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有限元素法與Poisson Boltzmann方程式驗證

3-1 有限元素法簡介

有限元素法(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是使用一不連續之函數來近似任一連續 量。換句話說,經由我們所建立的函數,可以描述一整體結構的行為。有限元素法的操 作方式是將一連續體分割成數個四面體(2D/三角形)、六面體(2D/矩形)或五面體,稱之 為元素(element),而元素之邊界點稱之為節點(node),例如四面體就有四個節點,

六面體則有八個節點,每個節點上皆可用數學方程式來描述,稱之為內插函數方程式

(interpolation equation),藉由這些內插函數方程式表達該連續體之分析行為,此群有 限個方程式之解稱為內插近似解(interposition approximation)。只要連續體之場變數(應 變、應力、溫度、電場、磁場、濃度…等)與相關正確,則近似解可視為精確解。

有限元素法的優點包括:

1. 元素的材料性質不需相同,例如非均質、非等向性,只要設定元素的條件,就 可以完成近似解求解。

2. 不規則形狀的邊界,能用直邊的小元素作近似估計,或用二階函數元素趨近。

3. 元素的大小、疏密,可經由實際所要計算的場來做調整。例如變化劇烈的區域 可以使用較密的元素來填佈。

4. 容易處理混合型的邊界條件。

因此,有限元素法被廣泛地應用在各種領域上,包括了固力、流力、熱力、製造以 及結構等。本研究所採用的是三維的元素網格,更可以實際模擬出立體的場變化。

3-2 電雙層理論與有限元素法的離散

當固、液、氣三相中之任二相彼此接觸時,於界面上因材料之電負度差異,會產生 分子間的電荷分佈不均,將使界面材料表面呈現帶電荷或極化情形。此材料界面上極性 會吸引帶異電性的電荷吸附與聚集,以形成所謂的電雙層(Electric double layer, EDL)。

根據其理論:電勢(electrical potential) ψ 與 每單位體積內的靜電荷密度ρe 的三維普 松方程式(Poisson’s equation)可以描述為

0 2

2

2 2

2 2 2

εε ψ ρ

ψ

ψ ψ e

z y

x

=−

∂ +∂

∂ +∂

=∂

∇ (3-1)

其中ε 是介電常數(dielectric constant of the solution),ε0 則是真空的介電常數 (permittivity of vacuum)。而離子的濃度呈現對稱的形式:

)

將式(3-3)帶入式(3-1),則可以得到非線性的 Poisson-Boltzmann 方程式 )

接著,我們定義Debye-Huckel parameter

T

加入四面體元素(tetrahedral element, 如圖 3-1 所示),一階 Shape function 可以被展 開成為

)

將式(3-10)至式(3-14)帶入式(3-9)可得

應用Gauss divergence 定律,上式成為

∑∫∫∫

最後,我們使用式(3-7) trial solution 帶入上式,可得

∑∫∫∫

若將

∫∫∫ dxdydz

=V(e)帶入式(3-20),則可得

最後我們得到Poisson-Boltzmann 方程式之有限元素離散的矩陣形式為

{ } { }

( ) ( ) 成使用二階Shape function,則可以使用較大的元素,或者以原來的元素量,得到更精準 的結果。圖3-2 則是二階有限元素,可以跟圖 3-1 的一階有限元素做比較。

⎪ ⎪

成一階函數與二階函數共用shape function。例如:

L

j

N

i

L

j

N

i

4 ) 2 1 4 9 (

) (

9

) 2 2 )( 1 (

1 2 2 1

2

* 1 2

* 1 2

* 1

2

2 1 2

* 1 2

* 1 2

* 1 1 1

+ + −

= +

+

− +

= +

L v L

d c b

v

L d

c φ b

φ

經由積分公式

d V c b a

d c b dv a

L L L

V

L

d c b

a 6

)!

3 (

!

!

!

!

4 3 2

1 = + + + +

就可以得到

∫∫∫

φ1φ1

dxdydz

=(

b

1*2+

c

91*

v

2 +

d

1*2) 203

其他項的推導請參閱附錄二的推導。

3-4 Poisson-Boltzmann 方程式驗證

下圖為我們的測試case:球體(radius a=0.325μm)靠近一平板(distance h = 2.5μm)的網格 分佈圖。

圖3-3 表面網格分布圖

接著,我們與先前的論文做比較,證明了我們所撰寫的程式無誤。

圖3-4 Poisson-Boltzmann 方程式驗證 下圖是測試case 的表面電荷分布:

圖3-5 表面電荷分布圖

下表是測試cases,包括了元素總 nodes 數量與四面體元素數量。

Mesh Number of nodes Number of elements 00 4,158 19,958 01 10,846 56,399 02 40,577 219,115 03 50,142 270,766

我們分別以一階、二階shape function 執行 mesh00 至 mesh03 的 case,繪出了圖 3-6。

可以發現若僅以mesh00 的 case 執行二階 shape function,就可以趨近於以 mesh04 執行 一階shape function 的 case。換句話說,只要使用 nodes 數量 4,158(elements 19,958)的二 階函數,就可以得到像使用nodes 數量 50,142(elements 270,766)的一階函數效果,足足 差了十倍左右的nodes 數量與 element 元素數量。

圖3-6 一階與二階 Shape function 比較

我們將實際的平行化執行時間來做比較:nodes 數量 4,158(elements 19,958)的二階 函數,與nodes 數量 50,142(elements 270,766)的一階函數,兩者計算相差不到四秒(二階 函數花103.5 杪、一階函數 99.8 秒)。

下圖是六個CPU 切割網格計算:元素與網格點分布的情形。在 CPU 的邊界必須有 很好的網路溝通與交換效能,各計算主機才能很快地彼此交換計算資料。

圖3-7 Poisson-Boltzmann 方程式的 subdomains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