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校正活動結束之後,為進一步瞭解學生對〈教育與考選〉單元主題是否 理解,本研究隨即進行形成性評量乙卷的測驗。雖然形成性評量甲卷和乙卷所 測量的內容相同,但出題的方式或試題的型式有所變化。因為測驗的目的在評 量學生是否瞭解這一歷史概念,而非讓學生死記某一問題的答案。是故形成性 評量乙卷的目的在於檢視學生是否克服學習障礙,讓未精熟的學生在校正活動 課程結束後,也可以經歷成功的學習經驗,增進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業自尊。6 據此研究者編製〈教育〉單元的形成性評量乙卷和〈考選〉單元的形成性評量 乙卷,如下圖 5-4-1 和圖 5-4-2 所示。

1.韓非主張:「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

請問:哪一位君主具體實行韓非的主張?秦始皇

2.某部正史說:「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於元始,百 有餘年,傳業者鼎盛,支葉蕃滋,一經說至百餘萬言,大師眾至千餘人,蓋利 祿之路然也。」請問:這是何位皇帝實施的政策所造成的影響?(A)秦始皇 (B) 漢武帝 (C)魏文帝 (D)隋文帝。

3.一位漢代的士人,為了培養學力,踏入仕途,他會採取下列哪一個途徑?(A) 訪求著名經師,投入門下受業,並重視為吏必須的律令之學 (B)前往長安,

入國子監讀書 (C)住宿於山林中的佛寺,刻苦自修 (D)苦讀四書,準備考試。

4.阿穎的學校中設有儒學、玄學、史學、文學等館,學生有的研讀儒家經術,

有的也研究佛老、古今歷史、詞章之學等不同領域。請問:阿穎可能是哪一時 代的人?(A)漢武帝 (B)南朝宋文帝 (C)唐玄宗 (D)南宋。

5.「予不信佛法,而好居佛寺,喜與學佛者語,人視之若酷信佛法者然。而實 不然也。予未仕時,讀書講學恒在福山,邑之寺有類福山者,無有無予蹟也。

始僦居,則凡海印、萬福、天寧諸寺,無有無予蹟者。既仕於崑,時授徒於東 寺,待客於西寺……目予實信其法……則非知予者矣。」請問文中所言讀書人 的讀書風氣是受什麼因素的影響?科舉考試重文學而輕師承、佛教禪林的影響

6.資料一:神宗熙寧元年增太學生員,慶曆中,嘗置內舍生二百人,至是又增 置一百,尋詔以九百人為額。

資料二:熙寧四年,太學分外舍、內舍、上舍三等。外舍七百人,成績優升內 舍。內舍二百人,成績優升上舍。

請問從這兩段資料中可知這樣的培育人才方式為何?太學三舍法

7.阿賢在書中看到這一段話:「竊觀古昔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 義理以修其身,然後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 而已也。」他非常欣賞這樣的教學方式。請問:這是哪一時代講學者所立的教 學宗旨?(A)兩漢太學 (B)西晉國子監 (C)南宋書院 (D)明清書院

8.「明代書院發達,……與湛若水是關鍵人物,……以致良知為學術宗旨,恢復 書院自由講學的精神,使書院成為重要的學術基地」。請問文中的……應為何 人?王守仁

9.小謙因資質聰穎,家人鼓勵他參加科舉考試進入朝廷當官,為國家進一己之 力。但不幸的是在他打算赴京趕考前,政府宣布何項改革措施,使他的抱負一 夕之間化為烏有?(A)自強運動時期 (B)維新運動時期 (C)庚子後的新政 (D)溥儀退位。

圖 5-4-1 〈教育〉單元的形成性評量乙卷

1.《史記‧蘇秦傳》:「蘇秦者,東周雒陽人。東事師於齊,而習之於鬼谷先生。

出遊數歲,大困而歸。兄弟嫂妹妻妾竊皆笑之。蘇秦聞之而慚,自傷,乃閉室 不出,出其書遍觀之。得周書陰符,伏而讀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 說當世之君矣。……蘇秦為從約長,并相六國。……」從文章中,我們可知當 時的用人制度為何?尚賢制

2.西漢名臣如董仲舒、公孫弘等人都以「賢良」進身,請問:這是屬於漢代的 哪一種選舉方式?(A)徵辟 (B)詔舉 (C)歲舉 (D)科舉

3.古籍載:「群僚舉士者,或以頑魯應茂才,以桀逆應至孝,以貪饕應廉吏。」

請問:有關這段記載的歷史解釋,何者為是?(A)為防止選才的弊病,開始實 施時即規定年滿 40 歲才得應舉 (B)漢代鄉舉里選精神破壞 (C)魏晉九品官 人法保障權門子弟 (D)科舉考試是為矯正這種弊病而來。

4.某人「守父喪不以禮,由婢女侍奉丸藥」,遭鄉黨貶議,而受到「累年不得升 遷」的處分,請問:這是何時的選才制度?(A)西周世官制 (B)漢代選舉制 (C)魏晉九品官人法 (D)隋唐科舉制。

5.天生兔唇的阿豪參加唐朝的科舉考試,請問從唐朝科舉制度而論,阿豪有沒 有機會做官?為什麼?沒有,干投行卷

6.學者指出:中國古代的士族原本散居各地,以農村為根據地,成為當時地方 政府官員的主要來源。如果有機會的話,他們也會爭取在朝廷任職。即使在中 央政府任職,死後大多會歸葬家鄉的祖墳。但是,自某個時期起,因為「制度」

的變遷,許多士族成員逐漸遠離家鄉,居住在首都附近,而且不再歸葬祖墳。

根據你的歷史知識,這位學者所謂「制度」的變遷,最可能是政府改採何種選 才方式?科舉制度

7.有一位讀書人到京城參加考試,他的名字被遮起來,甚至考過的試卷還有人 重新抄錄一遍。請問這樣嚴格的防弊措施名稱為何?糊名、謄錄

8.「讀書人,最不濟,背時文,爛如泥。國家本位求才計,誰知道變作了欺人 技。兩句破題,三句承題,搖頭擺尾,便道是聖門高地。」文中批評明清的科 舉考試制度,請問你從文章中何處可以得知?八股文

9.某一時代的讀書人,平日寒窗苦讀四書五經和闈墨制義,以期一舉成名天下 知。但當時考試層層關卡,須先通過鄉試,再參加禮部會試,最後還有殿試。

請問:這是何時代的士子?(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圖 5-4-2 〈考選〉單元的形成性評量乙卷

在校正活動課程當中,學生對教育和考選制度的歷史概念,獲得進一步的 學習和瞭解。在考前合作複習階段,學生在合作小組內複習學習內容,並為形 成性評量乙卷作準備。未精熟者努力學習,精熟者則指導小組同學精熟學習內 容,希望為小組爭取最高的榮譽。〈教育〉單元和〈考選〉單元形成性評量乙卷 的通過率情形,如下表 5-4-1 所示:

表 5-4-1 〈教育〉單元和〈考選〉單元形成性評量乙卷通過率分析

力。透過討論的方式,學生可以加深此一歷史概念的印象,有助於歷史思維能 力的形成。

(三)增進團隊合作的精神:

在專家小組討論和合作小組報告的過程中,同學會熱烈提出問題加以討 論,而非怯於啟口問問題。在問題與討論的過程中,能瞭解問題之所在,促進 知識的交流。因此,在教導同學的過程中,可以更堅定自己所學的觀念,幫助 他人釐清不會的概念,加深自己的印象,提升學習的成效,在快樂的氣氛中學 習。故藉由小組討論不僅可以教學相長,也可以培養組員間的情誼,增進團隊 合作的精神。

(四)奠定學生明確的歷史知識和概念:

透過精熟學習的形成性評量和校正活動,確保學生基本的歷史學力水準,

使學生對歷史概念有更深入的了解。經過專家小組討論和合作小組報告的過程 中,使學生在歷史的領域中開創另一片新天地,可以將歷史的觀念融會貫通,

奠下學習歷史的信心,認為只要努力,拿高分一定沒問題。

(五)培養終生學習的能力:

「給學生魚吃,不如教學生捕魚的方法」,知識的累積必需靠學生主動去學 習,因此教學生如何學習比教導知識更重要。在精熟學習的校正活動中,學生 可以發揮個人的潛能,形成自己系統性的知識。相同的,這樣的方法亦可用在 往後的人生路途上,有助於培養終生學習的能力。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