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民初新式知識分子的文化實踐

誠如前一節討論,活躍於民初藝文界的陳師曾,從身分、學習過程,

到透過展覽、演講、教學等方式推動之文化實踐,都可看到新舊並存、中 西融合的時代特徵。相同的,這種特徵也展現在陳師曾的「繪畫新貌」與 文字書寫上。值得留意的是,陳師曾的背景、活動與關懷即如同一面鏡子,

反照出民初社會精英大多同時具有「文人/新式知識分子」的複雜身分,

以及透過教育,實踐時代驅策下的家國關懷。對於知識圈與藝文圈的文化 精英而言,積極於「文化實踐」,乃是其家國關懷的具體實現。113

本節研究,將先以陳師曾參與「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之創立為開端,

作為討論民初新式知識分子文化實踐的範例。以「畫法研究會」作為範例,

一則考慮「北大」在民初知識界所具有之指標意義;二則「畫法研究會」

之成員、組織與運作方式,為民初富有「進步」色彩的社群。之後,再以 此基礎延伸至新式知識分子普遍投入的文化實踐上,藉而展現這批知識分 子與陳師曾相類的生活背景、選擇與實現方式。雖然本節以下討論的所有 個人或事件,皆有其獨立的形成脈絡與個殊性,但為彰顯時代共有特色與 普遍狀況,呈現同一時代中的共像,也許是較為理想的方式。預期經過本 節討論,將可呈現出民初新式知識分子之文化實踐的普遍面貌,並回映陳 師曾於中國畫史的地位實不若過往藝術史研究,僅在於文人畫理論之推動 與國粹派領導者角色之侷限上,更重要的,是更細緻地鋪陳出陳師曾作為 一名民初新式知識分子,如何在時代鉅變中,追尋其自身與「中國」存在 的意義。而這,其實也正是二十世紀初,新式知識分子們的終極追尋。

4.2.1 陳師曾與「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

1917 年蔡元培擔任「北京大學」校長,以推行科學教育、美術教育 為其志業,在他任下,具社團性質的畫法、書法、攝影、音樂等藝術相關

113 傳統文人與新式知識分子間的比較,可參閱張灝,〈思想的轉變和改革運動,1890-1898〉,

頁 373-5。

研究會相繼成立。1141917 年 12 月 1 日,陳師曾應邀至「北大」演講「清 朝之山水畫」,據蔡元培形容,此次演講「同人甚為感動,現在報名於畫法 研究會者,已有七十餘人」,蔡元培也因此數次致信陳師曾,徵詢「畫法研 究會」〈會章〉與組織等意見。115因此「北大畫法研究會」的成立與運作,

陳師曾的意見佔有絕對性的影響。

「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於 1918 年 2 月正式成立,1920 年 1 月改 組為「畫法研究所」。116聘請的導師除陳師曾外,尚有「宣南畫社」的賀 良樸、湯滌,「北大」教員錢稻孫、李毅士、貝季眉,甫自日本歸國的徐悲 鴻,以及來自比利時的畫家蓋大士(Kets)等。117

在教學的部分,「畫法研究會」開設的課程分成「本國畫門」與「外國 畫門」。「本國畫門」另分山水、花卉、人物、翎毛四類,「外國畫門」分黑 白畫、彩色畫與圖案畫三類。每類尚有細目,如山水分青綠、破墨,黑白 畫分鉛筆畫、鋼筆畫、水墨畫、炭畫等。會員於一門內先選一類學習;「學 中國畫者暫不兼學外國畫學」118,一門熟練後再學習他門。各科導師指導 的學生人數都有限制,如陳師曾與賀良樸的山水、花卉課,均以二十人為 限。會員除「北大」學生外,也包含校外人士。會員每星期匯集作品,由 幹事送交老師審評,若上課未繳作業,老師無法評定成績,也可以曠課論。

就教學態度而言,「畫法會」似乎較一般社團組織來得嚴謹。在設備方面,

「畫法會」設有習畫室,內置各種畫具、模型等,可讓導師、會員自行練 習,另有書籍、畫冊可供借閱。在民初美術教具與藝術類書籍尚不易取得 的時候,「畫法會」所提供的學習資源,可說分外豐富。至於會務管理,則 一切遵照〈會章〉,不僅訂定導師會、展覽會、參觀、講演、談話、雅集、

編訂畫籍、函授部、財務管理等多項細則,對於各幹部的出席、工作等也

114 參閱萬青力,〈蔡元培與近代中國美術教育〉,收入潘耀昌編,《二十世紀中國美術教育》(上 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頁 1-7;北京大學史料研究室編,〈目錄〉,《北京大學史料第二 卷(1912-1937)》,頁 95-6。

115 陳師曾此次演講並攜名畫多幅臨時展覽。參閱北京大學史料研究室編,《北京大學史料第二 卷(1912-1937)》,頁 2624、2614-5。

116 北大畫法研究會的相關研究,可參閱王玉立,〈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始末〉,頁 58-69;王玉 立,〈「繪學雜誌」研究〉,《現代美術》,第 82 期(1999 年 2 月),頁 48-61。

117 北京大學史料研究室編,《北京大學史料第二卷(1912-1937)》,頁 2617-8、2621。

118 語出「北大畫法研究會」〈會章〉,《北京大學史料第二卷(1912-1937)》,頁 2618。

有明文規定,可說組織完整。119

1920 年 6 月,「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發行《繪學雜誌》,前後共有 三期。120雜誌中的文章,區分為「畫圖」、「通論」、「專論」、「畫訣」、「講 演」、「史傳」、「紀實」等類,第一期還包括「詩詞」。這些文章主要由「畫 法研究會」的導師所撰寫,內容橫跨古今中外,許多影響民初畫壇甚鉅的 文章都出現於此,如蔡元培〈美術的起源〉,徐悲鴻〈中國畫改良論〉或陳 師曾〈文人畫的價值〉等。此外,「紀實」所報導的展覽介紹,如第一期中,

由顧頡剛所寫的〈蘇州賽會紀實〉,對吾人了解民初展覽狀況或時人對作品 之評價等,提供相當重要的資訊。121

舉辦展覽是「北大畫法研究會」主要會務之一。如 1919 年 1 月為籌 備基金,在北河沿譯學館「法科大學」舉辦游藝大會,集北京收藏家的古 畫藏品與學員畫作陳列展出。並為「提創」起見,於 1918 年底送十六件 學員中西畫作,至蘇州參加賽會,成為當屆唯一的外地參展團體。122同年 4 月,又舉行圖畫展覽會,「陳列古今中外名畫」及會員作品。1921 年 4 月 2、3 日為賑災,於「北大」第二院開辦的展覽會,以古畫、西洋畫與 學員成績展覽為主,短短兩日之中,售出四十餘幅作品。123相關「北大畫 法研究會」的展覽報導,在當時北京《晨報》上,時常可見。124

從「畫法研究會」的章程與紀錄來看,應屬社團組織的「北京大學畫

119 北京大學史料研究室編,《北京大學史料第二卷(1912-1937)》,頁 2618-23、2615。蔡 元培為畫法研究會的規劃與理想,可參閱蔡元培,〈蔡校長演說詞一〉;〈蔡校長演說詞一〉,《繪 學雜誌》,第 1 期(1920 年 6 月),頁「講演」1-2。另外,可參閱王玉立,〈北京大學畫法研 究會始末〉,頁 58-69。

120 參閱北京大學繪學雜誌社編輯,《繪學雜誌》,第 1-3 期(1920 年 6 月;1921 年 1;11 月)。 雖然另有一說認為《繪學雜誌》曾發行四期(見王玉立,〈「繪學雜誌」研究〉,頁 58),但據當 時《晨報》的報導指出,「畫法研究會」所出版之《繪學雜誌》確實僅有三期即停版。參閱佚名,

〈北大造型美術研究會新計畫〉,《晨報》,1924 年 1 月 14 日,第 6 版。

121 關於《繪學雜誌》的編輯、方向與內容,可參閱王玉立,〈「繪學雜誌」研究〉,頁 48-61 之 討論。

122 王玉立,〈「繪學雜誌」研究〉,頁 66。

123 北京大學史料研究室編,《北京大學史料第二卷(1912-1937)》,頁 2618、2624;顧頡剛,

〈蘇州賽會紀事〉,《繪學雜誌》,第 1 期,頁「紀實」10-2。並請參閱王玉立,〈「繪學雜誌」研 究〉,頁 66。

124 例如,冬,〈開畫法展覽會〉,《晨報》,1920 年 3 月 29 日,第 3 版;佚名,〈北大圖畫展覽 會之成績〉,《晨報》,1921 年 4 月 6 日,第 6 版。

法研究會」,實際運作卻如正式學校科系一般,不僅對學習者或授課者均嚴 格要求,也相當注重組織、方法、成果和紀律。「北大」作為全國最高學術 中心,藉由展覽會的舉辦和展覽評價的公開,於報紙刊登招生、雜誌發行 等廣告的做法,均見其積極推廣美育、普及知識的立場極為明確,深具指 標意義。125另外,從「畫法會」分成中西兩畫門,兼聘徐悲鴻、陳師曾等 中西繪畫導師,於《繪學雜誌》中使用白話與文言並列討論中西繪畫,以 及同時重視西方引進之展覽、講演活動與「春秋佳日擇地雅集」之傳統等 多元組合看來,「畫法研究會」乃是一個中西畫學並重、新舊知識並存的組 織。126進而言之,「北大」校長蔡元培不分學派的用人理念與極力維護的 自由校風,即具體體現在「畫法研究會」及《繪學雜誌》上。127在「畫法 研究會」擔任指導者的陳師曾,也在「北大」的教學過程中,闡揚其新舊 學問兼顧、中西畫學並重的理念。無論是蔡元培或是陳師曾,都是透過教 育,推行他們的文化實踐。

「北大畫法研究會」中,如陳師曾、湯滌、徐悲鴻、胡佩衡等來自中 國各地的參與者,都是北京藝術圈的主流畫家。128會員秦仲文,日後分別 成為北大「國學門」與「中國畫學研究會」的重要成員。《北京風俗圖冊》

的題跋者,當時在北洋政府任職卻積極參與藝文活動的葉恭綽,也曾捐助 二百元給該畫會。129「畫法研究會」之外,若以曾任教育總長的蔡元培、

服務於教育部的陳師曾為中心往外擴展,與此二人相涉的人士則不可勝

125 「北大畫法研究會」招生廣告參閱《晨報》,1920 年 3 月 28、4 月 11 日,第 6、1 版;《繪 學雜誌》廣告,參閱《晨報》,1920 年 5 月 9 日,第 1 版。至於展覽配合展評的部分,可參閱 上一節頁 149 的討論。

126 語出「北大畫法研究會」〈會章〉,《北京大學史料第二卷(1912-1937)》,頁 2620。

127 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歷〉,《蔡元培美學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頁 202。另外,李鑄晉、萬青力合著,《中國現代繪畫史:民初之部(1912-1949)》(台北:石頭 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也多次提到蔡元培藉由成立「北大畫法研究會」,以達推行美育的 企圖(如頁 57、148-9、180-1 等)。

128 湯滌為江蘇武進人、徐悲鴻為揚州人、胡佩衡為北京宛平人。此外如賀良樸為湖北人、吳法 鼎為河南人、鄭錦為廣東人。由此可見「畫法研究會」的導師們雖皆當時北京之知名畫家,卻是 由中國各個地區至北京尋求發展的。參閱〈北京大學附設畫法研究所職員一覽表〉,《北京大學史 料第二卷(1912-1937)》,頁 2621。

129 據魯迅日記所載,1919、1920 年左右,他在教育部的月薪大約為三百元。因此由葉恭綽的

129 據魯迅日記所載,1919、1920 年左右,他在教育部的月薪大約為三百元。因此由葉恭綽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