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精確地表達他創作的所有細節。在此,我參考C.P.E.Bach在 1753 年發表的“論鍵盤演 奏藝術"(Essay on the true Art of Playing Keyboard Instrument)一書中對裝飾音的說 明 , 以Hob.XVI:50 的 Henle 版 本 所 見 有 四 種 裝 飾 音 -- 顫 音 (tr) 、 迴 音 (turn) 、 倚 音 (Appoggiatura)和分解和弦(Broken Chord),分別來探討並給予演奏上的建議。

z 顫音(tr):十八世紀的顫音通常意指彈奏在拍點上,而且從本音的上方二度音開始 彈奏﹔在顫音的結尾可以加上兩個尾音,其實也就是在結束前改為迴音(turn)的意 思,使顫音的結尾更有結束的感覺。在此我提出第一樂章第46 小節高聲部的結 尾,海頓以小音符寫下尾音的彈奏法,由於顫音位於終止式結尾,所以在彈奏上,

24 海頓在 1780 年及 1784 年出版了五首奏鳴曲之後(Auenbrugger set Hob.XVI:35-39),就不再使用 (Mordent) ( )的標示。1784 年出版的三首奏鳴曲Hob.XVI:41-42 開始,海頓在記譜上更加明確。

1794 年以後所作的三首奏鳴曲,海頓用較小的音符來取代短小的顫音記號。

我認為應該漸強到第47 小節的第一拍,才能作出明顯的終止式(如譜例 4.4-1)。

第二樂章第52-53 小節的顫音也出現在終止式上,海頓在結尾上寫上 C 音,我的 建議彈奏也是應漸強到第53 小節上的第一拍,才能彈出完整的樂句(如譜例 4.4-2)。

【譜例4.4-1】第一樂章 mm46-47

【譜例4.4-2】第二樂章 mm52-53

z 迴音(turn):是晚期奏鳴曲中最常使用的裝飾音,由於海頓的記譜前後不一致,因 此演奏者在處理迴音時,必須對照前後樂曲的相關段落,來選擇最適合的彈奏方 法25。海頓在Hob.XVI:50 第二樂章中,以簡單的和聲、多變的節奏和裝飾音,來 模仿如聲樂曲中的花腔效果,因此演奏者在詮釋裝飾音時,應多加留意旋律的韻 律(如譜例 4.4-3)。此外,每次樂句再現時,海頓會用不同的方式記譜(如譜例 4.4-4),在詮釋上,我認為主題的再現,應與第一次彈奏方式相同。

25海頓的奏鳴曲中,在不同樂段裡,即使是相同的樂句,也不一定會使用同樣的裝飾音記譜法。這可能是

海頓手稿上的不一致,或是出版者對樂曲的誤解所造成的。

以上描述出自於 Laszlo Somfai, The keyboard sonatas of Joseph Haydn : Instruments and Performance Practice, Genres and Styles, Chapter IV, 58.

【譜例4.4-3】第二樂章 m6

【譜例4.4-4】第二樂章 m2 與 m6 的比較

第 2 小節 第 6 小節

z 倚音(Appoggiatura):有修飾旋律的功能,它本身也是屬於旋律的一部分,在和聲 上兩音形成不協和音與協和音的緊張與鬆弛,使音樂更加豐富。C.P.E.Bach 把倚 音分為長倚音與短倚音。長倚音的效用,在於旋律與和聲,在主要音符上一度或 下一度有裝飾作用,可為主要音符出現之前造成懸疑或誇張的效果(譜例 4.4-3 a)。短倚音它跟所修飾的音符長短沒有固定的比例,通常是越短越好,或是依前 後樂句的情況,短倚音應彈奏出清脆響亮的聲響,主要有節奏的功能(譜例 4.4-5)。

【譜例4.4-5】第三樂章 mm1-5

z 分解和弦(Broken Chord):在海頓的分解和弦中有發現三種記譜方式,第一用較小 的音符寫下和弦(如譜例 4.4-6 a)﹔彈奏時小音符應落在拍點之內。第二則用一般 的音符寫出分解和弦(如譜例 4.4-6 b)﹔應呈現如即興風格的裝飾。第三種則用

( )來表示(如譜例 4.4-6 c) ﹔演奏時須與第一種分解和弦相互配合地彈奏。

【譜例4.4-6】第二樂章 mm1-2

c b a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