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未來展望

在文檔中 中文摘要 (頁 116-120)

第五章 整合測試與分析

6.2 未來展望

台灣政府視生物科技為這一世紀的明星產業,政府至今相關研發經 費投入超過3000 億元。目前,生物探針晶片是台灣生技業中,投入 較多廠家新的明星產業。由於生物探針晶片具有體積小、操作方便、

高產量的特性,可以用來檢測多個基因,及基因產物在生物體中的表 現變化,因此這項技術已被公認為二十一世紀,最強大的分析工具之 一。國外各主要生物探針晶片公司,策略聯盟與互相授權蔚為風潮,

唯有藉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加速產品的研發及上市。

本研究所提出的微陣列探針,還屬於初期的概念階段,在許多方 面尚嫌不足,在未來如能針對不足的地方加以改進,相信便能更加提 高系統整體的效能及量測的精確度。

隨著現今時代的進步,生物醫療科技也日漸成熟,應用範圍也越 來越廣。高科技的技術和儀器不斷的在研發,醫療科技亦隨時都在更 新。利用傳統醫學結合高科技的新方法,可充份發揮其特色,在傳統 醫藥辦不到的地方,試試這些方法,往往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3-35]。

參考文獻

[1] 台經月刊 93.2 專題『前瞻生物科技最新發展趨勢 』孫智麗策劃 http://www.biotaiwan.org.tw/page/publications6-3.htm

[2] J. R. Webster’s lecture, “Polymer Materials for Biochip” (2000).

[3] 林哲信、張冠諒、陳鈞貿,微型化非接觸式電信量測晶片電泳系 統於生醫檢測應用之開發,生物醫學工程年會及研討會。(2004)

[4] Grabtree, H. J., Cheong, C. S., Tilroe, D. A. and Backhouse, C. J., “Microchip Injection and Separation Anomalies Due to Pressure Effects,” Anal. Chem., 73, 4079-4086.(2001)

[5] M. Sadiku. ’MEMS,’ IEEE Potentials, Vol. 21 Issue 1, pp. 4 – 5, Feb.-Mar.2002.

[6] D. J. Nagel and M. E. Zaghloul,’ MEMS:Micro Technology: Mega Impact,’IEEE Circuit Devices Mag., pp. 14 - 25, Mar. 2001.

[7] 黃冠瑞,“高效能微流體晶片之設計製作與其在生物醫學之應用”, 國立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8] 潘郁仁,電壓驅動式微流體細胞計數晶片之設計與製作,國立成 功大學工程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

[9] Rosell J, Colominas J, Pallas-Areny R, Webster J G (1988), IEEE Trans. Bio-med Eng., 35: 649-651.

[10] Tadashi S, Seiiti S, Akio O, and Shiro S (1989), IEEE Trans.

Electron Devices,36: 1929.

[11] Iverson RB (1987), J. Appl. Phys., 62: p1675.

[12] Chen YC, Wu YC, Chao CW, Hu GR, Feng MS (2001), Jpn J Appl. Physics, 40 (9A): 5244-5246.

[13] Peng DZ, Chang TC (2002),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81: 4763.

[14] Aronson S, Geddes LA (1985), IEEE Trans. Bio-med. Eng., 32:

987-988.

[15] Hodge NF (1970), Physiol Letter, 33-A: 987-988.

[16] Stoeber B and Lirpmann D (2000), ASME IMECE MEMS, 2:

21-30.

[17] Henry S, McAllister DV, Allen MG (1998), J.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87: 922-955.

[18] Lin L, and Pisano AP (1999), J. of 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 8:78-84.

[19] 賴耿陽,“薄膜製作工藝學",復漢出版社,1頁~12頁,32頁~

40頁,110頁~225頁,民國八十三年。

[20] 李正中,“光學薄膜製鍍技術及應用",行政院國科會光電小組 編印,1頁~17頁,28頁~29頁,民國七十二年。

[21] 蘇青森,真空技術,第五版,東華書局,7頁~9頁,民國八十八年。

[22] 張郁雯等,“真空技術與應用”,國科會精密儀器發展中心,11 頁~14頁,民國九十年。

[23] Michael Quirk. Julian Serda 著劉文超. 許渭州 校閱 羅文雄.蔡 榮輝.鄭由盈 譯滄海書局 半導體製造技術 181~184 頁。

[24] 林君明、林伯威、潘立誠, “整合有半導體放大器之微陣列生物探

針元件,”中華民國及美國專利

[25] 林君明、林伯威、潘立誠, “整合有底閘極薄膜電晶體放大器之微 陣列生物探針元件,”中華民國專利.

[26] 圖書館專業服務網站 RFID 自動辨識館藏管理系統

http://www.library.com.tw/

[27] 電子工程專輯 “伊拉克戰爭 美國海軍大量使用 RFID 技術"

2003/05/30 http://www.eetchina.com

[28] 張家詮,“無線射頻系統標籤晶片設計” 中華大學電機工程學系 碩士班,2004

[29] Rosell J, Colominas J, Pallas-Areny R, Webster J G (1988),”Skin Impedance from 1 Hz to 1 MHz.”, IEEE Trans. Bio- med Eng., BME-35, pp.649-651.

[30] Shih-Chi Kuo,Yukon Chou, and Pei-Ying Shieh, “Fabrication of Multi-Layer Hollow Microneedles with Sharp Tips by Polymer Micromolds”,pp.77(2004).

[31] J. Enderle, S. Blanchard, J. Bronzino. “Introduction to Biomedical Engineering”, Chapter 4 In Biomedical Sensors. CA: Academic Press, (2000).

[32] E. T. McAdms, J. Jossinet. “The Importance of Electrode-skin Impedance in high resolution electrocardiography”, Automedica, pp. 187-208, (1991).

在文檔中 中文摘要 (頁 116-12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