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步驟六 步驟六

步驟六: : : :確認共同主題與反思 確認共同主題與反思 確認共同主題與反思 確認共同主題與反思

當研究者已成熟掌握對文本的理解程度,研究者此時重要的任務便是從文 本當中的個別意義單元組合成為共同主題,以及這些主題須切合經驗的意義。

共同主題的組型集合代表研究者瞭解本研究「整體-部分-整體」之間的一致性 以及貫通性,此部分透過參與者言語的表達與研究者文字的描述,深刻展現參 與者所經驗的生活世界。另外,此階段另一重要步驟-反思,研究者必須不斷省 視分析過程中所抽離出來的共同主題與研究問題、整體情境脈絡是否有所呼應 與連結,透過反思的檢證,經驗的本質得以完整描述呈現出來,此時研究者又 再度回到「整體」。例如:研究者將「差異疏離」、「師生互動」、「凝聚衰退」等 意義單元集結出「人際系統」的主題,以此主題表達研究參與者在大學生活中 所有有關人際方面的經驗本質。

步驟七 步驟七

步驟七 步驟七: : : :合作團 合作團 合作團 合作團隊的檢證 隊的檢證 隊的檢證 隊的檢證

當研究者獨自埋首資料分析的過程時,最後研究結果的呈現與發現,可能 會因研究者自身的主觀意識以及個人的偏見、感受使然,而使整體研究失去了 中立性與其信實度,因此透過合作團隊的檢證可確保在每一過程中,資料分析 呈現的真確性、可信性以及增加本研究之嚴謹度。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不斷 地與相同研究原住民族學生議題的同儕以及指導教授進行檢證工作,例如:研 究對象的選取、訪談大綱的設計、資料分析過程以及主題的呈現等步驟,藉此 不斷調整研究者在每一階段所覺知到的各種脈絡視框,以能更深探求到參與者 的生活經驗本質,使研究結果更具代表性與客觀性。

表 3-6-1 逐字稿謄寫範例 研究參與者代碼:A

時間:2006 年 3 月 5 日 地點:**市立圖書館

逐字稿內容 編碼 摘要 反思

A:那你可以講一下為什麼就讀**大學社工系嗎?

B:其實社工系在現在這個時候很多社會的制度都在變遷,政 府也看到很多需求出現,因為自己是原住民,當時政府可 能是用他們自己的觀點去看我們原住民,所以他有一些自 以為是對我們很好的政策和一些觀念,就要強化在原住民 身上,但那對我們來說並不是我們想要的,所以會發現說,

那不是我們想要的但卻要強加給我們,可是大家又自以為 那是對我們很好的,對我們來說不是一件好事,假如能用 自己的觀點去發現原住民需要的福利和政策,這是一個滿 好的方法。當我看到簡章說我們可以自己回到原鄉,可以 學習幫助族人的方法,這點就滿打動我的,因為我希望自 己可以去幫助別人,當然這也是基於宗教關係,我覺得能 幫助別人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A:所以說你進入這個大學這個科系的期待是什麼?

B:我期待我可以學習很多幫助族人的東西,那是我的想法。

第七節 第七節 第七節

第七節 研究之信實度 研究之信實度 研究之信實度 研究之信實度

量化研究中,為了確定因果關係與尋找社會通則,信度、內在效度、外在 效度與客觀性被當成是檢驗品質的規準。而質性研究所關注的並非「客觀分類 計量」、「普遍法則的尋找」或「因果假設的否證和統計推論」,而是「社會 事實的建構過程」,以及「人們不同的、特有的文化社會脈絡下的經驗和解釋」,

因此,質性研究另有其評價方法(胡幼慧、姚美華,1996:141-142)。

有關質性研究的「信實度」(trustworthiness)標準,首先由Guba and Lincoln 於1985年提出,可由四個方面加以檢核:確實性(credibility)、轉移性

(transferability)、可靠性(dependability)、確認性(confirmability),以取 代量化研究的內在效度、外在效度、信度與客觀性。建立信實度常用的方法有:

一、澄清研究者之背景與立場;二、長期進駐田野;三、使用三角檢正

(triangulation);四、運用參與者檢核 (member check);五、採用同儕審視 (peer reviewing or debriefing);六、進行厚實敘寫 (thick description);七、從事反例 (negative) 個案分析;八、使用外部查核(external-audits)。上述八項方式,在 研究中並非需全部用到,但至少選擇其中二項採用(潘慧玲,2004)。因此,

本研究以與研究者建立信任關係、同儕檢核、厚實敘寫、研究參與者檢核等方 式建立本研究之信實度,說明如下:

壹 壹 壹

壹、 、 、 、 與研究者建立信任關係 與研究者建立信任關係 與研究者建立信任關係 與研究者建立信任關係

深度訪談之所以有別於一般訪談,在於它能讓受訪者作自我深度的探索(范 麗娟,2005)。因此在於研究參與者尚未建立彼此互信的關係時,研究者可試

由地與研究參與者進行討論,不需設限於制式的訪談大綱以及研究方向。並且, 性(transferability)(Baxter Magolda,2001)。因此,本研究將詳細描述研究 參與者所身處之家庭環境、學校經驗、輟學行為以及復學後的學校生活適應情

第八節 第八節 第八節

第八節 研究倫 研究倫 研究倫理 研究倫 理 理 理

由於質性研究關注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之間關係對研究的影響,因此研究 者個人的角色與從事研究工作的倫理規範便成為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所謂研 究倫理,指的是研究者的自省位置,被研究者的聲音(voice)以及研究者對閱 讀人的關注(胡幼慧,1996:159)。在如此長期的關係建立之下,人際之間的 道德、責任及權利等規範就會被彰顯出來。為了避免觀察與訪談涉及個人的隱 私、公領域與私領域生活的議題在質性研究資料中被揭露,對研究倫理的考量 相當重要。而研究倫理不應只是遵循既定程序如知情的同意或對研究參與者保 護的儀式性宣稱,更應有實際上的作法,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之間的關係應隨 著研究進展而持續發展,在質性研究中,二者間像是一種友誼關係,而非一種 契約關係(黃瑞琴,2005)。

研究者以漢人的主流角度來研究大專原住民族學生,因此,如何嘗試以他 者的角度、立場來省思以及如何將自我主觀意識轉換成為客觀描述皆是研究者 值得探索以及學習之所在;另外,本研究關注研究參與者之中輟、復學後學校 生活適應等議題,在接觸與訪談研究參與者時,需仔細觀察、解析參與者之感 受表達,並輔以相關文獻論著,以減少研究內容之錯誤解讀。

因此,為使研究關係建立過程,不因本身個人主觀意識、特質、個人價值 觀、以及所屬的身份地位,影響研究的中立性與客觀性,本研究以下列方法謹 守研究倫理:(一)從研究過程的開始至結束,皆以尊重、誠實、信任與開放 的態度面對研究中所面臨到的各種情境與議題;(二)在邀請研究參與者之同

訪談等相關權益;(三)所有的研究資料中,一律使用代碼來代替研究參與者,

以遵守保密原則;(四)文本分析資料中,研究參與者所傳達之想法與感受需 經過參與者本人的檢核與確認,才能列入報告之中。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