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柒、結論與啟示

本研究探討德國二軌並立學校制度之發展,考察政策形成背景,析論 政策內涵脈絡,並以 Hamburg 與 Berlin 為例,具體分析邦層級學校制度 變革之進程與實施成效。依據研究目的,並考量德國二軌並立學制與臺灣 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學制設計的相似性,綜合上述研究結果,以下歸納出本 研究之結論與啟示。

一、結論

(一)二軌並立學制變革係為改進多軌分立學制的缺失

德國傳統多軌分立的學校制度,區分成過多的學校類型,除了基於同 質群體學習效率的考量外,德國學校制度與就業資格的緊密連結也是主要 原因。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由於外在環境的變遷,再加上學校教育成效 與公平性受到質疑,德國傳統多軌分立的學校制度面臨改革的要求,二軌 並立學制變革即是為改進多軌分立學制的缺失而起。本研究指出,由於中 小學學齡人口數大幅減少,使得部份地區難以再依據原有的分流設計,設 置所有的中等學校類型,再加上追求更高學歷的趨勢,造成更多學生往文 理中學聚集,因此縮減學校類型數便有需要。近年來實徵性教育研究於德 國快速興起,透過國際學生學習成就的比較研究,德國學校制度過早分流 對於學生學習表現以及教育機會均等的影響,特別是對弱勢或低成就學生 的不利影響,已更清楚被呈現出來。因此整合過於分歧的學校類型,便成 為學制變革的主要方向。二軌並立學制變革係將文理中學以外的學校類型 加以整合,雖然未再進一步與文理中學整合,但卻能減少分流軌道數,打 破主幹學校邊緣化的宿命,因此被視為可改進多軌分立學制的缺失。

(二)二軌並立學制是略過文理中學的局部改革

本研究指出德國各邦對於二軌並立模式的引進與推動程度並不一 致,然而這些改革方案的共通處都是在整合文理中學以外的學校類型。換

言之,文理中學基本上並未被這波學制改革所觸及,二軌並立模式因而並 非是對所有學校類型進行重組的全面性改革,故可將之理解為略過文理中 學的局部學制改革。因此德國學校制度的變革雖然是整合中等教育階段的 學校類型,但是文理中學仍然維持單獨設置,並未與其他學校類型進行整 合。未將文理中學納入學制改革的範圍被視為是務實的考量,跳開長期以 來是否將所有學校類型加以整合的爭辯,使得二軌並立模式能夠獲得推 動。以本研究所探討的 Hamburg 市學制改革為例,雖能成功引進二軌並 立學制,但是延長基礎學校年限的改革方案卻引發反對團體推動公民投 票,且最終遭到否決,更顯示文理中學地位的難以撼動。也因為二軌並立 模式是略過文理中學的局部改革,因此該模式是妥協的改革方案:對於支 持分流學制的人士而言,二軌並立模式仍維持分流設計;對於支持綜合學 制的人士而言,這是長期以來仍難以撼動文理中學的現實下,朝向最終目 標邁進的中間步驟。然而這種著眼於務實可行的妥協方案,卻被批評為只 是為了回應外界改革要求的變革,因為這並未具體回應德國學制過早分流 的問題。故綜合而言,二軌並立學制強化德國學制發展的路徑依賴,是從 既有發展路徑的有限選項中所做出的政策選擇。

(三)二軌並立學制重視學生的異質性

德國傳統三軌分立的學校制度是基於同質分組的信念,將能力與性向 相近的學生分派至相同的學校類型,並認為這是既能滿足學生個別差異,

又能符應社會分工需求的教育措施。然而 PISA 等大規模實徵性研究卻發 現,同質分組不僅無助於學生的學習,反而造成主幹學校的標籤化與邊緣 化,使得原已弱勢的學生更加不利。隨著廢除主幹學校的呼聲四起,二軌 並立學校制度即是透過將主幹學校和其他學校類型進行整併,讓學習成就 落後的學生得以在異質性環境中學習,並且避免過早限制學生未來的教育 進路。然而異質性學習環境並不必然有助於學生學習成長,因此「非文理 中學」的學校類型更加重視教學與學習的差異化,透過縮小班級規模、增 加課程彈性等,以提供學生個別化的學習支持。此外更強調教師專業知能 的提升,發展差異化的學習內容與教學方法。以本研究所探討的 Hamburg 與 Berlin 為例,皆配合學制改革先後進行師資培育改革,培育內容更強化 因應學生組成異質化的專業知能。因此學生組成異質化不僅是學制改革的 概念,更已成為課程與教學領域的重要概念。

(四)二軌並立學制仍難克服分流學制的問題

德國傳統多軌分立的學校制度,學校類型的設置過於分歧,不僅造成 階層化,更將主幹學校推向邊緣化。二軌並立模式的改革便是要整合過於 分歧的學校類型,以模糊彼此之間的階層化,並打破主幹學校的宿命。然 而新近研究結果指出,Berlin 市二軌並立學制實施數年後,學生學習成就 並未顯著提升,而且家庭背景對於學業成就的影響力,不論是家長的社經 地位、家長的教育程度或是移民子女與否,都未因學制改革後而有顯著減 弱。就此而言,二軌並立學制雖然是為改革過於分歧的學校制度而起,然 而實施成效並未能達到預期目標。究其原因,本研究認為二軌並立模式基 本上是妥協的改革方案,主要處理學校類型過於分歧以及主幹學校邊緣化 的問題,但是並未革新整體的學制架構,也未改變過早分流的制度設計。

因此德國學校制度的變革雖然是朝向減少中等教育階段的學校類型,但是 基本上仍是維持分流的學制設計,呈現德國學制發展路徑依賴的現象。雖 然二軌並立模式強調不同學校類型的等值性,也都能引導學生獲得成熟證 書,然而當文理中學仍採篩選入學,另一個學校類型則是向所有學生開 放,兩者之間自然存在落差。特別是高學業成就的學生幾乎都選擇就讀文 理中學,造成所謂的「吸脂效應」。再者分流年齡並未延後,過早分流的 負面影響仍然存在。雖然說學制變革的影響並非是線性的發生,而是與不 同脈絡共同交互作用的結果,然而二軌並立學制變革未能達到預設的方案 目標,卻也是不爭的事實。這也說明在維持分流學制的前提下,二軌並立 學制仍會受到原本制度的拘束,而難以克服傳統分流學制所遺留的問題。

二、啟示

雖然本研究主張德國二軌並立學制與臺灣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學制設 計具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性,但是德國二軌並立學制係屬初級中等教育階 段,自然不可與臺灣高級中等教育制度直接類比。然而兩國的學制變革都 重視不同學校類型的等值性,並強調開放教育進路,任何學校類型都有導 向高等教育的機會。就此觀點,本研究結果可對臺灣高級中等教育發展提 出以下啟示:

(一)系統性規劃與推動學制改革

本研究指出,德國二軌並立學制變革係為暢通教育進路,因應社會追 求更高學歷的趨勢,故學校制度應該揚棄過於封閉的分流設計,以引導學

生獲得更高的學歷。類似的考量也出現在臺灣將高職轉型為技術型高級中 等學校的變革,使其與傳統高中都同為高級中等學校,且畢業生都有就讀 大學的資格與機會。不過本研究發現,Hamburg 與 Berlin 在推動學制變革 時,除重組學校類型與開放教育進路外,並能系統性規劃與推動後續措 施。首先是對學生組成異質化的重視,並強調營造適性學習環境的重要,

Berlin與 Hamburg 為回應學生異質性學習需求,即給予新式學校類型更多 的資源以及創新的制度設計。例如相較於文理中學,新式學校類型可以降 低班級規模,以使每位學生獲得更多的照顧,此外中等學校共同必修的科 目中,新式學校類型可以實施課程分級,以符合學生的差異需求。再者 Berlin與 Hamburg 在通過學制變革方案後,接著也提出改革師資培育的方 案,主張共同培養中等教育師資,並強化差異化教學知能的培養。雖然二 軌並立學制變革是妥協的方案,成效也未如預期,但相關措施的系統性規 劃與推動,值得加以借鏡。相較而言,臺灣在將高中高職都整合成高級中 等學校時,較未見到員額編制、師資培育、課程教學等相關措施的配套修 正,然而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相較於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更須面對學生 組成異質化的挑戰,若能優先給予前者資源挹注,協助其發展差異化的教 學方法與學習環境,將更能落實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本意。

(二)增加選讀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的誘因

二軌並立學校制度強調不同學校類型的等值性,學生不論選擇哪一學 校類型都有獲得成熟證書的機會,但如同本研究所指出的,高成就的學生 幾乎都選擇就讀文理中學。由於學業成績仍是影響學校類型選擇的主要因 素,文理中學以外的學校類型就缺乏學業成就前端的學生,使得二軌並立 學制改革雖然強調異質性的重要,但其群體組成卻係以中後段學生混合編

二軌並立學校制度強調不同學校類型的等值性,學生不論選擇哪一學 校類型都有獲得成熟證書的機會,但如同本研究所指出的,高成就的學生 幾乎都選擇就讀文理中學。由於學業成績仍是影響學校類型選擇的主要因 素,文理中學以外的學校類型就缺乏學業成就前端的學生,使得二軌並立 學制改革雖然強調異質性的重要,但其群體組成卻係以中後段學生混合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