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往現實主義研究者(realists)一味強調主權國家地位至上、忽 視其他國際政治成員(諸如國際組織、跨國企業、市民社會)交往的 觀念,在現代國際政治領域,已經面臨修正。自國民政府遷台後,邦 交國家數目原本與中共分庭抗禮,經過 50 年的變遷,減少至目前的 29 國,經歷的挫折與羞辱,誠然是事實,但揆諸歷史事實,此與從冷戰 Aushieh Joseph Wu, "International support needed for Chen's cross-strait policy," Taiwan News, March 27, 2000, p. 6

期發展至冷戰後的國際政治、與美國中共關係的演變因素不可分離。

今日我國維持與 150 餘國的經貿文化往來,則是多少補充正式邦交的 不足。而依照我國全球第 17 大經濟體、第 14 大貿易國家、舉世皆知 的民主化進程、多元活潑文化薈萃的特質,大可在全球經貿文化交流 領域爭取更廣大的舞台,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未來,除非兩岸關係改 善到互信增強的地步,否則「零和式」(zero-sum)的外交戰勢將持 續,我國自不必、也不可能再單純因為邦交國數目的增減,而影響外 交當局的整體戰略,國人也應跳脫這種迷思,以免自亂陣腳。

在這樣充滿挑戰的時節,陳水扁和呂秀蓮團隊即將接掌中央政 權,並負責大政方針與外交實務。民進黨黨綱所主張的是台灣獨立,

建立「台灣共和國」。這個「台獨條款」至今尚未修正,導致國人的 疑慮、並加深兩岸關係發展的複雜程度。陳水扁陣營雖主張施行不獨 斷、不極端的「新中間路線」,並企圖與民進黨基本教義派說法保持 距離,但其結果尚未可知。陳水扁在統獨的問題上,儘管傾向避而不 談,但模糊的空間依舊有限。由於陳水扁的當選或票率不足 40%,國 會中的民進黨席次又不及半數,陳水扁政府未來除須因應外在壓力之 外,國會不同勢力的角力,民進黨不同派系的掣肘,將更是複雜。

「務實外交」講究的是不計名分、不計辛勞、不爭一時得失,打 落牙和血吞的力拼精神,我國在國際社會面臨中共的壓制,應有這樣 的長期作戰心理準備。但是外交關係與兩岸關係為一體的兩面,特別 是中共在經濟實力與軍事擴張的基礎上,接連和主要國家建立「大國 外交」聯繫,形成對我國的包圍網,陳水扁政府的外交施政,首應宣 示是基於台灣民眾的福祉和需要,進行務實外交,並同時避免過激的 言行刺激中共當局。台灣加入 WTO 與 WHO 都為的是台灣民眾的經濟 福祉和身心健康,這些國際組織,我國應努力儘速加入,加入之後,

再圖其他,中共無理由反對到底。

當然,有人說,「除非台灣接受一國兩制,否則台灣怎麼做,中 共都不會高興」。是不是因此台灣就不必考慮中共「任何的」反應?

事實上,「不高興」與「受到激怒」是有差別的。中共不見得會因為

「不高興」就進行軍事冒險;但是受到激怒的中共,將必定會對台灣 施行明顯的敵對動作。陳水扁當選之後的小心謹慎,毋寧是一個好的 開始。

民主國家(特別是美國)基本上有一種共識,即贊同民選政府和 政黨輪替。無論台灣內部不同勢力、甚或中共當局如何看待,一個原 先一黨獨大的台灣,其政權和平轉移至民進黨,就是民主價值的勝 利。民進黨的新政府,國際上正以期待的眼光,看它日後的表現、和 對於東亞地區將造成怎樣的影響。周邊的國家當希望台灣能繼續穩定 繁榮,並妥善處理與中共的關係。一個民選的、各國期待的政府,可 獲得許多的善意,這正是新政府的資產。在兩岸經濟互賴逐漸增強、

我國又審慎處理大陸政策的條件下,國際社會將可望成為制約中共對 台動武的力量。今後新政府似有較大的意願與能力推動外交事務,其 結果是使國際社會不再接受北京的說法,認為「台灣問題」充其量不 過是中共轄下的「國內問題」而已。

台灣的未來充滿機會和挑戰,陳水扁政府亦復如此。誠如他所說 的,未來新政府將沒有犯錯的空間,陳水扁團隊在憲政體制下,接受 民眾的託付,表示將組織一個「全民政府」,誠然,則應具備「全局 的思考」與「全方位」的視野。或許他已具備相當的智慧,但內政外 交,經緯萬端,新政府應以更謙卑和謹慎的態度和台灣民眾一齊迎接 未來。30

(收件:2000 年 4 月 10 日,修正:2000 年 4 月 13 日,採用:2000 年 4 月 15 日)

Michael Yahuda, "The International Stand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 in David Shambaugh, ed., Contemporary Taiwa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1998), p. 295.

The Making of Foreign Policy in the New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