老 師教學過程中結合課程教學與科展 的探究式教學法,可以彌補這方面 的不足,讓學生保有動腦的習慣、

動手的能力、動口的技巧。

8.吳原旭老師從自身的學科知識背景 與教學實踐為我們生動展示了教學 才能和經驗。傳遞了作為一名優秀 教師的職責與使命,讓我深深受教 並感激。

獲獎人員(團體):

PIKA 探究與實作教學團隊 台南一中 何興中老師 化學學科中心 李麗偵老師 前鎮高中 林百鴻老師

高雄市國教輔導團 廖俞雲課督 鼓山高中 莊福泰老師

高雄中學 盧政良老師 優良事蹟:

1.物理探究與實作課程開發與推廣,

以探究六階層教學設計開發:雷射 光圈、迴紋針、雞蛋熟度、蠟燭燃 燒、吹泡泡、兩顆氣球、五杯溶液、

米蟲等多套教學模組,提供教學現 場的教師們更多元完整的教學資 源。

2.研發物理探究與實作課程、跨領域 探究與實作課程、評量規準與素養 導向試題,完整建構探究與實作教 學配套。

3. 協助 2018、2019 全國物理探究與 實作競賽宣傳推廣、命題、試務與 評審工作。

4. 一年多來進行七十餘場探究與實 作教學工作坊(統計至 2019/3/29),

其中北區 18 場、中區 11 場、南區 41 場、東區 5 場、國外 1 場,其中 參與研習工作坊的老師們超過兩千 兩百人次。

(2) 物理教育推廣獎: 獎勵對致力於物理 教育推廣且著有貢獻與影響者(含團 隊).尤以推展物理教學活動或與物 理相關之科普活動·具全國知名者或 推廣成果具有重要影響者為重點·每 年頒發一至二名(團隊)為原則。

獲獎人員(團體):

霧裡 fun 魔法築夢工程團隊 臺中一中王昭富老師(退休教師)

虎尾高中蘇裕年老師(退休教師) 優良事蹟:

1.臺中一中退休老師王昭富和虎尾高 中退休老師蘇裕年,不把退休當成 終點。擁有二十多年教育經驗的兩 人,在 2014 年 8 月退休後,2015 年 7 月在新竹物流、見性社會福利 基金會與臺灣閱讀文化基金會等單 位協助下,攜手一圓偏鄉學校帶實 驗、說科學家故事的科教夢;開始 一場教育冒險,推動「霧裡 fun 魔 法」,開著載滿科學教具的休旅車 行遍全台灣,無償為偏鄉學校的小 孩們,帶來實驗性的教學。

2.團體以「霧裡 fun 魔法」為名,用

「霧裡」和「魔法」吸引孩子們的 注意,教育的對象從小學到高中,

希望協助原本害怕科學的學生,從 學習迷霧中看見科學的真正樂趣。

3.王昭富老師和蘇裕年老師自己寫企 劃案爭取經費補助,透過教育圈好 友接洽偏鄉學校,他們不領教學鐘 點費,把經費投入買實驗器材,分 享教學,將艱澀的物理化為有趣實 驗,希望在有趣如魔法般的科學實 驗中,能兼顧到人文教育的內涵,

讓孩子們從法拉第的生活經歷中去 思考和感受比對自己的生活態度,

藉由深刻體驗,進而愛上科學。

4.從 2015 年 10 月起到今天將近四年 的時間,從苗栗縣苑裡國小開始,

已車行數萬公里,走遍台灣本島十 九縣市 170 所學校,甚至飛到馬來 西亞檳城,為檳吉台灣學校學生上 了兩次課,兩人從不喊累,每到一 校就把教案及部份科學器材留下,

盼學校能傳承下去,引導更多學生 重新認識科學。堅信「只要能讓一 個孩子在心中埋下一顆學習的種子,

總有一天會發芽」。

獲獎人員(團體):

賽 E 趴教師社群

(Science Education Party,SEP) 台南市後甲國中黃鈺心

新竹市三民國中曹力升 台南市仁德國中林麗芬 新竹縣博愛國中謝彩凡 台中市長億高中林宣安 優良事蹟:

1. 賽 E 趴從 2014 年成立至今已五年,

辦理過三場次全國性的大型研討會,

參與人數合計超過 500 人次 2. 各 地 區 域 性 的 課 程 共 備 聚 會 至

2019 年五月共 12 場次,參與人數 合計超過 300 人次

3. 2019 年首次開啟的玩具醫生計畫 約有 100 人次的參與,電學實驗融 入教學五場次合計共 100 人次 4. 社團老師分享的教具教材超過百

件,並無償分享在賽 E 趴 FB 社群 (不公開社群)的網站,許多老師也 因此運用在課堂教學,影響的學生 人次難以估算

5. 賽 E 趴社群主要透過 FB 不公開社 群聯繫與散播教學相關的訊息,目 前社員共一千多人,累積的教學檔 案約數十篇,雖然我們不是最大的 教師社群,但我們專注在國中理化 地科的課堂學習,不花俏的活動但 卻扎扎實實的課程討論,逐漸興起 了另一股屬於賽 E 趴的風潮。

物 理 教 育 學 刊 稿 約

一、《物理教育學刊》為中華民國物理教育學會發行之學術性與報導性期刊,主旨在提升物 理和相關自然科學教育研究之品質與促進物理科學教育學術、教學與實務經驗交流。每 年發行兩期,分別於七月及十二月出刊,創刊號于一九九七年春季發行。

二、本刊徵求

(一)「學術論文」:包括以實驗、個案、調查、義(哲)理或歷史等研究法所得之結果,

以及文獻評論、理論分析等論文。

(二)「教學論文」:乃是以良好理論做基礎,設計出科學教師們能欣賞且樂於採用的教 學活動和方案,最好有實際教學成效(評量)做為檢證,且包括照片和圖表。

(三)「實驗設計論文」:著重於物理實驗的設計或示範教具的製作,必須有嚴謹的實驗 數據與說明,以顯示此項實驗設計或示範教具能夠有效地展現教學對象所必須學 習的物理概念、定律或原理。

(四)「報導與評論」類:包括研究問題評析、物理或科學教育上的構想、書評、論文批 判、教學新點子等;例如:「科技新知」、「活動報導」、「實驗心得」、「教學心得」、

「物理問題討論」、「交流天地」、「生活與物理」、「教材討論」、「物理與教育」、「編 輯話語」等主題。

三、投遞本刊之「學術論文」、「教學論文」和「實驗設計論文」等三大類論文,皆須經過專 家學者審查作業。

四、本刊所刊登之論文,須為原創性研究成果之正式論文,且未曾於其他刊物或書籍發表者

(在本刊發表之文章未經中華民國物理教育學會同意,不得再於他處發表)。作者需簽 署著作授權同意書,論文著作財產權歸中華民國物理教育學會所有,文責歸屬作者。

五、來稿請依格式並以中文撰寫,須為電腦打字,「學術論文」每篇以不超過 20,000 字為原 則,「教學論文」及「實驗設計論文」每篇以不超過 10,000 字為原則,「報導與評論」每 篇字數以 6,000 字以內為原則。

(一)電腦文字檔存檔相關規定如下:

1.請使用常用文書處理軟體。

2.文內請勿使用任何指令(包括排版系統指令)。 3.中文與英文之間不須空欄。

4.文章內之中文標點符號請用全型字。

(二)凡人名、專有名詞等若為外語者,第一次出現時,請用()加註原文。外國人名 若未有約定成俗之譯名,請逕用原文。

10.6212/CPE.201907_20(1).000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