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東西藝術的衝撞

第三章 東西藝術的衝撞與衍生

第二節 東西藝術的衝撞

40 佛洛伊德,《大師的腳印:佛洛伊德一生行誼》,王溢嘉譯,台北:野鵝出版社,

1985 年,頁 99。

23 1950 年代萌芽,五月畫會(1957-1972)、東方畫會(1957-1972)陸續成立

。以推動現代繪畫為宗旨,提倡前衛繪畫思想,正式揭開這一時期現代主義

24

道晝會」,1972 年出版了「水墨畫講」。 呂氏生命的最後十年,用闊筆曳 動稠濃的墨汁,在潔白而吸力特強地玉版宣上實驗乾渴的效果。然後,他走 向另一端,以清水、稀墨和調淡的色彩潑灑在畫面,求渾然天成的趣味。作 品以禪、不染為畫題,統稱為禪畫。41其之一幅萬墨叢中一點紅的〈莊子自 在〉(如圖 3-1),是典型的呂氏「禪畫」風格。呂氏學生王無邪因為喜歡 欣賞古玉古瓷上的裂紋,從中得到了相同的靈感來源,他常用冥契自然韻律 的線條來分割畫面,並加上細心點染而成了山水圖像動人的天趣。42他早年 受西方現代主義的啟發,後從遊呂壽琨習水墨畫時經常是用水墨畫形式作 融匯西方各種畫派風格的實驗,在 70 年代之後回歸國畫媒材,並以水墨為 主作畫。近期於 2017 年的一幅水墨畫變動畫〈大江廿五〉(如圖 3-2)更是 打破刻板水墨畫作的印象。

圖 3-1 呂壽琨,〈莊子自在〉

1974 年,139×70 cm

圖 3-2 王無邪,〈大江廿五〉

2017 年,186×92cm

70 年代,劉國松移居香港,並創立香港現代水墨畫學會,探索為現代

41 王無邪,〈呂壽琨的世界〉,《香港現代水墨畫文選》,香港:道聲出版社,2001 年,頁 123-126。

42 Wucius Wong, “Principles and Methods”:The Tao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New York:Design Press, 1991, pp .26.

25

26

27

與齊白石畫蝦蟹完全一致(如圖 3-4)。那就是他把牛的形狀簡化到可以用 數筆濃墨畫成,把握著牛的外型十分生動而富有生氣的表現出來,就是藉用 了齊白石的方法來劃自己的牛,做為他個人的獨創。

圖 3-3 黃賓虹,〈黃山湯口〉

1921 年,171×96cm

圖 3-4 齊白石,〈蝦〉

30.2x40.4cm

李可染在黃賓虹處也學到了山水的粗亂筆法。不重形式而筆法看起來 好像很亂,細看就知道他有他的道理、章法,亂中有序,而成就他個人的獨 特作風。他還從西方尤其是法國,得到不少靈感,因為他有幾位老師是留法 的,他的畫中常常可見到對光線的運用十分戲劇性,時而有很強烈的對比,

有時候筆者在全畫較暗淡的山水中,有一度強光照到一些瀑布和樹林上。據 他 自 己 說 , 是 從 他 所 見 到 的 一 些 關 於 荷 蘭 十 七 世 紀 的 名 畫 家 林 布 蘭 (Rembrant)得來的。李可染有一本書,印出來林布蘭的名作〈從十字架扶下 來的耶穌〉(如圖 3-5),全畫十分的暗淡,背景幾乎不可細辦,只有中間 十字架的地方,從上方來的一道強光,把幾個弟子及其他的從員將耶穌從十 字架扶下來的情景照的十分亮明,這種手法是強調宗教的意義。在近百年中 國山水畫發展中,李可染所獨創的「李家山水」畫風,除了構圖相當飽滿豐 富外,筆墨凝重、氣勢宏偉也是其畫作之特色,更巧妙吸收與借鑑了西畫的 明暗處理手法,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意義。其之一幅〈桂林山水甲天下〉(

如圖 3-6)於 2017 年春拍拍得 1840 萬元,另一幅〈黄山烟云〉(如圖 3-7

28

)更於同年 12 月拍出 6900 萬元的高價。而帶有神秘宗教性的山水畫作也 是他獨創的一種風格。

再看李可染描繪牧童與水牛的〈牧牛篇〉(如圖 3-8),那種表現又似 乎是馬蒂斯 1905 年所作的〈生命的樂章〉一畫來的。馬蒂斯早期的名作表 現的田園生活的優美詩意,一般人都能夠看出來全畫的安排與牧童吹簫仍 有相似之處,兩畫的情調,一個是歐洲田園為背景,一個為中國田園為主。

圖 3-5 林布蘭,〈從十字架放下耶穌〉

油畫 158×117cm,聖彼得堡

圖 3-6 李可染,〈桂林山水甲天下〉

1972 年,69.7×45.6 cm

圖 3-7 李可染,〈黄山烟云〉1979 年,

170×94cm

圖 3-8 李可染的寫意水墨〈牧牛篇〉

76x49cm

「現代水墨畫」一詞,在中港台已被廣泛地採納,是指為一些具有革命

29

30

http://0920052943.blogspot.tw/2013/12/blog-post_24.html (2017/10/05 查閱)。

31

的《現代中國畫》、美國的《中國與日本文化簡史》、《中國藝術史》和《

現代中國與日本》等學術專著,都有圖文並茂介紹劉氏,更有幾本書是引用 式的理論文字。

由此可見劉氏早已被國際藝壇公認為是具代表性的畫家,這不但因為 他的創作有跨時代的意義,更因為他思想與理論的影響所及,將停滯五、六 百年的中國繪畫推向現代,而進入一個多元的世紀,呈現了文藝復興的朝氣

。就是要將中國五千年文化歷史的繪畫,拉到與西方現代文明的銜接點,就 如 1971 年的作品《月蝕》(如圖 3-9),就是受到阿波羅 13 號月球探險而 啟發的創作。他堅持要走自己的路,開闢現代水墨的新局面,從追求純西方 形式的美感轉向領悟東方藝術內涵價值,就如作品在《初生的斑斕》(如圖 3-10)中,以濕墨大筆點畫,狂草疾書後留在畫面中的黑色塊,宛若山巒的 東方美學意境,在此得到完美的表現。

圖 3-9 劉國松〈月蝕〉1971 年,800 × 183cm

圖 3-10 劉國松〈初生的斑斕〉1966 年,58.2 x 87.2cm

藝術風格、技術、形式、觀念等方面出現「文化雜化」,多言表述的包 容, 是個不可忽視的蔓延力量, 藝術創作的當代性,不再依賴包覆於「非

32 animus),是關於異性想法的內化。animus 是男性內在的女性人物,animus 是女性內在的男性人物,互補的兩者為人類的集體潛意識的性別原型。51 163-166。

52 伊蓮.西蘇(Helene Cixous),〈美杜莎的笑聲〉,《女性主義經典一十八世紀歐洲啟 蒙,廿世紀本土反思》,黃曉紅譯,台北:女書文化出版,1999 年,頁 87。

33

近代英國小說家維吉尼爾.吳爾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被譽為二 十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他以敏銳的洞察力,剖析兩性關係的奧 祕。在他的兩性論述中,以《自己的房間》( a room of one's Own,1929)最 為深刻,影響巨大。他在書中探討女作家在西方歷史的處境;另一方面,他

34

以及科學思維的探求,而不再是專注在對被畫者的精神理想狀態的描繪。這 與自十八世紀啟蒙主義後的的西方社會,對科學的崇拜似乎是同出一轍。從 形式觀念上去突破傳統而不是所畫對像物的精神內涵的琢磨,藝術家似乎 像企業工廠一樣必須不斷的供應新產品同時又研發新方子。53

理性主義之父笛卡兒(René Descartes, 1596-1650) (2003)1637 年提出「

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自我的意識感知,指自我的非意識、潛意識 面向,及衝突、過程與變遷(Jordan, 1995)。如此看來,人人都可為自己表達 些什麼,似乎不是一件難事;事實不然,一個個體並不一定理所當然是主體

35

36 圖 3-11 (宋)梁楷〈潑墨仙人〉

48.7× 27.7cm 台北故宮博物院

圖 3-12 (宋)石恪〈二祖調心圖〉纸本水墨 36.5× 64.4cm x 2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李振明在〈解開筆墨的裹腳布—台灣現代水墨拓展的期待〉一文中說:

如果說,筆墨的保留,才是水墨最基本的根。已被文人畫框限千百 年的書法性線條堅持,或是附和君子不偏不倚修持的中鋒論調,難 道不能使其還原到工具本然的素樸特質,也就是正、側、順、逆、

迴、轉原本皆具可能的毛筆特色。可否解開筆墨的裹腳布?打破文 人書法性線條的沙文主義,讓水墨畫中強調的筆墨,純粹就是原初 的筆與墨,不再有任何的侷限與束縛,不再需要背負著任何宿命的 牽絆。讓其呼應宣紙絹布等纖維不填塞阻隔,本來自由自在的特質

,盡情地發揮其中所有的可能,甚至是顛覆其暈染效果的漿礬作法

,或是打破原先薄敷淡染用色習慣的重彩濃色,亦無不可。讓包袱 卸下不再有所束縛,才是真所謂的放下布袋何等自在!54

54 李振明,〈惰逃齋-解開筆墨的裹腳布-台灣現代水墨拓展的期待〉

http://0920052943.blogspot.tw/2013/12/blog-post_24.html (2017/10/05 查閱)。

37

李振明的創作風格,在抽象水墨與傳統水墨的衝撞中,尋求平衡關係點 來形塑出作品的獨特風采。在這充滿矛盾兩難的情境中,建立自我創作方法 的實踐。在 1998 年〈庇佑斯土〉(如圖 3-13)的作品,是以「星座式」鋪 陳的多義表述法,在看似散裂的組合中,又隱約藏著有秩序的法則,存在著 強烈圖像的差異感,富含有強大的想像空間;而在 2002 年的作品〈漬巖遺 跡-隘門〉(如圖 3-14),則是「散置式」空間的結構設計概念,以視覺心 理下「完形狀態」的整體感應或者符應視覺原理中「群化原則」,當然也兼 顧畫面整體的考量;到了 2017 年的〈八卦山大佛之山澤艮兌〉(如圖 3-15

)作品,則採用「隨意式」揮灑的美感對應方式,呈現出既典雅細緻又抒放 灑脫的雙重美感。

圖 3-13 李振明〈庇佑斯土〉1998 年 69×69cm

圖 3-14 李振明〈漬巖遺跡-隘門〉

2002 年 96× 72cm

圖 3-15 李振明〈八卦山大佛之山澤艮兌

〉2017 年 127×96cm

38

http://jimili1955.blogspot.com/2017/10/blog-post_10.html (2018-3-10 查閱)。

57 葉宗和,〈當代水墨畫的特質〉,《台灣 當代水墨特殊技法》,台北:全華圖書股份有 限公司,2013 年,頁 2。

3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