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 模糊集合

4.5 模糊矩陣分解定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結論

近年來由於智能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研究方法亦不斷的更新。傳統統計分析 工具已漸感到不敷應用。一個主要的原因是: 如何更有效處理分析日益複雜,鉅 量的網路情報資料。雖然資料採礦的興起,解決了不少資料分析的問題。但是對 於如何處理非實數樣本資料,比如區間資料,多值資料型式之模糊樣本,應用架 構在實變函數與機率論之傳統統計方法,實在已無法有效的分析與掌控。尤其是 我們在決策過程中所遇到的不確定性問題比我們想像的更為複雜。情報資訊除了 隨機性外,還包括不完全的信息,部分已知的知識,或者對環境模糊的描述等。

事實上,我們所獲得的信息來自測量與感知,而感知信息中的不確定因素,

主要是我們的語言對某些概念表達模糊所引起的。顯然要做出比較好的判斷,我 們必須盡量將所能得到的信息都考慮在內。這包括用自然語言描述的行為、意義 等之屬性信息。因此我們需要用機率將模糊概念數學模式化,其實這也展示了不 確定性的另一種型式。模糊理論是一種定量化處理人類語言,思維的一個新興學 門。模糊邏輯並非如字面上意思那樣的馬虎,不精確。而是面對生活上各種的不 確定性,以更合理的規則去分析去管理控制,以期得到更有效率,更合乎人性與 智慧的結果。模糊統計並不模糊,它是處理不確定事件的新技術,帶領我們從古 典的統計估計與檢定研究計算,進入一個需要軟計算,穩健性的高科技的 e 世 代。

本 研 究 中 模 糊 矩 陣 的 圖 學 表 示 和 模 糊 矩 陣 的 分 解 定 理 是 探 討 模 糊 矩 陣 極 限 性質的兩大主要工具。我們可用這兩個工具討論任意模糊方陣冪序列收斂的充分 必要條件以及矩陣的收斂指數和週期指數。和以往最大的不同在於,我們的著眼 點不再局限於特殊的模糊矩陣,而是開始建立 max min− 複合意義下一般的模糊矩 陣極限理論,是未來將研究的課題。

最後,當今許多真實世界問題,如投資組合的選擇問題和選擇權的評價問題 或熱傳導問題,都是要尋找線性系統的解法。然而,決定明確的輸入數據是非常 困難的。因此,線性系統方程式經常是不明確的,通常是利用模糊算法求解。現 今,在模糊集合定理下,尋找不精確的參數線性系統的適當解法,變成一個重要 的議題,也是未來將研究的方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1]吳柏林(2003),現代統計學,五南書局,台北。

[2]吳柏林(2005),模糊統計導論 -方法與應用 ,五南書局,台北。

[3]吳 柏 林 (1996), 社 會 科 學 研 究 中 的 模 糊 邏 輯 與 模 糊 統 計 分 析 , 中 國 統 計 通 訊 7(11),14-27。

[4]吳柏林,楊文山(1997),模糊統計在社會調查分析的應用,社會科 學計量方法 發展與應用,楊文山主編: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89-316。

[5]阮亨中,吳柏林(2000),模糊數學與統計應用,俊傑書局,台北。

[6]林信成,彭啟峰(1994),Oh!Fuzzy 模糊理 論剖析,第三波文化事業股份有限 公司。

[7]Cano, J.C. and Nava, P.A. (2002), A fuzzy method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membership function using fuzzy relations from training examples, 2002 Annual Meeting of the North American Fuzzy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ociety Proceedings, pp.158-62.

[8]Czogala, E., Drewniak, J. and Pedrycz, W. (1982), Fuzzy relation equations on a finite set, Fuzzy Sets and Systems, 7, pp.89–101.

[9]Fang, S.-C and Li, G. (1999), Solving fuzzy relation equations with a linear objective function, Fuzzy Sets and Systems, 103(1), pp.107-113.

[10]Hung, T., Ngyyen and Wu, B. (2006), Fundamentals of Statistics with Fuzzy Data, Spring-Verlag.

[11]Kosko, B. (1993), Fuzzy thinking: the new science of fuzzy logic, Hyperion, New York.

[12]Luoh, L., Wang, W.J. and Liaw, Y.K. (2003), Matrix-pattern-based computer algorithm for solving fuzzy relation equa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 11(1), pp.100-108.

[13]Wu, B. and Sun, C. (1996), Fuzzy statistics and computation on the lexical semantics, Language,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 (PACLIC 11), 337-346, Seoul, Korea.

[14]Zadeh, L.A. (1965), Fuzzy Sets,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8, 338-353.

[15]Zimmermann, H.J. (1991), Fuzzy Set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