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有效服務學習方案的設計

在文檔中 第一節 服務學習基本理念 (頁 23-35)

本節介紹有效服務學習方案之設計,首先介紹服務學習的類型,其次闡述有效 服務學習方案設計之原則及發展階段,最後說明服務學習方案之評鑑。

一、服務學習的類型

服務學習方案的設計及進行可有多種方式,可以學生社團方式於課餘時間進 行,亦可與課程結合於課堂上進行;可給予學分或不給學分;服務時間可短為一天、

半天,亦可長至半年、一年;Jacoby(1966)將美國服務學習活動分為下列四種類 型(黃玉,2000):

1. 一次或短期的服務學習:新生訓練中安排一至半天的校園服務,或於學期中安 排一天的社區清潔服務、圖書館的志工服務、育幼院或養老院的陪伴活動等,

皆是屬於這類的服務學習活動,通常這類活動的目的在介紹服務機會及機構,

引起學生之服務興趣,屬於探索階段。這類活動雖然為期時間較短,但若能依 照服務學習的合作、互惠、平等等特質來設計,再伴隨以適當的服務前定向、

服務後省思等活動,亦能帶給學生成長,邁向服務的更高層階段。

2. 長期的課外服務學習:學校中的服務性社團持續的進行服務活動,或班級團體 固定與某一公益機構合作,這些都屬於此類。此類活動因時間較長,且多利用 課餘時間進行,其目的在藉由持續性的接觸服務對象、場所及議題,並伴以結 構化的省思活動,以增進學生對服務對象、場所或議題的更深入認識,期望引 導學生從探索階段進至澄清、理解階段。

3. 與課程結合的服務學習:法律課程安排學生為受虐婦女進行免費法律諮詢,建 築課程安排學生為低收入戶修繕房屋,教育課程安排學生為犯罪青少年做課業 輔導,醫護課程安排學生為原住民部落作義診,公民課程進行至多元文化時,

安排學生為弱勢族群服務,進行至兩性教育時,安排學生為女權團體或人權團 體服務。另於全校通識教育課程時,亦可設計「服務與生活」、「服務與社會」、

「服務與領導」等課程,安排學生實際進行服務,從中體會社區生活、學習社 會關懷、培養領導能力等,這些皆屬於服務與課程結合。此類服務學習,必須 特別注意機構的選擇及目標的安排,兩者必須與課程內容與主題密切配合。此 類服務學習與傳統實習,雖都提供學生實作的機會,幫助學生課程上的學習,

但其最大的不同在服務對象的選擇為非營利機構與弱勢族群,希望學生在貢獻 他們的心力時,能透過反思與回饋,對社會問題有更進一步的瞭解,進而喚起 他們對社會的關懷與行動。

4. 密集經驗的服務學習:參加世界青年和平團至落後國家進行長達兩年的農村或 醫療服務,一整個暑期與被服務者生活在一起的山地服務隊,皆屬於密集經驗 的服務學習。因長期密集的與被服務者生活在一起,更能夠深入體會被服務者 的生活與難處,且一起進行反思活動,會帶給服務者更直接且強烈的衝擊與影 響,能更快引領服務者進至理解或行動階段,但當服務活動與密集經驗結束 時,服務者失去與被服務者的聯繫,往往又逐漸遺忘服務,故如何幫助他們持 續進行服務及不斷進行省思,達到終生服務的境界,實為此類服務學習亟需努 力加強之處。

以上幾種服務學習的類型,在美國各級學校因主客觀環境不同,皆有不同的實 施方式,不論是何種模式,只要在其設計時,注意配合服務學習的多項特質,並加 以結構化的省思活動,相信皆有值得重視的成果產生。

美國許多中等學校已有不少的服務活動,也以多種形式在實行,要想提昇至服 務學習,關鍵在於確認服務實行是否恰當,以及如何與學習做連結。只要採行服務 學習四大發展階段-準備、服務、反思、慶祝,即可使已存在的服務活動擴展至真正 的服務學習。

圖 2-3-1 是他們所提出結合學校課程的各種服務學習方法,依投入高低程度分為 七種類型(Fertman,White&White,1996):

學校社團 特殊學分 社區服務 現行課程 跨學科之 全校性之 或組織 或證明 特殊主題 課程 結合服務 主題活動 主題活動

<<<低投入 高投入>>>

圖 2-3-1 中等學校服務課程

1. 學校社團或組織的服務:學生多半因興趣而參加,且多利用課餘時間進行服 務,較無強制性,為建立服務文化的開始。

2. 特殊學分的服務:有些學校會給予參加服務的學生證明,或要求服務時數為 畢業要件,以承認服務的價值;有些學校會安排服務機會,有些則由學生 自行尋找。這類服務必須靠個人的努力且通常與課程毫無關連,故這類服 務多稱為志願服務。

3. 特殊主題的服務:許多社區組織會向學校尋求幫助,請學生幫忙特殊主題的 慶祝活動,如社區的活動,這些活動通常是高度公開且對社區有益的。這 活動也許能提供課程的投入,也或許不能。

4. 社區服務課程:某些學校會將社區服務課程以要求或選擇方式進行,雖然此 類型服務未連結課程,但它卻連結了社區服務課程,以某種程度來說,它 也算連結了課程。此類課程可於課堂聚會時進行反思或慶祝活動,亦符合 服務學習之模式。

5. 與現行課程結合服務:當中等學校的學科團隊對服務學習更有經驗時,他們 可使用學年中的一些時間進行服務學習計畫;在這類服務學習活動中,課 程是一種推動力。

6. 跨學科的主題服務活動:不同於上者強迫服務去結合課程,有些學校選擇一 有意義且適合學生之服務機會,並配合多學科領域來支持活動並達成所要 的目標,故服務活動的焦點在得到所要的結果,而不是課程。在這種服務 類型中,學生的成果與服務的達成同等重要,故當服務活動完成時,學業 課程與服務目標皆被達成。

7. 全校性的服務活動:此種類型與上述兩種方式不同之處,一則它不只是一個 團隊,而是全校都投入同一個計畫中;二則所有學科皆投入課程中,故此 種服務學習為全校性投入的活動。

反觀國內,目前尚積極於各大專院校中推動服務學習活動;服務學習的範圍很 廣泛,學生可以參與服務的項目如表 2-3-1(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1):

表 2-3-1 服務學習的項目

二、有效服務學習方案之因素與原則

美國經驗教育學會(National Society for Experiential Education)於 1989 年出版 的「結合服務與學習的有效實施原則」(Principles of Good Practice For Combine Service and learning),書中提出一個有效服務學習方案應具備的十項原則(Honnet & Poulsen,1989):

1. 鼓勵人們對公共事務採取負責及挑戰的行動;

2. 提供結構化的機會給人們批判反思他們的服務經驗;

3. 對每個參與者皆能明確的表達服務及學習的目的;

4. 讓有需要的人去決定他們的需要;

5. 確認每個參與的人與組織的責任;

6. 在不斷改變的環境中,皆努力配合服務的提供者與服務的需要者;

7. 期待真實、主動、持續的投入承諾;

8. 包含訓練、督導、支持、認可和評鑑都須符合服務和學習的目標;

9. 確認服務的時間是恰當的,且對所有參與者都是最具吸引力的;

10. 由各種不同背景的人一起參與來為不同背景的人服務。

另外,美國的校園外展機會聯盟(Campus Outreach Opportunity League,簡稱 COOL)亦為服務學習之重要團體之一,亦曾提出有效社區服務的五大要素,相信 亦可為服務學習提供一項參考原則(Jacoby,1996):

1. 社區的聲音(Community Voice):

假使我們要建立橋樑以改變和解決問題,社區的聲音是必須注意的,故 社區的聲音及需要必須被包含在社區服務計畫的發展之中。

2. 定向與訓練(Orientation and Training):

定向與訓練是社區服務最重要的第一步,所有訊息皆應提供給參與服務 的學生,包括關於社區、議題、機關或社區團體。

3. 有意義的行動(Meaningful Action):

有意義的行動指的是學生所做的服務對社區本身是有必要且有價值的。

有意義的行動讓人們感覺到他們所做的是能有所改變的,他們所花的時間是 有用的,缺乏這項要素,即使其他要素作得再好,人們都不會繼續他們的服 務。

4. 反思(Reflection):

反思是社區服務學習經驗的一個重大要素,反思應於經驗後立刻進行,

討論包括感想、故事、感覺、事實等,這可消除刻板印象或個人對服務的疏 離,同時,反思可將經驗引領至更寬廣的內容。

5. 評鑑(Evaluation):

評鑑可測量出學生學習經驗的影響和社區中服務的成效,學生應評量他 們學習的經驗,而機構應評量學生服務的成效;評鑑給予服務活動改善、成 長和改變一個指標。

另根據 Eyler 和 Giles 於 1999 年的研究則指出,有效服務學習方案的計畫須有 以下幾個特點:

1. 服務機構的品質(Placement Quality)

服務機構的品質是服務學習中服務的部分,如果服務無法對學生產生作 用,則學習亦無從產生;在服務機構之中,學生可以率先練習、承擔責任,

並與創辦人及社區成員如伙伴般的一起工作,服務機構的品質會影響個人及 人際的發展。

2. 課堂經驗與服務經驗的連結(Application)

指的是學生連結他們在課堂上所學至他們在社區中所經驗的程度。

3. 結構化的反思活動(Reflection)

反思是連結學生在社區中的經驗和課業學習的橋樑,發生於日誌記錄和 對話中的自我探索,對幫助學生更瞭解自己和其他人是非常重要的;書寫式 的反思,特別是日誌記錄,可以為服務學習的過程留下一種永存的記錄,而

反思是連結學生在社區中的經驗和課業學習的橋樑,發生於日誌記錄和 對話中的自我探索,對幫助學生更瞭解自己和其他人是非常重要的;書寫式 的反思,特別是日誌記錄,可以為服務學習的過程留下一種永存的記錄,而

在文檔中 第一節 服務學習基本理念 (頁 23-3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