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消費動機與消費行為之探討

本節所要探討的是有關消費動機與消費行為,首先由動機的意 義、種類與相關理論談起,繼而分析行為的意義、種類及相關理論;

最後探討消費動機與消費行為的理論與解釋,期望能建立青少年網咖 消費模型作為本研究的基礎。

壹、動機的意義、種類及相關理論

動機的意義,依據張春興(1991:417)在張氏心理學辭典中的 解釋,動機(motivation 或 motive)指的是「引起個體活動,維持已 引起的活動,並促使使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進行的一種內在歷程」;

消費行為學者 Brain Mullen 與 Craig Johnson(1996:133)認為:「動 機是指個體內在的一種緊張狀態,它促發、維持並引導個體的行為朝 向某些目標」,而林靈宏(1995:206)則認為:「動機是一種促使人 們採取某種行動,以滿足某種需求的內在力量」。

由於動機是一種個體內在歷程與力量,使人很難透過直接觀察來 了解它,除了透過個體當時所處情境及其行為表現來推理與解釋外,

人們對它的知覺狀況,依林建煌(2002:194)的看法認為:在「意 識層次」(Conscious Level)的動機人們能清楚地知道它的存在;而 在「前意識層次」(Preconscious Level)的動機若經過指出或列舉可

提升至意識層次;但在「潛意識層次」(Unconscious Level)的動機 因深埋於人們內心深處只有透過特殊精神分析才能夠將其發掘。

關於動機的種類,下面將依「生理性動機」與「心理性動機」

約略分為兩大類作為區分:

一、「生理性動機」:

所謂的「生理性動機」係指以生理變化為基礎的一切動機,此 類動機常被稱為「驅力」(drive)。此類的動機中有四種是人類共有 的分別為:「饑驅力」、「渴驅力」、「性驅力」與「母性驅力」。

二、「心理性動機」:

所謂的「心理性動機」係指一切非以生理變化所形成的需要為 基礎的動機而言(張春興,1994:417),且依其所具原始性及所含社 會性意義的程度多寡不同,可細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的心理性 動機,雖已超越了生理基礎的限制,但仍富含原始性,不含社會性的 意義,包括人性較原始的三種驅力:好奇、探索與操弄或一起合稱為

「好奇動機」(curiosity motive)。第二個層次完全是經由後天的學 習獲得的,而且都與他人有關,具有明顯的社會性意義,包括人類特 有 的 「 成 就 動 機 」( achievement motive ) 與 「 親 合 動 機 」

(affiliation motive)。

屬於心理性動機第一個層次的「好奇動機」指的是:「個體由於

外在的刺激而產生對新奇事物的注意、探索與操弄行為的內在動 力」;雖然此種動機和前面所談之生理性動機都源自於人類與生俱來 的原始驅力(drive),但是它們最大的不同在於飢渴性驅力的產生是 由於內在的需要(need),而好奇動機卻是由於「外部的刺激」而產 生的。

屬於心理性動機第二個層次的「成就動機」指的是:「個人對自 己認為重要或有價值的工作,不但願意去做,而且力求達到完美地步 的一種內在的心理歷程」(張春興,1994:419);而所謂的成就,是 一種相對的,與別人或一特定標準比較所得的結果,是在社會中與別 人交往時學習而來的。

而亦屬於心理性動機第二個層次的「親合動機」指的是:「想要 與人親近的內在動力」,此亦需透過個人在社會中經驗學習而來;而 親合動機的滿足,會使人覺得有安全感,反之、人若無法求得親合動 機的滿足,則會有孤獨寂寞而有焦慮不安的感覺。

為使本研究之動機的類別與內容屬性有更清楚的依據,研究生 綜合以上所述,將以上各種動機稍作整理分析如表 2-3-1 所示。

表 2-3-1 動機的類別與內容屬性表

區分類別 生理性動機 心理性動機

動機種類 饑驅力 渴驅力 性驅力 母性驅力 好奇動機 成就動機 親合動機 出自於

生理需求

屬於

原始性動機

經由

學習而來

屬於

社會性動機

資料來源:研究生整理

有關動機的相關理論,早期是以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論為主,

認為人類一切的行為導源於「性」與「攻擊」兩種本能的衝動,並以 潛意識動機來解釋人的行為(張春興,1994:423);之後,行為論者 採取刺激反應的聯結,以及制約學習歷程中的增強、消弱、類化等原 理,來解釋人類動機來自於學習,並經學習歷程因使動機隨個體的成 長而越趨分化與複雜(張春興,1994:425);但因前述兩種對動機的 解釋理論都偏於個體基本需要與生理上的動機,故認知論主張有另一 類動機是個體自己所了解的,且個體的行為會依其事先的設想與計劃 向預定的目標進行,如預期價值論即可用來解釋此類具有長程目標行 為之動機(張春興,1994:426);而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1896-1980)所提出的「需求層次論」,則持一種整體的看法,

認為人類的各種動機是彼此相關連的,各種動機間關係的變化與個體 生長發展的社會環境具有密切的關係(張春興,1994:430)。

馬斯洛亦認為,所有人類所有行為皆由「需求」(need)所引起,

而需求有高低之分,當較低層次的需求獲得滿足時,較高一層次的需 求將隨之而生。(張春興,1994:430)他將人類的需求由低而高分為 八個層次,如圖 2-3-1 所示14。(葉郁菁,2002:288)

完整成熟的,因此亦常被其他社會科學或消費心理學等借用來解釋人 類的許多行為。

貳、行為的意義、種類及相關理論

行為的意義,依據張春興(1991:79)在張氏心理學辭典中的看 法,認為行為(behavior)是心理學中最重要的一個名詞,但也是最 難界定的一個名詞。根據不同的論點,行為一詞大致有四種不同的涵 義:

一、傳統行為論者將行為界定為「可以觀察的測量的外顯反應或活 動」;內隱性的心理結構、意識歷程以及記憶、心像等,均不視 為心理學研究的行為。

二、新行為論者將行為的定義放寬,「除可觀察測量的外顯行為之外,

也包括內隱性的意識歷程」;因而中間變項、中介歷程、假設構 念等概念均在考慮之內。

三、認知論者將行為視為「心理表徵的歷程」,對外顯而可以觀察測 量的行為反而不太重視;其所研究者集中在注意、概念、訊息處 理、記憶、問題索解、語言獲得等複雜的心理歷程。

四、如不加另外的限制詞,行為一詞在心理學上的廣義用法,已包括

「內在的、外顯的、意識的與潛意識的一切活動」。

沙依仁(1983:1)認為:「行為是個體面對環境所做的反應。……

狹義的行為是指能被觀察到的一切外在的活動。而廣義的行為除上述 外,尚包括間接推知的內在心理歷程,包括意識歷程、及潛意識歷程。」

因此,依目前在心理學上或其他相關社會科學之習慣,通常以廣 義用法最為常見,因此,我們可將行為的種類約略區分為:

一、「內在的、有意識的行為」:包括人可意識到的知覺、記憶、

運算、或思考等內在歷程;本章第一節曾提及的在「意識層次」的動 機與經過指出或列舉可提升至意識層次的「前意識層次」的動機,即 屬此種。

二、「內在的、潛意識的行為」:即人不易覺察的潛意識內在心理 歷程;本研究先前所提及的「潛意識層次」的動機,即屬此種。因此 種深埋於人們內心深處的潛意識行為,只有透過特殊精神分析才能夠 將其發掘,故本研究暫不針對此部份做深入研究。

三、「外顯的、有意識的行為」:即外顯的且人可清楚意識理解的 行為,包括人類許多理性的選擇行為,如本研究欲探討的消費行為,

即屬此種。

四、「外顯的、潛意識的行為」:包括許多經防衛機制作用後的行 為,如一般網咖研究喜歡探討的網路成癮行為;此部份因牽涉複雜,

故本研究也暫不針對此部份做深入研究。

有關行為的相關理論,基於「心理學是研究行為的科學」(張春 興,1994:)的界說,以及目前對行為一詞採廣義用法的習慣,所以 其所牽涉的理論層面相當之多,下面將針對與本研究較相關的一些行 為理論作探討。

早期行為論認為個體的行為可透過刺激(stimulus,常以大寫字 母 S 來表示)與反應(response,常以大寫字母 R 來表示)之間的聯 結而習得,如古典制約、操作制約的實驗與主張,都採取 S→R 聯合 論的觀點,強調經由增強因素的介入與練習而形成習慣、由簡單動作 反應到較複雜的行為表現(陳榮華,2002:64);之後,逐漸重視內 隱 思 想 歷 程 對 於 行 為 的 影 響 , 認 為 個 體 ( individual , 或 有 機 體 organism,常以大寫字母 O 來表示)內在的認知才是使行為持續與內 化的主因(張世彗,2001:56),因此改採 S→O→R 的公式來解釋人 的行為與反應;至班都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則採綜合論點,認為個體既 不單純受驅於內部力量,也不全然受制於外界壓力(陳榮華,2002:

74),而提出 B=f(P、E)的公式(B 是行為,P 是個人的認知狀態,

E 是環境),即認為行為是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李惠加,

1999:34),此種兼顧內在個人認知狀態與外在環境因素對人行為的 影響的論點,在解釋消費者行為時將更為完整與清晰。

參、消費動機與消費行為之探討

所謂消費動機(consumer motivation)指的就是消費者的動機,

即人類為滿足生活需求,而在內心深處產生一種動力,促使個體朝向 從事經濟行為或活動的一種內在歷程。大部分消費行為學者與心理學 家在探討到有關消費動機的時候,都以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 的「需求層次論」作為解釋的理論根據,因為此理論正如前文所述是 目前最完整而成熟的。

此外,黎溫(Kurt Lewin)發現消費者的動機有正有負,正向的 動機使我們趨向(Approach)某種行為或事物,負向的動機則會使我 們規 避( Avoid)某種 行為或事物,因 此動機衝突( Motivational Conflicts)會有三種類型:一是「取捨衝突」(approach-approach),

此外,黎溫(Kurt Lewin)發現消費者的動機有正有負,正向的 動機使我們趨向(Approach)某種行為或事物,負向的動機則會使我 們規 避( Avoid)某種 行為或事物,因 此動機衝突( Motivational Conflicts)會有三種類型:一是「取捨衝突」(approach-approach),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