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陸、新政府外交政策內外的挑戰

陳水扁的政策宣示,修正了部分民進黨的政綱政策,使之溫和可 行,便於求取社會各階層最大的支持;卻並不保證將來施行政策,將 一如想像順利。「商業週刊」就歸納了陳水扁和他的政府的主要挑 戰: 中共—陳水扁必須穩住台北和北京的關係,但按照過去的互 動,陳水扁和北京領導人缺乏互信,使平等的兩岸會商依然困難;

陳水扁得票率僅約 39%,國民黨在國會仍居多數,陳氏必須和有改革 理念的國會議員結合; 腐化(corruption)—充斥在政府與企業(特別 是銀行和營造業)的關係和特權風氣,造成台灣的黑金體制,但清除 國民黨五十年的殘存影響,恐非易事; 國民黨的商業帝國(Business Empire)-國民黨掌控 300 家總值約 200 億美元的產業,這是國民黨 從事政治活動的主要來源,如何遏制國民黨的金融財力,同時不造成 台灣經濟動盪不安,也是一大難題; 經濟重建—台灣經濟活動中,

仍有相當部分產業是缺乏效率和過度保護的。陳氏主張加速民營化並 引進更多的外國競爭,但容易招致勞工的抗爭。23目前立法院總數 225 席立委,相較於國民黨的 116 席、民進黨僅有 71 席,不足半數。部分 國民黨立委醞釀將轉而投效宋楚瑜領導的親民黨,因此,國民黨勢力 將進一步削弱。民進黨在下次立委改選前,依舊是少數,陳水扁勢必 受到相當的牽制。長久以來,民進黨「建立台灣共和國」的黨綱,被 視為「台獨條款」,不但在台灣內部引起反對聲浪,也衝擊原本脆弱 的兩岸關係。陳水扁當選之後,曾試探修改黨綱的可行性,惟遭遇黨 內反對聲浪,「台獨黨綱」暫不修改。陳水扁執政後,在國政上必受 統獨議題的左右,因而較少模糊的空間。目前他的做法,是一方面向 中共方面釋放善意,同時亦表示今後「不再參加民進黨團的活動」,

以為解套。惟最終,反對黨會否在外交議題上攻詰新政府、或者是削 減外交預算作為反制,都直接影響新政府的外交施政成效。

新政府團隊是否已具備了合作的默契,也是重要的考驗。即使是 陳水扁和呂秀蓮之間,尚未就職前,即已傳出互動失調的消息。呂秀 蓮現任桃園縣長,過去曾對國民黨的「消極」、「保守」外交不斷抨 擊。陳水扁自陳呂秀蓮對於女性議題、台灣前途與國際現勢的論述,

帶給陳水扁「不少的啟發」。24惟呂秀蓮在接受電視台專訪時表示,陳 水扁未曾就內閣人事案和她討論。她也認為,在競選期間陳水扁的

「兩性共治」主張現在變成「清流共治」,未來她將會(對陳水扁)

「聽其言、觀其行」。呂秀蓮的談話,立即表示「副總統是備位,只 有在總統因故不能視事時才代理其職」,陳水扁則重申「在不破壞現 行憲政體制的規範下,讓副總統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呂秀蓮說她和

Dexter Roberts, et. la., "Taiwan: The Reformer in Charge," Business Week, April 3, 2000, p. 18;類似的看法,請見 Paul Mooney and Samuel Gilston, "Seismic Changes," Asiaweek, March 31, 2000, p. 21.

同註 16,頁 123-124。

陳都是「以大局為重的人」,否認有「二人不合」的說法。25呂秀蓮嫻 熟外交與國際事務,適足以彌補陳水扁在這方面的不足,呂秀蓮在外 交和國際事務的多所參與,將不可避免。以呂秀蓮的強勢作風,是否 逾越其做為副總統的權限、或者是干擾閣揆的施政,都備受關注。

我國目前的外交政策方向,應是側重在地緣上與我國接近的國 家,與之接近,建立一種利害與共的合作關係,增強台灣的經濟和國 防安全。鑒於加入聯合國的困難度較高,我國應依照本身的資源和能 力選擇性的加入那些與我國人民福祉利益直接相關的國際組織(如 WTO、WHO 等)。外交和國防目標密切相關,我國與美國的軍售關 係自須維持,但鑒於中共對台軍事壓力日緊,我國軍售的來源,也應 尋求多元化,若干歐洲國家的軍品,亦是相當實用,不過中共的杯葛 仍將繼續。其他如我國和各無邦交國家的關係,必須提升至重要的實 質關係。這個目標不容易立即達成,必須一點一滴耐心的做。繼東歐 地區民主化之後,我國在 1990 年代之初,分別與東歐國家設立辦事處 擴大交往關係,拉脫維亞甚至與我國維持官方的領事關係。但可惜的 是我國可望推動的「雙重承認」猶不為中共所接受,拉脫維亞的領事 關係亦無以為繼。我國由於是東南亞國家的重要貿易和投資伙伴,近 年來外交當局推動「南向政策」,李登輝總統也先後造訪當地國,未 嘗不具政治聯繫、提升雙邊關係之用意。但東南亞國家因歷史和地緣 關係,畏懼中共日增的國際地位和經濟、軍事影響力,我國爭取正式 邦交或承認地位,均無所獲。因此,今後我國外交,中共的阻撓,仍 是主要的困難。兩岸關係越是緊繃,中共的反制將越是強烈。26

中共對於台灣的外交和參與國際活動的壓制,可看出其特徵是

「政治緊、經濟鬆」,蓋中共亦認清台灣在國際經濟活動領域,不是

聯合報,2000 年 4 月 7 日,版 2。

李明,「爭取邦交國與兩岸關係」,請見李登科主編,務實外交與兩岸關 係,頁 65-101。

一個弱者,和大多數國家的頻繁經貿往來,不是打壓所可奏效。但中 共在國際政治領域,則對台灣不曾鬆手。中共強調國家主權的「絕對 性、普遍性、永久性、不可分性」,堅決反對台灣所主張「在國家分 裂分治狀態下所形成的主權共享、政權分開的兩個政治實體同時存 在」的思維和行動模式。27在對外關係中處理「涉台問題」,中共學者 的說法,除了官方論調之外,並聲稱將「反對台灣當局與中國建交國 發展具有官方性質的關係」、「堅持按照一個中國的原則處理台灣與 國際組織的關係」、「堅決反對台灣參加聯合國和一切只有主權國家 才能參加的國際組織」、「按照一個中國的原則解決台灣參加非政府 的民間性質的國際組織問題」、「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同意台灣參 加某些非必須由主權國家參加的政府間國際組織」以及「堅決反對與 中國建交國向台灣出售武器」等。依此論調,甚至於中共建交國與台 灣簽訂民間航空關係,也必須「事先與中國政府磋商」,「在徵得中 國政府同意後,方可與台灣的航空公司班機互飛」。28如此的僵硬的立 場,在國民黨政府不可能接受,遑論一個強調本土的、台灣人的民進 黨政府。如果這是政治現實,民進黨政府必須認識到中共的打壓並無 改變,而陳水扁與北京當局的摩擦將更為頻繁。

過去的十年,中共盡力和各個強權改善關係,與他們分別都建立 了各式各樣的「伙伴關係」,是所謂利用「大國外交」的方式,達成 多重的外交效益,包括對我國外交的進一步封殺。僅在東亞地區,即 在 1996 年和俄國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戰略協作伙伴關係」、1997 年與美國建立了「建設性的戰略伙伴關係」、1998 年與日本建立「致 力於和平與發展的友好合作伙伴關係」、同年與南韓建立「面向 21 世

蕭敬、張黎宏,「論台灣推行『務實外交』對兩岸關係發展的衝擊」,台灣 研究,1995 年第 4 期,頁 6-11。

陳啟懋,中國對外關係(台北:中華歐亞教育基金會授權出版,2000 年 3 月),第 14 章:「中國對外關係中的台灣因素」,頁 293-317。

紀的合作伙伴關係」;這些「伙伴關係」,都以中國大陸的騰飛經濟 做為籌碼,鼓勵各國和中共進行多層次的合作,並以不支持台灣的外 交活動作為交換。縱使中共的這些「伙伴關係」形式的意義較多,且 並不具有同等的效果,對於台灣的壓力增強,是不爭的事實。陳水 扁、呂秀蓮當選之後,針對他們表示在就職前往訪美日等國,北京即 表示堅決反對,所顯示的敵意,溢於言表。

綜觀陳水扁、呂秀蓮面臨的國內外挑戰,實包括了結構的(struc-tural)的因素,這些因素主要來自於中共的敵視、詭譎的國際環境、

以及國內混濁的政治生態;另外則是組織的(organizational)的因素,

這要看陳、呂二人是否擁有一致的步調、是否彙整國家資源與官僚體 系,動員起來,並獲得人民的支持。台海兩岸的穩定與我國際活動互 為因果,但看起來兩岸問題更為棘手,最近陳水扁不得不將注意力集 中在美、日身上,希望獲取支持,以緩和或制衡中共的敵意。類似的 情境,也出現在內政和外交的微妙平衡上。民眾關切的是,在內政上 陳水扁能履行競選支票,但同時亦希望兩岸的對抗不至於干擾正常的 生活。反對黨也將虎視眈眈,看新政府的處理內外的難題。陳水扁政 府在外交上,必須小心翼翼,不造成任何差錯,因為台灣外交環境的 穩定,正可以穩定國內情勢,推動他的改革計畫。2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