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蕭邦《G 小調大提琴奏鳴曲 Op.65》之作品探討與詮釋

第二節 演奏技巧與詮釋

第一樂章

樂曲一開始即由鋼琴彈出導奏,以 sostenuto 的方式呈現四個小節之第一主 題旋律,演奏時旋律需平順、流動,維持整段樂句之持續性,不得過於誇張表現;

緊接著第五小節起為裝飾奏,左手低音由八分音符→三連音→十六分音符推進,

音符時值趨小,速度也越來越緊湊,需要一口氣呵成來彈奏,最後,在延長記號 終止前大提琴以肯定的方式拉奏主題之節奏動機,為第一樂章揭開序幕。(譜例 1)

譜例1(總譜 m1-m8)

第八小節以弱起拍進入第一主題,此樂段至第二十小節為一樂句,主要節奏

漸強記號提示,音樂邁向此樂段之高點ba2音,應以密集且快的抖音方式表現;

第三十一小節後半為另一樂句的起頭,在g音與d2音之銜接時,可稍作呼吸,

使音色變暗及音量變小之落差明顯表現出來,並使音樂線條得以延續。(譜例 3)

譜例3(大提琴分譜 m20-m31)

第三十二小節與下一小節重複使用相同之音型,有加深語氣之意味,應將速 度稍作推進;緊接著為一連串三連音之變化節奏音群,此部分處於較低之音域,

加上力度與速度增加,音群易含糊不清,演奏時將每一拍之拍點作強調,其餘小 音符以左手手指之獨立性來表現,使音粒粒分明,確保音樂往前持續邁進。第三 十六小節C 音為此樂句之最低音,接連三小節皆為 C 音之延續,旋律主要集中 於鋼琴,大提琴於此部分則多以分解和絃呈現。(譜例 4)

譜例4(大提琴分譜 m32-m42)

第四十四小節開始,大提琴上聲部旋律由#f1音→g1音→ba1音,鋼琴低聲 部之低音由D 音→bD 音→C 音,二者之間以半音作反向進行,此音型表現使音 樂更加寬廣,演奏時每一次之力度呈現會較前一次多一些,大提琴在增加力度的 同時,拉奏雙音應保持兩弦之間的平衡,運弓時注意彈性之使用,避免過度壓弓 使音乾癟、缺乏共鳴。 (譜例 5)

譜例5(總譜 m44-m48)

第五十二小節進入過渡樂段尾聲,此部分出現三次同音型之反覆,具有強調 之意味,力度持續向上不斷堆疊,終於在最後一次陳述後,伴隨著屬和絃與主和 絃交織的情感中,漸漸地緩和下來,停留在屬音d2音上,在空氣中為不安定的 氛圍尋找出口,靜待被解決至安定的和絃中。(譜例 6)

譜例6(大提琴分譜 m52-m60)

進入第二主題前,由鋼琴先演奏出第二主題之旋律,具有暗示之意味存在,

於第六十五小節由大提琴明確拉奏出第二主題,此句應呈現出平靜、柔和之意 境,抖音上之控制及換弓之技巧上要做完美搭配,使音在 p 之力度中,歌詠出高 雅的旋律。(譜例 7)

譜例7(總譜 m60-m68)

第六十九小節開始,大提琴與鋼琴連續使用二次二度模進,兩聲部旋律間之 表現方式為你一句我一句,結構密度緊湊不懈怠,至第七十七小節,大提琴與鋼 琴再度使用第二次二度模進,但兩者之旋律恰巧與先前相反,層層推進的表現,

突顯第二主題此部分之張力與織度。(譜例 8)

譜例8(總譜 m69-m80)

第八十一小節出現第一主題之附點節奏型態,接連之十六分音符皆為向上之 音型,拉奏時必須一氣呵成,避免因弓法之分句將音樂線條中斷。隨著不斷向上 之音型,情緒亦跟著向上堆疊,至此樂段最高音a1時,音符時值拉長,使音樂 的範圍與深度更加寬廣,除了加強左手抖音之外,右手運弓則要利用上手臂帶動 弓快速行進,並在每個音起頭確實將拍清楚地拉奏,配合著鋼琴彈奏時值短的附

點音符,將音樂往前推進。至第八十九小節,由大提琴獨自將旋律緩緩低聲吟唱

第一百零八小節進入小尾奏之尾聲,隨著鋼琴不斷向下之八度音型及大提琴 不斷向上之音型,二者之間必須呈現出寬廣及激烈的音響,在十六分音符後之八 分音符,音符時值變大,有將速度拉回之意味,漸漸地將先前高漲之情緒緩和下 來。(譜例 11)

譜例11(總譜 m108-m112)

樂曲進入發展部後,鋼琴以呈示部之序奏型態來呈現(譜例 12)。緊接著,大 提琴於第一百二十二小節肯定地拉奏出主題發展群,並運用第一主題之節奏動 機。此樂段在調性上不斷變化著,音樂之樂句長度也較先前長,演奏時需以拉奏 大段落樂句之方式作銜接。(譜例 13)

譜例12(總譜 m114-m121)

譜例13(大提琴分譜 m122-m126)

自第一百四十一小節開始,大提琴之旋律音型向上後,隨即向下,力度上之 表現於漸強後,隨即漸弱,拉奏漸強的同時,弓長之使用也逐漸由短至長,以便 將音型及情緒往上帶動。(譜例 14)

譜例14(大提琴分譜 m141-m145)

發展部整段皆利用呈示部所使用之音樂素材,包括以節奏、音型…等方式來 表現,第一百四十九小節進入與呈示部過渡樂段相似之段落。而第一百七十一小 節依譜面上看來,鋼琴與呈示部之導奏音型相同,差別在於加入大提琴聲部,二 聲部以和聲之方式搭配著,最後在第一百七十四小節大提琴以第一主題之節奏動 機,為發展部畫下句點,並為再現部揭開序幕。(譜例 15)

譜例15(總譜 m171-m174)

第一樂章再現部省略第一主題,直接以第二主題呈現,與呈示部差別在於調 性上之變化,呈示部為D 小調,再現部為 G 小調,旋律上之音域也較先前升高 許多,拉奏時必須將高、低音域之對比表現更為明顯,其餘在技巧、樂句段落及 音樂詮釋上皆與呈示部相同。第二百零七小節進入尾奏,鋼琴彈奏之八分及十六 分音符不停滯地將大提琴推進;第二百二十二小節起,大提琴與鋼琴各自奏出上 升與下降之音型(譜例 16),在演奏上,兩聲部皆需表現出緊湊感,以增加音域之 音樂寬度。在全曲結束前幾個小節,大提琴演奏之G 音為表現重點,應加強抖 音使其表現出渾圓及雄厚之音色,於第二百三十一小節作漸慢及漸弱後,回到原 本的速度,以強烈及果決之方式拉奏最後兩個和絃。(譜例 17)

譜例16(總譜 m222-m223)

譜例17(大提琴分譜 m228-m234)

第二樂章

A 段主題a直接由大提琴演奏旋律,速度表現之律動感於此樂章是相當重要 的,因此,演奏者在拉奏前需在心中唱起頭之旋律及想好似舞曲般的速度再開 始;此樂章一小節共有三拍,演奏時以三拍為一大拍來拉奏,旋律以較流動之方 式進行。弱起拍之開頭必須是肯定的,演奏時運用短且清楚之Articulation,使鋼 琴能夠順利承接,運弓時注意 f 之力度控制,避免拉奏中低音域之旋律時過度壓 弓,音易乾癟且缺乏彈性。

第二小節使用重拍移位手法,突強記號標示於第三小拍上,此小節三拍為一 弓,運弓時必須掌握好弓速及弓量之配置,第一、二小拍時弓速慢,至第三小拍 時弓速加快,並確實拉滿一拍之長度,使速度不至於越來越急促;第二小節第三 小拍接至第三小節第一小拍在節奏上與鋼琴齊奏相呼應,兩聲部演奏時必須在力 度及音長之表現是一致的,使聽覺上像跳舞時整齊地用腳踏地「蹦、蹦」般之兩 下俐落聲響。(譜例 18)

譜例18(總譜 m1-m5)

在第一至五小節富有節奏及力度之旋律後,第六小節開始為力度 p 之歌唱性 旋律,前後樂句強弱力度對比應明顯區分,避免在換弓時造成旋律線條中斷。此 部分使用三次樂句移位,正拍皆移至第二拍,樂句結構為第二小拍接至下一小節 之第一小拍共三拍為一小樂句,而鋼琴則以此方式配合大提琴,第小一拍休止,

於第二、三小拍演奏,休止時必須隨主旋律流動之方式跟上拍點來彈奏第二、三 拍,因此結構易導致二聲部在樂句開頭之拍點不一致,演奏前不妨先與伴奏討論 此主旋律之樂句模式,會使雙方配合度增加許多。(譜例 19)

譜例19(總譜 m6-m9)

#c2

兩聲部間力度強弱對比恰恰相反。

「漸弱」在詮釋上通常易使人表現其速度跟著緩和下來,演奏此樂句時必須保持 穩定速度,使大提琴能夠於第十三小節肯定地承接出來。(譜例 20)

第十小節開始,大提琴演奏需逐漸加快其抖音,以便將力度及情緒帶至 音,此時鋼琴聲部音型向下且力度開始漸弱,

譜例20(總譜 m10-m13)

譜例22(總譜 m17-m20)

可於第二十一小節再次看到此手法之呈 重音移位後之第三小拍皆為四分音符,應留意

,導致速度無法控制地趕拍;

重拍位置之表現取決於大提琴與鋼琴雙方相互配合的拍點是否一致,在演奏者與 伴奏確認強調之拍點位置後,即可作出一致之表現方式。第二十一小至二十五小 節共進行四次模進之手法,演奏此樂句1+2 之拍子結構音型時,建議使用中弓,

並於上弓及下弓分配同等之弓長;由於上弓快速換下弓時較易趕拍,拉奏時必須 保持運弓角度之平衡,使每一次上下弓皆推回起始弓之位置。 (譜例 23)

譜例23(總譜 m21-m25)

第二樂章中多次出現重拍移位手法,

現,重拍落於第二拍而非第一拍,

是否拉足一拍之音長,才不易使速度不斷往前推進

第六十六小節進入連接樂段,利用調性的變化不斷重複著第一主題之音型及 節奏手法。於第六十六至六十八小節之第三小拍皆出現突強記號 sf,演奏時建議 於此拍上作頓音及重音,使大提琴與鋼琴兩聲部力度上達到平衡外,將速度控制 住,不至於持續往前推進。由第六十九小節開始,鋼琴聲部第一拍為跳音,大提 琴在詮釋此樂段時,為配合 ff 之力度表現,以手肘為支點,運用上手臂帶動右手 的力量,使能量充滿前段手臂,並以全弓拉足一拍之拍長,將音維持著 ff 之力度;

拉奏雙音時,可多利用上手臂帶動弓之推進,使運弓能夠快速、平均與且充滿力 度地變換著,還須維持兩弦之間力度之平衡,使雙音達到共鳴。(譜例 24)

譜例24(總譜 m66-m76)

大提琴於第七十七小節轉移回拉奏單音旋律,氣氛較之前緩和,同時,旋律

大提琴於第七十七小節轉移回拉奏單音旋律,氣氛較之前緩和,同時,旋律

相關文件