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之作品探討與詮釋

第一節 樂曲分析

本作品共有三個樂章,第一樂章為不太急的甚快板(Vivace ma non troppo);

第二樂章為慢板(Adagio);第三樂章為極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lto moderato),此 三個樂章承襲古典時期之傳統,具有清晰地曲式結構。曲中利用《雨之歌》之旋 律貫穿全曲,於節奏上運用 hemiola 與強弱拍變換之方式增加不同之效果,也因 節奏與和聲之變化,使此奏鳴曲反映出厚實地織度與音響,全曲呈現豐富地性格 與風貌。此奏鳴曲鋼琴之地位與小提琴聲部具有同等之重要性,以下將針對曲式 架構、和聲、旋律與節奏做更進一步之探討。

30

31

呈式部

相較於其他著名小提琴奏鳴曲光輝燦爛之第一主題,布拉姆斯第一號奏鳴曲 於小提琴與鋼琴協調地歌唱中,平和地展開呈式部(譜例 5)。第 1 至第 20 小節為 第一主題,其中第 1 到第 4 小節為第一樂句,第 5 至第 10 小節為第二樂句,第 11 至第 17 小節為第三樂句。第一主題第一樂句開頭小提琴演奏連續三個 d2音,

源自於《雨之歌》之節奏音型為貫穿全曲之動機;第 3 與第 4 小節為三度模進上 行之動機;第 5 與第 7 小節之六度下行旋律為第二樂句之動機。以上三動機為本 樂章之主要發展題材,常於曲中以變形之手法表現。鋼琴於低音域以聖詠曲 (Choral)25般平穩和絃之音型中,使得小提琴第一主題之旋律能夠清晰地表達。

譜例 5: 第一樂章總譜 m.m.1-10

25 Choral,一種平和安定的塊狀和絃進行,盛行於巴洛克時期。

32

第 11 至第 17 小節之第三樂句旋律以一連串地 hemiola 之手法進行 (譜例 6)。

本來為三拍子律動的旋律,但在小提琴聲部上變成二拍子為一個單位;即鋼琴奏 出連續的八分音符,小提琴則奏出附點四分音符加上八分音符,構成了 2+2+2 對 上 3+3+3+3 的 hemiola 型態。此音型使得音響與織度更為緊密,形成兩者競相追 逐之意味。

譜例 6: 第一樂章總譜 m.m.11-15

第 20 小節由小提琴再次奏出第一主題(譜例 7),其後鋼琴以模進之手法將音 域提高八度與小提琴對唱,低聲部之琶音音型使樂曲舒暢地往前流動。

譜例 7: 第一樂章總譜 m.m.20-23

第 23 小節小提琴將第一樂句動機以三度模進之手法,將音域向上堆疊,至 第 25 與第 26 小節鋼琴與小提琴再互唱第二樂句之六度動機,以模進之手法將音 響帶入高音域。(譜例 8)

33

譜例 8: 第一樂章總譜 m.m.23-26

第 29 小節於小提琴雙音之襯托下,鋼琴以八度音奏出第一主題,鋼琴之旋 律不斷下行,至第 36 小節第二主題進入。(譜例 9)

譜例 9: 第一樂章總譜 m.m.29-31

第 36 小節之 D 大調第二主題動機以附點音符為主(譜例 10),鋼琴低音部份 每隔兩拍便出現持續地 D 音,以主音強化調性;高音部份則以 d2音開始 D 大調 音階下行。第 40 小節小提琴以相同之旋律提高八度演奏,音域幅度加大、音量 上也加強。而鋼琴之高聲部與小提琴奏出平行八度之旋律線,低聲部則為 D 大 調音階下行,使得音域更加廣闊。

34

譜例 10: 第一樂章總譜 m.m.36-43

至第 54 小節進入呈式部之小尾奏(譜例 11),小提琴演奏輕柔地第一樂句動 機,以速度漸慢、音量漸弱之方式,減緩先前激動之情緒;鋼琴則以兩個四分音 符為一組,平穩規律地邁進。第 64 至第 69 小節鋼琴與小提琴相互對唱第二主題 旋律之變形,並相互以八度音程之三連音音型伴奏,最後以弱音結束呈式部。(譜 例 12)

譜例 11: 第一樂章總譜 m.m.54-60

35

譜例 12: 第一樂章總譜 m.m.64-66

發展部

第 70 小節進入發展部,其動機同樣來自於第二主題之變形。相較於呈式部 圓滑悠長之旋律,發展部之節奏性較為強烈,小提琴與鋼琴兩者的節奏相互切 分。第 70 小節小提琴演奏兩小節之主題旋律,鋼琴之低音部則演奏另一聲部之 對位旋律,與小提琴旋律共同呈現 3 度、5 度、6 度、8 度之對位音程;至第 72 小節兩者互換,鋼琴模仿小提琴先前之旋律音型,小提琴則演奏鋼琴先前之切分 旋律,此對位模仿之手法,使樂句更加工整與對稱,而鋼琴與小提琴音色之不同,

進而產生相異之音響效果,使原本單旋律之織度更為豐富。(譜例 13)

譜例 13: 第一樂章總譜 m.m.70-73

第 78 小節將要至另一高潮之階段時,反而出現了「漸慢而轉弱」(un poco calando)之標示,巧妙地將樂曲轉化至下一段落。(譜例 14)

36

譜例 14: 第一樂章總譜 m.m.78-81

第 82 小節於小提琴聲部之撥弦下,鋼琴演奏 G 大調之第一主題,產生回到 再現部之錯覺,但其實為轉調前之過門樂段。(譜例 15)

譜例 15: 第一樂章總譜 m.m.82-88

第 90 小節小提琴與鋼琴以連續地八分音符,利用模仿之手法互相接續一連 串時上時下之經過音群,兩聲部接續對方旋律之拍點時相隔一拍,使旋律有相互 交錯感,布拉姆斯運用多數之臨時升降記號進行大規模之轉調,調性變化豐富。

(譜例 16)

37

譜例 16: 第一樂章總譜 m.m.90-95

於豐富地轉調過後,最後轉至降 A 大調,第 99 小節小提琴演奏降 A 大調之 第一主題。第 101 小節小提琴與鋼琴相互演奏第一樂句之三度模進上行之動機,

每一層次皆相差六度,將樂句推疊上行,鋼琴低聲部持續給予深沉之音響,織度 更加豐富,至第 107 小節達到全曲之高潮。(譜例 17)

譜例 17: 第一樂章總譜 m.m.99-107

38

第 107 小節達到高潮後,小提琴利用第一主題之第二樂句動機作為發展,與 鋼琴不斷地利用三連音與連續八分音符之音階進行三對二節奏之鋪疊,使織度更 加緊密。(譜例 18)第 110 小節後持續不斷地利用第一主題之第二樂句作為發展,

鋼琴與小提琴相互穿插對唱,並轉入 g 小調。(譜例 19)

譜例 18: 第一樂章總譜 m.m.107-109

譜例 19: 第一樂章總譜 m.m.110-115

39

第 118 小節小提琴與鋼琴相隔三拍對唱第一主題之第三樂句(譜例 20),兩聲 部旋律以相差二度之音程交互演奏,於穿插對唱後將音量推至頂點,音量突然轉 弱,音響之戲劇化達到極致。

譜例 20: 第一樂章總譜 m.m.118-120

小提琴與鋼琴相互對唱一連串之第二主題變化音型,分別至第 140 小節與第 148 小節時,小提琴聲部奏出 g 小調憂鬱地第一主題,預告再現部的來臨。(譜例 21)經過第 150 小節之第一主題變形後,順勢帶入再現部。(譜例 22)

譜例 21: 第一樂章總譜 m.m.140-143

40

譜例 22: 第一樂章總譜 m.m.150-155

再現部

第 156 小節回到再現部後,音型大致上與呈式部完全一樣,至第 172 小節之 第二主題轉成主調 G 大調,鋼琴使用與呈式部相異之音型,但高聲部依然以 G 大調音階下行呈現。(譜例 23)

譜例 23: 第一樂章總譜 m.m.174-176

至第 192 小節進入再現部之小尾奏,小提琴奏出第一主題並緩緩漸弱且漸慢 下行,小提琴與鋼琴利用第二主題旋律之變形與三連音對唱,於第 208 小節則與 發展部一樣,為切分音對位之主題旋律,但調性轉至 a 小調。(譜例 24)

41

譜例 24: 第一樂章總譜 m.m.208-210

尾奏(Coda)

至第 217 小節長達 6 小節之「漸慢而轉弱」(un poco calando)使音樂張力漸 漸鬆弛,平緩地帶入第 223 小節之尾奏(Coda)。進入 Coda 後,小提琴再次演奏第 一主題旋律,每小節音型逐漸升高,織度與音量也漸漸增加。(譜例 25)

譜例 25: 第一樂章總譜 m.m.217-224

至第 237 小節以第一主題第三樂句之 hemiola 節奏,將張力增加至顛峰,最 後強而有力地結束第一樂章。(譜例 26)

42

譜例 26: 第一樂章總譜 m.m.237-243

43

第二樂章

慢板(Adagio) ,降 E 大調,2/4 拍子,ABA 三段式。

圖表 5: 布拉姆斯 G 大調小提琴奏鳴曲作品 78 第二樂章之曲式架構 Section 第一段(A) 第二段(B)

小節數 1-24 24-67

主題群 a b a

小節 1 9 17 24 30 36 48 67 調性 降 E 降 e 降 E 降 e B b 轉調 降 E

Section 第三段(A) Coda

小節數 67-91 91-122

主題群 a b a 小節 67 76 84

調性 降 E 降 e 降 E 降 E

44

第一段(A 段)

第一段同樣由三段體所構成,分為 aba 三段。鋼琴首先演奏出貫穿全曲之主 題 a,旋律線由三度、六度、八度等和絃堆疊音響,高聲部旋律獨立而優美;低 聲部利用琶音伴奏增加流動感,尤其至第 4 小節後琶音縮減,更加強樂曲之流動 性,使樂曲流動更為往前推進。(譜例 27)

譜例 27: 第二樂章總譜 m.m.1-4

至第 9 小節,小提琴之旋律和鋼琴之低聲部呈現反向進行,使音響產生廣闊 之音域。於兩者之節奏上,鋼琴由第 9 小節第二拍為開頭,高聲部為流暢之十六 分音符旋律,低聲部為連結線串聯之重音變換伴奏音型,而小提琴則利用連結線 形成切分音型,於重音錯置下演奏主題 b;於音響上,鋼琴與小提琴則共同進行 漸強漸弱之音量變化。兩聲部跨小節之重音變換以及音量上之共同變化,讓僅僅 幾小節之旋律於聽覺上產生多重拍號並置之效果。(譜例 28)

45

譜例 28: 第二樂章總譜 m.m.9-12

至第 17 小節,小提琴奏出主題 a 之旋律,鋼琴以流動之連續十六分音符伴 奏,至第 22 小節將旋律推升至高點後,再緩緩減弱,結束第一段。(譜例 29)

譜例 29: 第二樂章總譜 m.m.17-24

46

第二段(B 段)

第二段調性轉為降 E 大調之平行調降 e 小調,《雨之歌》之動機再次出現,

由鋼琴奏出陰鬱之節奏,利用音域極低之八度音型製造沉重地氣氛(譜例 30),就 如蕭邦(F.F.Chopin)之送葬進行曲(譜例 31),動機音型為行進中之喪禮隊伍,步伐 沉重地往前走,音樂之氣氛肅穆而陰鬱。

譜例 30: 第二樂章總譜 m.m.24-29

譜例 31: 蕭邦第二號鋼琴奏鳴曲作品 35 第三樂章 m.m.1-5

肅穆而沉重的行進後,小提琴於第 29 小節進入旋律,並轉為明亮地 B 大調,

似乎在一片哀悽中找到一線曙光,但沒想到第 32 小節又轉為悲切地 b 小調旋律,

於悲傷中低迴。(譜例 32)

47

譜例 32: 第二樂章總譜 m.m.30-34

至第 36 小節第二拍,小提琴與鋼琴以《雨之歌》之節奏動機變形演奏,並 維持住 forte 之音量。第 42 小節為樂句之高點,音量擴大,鋼琴與小提琴以齊奏 之方式,加強力度。(譜例 33)

譜例 33: 第二樂章總譜 m.m.36-43

第 49 小節轉為降 B 大調,鋼琴與小提琴相互輪流奏出主題之動機音型,音 型與音量皆不斷地向上攀升。鋼琴與小提琴也使用對位模仿之方式將兩者之旋律 線緊密結合,音響上產生如同競奏般之雙旋律線條。(譜例 34)

48

譜例 34: 第二樂章總譜 m.m.49-54

到達激動的高點後,音量隨即轉弱。於第 58 小節小提琴奏出如哀嘆地雙音,

並漸漸轉調,即將消逝時突然於第 67 小節又撥雲見日轉至降 E 大調,進入第三

並漸漸轉調,即將消逝時突然於第 67 小節又撥雲見日轉至降 E 大調,進入第三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