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年的戶政資料,大致可以統計出各聚落的主要姓氏戶數及其 百分比。透過田野調查方式,儘量以表所列的主要姓氏為訪查對象,進 行家戶訪問,觀察祖先牌位及核對族譜,調查本區主要宗族之祖籍地、

定居時間及00年左右的維生方式,詳如表所示。此外,也可以觀察南 寮公墓墓碑主人之地望,取得本區居民祖籍分布的梗概。配合表之家 戶調查,顯然本區早期移民之祖籍地以同安為絕對優佔。如同血緣性特 徵,本區大部分聚落居民之地緣性特徵均十分顯著。

 整理昭和年()舊港派出所《除戶簿》中溪州之除戶之戶長,其職業結 構如下:水旱田耕作人(.%)、苦力人(.0%)、手工業及製造業人

.%)、商業及服務業人(.%)、公職人員人(.%)、俳優人

(.%),這種職業結構可反映溪州地理位置特殊性。必須附帶說明的是,年舊 港村併入新竹市,改稱舊港里,戶政資料撥歸新竹市戶政事務所。而昭和年之除戶 人數偏多,不甚合理,因此這份資料應非單年的資料,可能是受撥交時資料發生錯置 所造成的。但應當不致對其職業結構之趨勢有太大的扭曲,仍是可用之資料。

表、年本區各聚落各姓氏居民之祖籍地分布

資料來源: 以年戶政資料配合表之解讀、家戶訪問、對南寮國小學童分發問 卷調查等方法取得資料。

「祖籍地以同安為絕對優佔」另一層地緣性意義為「所用之閩南語 次方言相同或相近」,語言及祖籍地之單純化,應有助於各聚落宗族之 和諧相處,進而穩定發展。筆者等在田野調查過程中,並未聽聞本區在 歷史上有任何分類械鬥的情事發生。

根據閩南語學家的研究:閩南語大致在第世紀以後形成,第世紀 末葉漳州始開發,在此以後自泉州語分出漳州腔,第世紀中葉以後,閩 南移民大批進入潮州地區而形成潮州腔。閩南地區之閩南語大約在明末 又由原本的漳州腔及泉州腔兩大系統,再分化出廈門腔(同安腔) 。 廈門為港口,又地處漳泉交界,兼具漳泉音的成分,俗稱漳泉濫,但仍 較偏泉州腔。故泉州腔、漳州腔、同安腔為臺灣閩南人原鄉的三種主要 腔調。這三種腔調到了臺灣之後,又漸漸發展成由泉州腔轉化的海口

 許燉極,《臺灣語概論》(臺灣語文研究發展基金會,臺北,0)第頁。

 張光宇,《閩客方言史稿》(南天書局,臺北,)第頁。

腔、由同安腔轉化的偏海(口)腔、由漳州腔轉化的內埔腔、由漳州腔 滲入海口腔及偏海腔轉化的偏內腔,以及上述四種腔調混合之通行腔,

南寮地區則是臺灣地區使用偏海腔的代表區域

顯見本區的早期移民,在移出地及移入地的「推」、「拉」過程 中,透過同宗或同祖籍地,以及具備相似方言腔調系統的移民,其地緣 性人際紐帶運作的鑿痕相當顯著。

其次,彭姓宗族稱得上是本區最大的宗族,以個別聚落而言,彭姓 構成溪洲、蟹仔埔、南寮、草厝、十塊寮、萬興、槺榔、樹林仔、外湖 等聚落的主體姓氏。彙整南寮彭氏所編之《彭氏族譜》內容,南寮地區 彭姓均源出彭姓開閩始祖彭子安派下。但即使是同為本區彭姓開閩始祖 彭子安派下,按其祖籍地派別可分為松山房派下(當地彭氏宗親俗稱大 彭)與竹圃房派下(小彭),大彭大部分選擇定居十塊寮;小彭則聚居 槺榔、蟹子埔、草厝三處。楊氏宗族為客雅溪下游的最大宗族,祖籍地 均為泉州晉江東石鎮郭岑村,稱「滄岑楊氏」,亦源出一脈。長房子孫 分布於浸水里浸水、虎林里拔子林、樹下里樹仔腳;二房分布於虎山里 中庄、罟寮;三房分布於浸水里溝仔底;四房原居楊寮村上洋寮、下洋 寮、瓦厝,機場擴建遷村之後,遷居於新雅里的沙崙及成功路一帶

彭氏及楊氏各開基祖所選擇的定居地,顯現出親等關係的親疏遠 近,關係近者定居地相近,反之則否。在選擇定居地所顯示的空間特 性,應是移民間人際網絡「差序格局」的結構性思維所反射的行為。

 董忠司主編《臺灣閩南語辭典》(五南圖書公司,臺北,00)第頁。

 彭氏族譜編修委員會《彭氏族譜》(彭氏祖祠管理委員會,新竹,)。

 滄岑楊氏子孫定居地,只有上洋寮、下洋寮、瓦厝及罟寮處位於本區。參楊清波 編,《滄岑楊氏族譜》(作者自印,新竹,)。

表、本區各自然村之拓墾、主要宗族與生態環境特性

表、本區各自然村之拓墾、主要宗族與生態環境特性(續)

* 楊寮村於民國年因機場擴建而廢村。

資料來源: 當地宗族相關族譜;()註、、、、0、、;()民 國年「(日治時期)戶口調查簿」及日治時期各年份「除戶簿」;

()田野調查:微地形判釋、家戶訪問等。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