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活化後增能作用的操弄

蹲跳表現優秀的人也能在短跑和 1RM 表現中較突出,在不同性別和運動項目會有不同 下蹲跳特性 (Laffaye, Wagner, & Tombleson, 2014)。因此,對於需要爆發力的運動員,例 如足球、橄欖球、籃球、舉重項目,下蹲跳是一項方便分析及檢測的項目。

第三節 活化後增能作用的介紹

何寶成與蔡忠昌 (2007) 指出熱身運動後能使體溫升高、體內酸度上升、ATP 增加 及誘發活化後增能作用 (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 PAP),活化後增能作用是在高強度的 熱身後配合適當的休息時間能達到增進運動表現的效果 (Cochrane, Stannard, Sargeant,

& Rittweger, 2008)。

故活化後增能作用會增加肌肉的負荷能力和改善其速度,進而使速度力量曲線往右 移。而活化後增能作用也會增加中樞神經到運動神經元的活性、增加鈣離子敏感度及肌 動蛋白和肌球蛋白的橫橋活性,以利於後續達到增進運動表現的效果 (Sale, 2002)。

可能導致 PAP 生理機制為下列兩項:肌凝蛋白輕鏈磷酸化 (phosphorylation of myosin regulatory light chains) 及運動單位招募的增加 (increased recruitment of higher order motor units) (Sale, 2002)。

第四節 活化後增能作用的操弄

在執行活化後增能作用時需要在誘發強度和休息時間找到平衡,可能因為強度不夠 或是太過疲勞導致無法有效增進運動表現 (Wilson, Duncan, Marin, Brown, Loenneke, Wilson, … &Ugrinowithsch, 2013; Sale, 2002)。Rixon, Lamont & Bemben (2007) 指出在執 行活化後增能作用時會受到個別差異的影響,對於肌力水平較高、二型肌纖維較多、較 長的訓練背景和較高的訓練水平運動員其效果會比較顯著。因此,在執行活化後增能作 用在休息足夠時間後疲勞消退時能找到運動表現的增強,在執行活化後增能作用需要了

9

解其動作、課表及作用限制,才能有效的提升運動表現。

一、活化後增能作用的動作類型及角度

活化後增能作用的誘發方式及動作包含了增強式運動 (plyometric training) 和阻力 式運動 (resistance training) ,阻力式的活化後增能作用又可分為動態 (dynamic) 和靜態 (isometrics) (Ebben & Watts, 1998)。Rixon, Lamont & Bemben (2007) 招募共 30 位受試者 (15 名男生、15 名女生),其中 20 位有舉重經歷,在使用史密斯蹲舉儀器做 3 組 3 秒的 肌肉而引發的反射性收縮動作我們稱之為牽張反射 (stretch-shortening cycle, SSC)。儘管 最大自主等長收縮活化後增能作用無法有效刺激牽張反射作用,但在 Bogdanis, Tsoukos, Veligekas, Tsolakis, & Terzis, (2014) 招募了 14 名國家對田徑選手,受試者半蹲都至少能 舉起大於體重 2 倍的重量,並至少有 6 年的重量訓練經驗,要求受試者再重複量數隨機

10

11

幅度大的受試者,和前測相比下肢關節角度 90°跳躍高度增加了 5.4 ± 1.4%;和前測相 比下肢關節角度 140°增加了 7.4 ± 1.2%,下肢關節角度 140°進步幅度較大。因此,推 論下肢關節角度 140°執行 3 秒 3 組的最大自主等長收縮對於誘發活化後增能作用是有效 的。

三、高強度熱身後休息時間

對於活化後增能作用後的休息時間有許多不同意見。國外回顧性文獻指出至少受過 一年重量訓練的受試者在 80 % 1RM 以上強度,在動態活化後增能作用後休息 3 到 7 分 鐘對於增進運動表現是較可能有幫助的 (Dobbs, Tolusso, Fedewa, & Esco, 2018)。在國內 回顧性文獻則有不同的看法,曾昱軒、何仁育、鄭景峰 (2015) 綜合了文獻指出最大自 主等長收縮以一組七秒或是三組三秒的安排,在 8-12 分鐘的休息時間,較能誘發活化 後增能作用的效應。故對於休息時間需要進一步探討研究。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