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Keyword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Land Use Change, Landscape Structure Analysis, Landscape Change

2. 材料與方法

2.1 研究範圍

台北市面積約 271.7997 平方公里,人口約 2.62 百萬,其地理位置介於東經 121 度 27 分~121 度 40 分,北緯 24 度 57 分~25 度 13 分間,四周均鄰接台北縣,為台北縣所環繞。

就地形而言,台北盆地由大屯山火山群、觀音山、以及中央山脈北端之丘陵地包圍而成;

在地質上屬陷落盆地,三面為斷層線,呈東西寬十八公里,南北長二十七公里的等腰三角 形。盆地內部平坦,地勢自東南向西北微傾,東南部平均高程約 10 公尺,西北部平均只 有 5 公尺。就行政區劃而言,台北市劃分為 12 個行政分區(如圖 1),包括北投區、士林區、

大同區、中山區、松山區、內湖區、萬華區、中正區、大安區、信義區、南港區、及文山 區。

圖 1 研究範圍─台北市及其 12 個行政分區 (資料來源:http://www.taipei.gov.tw)

2.2 研究材料與分析軟體

1、台北市土地利用調查資料:本研究利用 1993 和 2007 年二次土地利用調查成 果作為基本資料,並將土地使用項目彙整成林地、農地、建地、水、及裸露地 五類(圖 2),供土地使用轉變與地景變遷分析之用。從該二期的台北市土地使用 資料可清楚地看出,基隆河截彎取直工程讓台北市之土地使用改變甚多,在截彎 取直後產生了新生的土地,形成現在的內湖科技園區、明水路的住商混合區、及 舊宗路的新興商業區等。同時鄰近的山坡地也被陸續地被開發。

2、分析軟體:本研究使用的軟體包括地理資訊系統(ArcGIS10)和地景分析軟體(FRAGSTATS 3.3),前者用來執行台北市二期土地使用圖之空間分析與展示之用,後者是用來計算地景 結構指數,提供土地使用影響地景變遷分析之用。

2.3 研究方法

為了探討台北市及其行政分區從 1993 年到 2007 年之土地使用轉變情形,以及該土地 使用轉變對地景變遷之影響效應,研究方法包括(一)地景結構指數之量測:將地理資訊系 統產生的 1993 年和 2007 年二期土地使用圖,利用 FRAGSTATS 地景分析軟體獲取所需的 地景結構指數,先分析台北市於 15 年間的土地使用轉變情形,並進行地景結構分析;(二) 地景變遷分析:利用 Shannon 多樣性 t-檢定法,探討台北市及其行政分區於 15 年間之土地 使用轉變對地景變遷之影響,並檢視其影響效應。

2.3.1 地景結構指數之量測

地景結構指數之量測為研究地景結構和地景變遷之首要工作。本研究為了獲取台北市 1993 年和 2007 年二期的地景指數資料,首先利用 FRAGSTATS 3.3 軟體,針對該兩期的土 地使用圖,分別計算類型層級(Class level)和地景層級(Landscape level)兩種地景指數,其中 類型層級指數主要為嵌塊體總數、最大嵌塊體面積、地景百分比、總邊緣長度、面積權重 平均形狀指數,而地景層級指數則為邊緣密度、形狀指數、聚集度指數、Shannon 多樣性 指數與 Shannon 均勻度指數,總計 10 種地景指數,有關各指數之定義分別說明如下:

(1)嵌塊體總數(Number of Patches, NP):代表地景內 i 類別之嵌塊體數目。一般而言,NP 大於 1。

NP

= n i

式中之

i

=嵌塊體數目,範圍≧1。

(2)最大嵌塊體面積(Largest Patch Index, LPI):指各類嵌塊體中之最大嵌塊體。當 LPI

越接近 0 時,表示嵌塊體類型越小,即地景內最大嵌塊體面積越小;當 LPI 越大時,表示

(3)地景百分比(Percent of Landscape, PLAND):係指每一種嵌塊體佔總面積之百分比大 小。當指數 PLAND 愈趨近於 0 時,代表該類型嵌塊體於地景內所佔的面積較少,即該類

(4)總邊緣長度(Total Edge, TE):邊緣長度能表現嵌塊體與相鄰的地景單元的能量、物質 及物種的相互作用。若能與嵌塊體的大小、形狀結合,則更具地景上的意義。

(5)面積權重平均形狀指數(Area Weighted Mean Shape Index, AWMSI):地景形狀指數以網 格式資料計算時,係以矩形作為比較標準。當平均形狀指數(MSI)值為 1 時,於向量式資

A

(7)形狀指數(Landscape Shape Index, LSI):用來檢視地景內的嵌塊體形狀是否偏離正 方形。當 LSI 越趨近於 1 時,代表形狀越靠近正方形;而當 LSI 值越大時,則代表形狀越

(8)聚集度指數(Interspersion and Juxtaposition Index, IJI):指數值介於 0~100 間。當值為 0 時,表示僅與另一類之嵌塊體相鄰,其值隨著相鄰嵌塊體型態數目增加而增加,當指數值

(9)Shannon 多樣性指數(Shannon Diversity Index, SHDI):用來檢視地景之多樣性,當 SHDI 的值越大時,代表地景多樣性越豐富,若 SHDI 的值越小時,則表示地景多樣性越貧乏。

(10)Shannon 均勻度指數(Shannon Evenness Index, SHEI):值介於 0~1 間,若地景僅包含 1 類嵌塊體,則指數值為 0,惟該值隨著不同類型嵌塊體增加而增加,若指數值為 1 時,則

首先根據上述求得之地景指數,利用 Magurran(1988)提出之 Shannon 多樣性指數 t 檢定,探 討台北市土地使用經過 15 年的轉變之後,是否對地景造成顯著的影響。本研究採用 Shannon 多樣性 t 檢定的主要理由是因為該檢定法為前人研究所常用,同時較具有資訊理論 (Information theory)。以下為 Shannon 多樣性 t 檢定之計算公式。

 

年台北市主要的地景組成要素為林地與建地,分別占總面積的 50.7913%和 34.2374%,其它 土地使用型態(如水、農地、及裸露地)的面積比例較低,合計後約占 14.9713%;而 2007 年 台北市主要的地景組成要素仍為林地與建地,分別占總面積的 49.1985%和 38.6558%,其它 土地使用型態則占 12.1457%。比較該二期的土地使用資料可發現,台北市從 1993 年到 200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