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經過深入的研讀,筆者發現整首奏鳴曲中,海頓以琶音音型x (arpeggios)、弱起音 型ry (off beat)及弱起音階音型rz (off beat scale)16為基本的創作素材(如譜例 3.2-1)。以 下就此三個素材於各樂章的應用做進一步的探討。

【譜例3.2-1】

rz x ry

3.2.1 第一樂章

海頓在第一樂章的主題素材之運用上,利用單音結合琶音音型下行(x)來呈現樂 念,並以左右手相繼出現的弱起音型構成前樂句(如譜例 3.2-1, ry)。值得一提的是,海

15 Robert L.Marshall, Eighteenth-Century Keyboard Music: Haydns Solo Keyboard Music ( New York:

Macmillan), 299.

16 r在此表達弱起的意思。

頓在前樂句中,左手持續性的八度下行音型(其節奏型態如 ry),建立在 C 大調的 I 級和 弦上,到第六小節才突然出現Ⅴ7級的聲響,但是在低音上海頓不做改變並臨時抽離,

只留下右手的三度音程,如同強倚音解決到I 級的效果。這樣的寫作風格,表現了海頓 故作正經的幽默感。而第七小節為後樂句的開始,強而有力的琶音音型與弱起音型於此 又再度出現,並加入音階上下行的流動襯拖著主題。此音階音型也是弱起音型(如譜例 3.2-1, rz)。在此,四小節的後樂句馬上將主題帶入終止(第十小節)。

過渡樂段(第 10~19 小節),海頓使用前述弱起音型動機不斷地擴充(譜例 3.2-2),

而左手和聲依然圍繞在主和弦上,不斷地與屬七和弦交替,事實上建立在持續低音C 上 (譜例 3.2-2)。到第十五小節海頓再次利用琶音音型反行(譜例 3.2-3, x1),來製造出高潮,

並保留弱起的節奏形態(譜例 3.2-3, r)來推進轉調的調區。

【譜例3.2-2】第一樂章 mm9-11

【譜例3.2-3】第一樂章 mm15-19

X1

r

第二主題區樂段(第 20~46 小節)在創作素材上,海頓這次以左手來呈現主題動機並

結合上下行的音階(譜例 3.2-4),筆者認為音階音型的形態在此成為呼應主題的對題 (countersubject),其承襲了 z 的「弱起音階」特質。接下來整段落持續在 G 大調上,

利用十六分音符上下穿梭於整個鍵盤的音域,並以x 之變形(譜例 3.2-4 m26~29)持續攀 升到第三十小節,更加確立屬調G 大調。34~41 小節之織度與弦樂四重奏相似,海頓 在第34~36 小節,右手加入連續三度上下音形並融合弱起的節奏概念(譜例 3.2-5)。第 三十七小節後,海頓以簡單的二分音符,結合外聲部的反向進行與和聲的掛留,形成特 殊的和聲效果。之後又出現後樂句的特色,時而有力時而消弱,像極了交響樂與獨奏者 之間的對話(譜例 3.2-6)。

【譜例3.2-4】第一樂章 mm20-30

【譜例3.2-5】 第一樂章 m34

【譜例3.2-6】 第一樂章 mm42-43

小尾奏(第 47~53 小節),原本在 47 小節可以終止,筆者認為海頓像是喜歡多話的 人,使用之前經常出現的小素材(x、rz、rz1) (譜例 3.2-7)來加以延伸,目的是為了總結 他所用的素材,再一次呈現給聽眾。

【譜例3.2-7】第一樂章 mm47-53

發展部樂段(第 54~101 小節),第 54~60 小節中海頓運用不同的對位技巧付予第一 主題不同的風貌(譜例 3.2-8)。在第 60~72 小節中海頓先截取第二主題區左手的八度形 式,之後以呈示部以及過渡樂段中的素材來加以延伸(譜例 3.2-2)。主題於 73~74 小節 做發展部中最後一次主題的出現時,海頓創新地使用『Open Pedal』賦予它一種遙遠的 效果,像極了暴風雨前之寧靜。這是海頓唯一有標示踏板的樂章。第77-88 小節中一連 串的顫音(tremolo)音型(其實來自於y反行的延伸<譜例 3.2-9>),配上左手不斷強調的弱 起fz,帶入本樂章最具張力之高潮(德國增六和弦的音響)17

【譜例3.2-8】第一樂章 mm54-60

17 德國增六和弦:音變換轉調中,以大小七和弦轉換成德國增六和弦的轉調。

【譜例3.2-9】第一樂章 mm73-88

y 反行

再現部樂段(第 102~142 小節),海頓在第 102~119 小節的作曲素材上,如第一主 題所述,圍繞在琶音音型、弱起音型及弱起音階音型形態的呈現,可參照前文以及譜例 2.2-1 之說明。有趣的是海頓於關鍵的 120 小節上(原“第二主題區"),用 open pedal 樂段來取代第十九小節的材料,之後又隨即回到先前“第二主題區"的後段,加上小尾 奏(第 143~150 小節)來完成第一樂章。

3.2.2 第二樂章

海頓在本樂章的創作理念是延續第一樂章變奏手法的精神,利用各式各樣的裝飾音 形(包括經常出現的琶音及各種形態的音階),以呈現一首如咏嘆調般富有感情且充滿即 興與裝飾風格的慢板樂章。

海頓在第二樂章的主題素材之運用上承襲第一樂章的琶音音型來呈現樂念,呈示部 中的第一主題區可分為前樂句和後樂句。前樂句以分解和弦、迴音和倚音所構成,而後 樂句則加入更多裝飾音來豐富樂句(譜例 3.2-10)。

【譜例3.2-10】第二樂章 mm1-8

過渡樂段的部分(第 8~12 小節) (譜例 3.2-11),海頓以弱起的上行音階開始呈現如 同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區"右手之rz1素材,在第8~12 小節中以弱起的節奏由不同聲 部相互呼應,而這種節奏及音型,在發展部第24~26 小節(譜例 3.2-12)及再現部第 41~43 小節(譜例 3.2-13)中再度出現。

【譜例3.2-11】第二樂章 mm8-12

rz1

【譜例3.2-12】第二樂章 mm24-26

【譜例3.2-13】第二樂章 mm41-43

值得一提的是海頓於呈示部的結束句第18~23 小節(譜例 3.2-14)與再現部的結束 句第53~58 小節(譜例 3.2-15)呈現不同的風貌,雖然利用相同素材 rz1 配上相同的伴奏 型(現稱 rz2),但是在再現部的結束句中海頓又加入切分音型的上行,使樂句高潮跌起進 而進入小尾奏樂段。

【譜例3.2-14】第二樂章 mm18-23 rz2

【譜例3.2-15】第二樂章 mm53-58

3.2.3 第三樂章

在這裡海頓的主題通常以動機性(motivic)的變化居多,以一個短的旋律與節奏片段 (rhythmic fragment)為中心。從第 1~24 小節中可以看出這種動機最小的形態,從尾句 再做延伸。如在大波浪中隱藏着中波浪,中波浪中隱藏着小波浪,小波浪中又隱藏著小 小波浪,層次相當分明。筆者認為此樂章其創作素材仍舊取自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區"

的對題 (譜例 3.2-16),海頓先以左手三度音型(z1)呈現到第四小節後,接著左右手反向 進行擴展音域,又以動機的再述(譜例 3.2-16 m11~14)、動機截短的延伸(譜例 3.2-16 m15~16)或動機結合新素材(譜例 3.2-16 m17~24)來加以變化,發展整首樂曲。除了動 機的變化外,海頓也利用不同的和聲,變化主題結尾的氣氛,例如在第8~11 小節(譜例 3.2-16)和第 64~66 小節(譜例 3.2-17),海頓彷彿有意地將聽眾帶到新的調性上,但隨即 又取消該念頭,有如與聽眾的耳朵在開玩笑。

【譜例3.2-16】第三樂章 mm1-24 z1

【譜例3.2-17】第三樂章 mm64-66

四、演奏詮釋

板樂章Allegro,意指的是開心地、幽默地或是活潑地19。這句話正代表此樂章最佳的寫 照。筆者在彈奏此曲時會以呈示部過渡樂段的題材來決定整體速度,有了這種類似脈動 的基礎,再來處理開頭八分音符及八分休止符的彈奏,會容易許多。海頓的音樂中有時 候會暗示速度變化,例如第100~101 小節中的“宣告示休止"(rhetorical rest)(譜例

18 音樂詮釋(Interpretation):在音樂上指的是關於演奏者對樂曲演奏上的判斷,也是演奏者讀譜的結果。

詮釋為演奏者必須面對的問題,因為作曲家在寫作音樂時,尚未有一種完全精準明確的記載方式來指示 演奏者該如何準確的演奏出作曲家心中的音樂,所以演奏者得透過足夠的經驗、訓練及研究,才能盡可 能的去解釋樂譜所表達的涵意,在這方面是沒有真正的對或錯,而音樂詮釋也一直都因人而異。

19 Sandra P. Rosenblum, Performance Practices in Classic Piano Music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1), 31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