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3-1節 水文特性-PHC

本研究在澎湖水道內共有7 次的觀測資料,利用 CTD/LADCP 和紊流儀進行 重複的時序觀測,提供了不同潮時的水文、流速和紊流剖面特性。P2(OR3-1887)

在9 月觀測期間 CTD 量測到的溫度、鹽度、密度和平方浮力頻率時間序列如圖 3-1 所示。實驗期間 BBL 均存在溫度、鹽度和密度均勻混合的特徵,等溫線和等 密度線存在半日潮週期振盪但不明顯,而較冷較重(密度較大)的水層在漲潮(北 流)期間從底部往上延伸10 - 20 公尺。幾次的澎湖水道觀察結果,P1(OR3-1560, 9 月)和 P2(OR3-1887, 9 月)中所觀察到的水文特性均為分層穩定,偏向於台 灣海峽夏季的水文特徵。P2(OR3-1923, 4 月)的觀測期間(圖 3-2),觀測到的 水溫與9 月兩次觀測結果相比,最高水溫低 C2 ,水團分層也比較微弱,而鹽度 的差異並不大,介於34.4 ~ 34.8 PSU。4 月和 9 月的觀測期間 BBL 的平均浮力頻 率平方(N2)大約是10-5至10-4 s-2,水層分層在水深20 - 60 公尺是較穩定約 為10-3 s-2。OR3-1586(P2, 3 月)航次觀測到的最低水溫(圖 3-3)又比上述 4 月所觀測到的值低約1~ 2C,t 和浮力頻率也明顯反映出觀測期間從水面至 30 公尺深以及 70 公尺水深至海底的分層都很弱,凸顯出明顯的季節性水團分層 特徵,夏季的時候分層較強,冬季時候分層較弱。溫鹽圖(T-S 圖, 圖 3-4)說明 9 月期間 50 公尺深度和底部之間的密度差異大於 2 kg m-3,而3-4 月份的密度 差異大約為1 kg m-3。因此PHC 的水層結構在 9 月會呈現強烈的分層,而在 3-4 月則是顯示較弱的分層。我們加入典型的南海和黑潮(Chen and Wang, 2006)

溫鹽特徵與PHC 內的水團特性做比較,結果顯示 PHC 的水團性質在 2015 - 2016 年兩次的觀測期間是比較接近黑潮水質,這個觀測結果與2011 - 2012 年所觀測 到的結果不一致。在2011 - 2012 年的觀測中,T-S 圖(圖 3-5)顯示出的水團性

25

質是較偏似南海水,這代表在2015 - 2016 的觀測期間,黑潮支流可能曾經入侵 至南海北部,因此有著不同的水團性質。圖3-6 顯示 4 次的觀測時間衛星觀測到 的流場資料(AVISO),其中在 2016 年 4 月,黑潮支流入侵至南海北端後在台灣 西南海域形成套流,而2015 年 9 月則是有部分黑潮支流入侵至 PHC 南端,這兩 個特徵都說明黑潮支流水曾經在 PHC 南端堆積藉由潮流將此高溫高鹽水帶入 PHC 內;2011 與 2012 年兩次的觀測,黑潮支流並未入侵南海北端,因此 PHC 內 主要以相對較低溫低鹽的南海水為主。

進一步表示 BBL 內的水文變化,我們區分不同潮汐階段的密度剖面說明。

圖3-7 為 P2(OR3-1586, 3 月) CTD/LADCP 量到的水文資料,我們擷取一個潮 汐周期的資料來說明BBL 內的水文變化,圖 3-7a 顯示了從第 75.9 到第 76.3 天 的一個時間段(同圖3-3, t圖虛線),從LADCP 得出的水平流速(從 60 公尺 深度到底部的平均深度)的時間變化。圖 3-7b 中示出了對應於 4 個代表性潮汐 階段(由數字1,2,3 和 4 表示)的分佈圖。在退潮階段,速度達到其最小值(圖 3-6 中時間 4 的北向速度為 0.1 m s-1)時,BBL 內的水層是均勻混合狀態,同時 有著平均較大的密度。隨著漲潮階段流速逐漸增大到正值,密度會逐漸變小,在 BBL 中會出現明顯的密度翻轉(overturn),這說明著 BBL 的紊流增強和破壞原 本溫度的垂直結構,而這層紊流層密度翻轉的尺度從底部延伸至 65 公尺深。圖 3-7c 顯示了在潮汐階段 2 的最大流速期間,原始觀測密度剖面和重新排列的密度 剖面(隨著深度的增加密度增加)。Thorpe(2005)提供翻轉尺度的估計,是由原 始密度剖面和重排的密度剖面移動後的垂直距離。由此剖面資料可以明確地看到 在65 公尺和 75 公尺之間中發現了較大的密度垂直位移,比起原本均勻混合(時 間1)的尺度還要厚。這個觀察結果類似於蒙特利峽谷的研究結果(Kunze, et al., 2012),紊流層(turbulence layer)比混合層厚,說明底部邊界層混合對紊流浮力 通量的重要性。在分層強的期間,如圖3-8 從 P2(OR3-1887, 9 月)CTD/SADCP 量到的水文資料中擷取一個潮汐周期的時間來表示,圖3-8a 顯示了從第 266.4 到

26

第 267 天的 SADCP 垂直平均流速資料。圖 3-8b 中示出了對應於 4 個代表性潮 汐階段(由數字1,2,3 和 4 表示)的分佈圖。底部均勻混合的水層厚度會受到流 速的強弱而改變,在漲潮期間會隨著流速增強而增加分層,在流速最大的時候平 均密度最小(時間2),隨著流速減弱,底層又恢復均勻混合的狀態,換句話說則 是流速增強後會破壞原本均勻混合的狀態產生層化。這個結果與OR3-1586 航次 3 月的觀測有所不同,在強的分層下紊流的發展會被抑制。本文所討論的 BBL 所 指的是較厚紊流層。

2017 年我們嘗試施放錨碇串來收集流速以及溫度資料,並配合 VMP-250 的 佈放針對PHC 底邊界的紊流更近一步的實驗。圖 3-9a 為錨碇串上流速資料、溫 度資料,潮位是使用東石港的潮位資料。在漲潮的時候 ADCP 的傾斜角均大於 23 度,垂直位移可以從水深 60 公尺(退潮時段)到水深 80 公尺(漲潮時段),

相差 20 公尺的深度,因此流速資料在這個研究我們並未使用。受到錨碇串傾斜 角過大的因素,我們取錨碇串最下方的兩顆TP 的溫度資料,垂直差距最小,預 定佈置水深為109(tp8464)和 110(tp8756)公尺,再配合潮位資料試圖找出其 關係變化(圖 3-9b)。發現在底部水深 110 公尺的時間序列的溫度差有著 M4週 期變化(圖3-10),在漲、退潮時候會都先升溫再降溫,最大的差異是在漲潮時

(北流)的溫度差較大,最大相差 C1 ,退潮時只平均相差0.1C。由於退潮時 的差異太小,因此船測資料並沒有觀測到此現象,不論在漲潮(北流)或是退潮

(南流),溫度都會在流速最大的時候開始呈現降溫。

27

圖 3-1 P2(OR3-1887, 9 月)測量到的時間序列溫度,鹽度,

t以及N

圖 3-2 P2(OR3-1923, 4 月)測量到的時間序列溫度,鹽度,

t以及N。其中 白色虛線代表圖3-8 的 4 個潮汐階段。

28

圖 3-3 P2(OR3-1586, 3 月)測量到的時間序列溫度,鹽度,

t以及N。其中 白色虛線代表圖3-7 的 4 個潮汐階段。

29

圖 3-4 P2(OR3-1887, 9 月)與 P2(OR3-1923, 4 月)測量到的 T-S 特徵,紅線 代表歷史黑潮水團特徵,藍線代表南海水團特徵。

圖 3-5 P1(OR3-1560, 9 月)與 P2(OR3-1586, 3 月)測量到的 T-S 特徵,紅線 代表歷史黑潮水團特徵,藍線代表南海水團特徵。

30

圖 3-6 AVISO 流場資料,左上圖為 2011 年 9 月流場,右上圖為 2012 年 3 月流 場,左下圖為2015 年 9 月流場,右下圖為 2016 年 4 月流場。

31

圖 3-7 P2(OR3-1586, 3 月),(a)平均南北向流速(v),表示一個潮汐週期,

4 條虛線表示不同的潮汐時間。(b)4 個不同的潮汐時間所觀測到的

t剖面。(c)

流速最大時(編號2)觀測到的

t剖面,黑線表示原始觀測,紅線表示

t重新排

列後的剖面。

32

圖 3-8 P2(OR3-1887, 9 月),(a)平均南北向流速(v),表示一個潮汐週期,

4 條虛線表示不同的潮汐時間。(b)4 個不同的潮汐時間所觀測到的

t剖面。(c)

流速最大時(編號2)觀測到的

t剖面,黑線表示原始觀測,紅線表示

t重新排

列後的剖面。

33

圖 3-9 錨碇串資料,上圖為錨碇串 ADCP 所觀測到的流速深度時序資料,粗黑 等溫線表示水溫22C;細黑等溫線表示水溫23C;黑色虛線為東石港潮位變化。

下圖為錨碇串最下面兩顆TP 所觀測到的溫度時序資料(淺灰線 tp8464、深灰線 tp8756),黑線表示嘉義東石港潮位變化。其中 tp8464 位於水深 109 公尺處;

tp8756 位於 110 公尺處。

圖 3-10 錨碇串 110 公尺(tp8756)的時間序列溫度差的能譜圖分析。

34

第3-2節 水文特性-大陸邊緣、高屏峽谷

這裡大陸邊緣指的是南海北部與台灣海峽連接的大陸斜坡以及 150 公尺水 深的大陸棚處。OR3-1639 航次為 3 天的觀測時間,分別在大陸斜坡(S2)水深 600 公尺和大陸棚(S1) 水深 150 公尺處來回連續 48 小時的定點連續量測。在 大陸斜坡的 CTD 資料中(圖 3-10),海表面水溫大約 30 C ,等溫線在水深200 公尺以下明顯有著半日潮週期的波動,溫度的差異大約2.5 C ,這半日週期的變 化也同時反映在鹽度、

t資料當中,與PHC 內的水文特徵比較,在大陸斜坡的 半日內潮特徵明顯,位於水深 200 公尺以下,等密度線的振幅約 100 公尺。另 外,浮力頻率資料顯示出,在150 公尺以上的水層分層穩定,200 公尺以下的水 團分層微弱沒有明顯的週期性變化,N均小於 10-4 s-1。水團隨著大陸斜坡進 入大陸棚區,水深從數百公尺遞減到150 公尺,由於測量方式是 S1 - S2 之間來 回觀測,在大陸棚 S1 站所量測到的水文特性與大陸斜坡處相似(圖 3-11),在 100 公尺 以下等溫線有著 50 公尺半日週期的振幅。100 公尺以上的 N約10-4 s-2分層穩定,100 公尺以下的 N約10-5~10-4s-2分層較弱,S1 的平均 N比S2

(大陸斜坡處)所量測到的還大,100 公尺以下的分層半日週期的變化較明顯。

圖3-12 為 2013 年 6 月 OR3-1696 航次在 S2 站所觀測到的 CTD 時間序列水 文資料。季節上與 OR3-1639 航次不同,6 月的水溫最高約 28 C 比起 9 月量測 的最高溫低2 C ,鹽度範圍約33.8 ~ 34.6,鹽度最大值出現在水深 100 ~ 150 公 尺之間,與表水低鹽差距0.8 比 9 月所觀察到的鹽度差值(1.2)還小,除此之外 等密度線也顯示出表層混合層厚度較9 月所量測到的還深;等溫線、等密度線依 然明顯的表示出此處半日內潮特徵。圖3-13 為 S2 站兩航次的 T-S 圖,整層的密 度差均為4 kg m-3,9 月份觀測時水團特性集中同時貼近歷史南海水特性,而 6 月份的觀測結果分層較弱,水團特性介於南海水與黑潮水的性質之間。歷史水文 資料表明,TS 的南端有兩種不同水團的特徵,包括具有低溫和低鹽度的南海水

35

(SCSW)和具有高溫和高鹽度的黑潮支流水(KBW)。黑潮分支會在冬季時期 從呂宋海峽(LS)入侵到南海北部(NSCS)同時影響到 TS 中的水團特性(Shaw et al., 1989;Jan et al., 2010)。Jan et al.(2010)表示 KBW 在夏季的平均溫度約 24.63 C ,平均鹽度則為34.49;冬季的 KBW 平均溫度約 20.54 C ,平均鹽度為 34.59。S2 在 6 月的觀測可以在水深 100 m 測量到鹽度較高(~34.5)的高鹽水,

水溫介於20~23 C ,水團性質接近KBW 的特性。我們推斷黑潮支流水在這此次 觀測期間可能有部分入侵至NSCS,這種不同水團之間的混合也是紊流發展的因 素之一。

由於2014 年高屏峽谷航次 CTD 下放次數不足 12 小時,因此我們利用 2008 年7 月以及 12 月的觀測資料來說明高屏峽谷的水文特徵。兩次的航次觀測中,

我們在高屏峽谷口定點(GP, 圖 2-1)分別重複 15 次以及 21 次的連續 CTD/LADCP 觀測。時間序列的

t和浮力頻率(N)剖面資料均顯示出半日週期的變化(圖 3-15、圖 3-16),兩個不同月份的航次觀測資料充分展現出季節性的水文特徵差異。

在7 月(夏季,圖 3-15)觀測到的最高水溫約為30C,從等密度線以及N2可以 觀察出在水深50 公尺以下至 200 公尺的分層較強,最大 N~10-3 s-2。等密度 線的變化從海底向上延伸至約水深50 公尺處,其振幅從垂直 90 公尺的變化降為 約50 公尺。而 12 月(冬季,圖 3-16)觀測到的最高水溫約為27C,鹽度比起 夏季還來得低,強的分層集中在水深100 公尺至 200 公尺之間。等密度線的振幅 變化從海底向上延伸至約水深 70 公尺處,靠近海底有著最大的等密度振幅約為 100 公尺,比起夏季所觀測到的垂直振幅還來得大。在高屏峽谷中,表面混合層 厚度有著季節性的差異,冬季所觀測到的平均表層混合層較厚,水深大於100 公 尺後便能清楚的觀測到內潮的垂直振幅變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