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混頻系統電路製作與整合測試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51-77)

4-1 混頻系統電路之實現

混頻系統電路設計包含了混頻器系統之升降頻電路、Tx 功率放大器電路、Rx 低 雜訊放大器電路以及壓控振盪器之電路做介紹,在這當中除了要充分了解每一級電路 運作之特性外,也必須在電路的設計上保留除錯的空間,以便將每一級的電路調整到 最佳的效能。

4-1-1 混頻器之升頻電路

Mixer Tx up-conversion schematic 如圖 4-1 所示,主要利用 NEC ne25139 雙閘極 混頻器與前一章節混頻電路之模擬來實現由系統之中頻 4950-5500MHz 與本地振盪 之 950MHz 混頻後,取兩者頻率相加之 5900-6450MHz 工作頻率,再經由 Hairpin 帶 通濾波器將雜訊過濾後至功率放大器。

圖 4-1 混頻器之升頻電路

圖 4-2 混頻器之降頻電路

4-1-3 功率放大器之電路

當訊號經由混頻器升頻,再通過帶通濾波器過濾掉雜訊後,接下來利用功率放大 器將訊號增強,PA Tx schematic 如圖 4-3 所示,首先 RFMD RF5616 整合功率放大器 當作第一級之驅動放大器,主要目的是將原本較微弱之訊號提升其功率,再經由 RFMD SZA-5044Z 當作第二級之功率放大器將其訊號之功率提升至系統規格制定之 輸出功率。然而,在第一級驅動放大後,為了防止其中有雜訊干擾,進而在第二級功 率放大器隨之增強其雜訊之功率,因此在這兩級放大器之電路中,再加入一級帶通濾 波器,以防止雜訊干擾所造成的效能損耗。

圖 4-3 功率放大器之電路

4-1-4 低雜訊放大器之電路

Rx LNA schematic 如圖 4-4 所示,利用 Avago MGA-665P8 來實現 6.4GHz 之接收 端電路,以滿足混頻器之接收端之降頻需求。

圖 4-4 低雜訊放大器之電路

4-2 混頻系統整合電路板之製作

Layout 部分是使用 Power PCB 軟體來設計;其設計好的完整圖面圖如圖 4-5 所 示之 L1~L4。其零件擺擺放位置如圖 4-6 所示。圖 4-7 為實際成品圖。

圖 4-5 PCB Layout for L1~L4

圖 4-6 PCB Placement

4-3 板層規劃與配置

板子疊構的配置為 FR4 板材的四層板,其中第一層為 TOP Layer:RF

Trace/component;第二層為 GND,第三層為電源,第四層為 Trace/component/GND,

四層疊構的成品板厚為 38.7mil,符合 mini-PCI 介面之規格,整個疊構的規劃是以板 廠最常用的疊構材料為主。第一層主要用來放置元件(元件面)與 RF 訊號線,RF 訊號 線的阻抗須控制在50Ω,訊號線阻抗模擬疊構如圖 4-8 所示,其中介質常數為 4.2,RF 訊號線與旁邊 GND 的間距為 10 mil。第二層整層為接地,RF 訊號正下面的地平面 需保持完整,用途為拉住 RF 訊號使之不輻射,第三層為電源平面,第四層接地主要 用來包覆訊號與電源使之不輻射,且把 RF 零件與走線位置的背面將綠漆的部份去除 不上綠漆,其目地在將板子與外部鐵殼的部份鎖緊並加速 PA 的散熱機制。

圖 4-8 阻抗模擬疊構圖

4-3-1 PCB Layout 原理與法則

PCB Layout 注意事項:

1. RF 訊號線寬度為 50 歐姆線寬。

2. RF 訊號線兩旁須留淨空區,淨空區寬度為 RF 訊號線與最接近的地平面(第 一層)間距的 10mil 線寬

3. 數位電路部份、電源電路部份、RF 電路部份鋪地做區隔,可以防止訊號亂 竄,導致雜訊產生。

4. 電路板周邊、RF 訊號線與數位訊號線周邊下貫穿孔接地,防止訊號亂竄;

貫穿孔之間的間距為 20 分之 RF 波長或 100 分之 RF 波長更好,讓 RF 訊號 在電路板上任何地方皆可視為等電位面。

5. 電源部分的連接走線可粗一點,甚至可以使用整片銅薄來供電(Power Plane),但 RF 的電源以走 power trace 包 GND 為佳。

6. 電源線與訊號線兩旁邊的地平面越靠近越好,可以增加電容效應,濾除不要 的雜訊。

7. 電源介面盡量放靠近版邊,方便使用者使用;RF 與電源和數位部份則離越 遠越好。

4-4 單級電路之量測

在完成電路系統整合以後,接下來就是量測電路是否符合規格之要求,在這個階 段我們會分成兩個步驟去進行電路的量測;首先,先以單級測量的方式,主要確認每 一級的電路是否都可以正常工作,效能是否符合規格上面的需求,以便利在之後的系 統整合做為效能驗證的參考依據。

4-4-1 混頻器量測

在混頻器的量測上面,主要測試的項目可分為兩個部份,首先針對 port to port 的 隔離度做量測,接下來是混頻器之轉換增益/損耗作量測。

4-4-1-1 隔離度(Isolation)之量測與結果

隔離度量測步驟如圖4-9所示,首先,利用網路分析儀做為測試之儀器,設定S21 做S參數之量測,接著驗證本地振盪、射頻與中頻三者訊號之間的影響,利用此測試 方法來驗證各埠之間的訊號隔離度。

圖 4-9 Port-To-Port Isolation 量測方法

圖 4-10 為 LO-RF 隔離度驗證,由下圖測試結果得知,在射頻端量測本地振盪端 之 950MHz 的訊號,由於在混頻器之射頻端後級加上 Hairpin 帶通濾波器將頻率限制 在 5850-6450Hz 之頻率,因此在射頻端量測到的 950MHz 的訊號衰減至很小;表 4-1 為 Port-to-Port 的量測之數據。

圖 4-10 LO-RF 量測結果

Port-to-Port LO-IF LO-RF no BPF

IF-RF no BPF

LO-RF BPF

IF-RF BPF

測試數據(dB) -44.3 -35.8 -39.2 -58.9 -44.7 表 4-1 Port-to-Port 隔離度之驗證與數據

4-4-1-2 轉換增益/損耗(Conversion Gain/Loss)量測與量測結果

轉換增益/損耗主要是指經由混頻後之輸出訊號與原本輸入源之功率比值,混頻器 之轉換增益/損耗作量測,如圖4-11所示,主要使用頻譜分析儀做頻率與功率之量測。

圖 4-11 訊號頻率與功率之量測方法

在量測混頻訊號之轉換增益/損耗之前,首先必須針對中頻與本地振盪訊號混頻 後之射頻頻率做量測,量測結果如圖 4-12 所示,藉此可以驗證混頻器是否運作正常。

接下來再針對訊號經由混頻後之轉換增益/損耗量測,其量測結果如圖 4-13 所示,

圖 4-12 混頻輸出訊號之量測結果

圖 4-13 轉換增益/損耗之量測結果

4-4-2 Hairpin 帶通濾波器量測與結果

Hairpin 濾波器量測方法如圖 4-14 所示,藉由網路分析儀測量 S 參數之 S11 與 S22 反射係數,S12 與 S21 之介入損耗。

介入損耗是指當輸入訊號經由一個損耗功率的元件後,再輸出端所測量得到的一 個訊號功率之損耗,介入損耗可使用網路分析儀設定 S12 或者 S21 測量分析,單位為 dB,介入損耗之公式如(4.1)式所表示之:

(4.1) 返回損耗是指當輸入源的阻抗與訊號源的阻抗不匹配時,功率傳送到輸入埠會被

反射回訊號源。一般而言,反射損耗越小,代表阻抗匹配越良好,反射損耗至少需要 -10dB(VSWR<2)。反射損耗可使用網路分析儀設定S11或者S22測量分析,單位為dB,

反射損耗之公式如(4.2)式所表示之:

(4.2) 其 Pi 為入射功率,Pr 為反射功率。

圖 4-14 Hairpin 帶通濾波器量測方法

Hairpin 帶通濾波器量測結果如圖 4-15 所示,左圖為 smith chart 之量測,可以量 測此元件之特性阻抗;一般而言,RF 訊號之特性阻抗為 50 ohm,不過在 25-75 ohm 皆在可容許之範圍。右圖為 S 參數之量測,S11 與 S22 為反射係數,如右圖藍線所標 示,一般來說,在 RF 元件的設計上面,反射係數最好低於-10dB 以下;S21 介入損

圖 4-15 Hairpin 帶通濾波器量測知結果

4-4-3 功率放大器量測參數

 P1dB 之介紹[23]

P1dB 原理的介紹,本章節參考陳俊仁學長在中華大學之“ISM 頻帶(2.412~2.483) 系統電路實現”碩士論文中所提出之論點貢獻;放大器的最大功率增益、最佳雜訊指 數及寬波帶放大器等。由於功率放大器通常均工作於非線性區域( nonlinear region ),

小信號 S-參數對設計功率放大器已不適用。用以分析電晶體做功率放大應用的大信 號 S-參數,很有需要。量測大信號 S-參數很困難,且無法適宜予以定義。因此,應 用變通方法測定大信號參數。其方法是以信號源及負載反射係數作為輸出功率及增益 的函數,尤其是當測量信號源及負載反射係數時,同時測量其輸出功率,當電晶體工 作於 1dB 增益壓縮點( gain compression point )時。列出 1dB 壓縮點的資料,用以定出 該電晶體對功率承受的能力。

該 1dB 壓縮點( 以符號 G1dB表示 )可定義為:在小信號線性功率區域內,電晶體 因非線性而使輸出功率增益減小 1dB 之增益值。以(4.3)式表示之:

1 ) ( )

(

0

1

dBG dB

G

dB

(4.3) 式中

G

0

( dB )

為小信號線性功率增益(Linear power gain),單位為分貝(dB)。

功率壓縮點 P1dB定義為(4.4)式:

) ( ) ( )

(

1

1

dBm G dB P dBm

P

dB

dB

IN

(4.4)

1dB 功率壓縮點 P1dB的意義為:該點的輸出功率 dBm 值減去輸入功率 dBm 值等 於小信號功率增益減去 1dB,如(4.4)式所示 。

輸出功率 Pout對輸入功率 Pin的典型曲線及 1dB 增益壓縮點如圖 4-15 所示。線性 輸出功率的特性中,在最小可檢測信號點的輸出功率與 1dB 增益壓縮點之輸出功率 之間的功率差,形成一動態範圍( Dynamic Range( DR ) )如圖 4-16 所示。[3]

多級放大器串接所產生之 P1dB 如(4.5)式表示:

1 , 1 2 1 1

, 1 ,

1 1

1 1

1 1

dB n

n n

dB n n dB

dBTotal

P G P G G G P

P

 

(4.5)

圖 4-16 P1dB 增益壓縮點

4-4-4 功率放大器之量測與量測結果

功率放大器電路之量測方式如圖 4-17 所示,利用網路分析儀來測量其電路之

圖 4-17 功率放大器量測方法

針對第一級驅動放大器採用 RFMD RF5616,其 Feature 參考 datasheet 如圖 4-18 所示,其中可得之最大輸出功率在 21dBm at 5V; S 參數量測如圖 4-19 所示,其中 可以得知當頻率在 5900-6450MHz 時,還可以有超過 20dB 之增益。

圖 4-18 PA_RF5616 Feature

圖 4-19 RF5616 之 S 參數

第二級驅動放大器採用 RFMD SZA-5044Z,其 Feature 參考 datasheet 如圖 4-20 所示,其中 P1dB 為 31dBm at 5V;S 參數量測如圖 4-21 所示之 S21 參數,圖 4-22 表 示 S11 之參數,其中也可以從測量數據得知,當頻率在 5900-6450MHz 時,還可以有 超過 20dB 之增益。

圖 4-21 SZA-5044Z 之 S21 量測

圖 4-22 SZA-5044Z 之 S11 量測

4-5 系統整合電路之量測

當單級元件量測完成後,確認每一級元件都符合設計上所定義之規格;接下來就 可以將各個單級電路方塊元件串接起來,進行整合系統電路之量測;其量測可分為

Tx performance 測試與 Rx performance 測試。

4-5-1錯誤向量強度 (Error Vector Magnitude,EVM)

在 OFDM 系統中,如果 FFT 區間內所有的次載波都有整數個週期,那麼次載波 將完全正交。但是如果有頻率偏移( Frequency offset ),FFT 區間內的週期數便不再 是整數,這將產生載波間干擾( ICI )。頻率偏移的出現是因為發射的信號頻率位在較 高的射頻頻段,由於發射機和接收機的內部元件製造參數的誤差及模組生產可能造 成的不準度,會產生發射機和接收機很大的頻率偏移。種種誤差會影響數據的可靠 傳輸,因此必須進行估計並補償。對於子載波間隔為 300KHz,可允許的頻率變化為 0.1dB 的 OFDM 系統,容許的最大頻率偏移小於子載波間隙的 1%,而大多數振盪器 不能滿足這個要求。要達到這種要求,在進行 FFT 處理之前必須採用頻率同步技術,

同樣的也要滿足正交性還需要時序同步。在 OFDM 接收機能解調子載波前,必須查 找到符號邊界。此資訊用於發射機和接收機的時標同步,這是解調時正確去除 cyclic prefix 和保証適當的 FFT 持續時間所必須的。另一個與時序同步相關的問題涉及到 採樣時鐘同步。在發射機一側,IFFT 產生的信號將轉換成具有一定時間間隙( 採樣 間隙 )的類比信號。在接收機端,收到的信號經降頻,然後取樣得到後面數位處理所 要的離散信號。接收機的取樣時間必須與發射機的取樣時間嚴格匹配以避免降低系 統性能。而對於此一問題將在後面有深入的探討。

為實現時序和頻率的同步,OFDM 系統採用特殊的訓練符號( Special Training Symbols ),它們經發射機發射,在接收機端將接收到的信號與它們的原值相比較。

依據這個比較結果,可獲得期望的系統時序和頻率偏移資訊。

以下所要討論的是接收端在取樣過程中,產生( timing error – τ )對OFDM系統的 若將信號以 IDFT ( 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方式產生調變信號,則 OFDM 符號可表示為: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51-7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