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柒、課程及教學規劃表

在文檔中 學校基本資料表 (頁 25-51)

一、探究與實作課程

(一)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課程

課程名稱: 中文名稱: 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課程A

英文名稱: Natural Sciences: Inquiry and Practice A

授課年段: 二上 學分總數: 2

課程屬性: 物質與能量、改變與穩定、科學與生活 師資來源: 跨科目: 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

跨科協同

學習目標:

本校利用學校周遭的環境特色,融合跨科概念中的改變與穩定、科學與生活,開發具校本特色 的探究與實作課程;其中探究與實作課程A安排在高二上學期,課程主題有水中溶氧測定、跳 跳板、防蚊大作戰。主要以科學和生活為跨科概念,讓學生可以針對測量、能量和生態的各面 向議題,進行基礎觀察訓練和探究;探究與實作課程B安排在高二下學期,讓學生利用上學期 所學習之程序性知識,針對浮力現象、物質與能量、發酵作用等主題,進行一連串深入的探 究。以上A、B 兩課程,學生學習目標有以下6 項:

一、現象觀察能力:透過引導,讓學生可以學習如何做有效的觀察,進而對於周遭情境(環境) 能有更深入的認知。

二、問題研擬能力:能針對觀察到的現象,做出相對應的假設。

三、實驗設計能力:能設計一連串正確的科學活動(資料收集、數據分析、歸納…等),扣合最 初的問題與假設。

四、論證建模能力能根據探究結果,提出可驗證的觀點。

五、表達與分享:透過與同儕對話和討論,進行探究歷程的修正,學生也能了解探究限制性概 念。

六、公民科學素養:透過一連串以周遭環境出發的課程,讓學生能夠貼近日常生活;除了了解 生活即科學外,也能夠在面對公民議題時,能提出具科學素養的論點。

教學大綱: 單元/主題 內容綱要

一 課程總說 介紹探究的精神及操作方法。

二 儀器操作說明及數據分析

實驗室安全介紹,電子秤、磁攪拌加熱板、離心 機、pH計、溶氧計等儀器操作教學,並練習數據 整理及分析。

三 水中溶氧量測定/【發現問題、規劃 與研究】

請學生提出在何種場合下會提到溶氧量這個特殊 的名詞,並說明在各個狀況下溶氧量高低所造成 的影響。可以用手機查尋有關溶氧量相關資訊。

四 水中溶氧量測定/【規劃與研究、論 證與建模】

影響溶氧量的因素是什麼?這些因素的改變會使 溶氧量有何種變化?並從變化中找尋變因及溶氧 量的關係(可以用所提出之變因利用溶氧計測得 質後,做成圖表說明)。

五 水中溶氧量測定/【規劃與研究、論 證與建模】

物質在水中分解都會消耗氧氣,我們如何檢測那 一種物質所消耗的氧量最大或最小?請設計一個 實驗模組來驗證。

六 水中溶氧量測定/【表達與分享】 各組將以上的討論及實驗的結果加以整理並說 明,及歸納出可以依循的定律或公式。

七 彈跳板的能量轉換/【發現問題】

說明課程內容,先從核電廠的發電原理著手,介 紹能量守恆的原理。請學生分組討論,生活中常 見的能量轉換例子,並與他組分享。教師展示由 橡皮筋及PP瓦楞板製成的彈跳板,拉開、反摺後 置於地面,一小段時間後會自動彈跳起來,請各 組反覆觀察,分析這現象內含的原理,推論出讓 跳跳板跳躍高度提升的可能因素,並與他組分 享。

八 彈跳板的能量轉換/【規劃與研究】 根據第1週的討論結果,先確定組內所決定的變

因,開始搜集做探究實驗所需要的材料,之後利

學生根據實驗數據,整理出規則,提出分析結果 與相關證據。

十八 泡泡好好玩/【表達與分享】

分組報告探索結論。

學生評估各組的報告內容,提出合理的疑問或改 善建議。

十九 二十 二十 一 二十

二 學習評量:

1.形成性評量 (60%) :以領綱公布之能力為本,用 Rubric 的方式訂定課程進行中的評量規 準,作為老師課程進行中形成性依據。

2.總結性評量 (40%) :教師發展以素養能力為主的評量試題。

備註:

 

課程名稱: 中文名稱: 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課程B

英文名稱: Natural Sciences: Inquiry and Practice B

授課年段: 二下 學分總數: 2

課程屬性: 物質與能量、改變與穩定、交互作用、科學與生活 師資來源: 跨科目: 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

跨科協同

學習目標:

本校利用學校周遭的環境特色,融合跨科概念中的改變與穩定、科學與生活,開發具校本特色 的探究與實作課程;其中探究與實作課程A安排在高二上學期,課程主題有水中溶氧測定、跳 跳板、防蚊大作戰。主要以科學和生活為跨科概念,讓學生可以針對測量、能量和生態的各面 向議題,進行基礎觀察訓練和探究;探究與實作課程B安排在高二下學期,讓學生利用上學期 所學習之程序性知識,針對浮力現象、物質與能量、發酵作用等主題,進行一連串深入的探 究。以上A、B 兩課程,學生學習目標有以下6 項:

一、現象觀察能力:透過引導,讓學生可以學習如何做有效的觀察,進而對於周遭情境(環境) 能有更深入的認知。

二、問題研擬能力:能針對觀察到的現象,做出相對應的假設。

三、實驗設計能力:能設計一連串正確的科學活動(資料收集、數據分析、歸納…等),扣合最 初的問題與假設。

四、論證建模能力能根據探究結果,提出可驗證的觀點。

五、表達與分享:透過與同儕對話和討論,進行探究歷程的修正,學生也能了解探究限制性概 念。

六、公民科學素養:透過一連串以周遭環境出發的課程,讓學生能夠貼近日常生活;除了了解 生活即科學外,也能夠在面對公民議題時,能提出具科學素養的論點。

教學大綱: 單元/主題 內容綱要

一 壓力與水壓/【發現問題】

1、 觀察生活中有關壓力的現象。

2、 蒐集相關壓力資料(水壓)。

3、 共同討論造成壓力的原因為何?

4、 提出水壓可驗證的論點。

二 浮力效應/【發現問題】

1、 觀察生活中有關浮力的現象。

2、 蒐集相關浮力資料。

3、 共同討論造成浮力的原因為何?

4、 提出與浮力相關可驗證的論點。

5、 觀察在生物、環境、化學、物理…等生活現 象中,尋找與浮力及壓力作用有關的現象。

6、 根據蒐集的資料,共同討論其原因。

7、 發表共同討論的成果。

三 自然浮沉現象/【發現問題、表達與 分享】

1、 觀察生活中有關浮力的現象。

2、 蒐集相關浮力資料。

3、 共同討論造成浮力的原因為何?

十四 發酵作用/【發現問題、規劃與研 究】

分組及共同討論:請學生思考與研究影響生物運 用醣類的關係,分析影響生物運用醣類結果的因 素,其之間的關係,寫下可能的實驗組合及變 因,預測探究的可能結果,並分組擬定研究計畫 及設計實驗。

小組內達成共識,確定選擇的生物、醣類、變 因,開始進行實驗裝置,定期將數據加以記錄、

分析,並進行小組內討論、資料搜集並獲得暫時 性結論。

十五 發酵作用/【論證與建模】

分組及共同討論:請學生思考與研究影響生物運 用醣類的關係,分析影響生物運用醣類結果的因 素,其之間的關係,寫下可能的實驗組合及變 因,預測探究的可能結果,並分組擬定研究計畫 及設計實驗。

小組內達成共識,確定選擇的生物、醣類、變 因,開始進行實驗裝置,定期將數據加以記錄、

分析,並進行小組內討論、資料搜集並獲得暫時 性結論。

十六 發酵作用/【論證與建模】

小組內達成共識,確定選擇的生物、醣類、變 因,開始進行實驗裝置,定期將數據加以記錄、

分析,並進行小組內討論、資料搜集並獲得暫時 性結論。

十七 發酵作用/【表達與分享】

小組內達成共識,確定選擇的生物、醣類、變 因,開始進行實驗裝置,定期將數據加以記錄、

分析,並進行小組內討論、資料搜集並獲得暫時 性結論。

十八 發酵作用/【表達與分享】

各組上台分享自己組別對於生物運用醣類的實驗 設計、紀錄分析及結果,並聆聽及學習其他組的 內容,良性競爭,截長補短,與自己組的實驗設 計、過程及結果做比較,相互給予適切建議。了 解探究實驗過程是否正確並思考如果再次設計可 以做哪些改變。

十九 二十 二十 一 二十

二 學習評量:

1.形成性評量 (60%) :以領綱公布之能力為本,用 Rubric 的方式訂定課程進行中的評量規 準,作為老師課程進行中形成性依據。

2.總結性評量 (40%) :教師發展以素養能力為主的評量試題。

備註:

 

(二)社會領域加深加廣選修探究與實作課程

課程名稱: 中文名稱: 探究與實作: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

英文名稱: Inquiry and Practice: Public Issues and Social Inquiry

授課年段: 二上 學分總數: 2

課程屬性: 專題探究 師資來源: 校內單科

學習目標:

一、培養學生能發掘問題、蒐集檔案資料的習慣。

二、能有分析資訊邏輯思維的概念。

三、訓練思辨表達的能力。

四、培養反思、理解與包容的態度。

教學大綱:

週次/

序 單元/主題 內容綱要

一 以香港「反送中」社會運動事件為 例,發現問題,界定問題

從中共制定”港版國安法”探討香港問題的來龍 去脈,探討「一國兩制」、香港回歸前後政治經 濟社會狀況、香港人的國家認同、殖民所產生的 影響、貧富差距居住正義、社會運動與訴求、香 港的困境等議題

二 影片播放與閱讀文章、以港版國安 法制訂來解說香港未來可能性

分組與視頻觀看、閱讀文章,發現問題與界定問 題

三 各組討論覺察問題並界定問題 分組與探討主題,老師從旁導引

四 各組員協調溝通,提出研討主題 各組提出研討主題,並能以增進公民素養或行動 方案

五 各組分配任務與蒐集資料 各組研擬蒐集資料,並能分類整理 六 各組蒐集資料、整理、閱讀 各組資料蒐集、閱讀、討論

五 各組分配任務與蒐集資料 各組研擬蒐集資料,並能分類整理 六 各組蒐集資料、整理、閱讀 各組資料蒐集、閱讀、討論

在文檔中 學校基本資料表 (頁 25-5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