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上大學歷史的發展來看,每一個時代大學所重視的知識與課程背後反映 著該時代知識的歷史社會情境。在古代大學與中世紀大學的時代,所重視的是博 雅的教育,雖然中世紀時期已有專業學院的出現,但是是廣泛區分為文、醫、神、
法四個學院,並是在博雅教育完成後才進入專業教育的;而到了「現代性」時期,
現代性大學不僅建立了「現代學科」制度,隨著啟蒙運動的科學型知識至上,工 業革命下技術性與實用性知識的興起,組織現代性下的專業學會成立更助長了學 科的專業主義,學科更行分化與制度化,可說是「學科規訓制度」在此時建立完 備;到了晚期現代性以後工業社會、知識經濟、全球化為表徵的新經濟時代,大 學學科與課程更加強調績效性、實用性、職業化、產業化、科技化,學科分化的 情形甚至亦屢見不鮮。
因此,我們從「知識轉型」來看大學課程與學科在不同時期的面貌,可發現 有幾點趨勢(見表2-2):
1.隨著西方「現代性」的轉變,知識在每一個時代中都有不同的面貌與社會 功能,並進一步影響高等教育中的知識觀,任何時代的高等教育轉變都有其社 會、政治、經濟脈絡,大學知識某種程度上也是社會政治經濟變遷下的產物。
2.就學科的廣博與專精分化而言,從「古代大學」及「古典現代性」時期課 程知識的廣博,到了「現代」與「後現代」時期,大學學科愈形專精分化。雖然 後現代全球化時期有所謂「跨學科」、「學科疆界拆解」的論述,但現實上多集中 於專業性、實用性的學門課程,與其他大量職業化、分化的學科相比,只是佔一 少部分。
3.就強調教育的博雅與專業而言,從「古代大學」及「古典現代性」下課程 教育強調的博雅性與全人發展,到了「現代」與「後現代」時期,大學課程上所 建制的學科是愈形專業化的培訓,知識一再被建制為學科制度與專業主義。
4.就重視課程的古典與實用而言,從「古代大學」及「古典現代性」課程教 育強調的古典的人文學科,到了「現代」大學課程上多興起實用性、職業化、為 產業界所需的學科。在全球化「知識工業」、「知識經濟」與「後現代」時期「實 作性」邏輯下,大學課程更形實用技術化與職業主義。
5.就大學的理念與功用而言,在古代大學及古典現代性階段,大學還強調其 博雅、紳士、全人等教化之功能;而從現代性時期到後現代時期以來,大學在「知 識工業」之要求下研究的功能備受重視;在效用性與實用主義當道的時代下,大
學被賦予期待的社會服務與生產效益功能論述甚囂塵上。
Paulston(2002)以歷史文本分析為基礎,描繪西方各個時代的知識和思潮,
其中歷史循環同時以文本和視覺方式呈現。Mouat(1996)說明這種圖示方法如 何捕捉其作品中的歷史秩序(Mouat,1996;Paulston,2002;黃淑玲譯,2005):
圖中認知循環的每個階段皆以社會層級表現,各層級有其特徵,歷 史學家據此分別命名各階段。因此,對西方社會發展而言,中古時期、
文藝復興、巴洛克、現代和後現代等語詞,都代表不同時代;在這些時 代中,認知循環的特定階段支配知識的社會建構。若將分化、統整和綜 合──形成人類思想循環階段──的特徵,和先前歷史學家已界定之西方 發展中各年代的特徵加以比較,便可知此論點為真。明白這點後,就可 知中古時期基本上是知識分化的年代;文藝復興是知識統整的年代;巴 洛克是綜合的年代;現代是知識再次分化的年代;而後現代則是知識統 整的年代。
甚至,每次完整的綜合、分化和統整階段,都形成社會發展的階段,
不只在認知循環中能直接找到類似的階段,在個體認知發展的模式中也 能看到。在比較西方社會歷史和個體認知發展模式時,中古時期和文藝 復興就等於認知發展模式中第二次循環的分化和統整階段。
Paulston 描繪西方各個時代的知識和思潮,以似乎鐘錶般的變遷描述知識特 性的交替。Paulston 所論述的知識分化(中世紀)Æ知識統整(文藝復興)Æ知 識再分化(現代)Æ知識再統整(後現代)之理念循環,與現實知識的發展似乎 有些矛盾與斷層,矛盾之處主要是在後現代階段。這正代表本研究在研究動機與 問題提出時所強調的「理念與實際」的矛盾。後現代主義在理想上強調跨越學科 與統整,現實世界的後現代大學學科卻是高度分化的,以下兩章將加以探討實際 學科分化的問題與後現代理念對於知識的觀點。
【表 2-2】西方現代性之發展、知識特性、與大學學科論述之形成
(classical modernity)
1、從十四、五
(liberal modernity)-大
(organized modernity)-
十九世紀晚期到 modernity)
-自1960、 70
性? 多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